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歷史上,真實的「釋迦牟尼」,很多人都不懂

2020-12-04 如此的彩虹糖

引語

事實上,很多人不知道歷史上真正的釋迦牟尼是怎樣的。

其中當然也包括很多佛教信徒,或許他們對釋迦牟尼的歷史也不太清楚。

的確,釋迦牟尼並不是神,而是他們找到了一套能夠引導人們減輕痛苦的理論和方法。

並且他們一輩子都在實踐這套理論。

事實上,釋迦牟尼一生的經歷都被記載在佛經上,佛教本來就是一種無神論的宗教,但是釋迦牟尼反對世界上有神的觀點。

事實上,最原始的佛教經書中記載的內容非常準確,因為在佛陀死後不久,官方立即將佛陀的一言一行詳細記錄下來。

和佛陀一起,也一直跟著一個叫阿難陀的人,這個人的記憶力很強,不管佛陀講佛法多長時間,講了多少萬字,第二天他都能完整地跟其他弟子複述。

那釋迦牟尼到底是個什麼人呢?

以下是釋迦牟尼為人處世的故事。

一、王子時期

釋迦牟尼日生於尼泊爾的一個小國家,他的父親就是被國王稱為淨飯王的淨飯王,這個名字也被改稱為淨飯。

實際上釋迦摩尼姓喬達摩,名為悉達多,人們為了方便,都叫他佛。

淨飯很希望兒子將來能繼承王位,來開疆擴土,所以從小就很注重培養兒子。

佛祖擅長騎馬射箭擊劍,據說國王還舉行過一次森林舞會,佛祖則是王公貴族之子。

實際上,小王子的生活很奢華,她的性情也很敏感,他喜歡一個人學習一些宗教書籍。

這一時期出家修道的風景畫也很受歡迎,所以也有很多有名的導師。

所以佛才有機會與他們接觸。

二、險些餓死

事實上,佛出城後就跟獵人們換了行頭、換了衣服,便開始了自己的修行。

當自己修了一段時間後,自己的禪修才能達到一定的效果,但又沒有辦法再繼續修下去。

因此,他跟著五個一起修行的朋友進行苦修,他們都認為自己的身體不能成為恐懼的奴隸,心可以自然地得到解脫。

在經歷了痛苦之後,他們最後才使自己的心平靜下來。

這時佛頭不再洗澡,也不吃東西,只吃了些乾枯的石榴和幹牛糞來充飢。

佛祖此時已經餓了好幾度了,但當他在頭上輕輕搓發時,就能看見自己的頭髮,一把一把地落在地上。

一直到有一天,當他看到太陽跟山在一起時,自己和世界都變得乾淨了,他才明白了世界的真相。

三、去世

佛勒活到80歲高齡才去世,他臨終前把他的徒弟們叫來,給他們上了最後一課。

佛祖講完後,問他身邊的徒弟們:你們聽過這個故事後,還有什麼問題嗎?

現在就問一句有問題的話,不要等到過去後才自責,今天沒有面對佛而問清楚心中的疑惑。

關於這個問題,佛問了弟子三次,但這些弟子都從來沒問過。

佛對他們說:人生無常,有生有死,你們要精進修持,讓自己得到解脫。

當佛祖這樣說後,他合上雙眼,平靜地離開這個世界。

概述

實際上,佛教的舍利子,是指一個人,身體在長期禁慾之後,體內自然形成的一種晶體。

簡而言之,佛是人類的一位偉大導師,他們和耶穌老子一起也可以算是世上三位靈魂導師!

相關焦點

  • 歷史上佛教到底是誰創立的呢?有人說釋迦牟尼只是發揚了而已?
    歷史上佛教到底是誰創立的呢?有人說釋迦牟尼只是發揚了而已?佛教源於古印度,世界公認的佛教創始人為喬達摩·悉達多,後人尊稱他為「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屬於古印度釋迦族人,剎帝利種姓。其出生地現在屬於尼泊爾,成佛地點位於現在印度的巴特那,圓寂於現在的印度卡西亞。
  • 佛教與科學的「巧合」,釋迦牟尼難道是科學家?
    很多人知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認為是封建迷信,可佛教對世界、時間、空間的認知很多地方與科學研究都不謀而合,讓人不得不懷疑提出這些理論的釋迦牟尼究竟是出家人還是科學家。佛教宇宙觀與現代不謀而合百億須彌、百億日月的數目,這是佛教的世界觀,認為宇宙中有3000個大千世界,無數個小千世界,每個世界都有自己的太陽月亮。整個宇宙有上百億的太陽月亮。任何一個接觸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都知道,宇宙中有無數個類似太陽系的星系,每一個有固定軌道的星球幾乎都有類似月球的衛星。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這些類似太陽系的星系每一個都是一個獨立的世界。
  • 佛教是釋迦牟尼創立,有人說他只是發揚了佛教,真相究竟如何呢?
    公認的佛教創始人當然是佛祖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出生於公元前5世紀左右。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意思是「釋迦族的賢人」。釋迦牟尼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他出身宮廷,錦衣玉食,卻心憂百姓疾苦,20歲時他捨棄王族生活,出家尋訪師友,他先是在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學習禪定,後在尼連禪河畔獨修苦行,進而至伽耶(菩提伽耶)畢缽羅樹下深思默想,終於「悟道成佛」,這一年他35歲。
  • 佛祖釋迦牟尼以及佛教誕生的過程
    聖人出世,天生異象,這本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感應」思想的體現,不想在印度佛教中很早就有此類傳說。根據佛教經典記載,佛陀的母親摩訶摩耶夫人懷孕前曾夢見一頭六牙白象馱著一位男子從天而降,撲入她的懷中。佛陀出生時更是天地震動,光明普照,上有天龍八部雲集,下有各路天神朝拜,種種祥瑞相繼湧現。佛陀出生後不扶而行,開口即言。
  • 阿彌陀佛,釋迦牟尼,觀音菩薩之間的關係
    很多人未正式學佛之前,可能只是接觸過一些民間傳說或神話小說,例如《西遊記》和《封神演義》之類,更多的人還是聽老一輩或是街坊大媽講一講佛教故事。筆者年輕的時候對佛教故事很感興趣,曾經問過長輩們一個問題:阿彌陀佛是誰?
  • 印度佛教聖樹——釋迦牟尼佛悟道處菩提樹遭砍傷(圖)
    當年,釋迦牟尼來到菩提樹下,在所鋪草座上面靜坐。他發誓:「我不成正覺,誓不起此座。」(佛經稱此座為金剛座) 佛教在線7月21日訊 據德新社駐新德裡記者7月20日報導:日前,一群不法分子心狠手辣地將位於印度的佛教聖樹——釋迦牟尼成道處的菩提樹砍下一根樹枝。
  • 如來佛祖釋迦牟尼的出生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歷史傳承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起源於古印度,也就是現如今的尼泊爾,大家都知道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就是很多影視劇中的我佛如來。釋迦牟尼,本名叫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是後人對其的尊稱,「釋迦」是因為他出自釋迦族,「牟尼」是當時對出家修行成就者的稱謂。當時的印度同樣也還是君主制國家,也就是剎帝利階層來統治的,劃分為很多個小國家,而佛祖出自其中的一個小國家叫迦毗羅衛,這個國家就位於今天的尼泊爾。釋迦牟尼的父親就是這個國家的統治者淨飯王,母親摩耶夫人是鄰國天臂城善覺王的妹妹。
  • 佛教四大聖地之一,佛祖釋迦牟尼道場,千年不毀
    佛教起源於印度,同樣也沒落於印度,僅保留了佛教著名四大聖地。即便如此,印度也是佛教八大朝聖地中,最重要的一站。蘭毗尼是釋迦牟尼的誕生地;菩提迦耶是其開悟得道的地方;鹿野苑就成了他人生中的首個傳道及僧伽成立地。
  • 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比佛教都悠久?是什麼力量讓佛教在印度消失
    【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比佛教都悠久?是什麼力量讓佛教在印度消失】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在中外的史籍中所說的印度,並非指今天的印度,而是泛指南亞次大陸。它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和斯裡蘭卡諸國。古印度文明,首先發生在今天之巴基斯坦。早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這裡就進入銅石並用時代。
  • 在這裡釋迦牟尼第一次教授佛法,佛教的僧伽也在此成立
    瓦拉納西鹿野苑是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聖地之一。佛祖釋迦牟尼在鹿野苑初法輪,相當於基督教的耶路撒冷。古印度佛教遺址。當年,釋迦牟尼在菩提伽耶悟道成佛後,西行200公裡,來到鹿野苑,隨後就在這裡對父親淨飯王派來照顧他的5個隨從講解佛法,向他們闡述人生輪迴、苦海無邊、善惡因果、修行鹿野苑—佛陀第一次講經說法的地方。在這裡釋迦牟尼第一次教授佛法,佛教的僧伽也在此成立。公元3世紀時,鹿野苑已經成為重要的藝術中心。
  • 釋迦牟尼是哪國人?聽聽尼泊爾人印度人怎麼說,其實呢……
    印度人常常把釋迦牟尼看成是印度人,世界其他地方也有不少人也是這麼看的。尼泊爾人當然並不這麼認為,因為釋迦牟尼出生於尼泊爾的藍毗尼,這一點沒什麼爭議。尼泊爾人強調藍毗尼在佛教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釋迦牟尼是迦毗羅衛國的王子,誕生在藍毗尼的婆羅雙樹下。
  • 鹿野苑是古印度四大佛教聖地,是釋迦牟尼初轉法輪之地,玄奘來過
    鹿野苑是古印度四大佛教聖地,是釋迦牟尼初轉法輪之地,玄奘來過鹿野苑是古印度四大佛教聖地之一,傳說是釋迦牟尼初轉法輪的地方,也就是他初次向弟子講經布道之處。傳說,釋迦牟尼在菩提迦耶成道後,來到鹿野苑傳道,他在此收了5位弟子,開始向他們宣講他所悟出的道理。在佛教經典中,鹿野苑被稱為初轉法輪處視為佛教傳播地和教團建立處。中國古代高僧法顯和玄奘都曾來到此地。鹿野苑位於瓦臘納西西北約10公裡處,當地人稱它為「仙人論處」、「仙人鹿園」。據佛教《六度集經》記載,古時候這裡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森林常有鹿群出沒。
  • 寧波最著名的景點,是中國佛教五大山之一,有尊彌勒佛吸引眾多人
    到寧波的第一站我來到了溪口雪竇山景區,藍天白雲下的雪竇山,空氣清新,是中國佛教五大山之一,平常都有很多遊客來這裡打卡觀光。到了寧波,遊客不多,當天天氣還算不錯,陽光明媚,從寧波市區到這裡要先到寧波火車站南廣場坐公交車直達,當然要坐上一個多小時,所以到這裡旅遊要提前計劃好時間哦。
  • 季羨林是否把自己對待佛教的真實觀點隱藏起來了?
    與此同時,摘抄了幾篇季羨林先生關於佛教的一些觀點發到網上,倒引起了一些網友的熱議。此時把書本合上,閉上眼睛,想:我從這本書中得到了什麼樣的知識,受到了什麼們樣的啟示,還有什麼樣的疑惑?通過季羨林先生的論述,我知道了佛教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影響之大。從公元前傳入中國以後,佛教經歷了試探、適應、發展、改變、滲透、融合許許多多階段,最終成為中國文化、中國思想的一部分。
  • 會議|佛教中國化研究的歷史與展望(上)
    因為日本的「佛教學」雖然已經屬於現代人文學科的一支,強調學術的客觀性、實證性,但是它的研究對象往往是硬核的佛教領域,例如佛教義理、佛教歷史,相關的宗教學的、社會學的、語言學方面的研究,嚴格來說是不被算做「佛教學」的。所以儘管原實先生一生的研究都與佛教有關,但因為他主要是研究梵巴語言和佛教文學的,他說自己不懂「佛教學」並不全然是客套話。
  • 很多人都不懂:邏輯上有一種謬誤叫稻草人謬誤!
    但是,上大學幾個月後到四年這段時間,學生能夠閱讀大量的思想書籍,自然就有了一定的判斷力,對老師講的東西便不再全盤接受了。應該說,曹林講的比較符合大學的實際情況。但是,吳法天卻無視兩句話對象不同,誤以為抓住了曹林的把柄,豈不知,正是由於立場先行,而將自己的學識和真實面目暴露無疑。稻草人錯誤還在於裝傻「讀不懂」,將曲解當成作者本意。郭松民《 評方方的「枉死論」:你對得起武漢嗎?》
  • 《釋迦牟尼的故事》—最強大心靈的佛陀傳記
    她不僅搜集了大量第一手的研究材料,而且對佛教有比較深刻的認識。本書是她第一部介紹佛教的通俗讀物,是西方普通讀者了解釋迦牟尼生平的主要著作之一。【譯者簡介】趙子健(筆名趙煒徵),北京市人。80年代初期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歷任新華社駐美國華盛頓記者、新華神國際部歐美新聞編輯室主任和新華社出國人員英文資格考試官。
  • 釋迦牟尼是哪國人?尼泊爾和印度打起嘴仗
    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此前則稱,那位佛教創始人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印度人之一。印度外長的這番話引來尼泊爾政界要人作出一系列反應,該國前總理尼帕爾說,蘇傑生有關佛陀的表態「令人反感」。據《印度教徒報》網站8月9日報導,尼泊爾外交部發言人在一份官方聲明中說:「經歷史和考古證據證實,毋庸置疑的確鑿事實是,釋迦牟尼生於尼泊爾的藍毗尼。
  • 如來佛祖 釋迦牟尼佛陀
    這裡的「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包含在原始佛教教理的「四無色定」中。佛教在禪定上安立智慧,表示只修定並無法契合真理。禪定雖是心的鍛鍊,但出定後又回到動搖不停的心,所以禪定自身是盲目的。苦行:釋迦牟尼苦行處是尼連禪河畔的優婁頻羅聚落。苦行流行於各時代,主張折磨不淨的肉體達到解脫,受出家人普遍崇敬。
  • 藏傳佛像釋迦牟尼與阿彌陀佛的區別是啥?
    一、地位不同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藏傳佛像釋迦牟尼不是其本名,是後人對他的尊稱,意義是「釋迦族聖者」。藏傳佛像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我們屬於娑婆世界)的教主,因釋迦牟尼出生於印度,對我們來說屬於西方,所以說是西方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