如來佛祖 釋迦牟尼佛陀

2020-12-05 跟著糰子聽老歌

釋迦牟尼(佛陀),佛教創始人,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 其成長於富裕的環境,娶妻生子後,29歲時出家,35歲時得到佛陀的自覺。餘生的歲月,他的足跡遍布恆河流域,向各階層說法教化,他對外道思想所做的揚棄,糾正了時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維護了剎帝利的階級利益,被尊稱為釋迦族的聖人。

釋迦牟尼(ākyamuni)不是其本名,是後人對他的尊稱,意義是「釋迦族聖者」。「釋迦」是他所屬部落的名字,有「能」、「勇」之意;「牟尼」是當時對出家修行成就者的稱謂,譯作「文」、「寂靜」等,是聖者之德,「釋迦牟尼」漢譯又作「能仁寂默」。一般也稱為「釋尊」或「佛陀」。

喬達摩(Gotama;Gautama)又譯「瞿曇」,義為「純淑」、「地最勝」。傳統上認為這是他的族姓;也有認為是其母族姓,其姨母是拘利族瞿曇姓之女,此外舍利子、滿慈子、迦旃延子等都以母之姓來稱呼,說明當時有名字包含母親姓名的習俗。佛的堂弟提婆達多也曾自稱和佛都是「母族成就」;季羨林認為「喬達摩」不是姓氏,而是古印度貴族依照習慣從婆羅門氏族借用來的。

悉達多(Siddhāttha;Siddhārtha)又作「悉達」、「悉陀」、「悉多頞他」等,義譯有「財吉」、「成利」、「一切義成」等。一般認為這是釋迦牟尼在俗家時的本名;也有認為是後人的假託。《佛所行贊》說,其父淨飯王發願「一切達成,國富力強」,因此給他取了這個名字。

生平事跡

佛陀時代,印度北部有十六國,基本上都是君主制。此外還有若干獨立或半獨立的小國,釋迦族統治的迦毗羅衛就是其中之一。它臣屬於憍薩羅國,位於今天尼泊爾境內,接近印度邊界。釋迦族從事以稻作為主的農業。當時釋迦族的政治體制,有學者認為是貴族共和制,即由少數統治者協商進行統治;另有學者認為釋迦族實行的是專制的少數寡頭政治。

釋迦牟尼的父親淨飯王是釋迦族的首長之一;母親是摩耶夫人,她欲返回故鄉天臂城待產,在藍毗尼園產下佛陀。相對晚期的佛典編者對此添加戲劇性描寫:摩耶夫人懷孕前夢見白象入胎;她在藍毗尼園的無憂樹下,是站著生下佛陀的;阿含經更說佛是從摩耶右脅生出的;相士阿私陀聽聞太子出生,進宮預言太子將會成佛,而他等不到這一天,所以悲喜交加。

摩耶夫人在他誕生七天後去世,他由淨飯王的續妃波闍波提撫育(大乘佛教傳此人是佛的姨母;另說由乳母撫養)。七歲開始接受學業培養,包括吠陀和五明學藝,以及兵法和武術等。十六歲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輸陀羅為妃(另說有三夫人),生有一子名羅睺羅。在一部早期經典中,他自述青年時期生活奢侈,極盡聲色娛樂,有暖、涼、雨三時宮殿輪換居住。這是當時貴族階層無論武士或商人習以為常的奢侈情況。但他因深深困擾於生死問題而出家。

釋迦牟尼出家的原因

國族形勢的影響:在當時十六國爭霸的時代,釋迦族的迦毗羅衛國(東方剎帝利)臣屬於憍薩羅國(西方婆羅門勢力),釋迦族不斷受到強鄰的侵略威脅,地位十分脆弱。作為沒落部族的王子,面對國族暗淡前景,他有意為迦毗羅衛爭取思想權威的地位,從而鞏固剎帝利的統治。沙門思潮的影響:當時的印度,在重解脫的宗教風氣下,對哲學和思想的追求相當普遍。出現以不同形式出家的沙門,這是婆羅門的對立面。深居於森林茂密之處進行沉思,是印度的傳統。這淵源於稍早於《奧義書》的《森林書》時代,到佛陀時代已成為印度上層階級的一種風氣。成長環境與個性:幼年喪母的他,在年少時便具有強烈的內省傾向和敏銳的感受力。傳說他在隨父外出農耕祭典時,獨自在樹下坐禪,達到初禪之境;他見蟲子被農夫掘起,又被飛鳥啄食,痛感眾生相殘。這種對世間諸苦的深沉思考,即使在結婚生子後也沒有消除。所謂「四門遊觀」事件:他出城分別見到老人、病人、死人,當最後看到出家沙門時便決定出家,一般認為這是釋迦牟尼出家動機的象徵性說法。

覓道的經過

出家到摩揭陀國:佛陀29歲出家(或19歲、25歲)。他在某天中夜離城,行至阿那瑪河畔,剃去鬚髮並去除飾物。然後南行至當時印度新文化中心地摩竭陀國,這裡群集眾多新型思想家。據載他在首都王舍城託缽時引起了頻婆娑羅王的注意,國王勸他放棄出家並交給他一支軍隊,他拒絕了。剃髮和託缽是當時出家沙門的風尚,表示與婆羅門的對立。

禪修:他從學阿羅陀迦蘭,達到「無所有處定」。阿羅陀希望他留下,但他因為不滿足於此而退出;又從學鬱陀蘭弗,達到更深的「非想非非想處定」,即泯「想」和「非想」的差別,住於「平等寂靜」的知見,感到心似乎與「不動的真理」合一。但這仍然無法解決問題,他還是離開了。

瑜伽禪定是印度東方哲學的具體形式,到釋迦時代則十分流行。這裡的「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包含在原始佛教教理的「四無色定」中。佛教在禪定上安立智慧,表示只修定並無法契合真理。禪定雖是心的鍛鍊,但出定後又回到動搖不停的心,所以禪定自身是盲目的。

苦行:釋迦牟尼苦行處是尼連禪河畔的優婁頻羅聚落。苦行流行於各時代,主張折磨不淨的肉體達到解脫,受出家人普遍崇敬。佛以六年時間深入極端苦行,摧殘自己的身心,竟使其他苦行者以為他將喪命。最終他認為苦行無益,因無法達到覺悟與涅槃,所以放棄。他回憶起小時候在樹下的初禪體驗,認為這可能有所幫助。他在尼連禪河沐浴,接受了牧女蘇耶妲的乳糜之供。憍陳如等五隨從因此厭棄他。這成為佛後來表達佛教立場的開端,即佛教的教義不提倡無意義的苦行。

證覺成道

他通過正常飲食恢復了體力,來到距苦行處不遠的伽耶城,不久後開悟成為「佛陀」。此時他35歲(或31歲)。據上座部所說,成道前,當他努力調伏自心,七年來圍困他的「魔」在此時「現形」。其「十魔軍」有:色慾;不樂梵行;饑渴;貪愛;懶惰昏沉;恐懼;疑惑;毀損執著;獲取奉承、榮譽與非正名聲;貢高我慢。諸天無法戰勝「魔軍」,也曾有修行者投降。他以「慧」戰勝「魔軍」。

關於釋迦牟尼覺悟的內容,《阿含經》中的說法竟有十五種之多,較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或說由四諦而悟;或由十二因緣而悟;或四禪中得三明而悟。作為完整系統化的四諦和十二因緣,或不視為成道內觀的原形;成道所悟之「法」,以及三明的內容,都是關於緣起和寂滅的學說。

佛陀開悟後享受於法樂中。他感到其學說尚不能被接受和理解,有不願說法的心理。據上座部說,梵天王得知佛不願說法,感覺事態嚴重而下凡勸請,他保證世間將會有人能夠理解佛法,佛最後同意說法。此處以婆羅門教的上帝勸請佛陀,意將佛教地位抬高到神教之上。

這段時期說法的內容,一般認為他首先闡明「中道」,後說「四諦」或「八正道」。對此也有很多分歧,也有人認為「八正道」或「四諦」的系統化此時並未完成。上座部和說出世部的記載都說後來佛向五比丘作了一番更深奧難懂的講話,他將經驗現象分析為「五蘊」並提出「無我」的學說。

前期的教化

在波羅奈城的活動:最初說法之後,釋迦牟尼暫時留在鹿野苑。波羅奈城當時是水陸交通樞紐,經濟貿易很活躍。該國富商俱梨迦長者之子耶舍在聽聞說法後決心出家;耶舍父母和妻子也皈依佛教;耶舍的朋友們也紛紛出家,據說有54人。在波羅奈度完雨期後,佛囑咐他們獨自分頭遊歷各地,而他自己獨往摩揭陀的優婁頻羅聚落。

摩揭陀國的初期教化:釋迦牟尼返回優婁頻羅,事火外道三迦葉及其門徒改宗佛教。皈依佛教的摩揭陀人中,不少是受到三迦葉的影響。佛成道次年到王舍城,頻婆娑羅王成為護法居士並贈送竹林精舍。成道第四年,本是詭辯派的舍利弗和目犍連帶領同門皈依佛教,二人指導了教團在理論上的重大完善和發展。摩訶迦葉也在此時期皈依,佛滅後他成為教團的實際統領者。憍薩羅國富商須達多,在王舍城投宿期間皈依釋迦,此人對後來佛在憍薩羅國的傳教起著重要作用。

訪問釋迦國:結束摩揭陀國的教化,佛訪問釋迦國(不止一次)。一般認為其獨子羅睺羅和異母弟難陀(當時是訂婚期)都在首次訪問時出家。淨飯王表明,從前佛出家他很痛苦,難陀出家也一樣,現在羅睺羅又要走,他非常傷心。他要求別讓父母不許之子出家,佛加入了這項新規定。佛的堂弟阿難、阿那律、提婆達多等後來均出家;宮廷理髮師優波離也出家了。

舍衛城教化

釋迦牟尼前期以摩揭陀國的王舍城為中心傳教,較晚才涉足北方憍薩羅國的舍衛城。皈依於王舍城的須達多長者,是舍衛城的首位佛徒;由於他的活動,佛教才在舍衛城奠定了基礎。他買下太子祇陀的一塊地,修建祗園精舍贈送給教團,釋迦牟尼後半生才得以在舍衛城傳教。

佛教在舍衛城的傳播,經歷了敵對勢力各種阻礙。本土宗教以六師外道佔支配地位;從國王起,傳統婆羅門教形式上仍受重用。據載,舍衛城一個祭火婆羅門見釋迦牟尼正在託缽,對他破口辱罵。佛教在當時環境不被輕易接受,佛陀也遭到他們的陷害。和妓女有關的旃遮偽裝懷孕事件、孫陀利被害事件,這兩起婆羅門勢力製造的陰謀都發生在舍衛城傳教最初期。

儘管有外界種種阻礙,佛教也在舍衛城得以廣弘。波斯匿王的皈依有重要作用,他看到佛受民眾崇敬,自己也成為佛教的熱心保護者。其他重要弟子如富樓那、須菩提、迦旃延,都是在舍衛城皈依佛教的。其中須菩提是須達多長者的外甥,其他二人則是慕名而遠道來訪的。

晚年境況

晚年的釋迦牟尼頗為不順,不幸事件接踵而來。

僧團分裂(提婆達多叛逆):佛陀事業末期,還是碰到了嚴重的內部糾紛。佛的堂弟提婆達多因意見不合而造成僧團分裂,這發生在成道後30年左右。據說提婆達多想獲得僧團領導權。他在戒律上提出傾向苦行的「五法」,佛不同意,他遂帶領支持者離開僧團。提婆達多與外道六師之一的晡刺拿是親密好友,二人的思想都否認輪迴和善惡業報。在當時沙門體系內,對苦行與輪迴說的立場是較重大的問題。這兩方面,提婆達多都與釋迦牟尼根本對立。

南北傳佛典中提婆達多謀殺佛陀的種種暴行和捲入政治陰謀的記載,被認為是佛陀派記錄者的捏造和誇大。提婆達多一度在僧團享有聲望,受到如來大弟子稱讚,具有一定的徒眾和力量。季羨林認為,提婆達多和釋迦牟尼並非私人恩怨,而是當時僧伽內部兩條思想路線的鬥爭。但提婆達多作為鬥爭失敗者,在後世佛徒筆下不會有好的形象。有一種稍後的證據,提婆達多的團體存在了上千年(法顯、玄奘、義淨都在印度見到提婆達多派的僧人),這證明了他的影響深遠。

雙賢入滅:被譽為「雙賢弟子」的舍利弗與大目犍連,在佛陀晚年遊化各方,使佛法得以有序開展。在耆那教記錄中,甚至認為佛教教團是由舍利弗統率而非釋迦牟尼。然而這兩人先於佛陀相繼去世。舍利弗因病而死於故鄉那羅陀村;目犍連在羅閱城遭婆羅門襲擊,傷重而死。不久後佛陀在一次說法時說:「舍利弗和目犍連入滅後,我覺得這樣的集會,猶如虛空……」

釋迦族被吞併:釋迦牟尼晚年,釋迦族被憍薩羅國吞併。北傳佛教說琉璃王攻入迦毗羅衛大舉屠殺,釋迦族人幾近滅絕,佛曾兩度試圖阻擋。在強鄰兼併政策下,弱小的迦毗羅衛遲早要接受被吞併的命運。南傳經典並無釋迦族被滅的說法,釋迦族人在佛滅後也有參與後事。據斯裡蘭卡佛教文獻及耆那教文獻所記載,部分釋迦族人為躲避屠殺從迦毗羅衛城逃到毗發瓦那。

入滅前後

我已老、衰耄矣。我之旅路將盡、年壽將滿,年齡已八十矣。

阿難,猶如舊車輛之整修,尚依革紐相助,勉強而行。」

生命的最後一年,釋迦牟尼在摩揭陀國的王舍城住了一段時間。

從靈鷲山回故國迦毗羅衛,是最後的旅途。然而他在返回故鄉的途中逝世了。

摩羯陀出發:正策劃攻打拔耆國的阿闍世派大臣拜訪佛陀,但他的攻打計劃沒有得到佛陀的支持。隨後佛陀在法堂集會,講述使僧伽發達的法則和「七覺支」。佛陀出發,途中幾度為比丘說法,包括「四諦」、「戒定慧」、「佛法僧」幾個主題。

吠舍離安居:佛到拔耆國都吠舍離,受庵摩羅宴請。後往梨婆村準備過雨季,村莊食宿不夠,佛與阿難留駐,弟子們四散居住。佛患重病,知大限將至,他努力抑制病苦,之後病情有所好轉。阿難請佛教命,佛表明他說法無任何隱藏;教導「自依止,法依止」和「四念處」;後來發表關於佛法提綱的講話。雨季過後辭別吠舍離,一路說法不斷。

拘屍那入滅:佛在南末羅國,受鐵匠純陀宴請後腹痛痢血。稍息後在拘孫河沐浴,前往北末羅國都拘屍那迦,中途讓阿難回去安慰純陀。渡過尼連禪河至一娑羅樹林,已疲憊不堪,阿難鋪好臥具,佛躺下側臥。須跋陀前來求見被阿難拒絕,佛讓見面。他問教派僧侶是否證知,佛表明若無八正道則無真正的沙門果,須跋陀皈依成為最後的弟子。佛交待,以後法和戒律就是老師;若僧團願意,「小小戒」可舍。最後說:「諸行皆是壞滅法,應自精進不放逸,勤求出道。」 佛在禪定中安詳而逝。

後事:佛入滅時身邊大弟子只有阿那律和阿難在,遺體被移至郊外天冠寺。七天後大迦葉和僧眾集合,與末羅居民以輪王禮荼毗。遺骨在集會堂安置七天,末羅人以歌舞香花表達恭敬。周圍八國遣使,經徒盧那調解,遺骨平分八份;徒盧那把瓶子帶回供奉;遲到的孔雀族人見遺骨已被分完,便帶走骨灰。所以共八座佛骨舍利塔、一座瓶塔、一座骨灰塔。

組織與舉措

大和尚制度:因僧團逐步擴大,佛確立大和尚制度,由他們教導新比丘並制定更多規章;也規定對犯戒者的處罰。上座部毗奈耶舉出幾起非正規處理後,讓佛陀制定受具足戒的全面正式手續。

限制出家條件:因僧團情況日益複雜,故再三發布條文限制出家條件,避免與世俗社會相衝突和防止不良動機者。例如在摩揭陀發生逃兵入佛教僧團的事件,國王提出控訴,佛陀規定拒絕供職朝廷者入團;後又規定拒絕患病或殘廢者;奴隸也不得入團,否則也會引起麻煩;盜賊、負債人和殺人犯或以出家名義脫逃,也應拒絕;一般二十歲以下或父母不許者亦不接納。

女眾僧團的成立:直至教團基礎得到鞏固,釋迦牟尼仍未允許女性出家。姨母大愛道幾度請求,均被佛陀拒絕;後來阿難又幫忙請求,最終佛陀才勉強答應此事。他顯然擔心這會汙損整個教團的名聲,縮短佛教的壽命。為防範這種危險,他頒布許多附加條款約束比丘尼,使她們嚴格從屬於比丘僧團,至此比丘尼得到正式承認。[5]到釋迦牟尼晚年,比丘尼也已達到相當的數量。

制戒與誦戒:經頻婆娑羅王建議,佛批准齋日儀式並創議需背誦的戒律。每次齋日之際,犯戒者需當眾坦白。四種最嚴重的罪行需開除,其它或留團查看,或暫停比丘身份,或公開認錯了事。舍利弗早已要求佛制定戒律,使僧團得以持久不衰,佛決定待罪行實際出現才制定。結果第一次罪行發生於成道第五年,此後陸續添加,極繁細的戒律被逐步制定出來。

教團分散和會議制度:僧團由數目不定的地方小組構成。各僧團劃定比丘正常居住和集會的範圍。開會除疾病等特殊情況可託人投票或轉達意見外,須全體到場。會議決議經一致通過方有效。規定必須盡一切努力辯論、調和、折中異見,以達全體一致,否則會引起團體分裂。分散的教團之上不設立最高權力機構,佛陀有意樹立的唯一權威是他的教義和戒律。

雨季安居制度:雨季定居是當時沙門團共通所行的。雨季旅行困難,尤其道路不通時容易糟踏莊稼。規定各僧團雨季靜居至少三個月;平時隨意遊巡的比丘在此期間需留居一地。大家要求將全體僧侶的住處建在一起,結果產生興建永久性僧寺的需求。這個步驟當佛陀在世時走了多遠並不清楚,但毗奈耶紀錄了有關建築形式、家具設備和居住要求的詳細規定。

傳教使用的語言:釋迦牟尼不允許比丘使用梵語傳教。儘管當時梵語已發展到最高峰。佛的母語是什麼樣子已無從推斷,但他一生很長時間遊行於摩揭陀,所以應是以摩揭陀語說法。但佛不將其作為經堂語,也不規定某種標準語言。佛教信徒出身各階層,來自各地區。佛陀允許比丘利用自己的方言俗語來學習和傳教,這使佛教在初起時就在各階層快速傳播起來。

相關焦點

  • 釋迦牟尼獻了什麼,感動燃燈古佛?歡悅之餘,預言他定成如來佛祖
    釋迦牟尼獻了什麼,感動燃燈古佛?歡悅之餘,預言他定成如來佛祖 看到王母娘娘蟠桃園的齊天大聖孫悟空,沒有接到蟠桃宴會邀請函,便不請自往。提前來到了群仙宴會聚集之地——瑤池仙臺。
  • 如來佛祖頭上為何長著那麼多包?民間有三種說法,第三種最可信
    除這些主角外,最被津津樂道的便是靈山之主如來了,小時候看如來,總覺得他頭上那麼多包很刺眼,就像一串串的葡萄一般,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講述,如來佛祖頭上為何長著那麼多包?民間有三種說法,第三種最可信。第一種說法:雅利安人這佛教源於印度,釋迦牟尼相傳是孔雀王朝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是雅利安人血統,這個民族一個特點便都是捲髮,所以為了尊重佛陀以前的形象,這捲髮的造型便一直傳承了下來,直到形成了一個個的捲髮包,世人為了保留釋迦牟尼的形象,將其加以雕塑,就成為了如來的具現話形象
  • 如來佛祖釋迦牟尼的出生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歷史傳承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起源於古印度,也就是現如今的尼泊爾,大家都知道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就是很多影視劇中的我佛如來。釋迦牟尼,本名叫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是後人對其的尊稱,「釋迦」是因為他出自釋迦族,「牟尼」是當時對出家修行成就者的稱謂。當時的印度同樣也還是君主制國家,也就是剎帝利階層來統治的,劃分為很多個小國家,而佛祖出自其中的一個小國家叫迦毗羅衛,這個國家就位於今天的尼泊爾。釋迦牟尼的父親就是這個國家的統治者淨飯王,母親摩耶夫人是鄰國天臂城善覺王的妹妹。
  • 釋迦牟尼是誰
    釋迦牟尼,多數中國老百姓,大概主要從《西遊記》塑造的如來佛形象去認識釋迦牟尼,將他視為神祇,殊不知他是個實實在在的歷史人物。釋迦牟尼誕生在古印度喜瑪拉雅山南麓的一個小國—— 迦毗羅衛(jiā pí luó wèi ),地處現在尼泊爾南境的畢拍羅婆。「釋迦」是族名,「牟尼「意譯「寂默」。
  • 釋迦牟尼佛是如來佛,但如來佛卻並不只是釋迦牟尼,千萬別混淆
    大家都知道釋迦牟尼佛,這也是我們所有學佛之人的唯一本師,也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教主,甚至在小乘佛法中都不承認有其餘佛的存在,「佛」就是釋迦牟尼的專用稱號。而對於釋迦牟尼佛來說,由於西遊記這部小說以及86版電視劇的影響,大家都更喜歡稱呼他老人家為「如來佛」,或者如來佛祖。
  • 世界級考古謎團被揭開,佛祖釋迦牟尼的墓穴,終被發現與證實
    佛教作為世界四大宗教之一,其創始人釋迦牟尼死後的陵墓究竟位於何處,一直都是一個謎團。到了19世紀初,釋迦牟尼的陵墓和遺骨疑似被發現,這本應是一件好事,然而發現此事的人,卻蒙受了接近一個世紀的不白之冤,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釋迦牟尼佛、如來佛、阿彌陀佛,這三者,是同一尊佛嗎
    「釋迦牟尼佛」,這是對釋迦牟尼的尊稱。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人,他原是迦毗羅衛國的王子,後來為了追求對「生老病死」的解脫而創立了佛教;換句話說,喬達摩·悉達多就是佛教的創始人。 那麼,既然喬達摩·悉達多,有名有姓,可為何被稱為「釋迦牟尼」呢?這裡的「釋迦牟尼」又是個什麼意思呢?
  • 佛教四大聖地之一,佛祖釋迦牟尼道場,千年不毀
    蘭毗尼是釋迦牟尼的誕生地;菩提迦耶是其開悟得道的地方;鹿野苑就成了他人生中的首個傳道及僧伽成立地。菩提迦耶距離鹿野苑200公裡,得道後釋迦牟尼就來到了鹿野苑。因為這裡有淨飯王(釋迦牟尼的父親)派來照顧它的5位隨從,佛祖為其講解佛法,闡述人生之道。待5人領悟其中真理後,就身披袈裟,成為了世界上最初的那批佛教僧人。
  • 天然國寶: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奇石天珠
    (參照邱承彬編著《解密天珠》,山東教育出版社)  天然國寶初轉法輪奇石天珠是指寶石上面形成了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圖騰的奇石天珠。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奇石天珠是十大國寶奇石天珠之一。天然國寶初轉法輪奇石天珠又叫釋迦牟尼初轉法輪奇石天珠、佛祖初轉法輪奇石天珠、佛陀初轉法輪奇石天珠等。
  • 多次謀害佛陀的提婆達多居然在地獄裡睡覺,比三禪天還舒服,怎講
    多次謀害佛陀的提婆達多居然在地獄裡睡覺,比三禪天還舒服,怎講。佛陀和提婆達多是堂兄弟,從小的時候,提婆達多就經常和佛陀競爭。等到佛陀證悟成佛後,提婆達多就跟隨佛出家了。但是經過多年的修行提婆達多也沒有證得聖果,就想讓佛教給他申通,但被佛陀給拒絕了。
  • 釋迦牟尼的遺骨被找到了?居然就在南京!
    如來佛祖竟然真的存在!說起如來佛祖,出現在你們腦海裡的是不是這種形象?身光普照、咽如螺貝、身頰如獅、儀如象王,看似神話的背後,其實確有其人!如果我們找到了歷史文獻及考古學證據,那是不是就能證明釋迦牟尼真的存在呢?既然古印度沒有系統的史書來記載釋迦牟尼的情況,那身為鄰國的我們有沒有可能記載了?還真有!根據我國考古陸續發現的碑文記載來看,在公元416年前後,處於東晉時期的高僧法顯將自己當年西行求法的經歷寫成《佛國記》,書中記述了他在北印度那竭國瞻禮佛頂骨舍利的情形。
  • 佛教:歷史上,真實的「釋迦牟尼」,很多人都不懂
    引語事實上,很多人不知道歷史上真正的釋迦牟尼是怎樣的。其中當然也包括很多佛教信徒,或許他們對釋迦牟尼的歷史也不太清楚。的確,釋迦牟尼並不是神,而是他們找到了一套能夠引導人們減輕痛苦的理論和方法。事實上,釋迦牟尼一生的經歷都被記載在佛經上,佛教本來就是一種無神論的宗教,但是釋迦牟尼反對世界上有神的觀點。事實上,最原始的佛教經書中記載的內容非常準確,因為在佛陀死後不久,官方立即將佛陀的一言一行詳細記錄下來。
  • 不懼怕如來佛祖,見到觀音菩薩卻敬畏有加?鎮元大仙心裡在害怕啥
    不懼怕如來佛祖,見到觀音菩薩卻敬畏有加?鎮元大仙心裡在害怕啥唐僧師徒離開長安城後,經歷的第18難,可大可小,好在有觀音菩薩的相助,才有驚無險,逢兇化吉!就在唐僧師徒進入萬壽山五莊觀前,地仙之祖——鎮元大仙卻帶著48個弟子,前往九霄雲外的34重天——上清天彌羅宮,參加元始天尊的「混元道果」。
  • 佛祖釋迦牟尼以及佛教誕生的過程
    根據佛教經典記載,佛陀的母親摩訶摩耶夫人懷孕前曾夢見一頭六牙白象馱著一位男子從天而降,撲入她的懷中。佛陀出生時更是天地震動,光明普照,上有天龍八部雲集,下有各路天神朝拜,種種祥瑞相繼湧現。佛陀出生後不扶而行,開口即言。他向東西南北各行七步後,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朗聲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為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
  • 西天大鵬鳥是怎麼與如來佛祖攀上親戚的?真的是佛祖的舅舅?
    看過西遊記這部小說的都知道如來佛祖,他是西方佛教的領軍人物也是西方佛教實力的象徵。而在西遊記中的大鵬金翅鳥都說是如來佛祖的舅舅,那麼它3究竟是什麼來頭能比如來輩分都要高。我們從以下幾點分析大家可能就會明白了。
  • 《釋迦牟尼的故事》—最強大心靈的佛陀傳記
    《釋迦牟尼的故事》—最強大心靈的佛陀傳記【基本信息】書 名:《釋迦牟尼的故事》作 者: [英] 亞當斯·貝克夫人/著出版社: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日期:2015年1月書號:978-7-5527-0344-
  • 釋迦牟尼是哪國人?尼泊爾和印度打起嘴仗
    來源:參考消息網印度媒體稱,尼泊爾外交部當地時間9日堅稱,尼泊爾是佛陀的出生地。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此前則稱,那位佛教創始人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印度人之一。印度外長的這番話引來尼泊爾政界要人作出一系列反應,該國前總理尼帕爾說,蘇傑生有關佛陀的表態「令人反感」。據《印度教徒報》網站8月9日報導,尼泊爾外交部發言人在一份官方聲明中說:「經歷史和考古證據證實,毋庸置疑的確鑿事實是,釋迦牟尼生於尼泊爾的藍毗尼。藍毗尼是佛陀的出生地,也是佛教發源地,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 阿彌陀佛,釋迦牟尼,觀音菩薩之間的關係
    答案二:阿彌陀佛是如來佛,是世界上最大的佛,也就是西遊記的如來佛祖。答案三: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釋迦牟尼成佛後叫做阿彌陀佛。答案四:阿彌陀佛是接引佛,前身是接引道人。答案五:阿彌陀佛是無量佛。《大悲蓮華經》又名《悲華經》,分為十卷六品,記載了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釋迦牟尼的關係。
  • 釋迦牟尼是哪國人?尼泊爾和印度打起嘴仗……
    印度媒體稱,尼泊爾外交部當地時間9日堅稱,尼泊爾是佛陀的出生地。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此前則稱,那位佛教創始人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印度人之一。印度外長的這番話引來尼泊爾政界要人作出一系列反應,該國前總理尼帕爾說,蘇傑生有關佛陀的表態「令人反感」。
  • 為何如來佛祖會認孔雀為母?真正原因讓如來很尷尬
    獅駝山上有一個獅駝洞,裡面有三個妖怪,這三個妖怪本領高強,其中青獅和白象只能算是一般,但大鵬鳥卻大有來頭,當時甚至為了吃唐僧肉還叫囂著將如來幹掉。這三個妖怪其實都有很強的後臺,但最厲害的還是大鵬鳥。他可以吊打孫悟空,速度也比孫悟空強。天地初開之時,鳳凰得交合之氣,生下孔雀和大鵬鳥,大鵬鳥也是先天聖靈,孔雀自然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