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常常把釋迦牟尼看成是印度人,世界其他地方也有不少人也是這麼看的。
尼泊爾人當然並不這麼認為,因為釋迦牟尼出生於尼泊爾的藍毗尼,這一點沒什麼爭議。
尼泊爾人強調藍毗尼在佛教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釋迦牟尼是迦毗羅衛國的王子,誕生在藍毗尼的婆羅雙樹下。
而印度人則常常強調菩提伽耶是釋迦牟尼悟道之地,以及鹿野苑是釋迦牟尼第一次傳法的地方。
釋迦牟尼是哪國人?其實是非常清楚的。
釋迦牟尼出生在今尼泊爾境內,確為尼泊爾人,這沒有異議。
釋迦牟尼在印度境內悟道、證道、明道,在印度發揚光大,印度的北部、中部、恆河流域都留下了他的足跡,這也沒有異議。
其實,釋迦牟尼是哪國人?這個問題並不重要。
因為,釋迦牟尼早已超越了國家,超越了時空。
拘泥於、執著於佛陀是哪裡人,於根本而言,毫無意義。
追隨釋迦牟尼的歷史和足跡,更需要的是回到佛學本身,回到佛家對人生的啟悟。
讓我們一起來領略一下佛教四大聖地,體悟佛陀故事中的意義,體會「如是我聞」的說法。
藍毗尼——釋迦牟尼出生之地:
佛陀的母親是摩耶王后。有一天,摩耶王后睡眠中夢見了一頭6牙大白象飛進腹中,空中鼓樂弦歌,日月照身,於是就懷上了釋迦牟尼。
後在回娘家的路上,藍毗尼吸引了王后的腳步,在寧靜祥和的藍毗尼花園,在正月十五的銀輝之下,摩耶王后生下了釋迦牟尼。小王子一出生就走了七步,每走一步地上都會出現一朵蓮花,這就是七步蓮花的故事。
小王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開口說話:「天上地下,惟吾獨尊」,意思是佛法為無上甚深法。
藍毗尼是釋迦牟尼成長的地方,其重要之處在於:釋迦牟尼在這裡提出了生老病死苦等根本問題,發大願尋找並回答解脫究竟之法。
由此亦可見,一個人內心的基本問題、願望,與生命的境遇、境界是高度一致的;偉大理想與偉大程度是高度一致的。
菩提伽耶——釋迦牟尼成佛之地。
釋迦牟尼經過六年苦行,方知苦行並不能證道。他回憶著小時候在樹下的初禪體驗,認為這可能有助於回到本性,證得大道。於是他在尼連禪河沐浴,接受了牧女蘇耶妲的乳糜之供,恢復了正常的體力。
釋迦牟尼行至伽耶之地,終於在菩提樹下,以金剛座結跏趺坐,連續七天七夜,調服自心,立身成佛,放大光明,證得十二因緣、四諦法等,頓悟無上正等正覺。
菩提伽耶因此成為佛教誕生之地。釋迦牟尼的成佛,說明單是苦行並不能得道,單是漸修並不能證道,頓悟得道,得道一定是大徹大悟(即使是漸悟至功到自然成,也一定是頓悟過關)。
鹿野苑——釋迦牟尼初轉法輪處。
鹿野苑位於印度北部的瓦拉納西,有野鹿經常出沒,故而得名,是釋迦牟尼初次傳法之地。釋迦牟尼於公元前531年來到鹿野苑,當時只收了五個弟子——五比丘,於鹿野精舍傳道。至此,佛、法、僧三寶初創完成。
當時翳羅缽龍問佛:「我何時當得免此龍身?」可見人們向佛的初衷、起點因人而異,個性不同,稟賦不同,高低不同,亦是各有所長。佛陀後來著名的十大弟子同樣如此——
我們可以看看這十大弟子:摩訶迦葉,頭陀第一:阿難陀,多聞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摩訶迦旃延,論義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優婆離,持戒第一;羅睺羅,密行第一。
無論什麼樣的弟子,佛陀都是一視同仁,即使是對待一般大眾,因為佛教是講普度眾生的。釋迦牟尼以「善方便」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時施教,因機施教,完全沒有拘泥,鮮活靈動,自然而然,讓每個人的機緣得以充分展現,各自稟賦得以充分發揮,證悟能力得到充分提高。
拘屍那羅——釋迦牟尼涅槃處。
釋迦牟尼在八十歲高齡的時候,來到拘屍那羅。在示滅之前,一位120歲的老人須跋陀羅因佛法難遇、正法難聞,星夜趕來懇求拜師,釋迦牟尼不舍眾生,心生歡喜,將他收為最後弟子。
佛最後一次回答弟子們心中的疑問,然後安詳地離開了世間。
這些問題關於相會與別離,關於使命和施為,關於苦惱憂愁與喜樂利益,關於心中有戒與世間有法,關於慈與悲,關於靜定與自在,關於諸善與諸惡,關於生生與滅滅等,都是究竟根本的問題。
這些問題可以用現代的語言闡釋發揮,比如每個人都是有使命的,要用自身的作為完成使命;人生有苦,但不要「苦了」,而是要「了苦」;喜樂與利益是大眾走向正道的橋梁;內心靜定才能大自在;心中有戒,就是世間有法……
生命本悟,快樂本心。
天人本一,智慧本光。
經行天下光未央原創作品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使用
歡迎交流,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