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七寶,指七種珍寶引,又稱七珍。

金佛,清,通高32.5釐米,最長15釐米,最寬8.5釐米。
金代表一種健康,許多請回家的菩薩要鑄金身,表示「金身護體,百病不侵」,代表健康長壽之意,銀同樣也代表健康長壽同時銀還是避邪之物,銀代表著「佛祖」的光芒,剛出生的小孩帶銀飾就是乞求平安,健康之意,此外金有旺財的意思,如果是許了願給菩薩,靈驗後要給菩薩鍍金身,這裡有「真金不怕火煉」一說。

銀鎏金六世班禪像,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高73.8釐米,寬47釐米。班禪頭戴鎏金尖頂通人冠,眉間白毫處原嵌物缺,彎眼,嘴角內收,面龐豐頤,神態寂靜慈祥。
銀比金飾要晚。我們所能看到最早的銀飾,大約是春秋時候錯金銀的銅兵器。其實這還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銀飾。以銀製成器應始於戰國。但是由於在自然界中銀的儲存量大於黃金,故而一旦其提煉技術為人們掌握,銀器就大大地流行起來,而且由於其價格方面的優勢使得民間用銀飾的數量遠遠超過金器。這也是我們可以更多地看到古銀器的原因。

琉璃
琉璃三彩文殊像,明,高134釐米,寬68釐米。
文殊修眉細目,雙睛微合,直鼻大耳,面相沉靜莊嚴,結跏趺坐,雙手相疊,山字形座。座前有文殊的坐騎獅子。背部刻有「僧人園通系山西平陽……修造」等字。
琉璃是一種帶釉的陶製品。釉以鉛作助溶劑,以含鐵、銅、鈷、錳的礦物作著色劑,再配以石英而製成。明清皇家宮殿、宗教廟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築材料用。
中國古代製造琉璃最初製作琉璃的材料,是從青銅器鑄造時產生的副產品中獲得的,經過提煉加工然後製成琉璃。琉璃的顏色多種多樣,古人也叫它「五色石」。古時由於民間很難得到,所以當時人們把琉璃甚至看成比玉器還要珍貴。
水晶
水晶雙魚花插,清,高14.8釐米,最寬11釐米。
花插圓雕雙鯉躍起,張口向上,身體直立,滿飾鱗紋,尾部交叉相搭作為支撐點,腹空,用以插花。配以紫檀木座,雕成水波狀,似雙魚在波濤中嬉水而上。
此花插質地純淨,造型生動,雕刻精美,為難得佳作
提到水晶,人們自然會想起水晶的能量,水晶的能量能淨化人的身心,對於事佛的人來說水晶真的是理想的修身修心的法
硨磲
又稱「車渠」,是一種生活在熱帶海洋中的蚌殼類動物。其殼的表面通常呈灰白色,殼內色白而有光澤,古時將其列為「七寶」之一。

珊瑚朝珠,清,周長126釐米,清宮舊藏。 朝珠由一百零八顆珊瑚珠串結而成,由三顆青金石佛頭分成四等份,每份各有珊瑚珠二十七顆。佛頭塔上部用青金石,下部用珊瑚,以明黃色絛系藍色寶石背雲一塊。明黃色絛帶飾以珍珠和藍色退暈纏線。青金石記念三串,每串由十顆青金石組成。記念和背雲均
珊瑚主要有紅、白、綠、紫等顏色,其中以顏色純正的紅珊瑚為上品。
珊瑚質地細膩柔韌堅實,可用來雕刻工藝品或鑲嵌首飾,還可入藥。在亞洲,珊瑚的主要產地在日本到臺灣一線海域,海南島及西沙群島亦有出產。
珊瑚也是有機寶石,也是三大有機寶石之一,而在佛教當中,佛教徒認為紅珊瑚是佛祖的化身,所以很多佛教徒會用紅珊瑚做護身符,或者製作佛珠,來裝飾佛像,所以說,珊瑚也是佛教七寶之一。

琥珀猴桃紋佩,清,全長12釐米,佩件長5釐米,寬5釐米,高3釐米。清宮舊藏。
佩以琥珀雕刻,幾隻小猴攀爬於大桃上,造型栩栩如生。此佩光潤的油脂呈暗紅色,做工也精湛,是清代琥珀飾品中的上乘佳品,應為清宮后妃掛在身上的一種裝飾品。
在佛教中有「戒、定、慧」三學,人在戒除在塵世間的煩惱才會增加定力,有了一定的定力後就會有心如止水般的明靜,當人安定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對世間的萬事萬物有判斷是非能力和處理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