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起源於印度,同樣也沒落於印度,僅保留了佛教著名四大聖地。即便如此,印度也是佛教八大朝聖地中,最重要的一站。蘭毗尼是釋迦牟尼的誕生地;菩提迦耶是其開悟得道的地方;鹿野苑就成了他人生中的首個傳道及僧伽成立地。
菩提迦耶距離鹿野苑200公裡,得道後釋迦牟尼就來到了鹿野苑。因為這裡有淨飯王(釋迦牟尼的父親)派來照顧它的5位隨從,佛祖為其講解佛法,闡述人生之道。待5人領悟其中真理後,就身披袈裟,成為了世界上最初的那批佛教僧人。
鹿野苑也就成為了,佛祖得道後第一個傳道的地方,5位隨從也成了他的佛法門徒。關於鹿野苑還有個典故,傳說鹿野苑曾是片可以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鹿群的棲息地。後來經常有國王來此獵鹿,鹿王不忍自己的祖輩就這樣遭受國王的獵殺。就與國王達成了每日奉上一隻鹿的協議,以避免大批鹿群遭殃。
直到輪到一隻懷有身孕的母鹿時,鹿王父愛泛濫。為了家族,為了鹿群,就將自己獻給了國王。國王知道後被其感動,就發誓再不獵鹿,並將這塊原始森林規劃成了鹿苑。不僅保護了鹿群,還維護了自然界的和平。
如今,森林成為了殘垣斷壁的寺廟,鹿群也不為所蹤。據說,晉代時期一位名叫法顯的高僧,以及唐代高僧玄奘都曾來過此處。他們是鹿野苑光輝盛世時期的最佳見證者。
釋迦牟尼當時就在鹿野苑,內的牟拉甘陀庫底精舍為信徒講解佛經。先是5人、10人,隨著僧人的不斷擴張,信徒越來越多。直到信徒達到60餘人時,佛陀就開始派遣他們到世界各地弘揚佛法。
現在鹿野苑寺廟正門,是現代化菩提迦耶式建築風格。四周有花圃、草地及鹿苑,信徒遊人經常坐在草地上打坐、聊天、玩耍,簡直是座花園式寺廟。寺廟建於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代,笈多王朝重新修建。如今我們所看到的這些殘垣斷壁,是1931年重新修建的。不知為何就成了現在這幅模樣,但是每年前來參拜的信徒還是非常多的。
聽當地人說,寺廟旁邊還有一顆堪比參天大樹的古菩提樹,生命力頑強枝葉濃密。據說可樹是釋迦牟尼打坐成道時,從身後的那棵菩提樹折下的枝葉移植過來的。佛祖當年就是在這棵菩提樹下,向5位弟子講經傳道的。
時至今日,那棵菩提樹下,還有信徒為紀念初始弟子雕刻的群雕。周圍掛滿了花環和流蘇,每一個都代表著信徒們忠貞不渝的虔誠。尋根鹿野苑,可能是眾多信徒一生的夙願。對於信徒來說,信仰是內心深處的執著,同時也是精神的支柱。
就像,有人信奉科學、有人信奉先祖、有人信奉的佛教、道教一樣。只要懷揣一顆虔誠的心,面帶微笑的面容,一切都會變得安詳起來。是不是都非常好奇,為什麼愛笑的人運氣不會差?因為運氣差的人,根本就笑不出來。
獻給「毀滅之神」的寺廟,如同雕像藝術殿堂,還有會唱歌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