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初八煮食臘八粥的風俗起源,流傳版本較多。但現今見到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是日諸大寺作欲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故而,「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
孟元老在自序中稱,他於宋徽宗崇寧癸未(1103年)跟隨做官的父親一起到京師居住,《東京夢華錄》記述的是他在汴京的所見所聞,內容真實可靠。故而,此書也是關於北宋後期汴京地理風物的一部重要文獻,出版以來備受歷代史學家的器重。雖然孟記載稱北宋首都的僧俗都煮食臘八粥,但喝臘八粥的習俗不一定就源於宋代,也可能是宋代人對前代食俗的傳承。由此可見,喝臘八粥的準確時間尚無法確定。
孟元老雖命名了「臘八粥」,但「臘八」之名的出現遠在宋代之前。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曰:「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村人並擊細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宗懍還引用了《呂氏春秋·季冬記》、晉郭璞《玄中記》和東漢張衡《東京賦》等,講述當時人們在臘八這天的主要活動是「逐疫」。而逐疫的主要形式是演「儺」而非喝粥。「儺」有歌有舞,舞者要戴上假面具,手執戈盾斧劍等兵器,作驅趕鬼怪之狀。倒是南朝齊梁時代佛教文史學家僧佑所編撰的《釋迦譜》介紹了臘八與佛教的淵源:釋迦牟尼因長時間苦修,身形若枯木,奄奄一息之際,有位牧羊姑娘及時獻上乳粥,釋迦牟尼喝下後,體力很快恢復,因而悟道成佛。其成道之日,正是臘月初八,後世佛徒便於此日喝粥紀念釋迦牟尼。此故事明顯是附會而成,因為印度有關佛經說佛祖所食為乳非粥。
與此同時,由於孟元老提到了臘八當天「開封諸大寺作欲佛會」才煮食臘八粥的緣故,一些現代人便想當然地把臘八粥中的「八寶」與「佛教八寶」混為一體。其實,此乃「牛頭不對馬嘴」的想像。南宋文學家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詳細介紹了臘八粥中「八寶」為米、胡桃、松子、乳蕈、柿、粟、慄、豆,主要原料就是米和豆。
後來,各地煮臘八粥的「八寶」雖不相同,但都表現在食材變化上,這與「佛教八寶」毫不相關。《佛經》等記載,佛教把釋迦牟尼誕生前後天人所獻供品視為吉祥慶瑞之物,八寶即寶瓶、寶傘、法輪、雙魚、蓮花、白海螺、吉祥結和寶幢等八種器物。佛經還將「八寶」與佛陀身上的八個重要部位一一對應,其中蓮花就代表佛陀的舌頭,象徵佛祖以廣長舌傳法,使眾生皆能悟出佛的真知灼見。我們形容一個人能言善辯、妙語連珠,往往就用「口吐蓮花」這個詞。
佛教其他幾寶也大有來歷:寶幢又稱「華蓋」、「天蓋」,原本是古印度時的一種軍旗,雙方交戰,戰勝方便將寶幢高高舉起代表獲勝,後來,它被佛教吸收用以象徵佛法堅固不衰,可驅除一切煩惱魔障;法輪最初也是一種兵器,後來被佛教用來象徵佛法如輪子一般旋轉不停;白海螺則是古代部族和軍隊使用的一種號角,後來寺廟裡的僧人根據一個傳說將它作為布道昭示的法器,所以又稱「法輪」;寶傘在印度原本是貴族和皇權的象徵,由於傘置於佛頂能遮風蔽日,所以佛教以傘象徵摒除魔障,守護佛法;吉祥結無首無端,代表佛心法無盡;而雙魚則代表佛的雙目,它「翅為綠玉,圓眼放光,柔軟無比,標誌智慧」,象徵著佛眼慈視眾生,故又為智慧的表徵……
所以,儘管孟元老最早明確記錄了「臘八粥」,但我們不能武斷地認為臘八粥產生於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