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野苑是古印度四大佛教聖地,是釋迦牟尼初轉法輪之地,玄奘來過
鹿野苑是古印度四大佛教聖地之一,傳說是釋迦牟尼初轉法輪的地方,也就是他初次向弟子講經布道之處。傳說,釋迦牟尼在菩提迦耶成道後,來到鹿野苑傳道,他在此收了5位弟子,開始向他們宣講他所悟出的道理。在佛教經典中,鹿野苑被稱為初轉法輪處視為佛教傳播地和教團建立處。中國古代高僧法顯和玄奘都曾來到此地。
鹿野苑位於瓦臘納西西北約10公裡處,當地人稱它為「仙人論處」、「仙人鹿園」。據佛教《六度集經》記載,古時候這裡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森林常有鹿群出沒。傳說,國王經常帶著侍從們到林中獵鹿,佛的前世菩薩鹿王於心不忍託夢給國王,勸他不要再射殺群鹿。菩薩鹿王許諾每天向國王敬獻一隻鹿,有一天,輪到一隻已經懷孕的母鹿獻祭,鹿王不願看到此鹿母子俱死,便要求代替母鹿。國王深受感動,下令此後一律不許獵鹿,並開闢了一個花園飼養鹿群。
據玄奘《大唐西域記》中描述,當時,鹿野苑已成為世界佛教中心,寺院建築林立,「區界八分,連垣周堵,層軒重閣,麗窮規矩。僧徒1500人,並學小乘正量部法」。10世紀以後,印度佛教開始衰微,到13世紀,鹿野苑完全毀滅。直到1851年,考古學家開始對鹿野苑進行發掘,發掘出曇麥克塔、主寺、柯羅馬特維寺等佛教遺址,還有重要遺物阿育王石柱、紅砂石菩薩像和眾多的佛像。從瓦臘納西到鹿野苑車程約20分鐘,邦政府交通局每天都有定期觀光巴士前往。
佛教學說創始人釋迦單尼
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擁有上億的教徒,它發源於印度,佛教學說創始人是釋迦牟尼。據佛教典籍記載,公元前6世紀前後,恆河流域上分布有16個國家,其中,迎毗羅衛是居於東北方的一個較小的貴族政治共和國。公元前565年,國王的瑪雅·黛維王后在回娘家的途中,路過蘭毗尼(今屬尼泊爾),在一棵娑羅樹下生下一個王子,取名悉多達·喬達摩。悉多達王子相貌端莊、天資聰穎,父親淨飯王對他寄予了極大的希望,並從各個方面對他進行嚴格的教育和精心的培養,期待他日後能施展才華,建功立業。但是,事與願違,面對人世間的不平和苦難,悉多達在14歲時就產生了出家修行的念頭。
淨飯王為了斷絕悉多達王子出家的念頭,為他建造了豪華的宮殿,並在悉多達王子16歲那年就讓他和鄰國一位美麗公主成親。婚後,美麗公主為悉多達王子生了一個兒子。但是,這一切並沒有動搖悉多達出家修道的決心,在29歲那年,他離別妻兒,剃掉鬚髮,到深山曠野尋訪名師。35歲時悟成大道,最後,終於創建了佛教學說,成了「佛」。「佛」在梵文裡的發音是「佛陀」,即「覺悟了真理的人」,由於他是釋迦族人,所以,人們又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
曇麥克塔
曇麥克塔是印度佛塔,據《大唐西域記》卷七載,此處是彌勒佛受記之地塔位於鹿野苑內,系圓筒形二層建築物,為阿育王時代所建,4世紀左右芨多王朝時又加以增修。彌勒為婆羅門子他禮敬三寶,廣度眾生。彌勒轉世時,正是釋迦佛在鹿野苑初轉法輪之際,釋迦佛在此接受了彌勒佛的衣缽,成為慈化世尊的弟子,後人故在此建塔紀念塔高44米,圓形,用磚砌成。下層直徑28.4米,高13米,四周皆雕刻了各種人物、鳥獸等精緻的圖像。塔內的佛像原為金佛像,後被人掠走,只餘下佛龕。
牟拉甘陀庫底寺
傳說,這裡是當年佛陀生活過的地方,是鹿野苑最重要的寺院。7世紀,唐僧玄奘曾來過此地,在他所著《大唐西域記》裡描寫道:「(牟拉甘陀庫底寺)高二百餘尺,上以黃金隱起,作庵沒羅果。石為基階,瓦作層龕,翕幣四周,節級百數皆有隱起黃金佛像。」現寺早已毀塌、只有遺址尚存。1931年,在原址重新建立新寺,它主要接待來此朝聖的旅遊者和各國僧侶。新寺大門朝南,門前懸掛著一口鍍金大鐘。寺內藏有許多宗教書籍,有多種文字的大藏經,每年有許多人前來這裡學習佛教教義和鑽研佛理。
中華佛寺
1950年以後,印度政府加強鹿野苑的發掘和建設工作,隨著鹿野苑的不斷恢復,世界各國佛教徒來此朝拜佛跡的人日益增多,並先後蓋起多座佛寺,中華佛寺是其中之一。它位於鹿野苑內,是中國佛教寺院,由新加坡華僑李俊承居士出資,一位福建法師負責建造。佛寺建於1936年,結構採用中國式建築風格,陳設也是中國佛教風格。大殿內供奉一尊從緬甸請來的玉佛,四周繪有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