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聖人皆無父,感天而應。
相傳吳氏夢「日月入懷」後生孫策、孫權,陳氏夢「神人授藥」後生明太祖朱元璋,而宋太祖趙匡胤出生時「紅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唐太宗李世民出生時「有二龍戲於館門之外,三日而去」。
聖人出世,天生異象,這本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感應」思想的體現,不想在印度佛教中很早就有此類傳說。
根據佛教經典記載,佛陀的母親摩訶摩耶夫人懷孕前曾夢見一頭六牙白象馱著一位男子從天而降,撲入她的懷中。佛陀出生時更是天地震動,光明普照,上有天龍八部雲集,下有各路天神朝拜,種種祥瑞相繼湧現。佛陀出生後不扶而行,開口即言。他向東西南北各行七步後,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朗聲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為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
可見,古印度人「神化」偉人的能力並不比國人差。
古印度並非現在印度,而是整個印度次大陸,包括現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等。佛陀誕生的迦毗羅衛國,正位於尼泊爾境內。
佛陀本是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姓喬達摩,名叫悉達多,屬於釋迦族,據《佛本行集經》所述,釋迦族是雅利安人的剎帝利階級,屬於甘蔗王的後裔。
雅利安人並非印度當地的原始居民,他們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進入印度北部,因為勇敢善戰,其勢力範圍迅速擴大,直至整個古印度。
在雅利安人擴張的過程中,他們的「吠陀教」與當地的土著文化互相融合,形成了一種全新的宗教——婆羅門教。
婆羅門教主張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之上,它們認為「梵」或宇宙靈魂是唯一的真實,自我和個人來自梵,整個客觀物質世界都不過是一種幻覺。人生在世如若造「孽」,死後則要轉世為較低的「瓦爾那」,甚至是牲畜。只有遵循「達摩」的思想,才能轉世為較高的「瓦爾那」,以至於最後歸於「梵」。
「瓦爾那」的原意是指「顏色」或者「階層」,後來特指「種姓」。婆羅門教確立的「瓦爾那」制度正是影響印度長達數千年的 「種姓」制度。
在「種姓」制度中,婆羅門和剎帝利是祭司和貴族,共享著「管轄一切生物」的權利,而吠舍和首陀羅是農牧人和奴僕,世代身受剝削與壓迫。
出身剎帝利階層的佛陀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因為聰明好學,智慧超人,他很早就精通了文學和數學,且擅長軍事和謀略。
有幾次出城遊玩,他分別遇到了老人、病人和死人,歸來後感到無比困惑。人生為什麼如此痛苦?如何才能擺脫這些人生之苦呢?
這些困惑折不斷磨著他,直到遇見了一位出家修行的沙門。沙門是對非婆羅門教的宗教教派和思想流派的總稱,意為「勤息、息心、淨志」。
那位沙門對他說:「自從你見到人間的苦難以來,在你的心中就有了答案。只要你仍舊沉溺在聲色犬馬之中,就永遠找不到答案!」
細想這句話,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不正是當代佛教所提倡的「佛在心中,莫向外求」理念的起源嗎?
正是在這句話的啟示下,佛陀決定出家修行。他先是拜宗教大師阿羅邏迦蘭和鬱陀羅摩子為師,後來又去尼連禪河畔苦修六年,最後在伽耶村的菩提樹下,靜坐四十九天後終得開悟,成就了正上正覺的智慧,被世人尊稱為「釋迦牟尼」。
「釋迦」是佛陀的種族名,「牟尼」義譯為寂默,是稱讚之號。釋迦牟尼合起來就是「釋迦族之聖者」的意思。
佛陀釋迦牟尼在得道後即刻找來了自己的五個侍者,向他們宣講了「四聖諦」、「八正道」等佛教教義。五位侍者聽後皈依佛教,成為最早的比丘,並與佛陀一起修行,開始了僧伽的生活。
至此,「佛、法、僧」都已齊具,佛教宣告正式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