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向大家介紹過了市川春子老師的作品《寶石之國》,其中關於《寶石之國》與佛教文化的關係以及一些設定的隱喻沒有說清楚,今天來補充一下。
1,作者的創作背景
市川春子老師出生於日本千葉縣,憑藉短篇漫畫《蟲與歌》獲得第十四屆手塚治虫文化獎新生獎,其首部長篇漫畫便是《寶石之國》,市川老師高中時就讀的學校是一所佛教學校,(對,是的沒有錯,佛教高中,日本還有佛教的幼兒園,大學),在那裡,市川老師看到了佛經上的一句話「極樂淨土七寶為地」,這句話,便是寶石故事的開端。
2,佛教七寶
其實關於這個說法不一啦!鳩摩羅什譯的《阿彌陀經》中的七寶為:金,銀,琉璃,珊瑚,硨磲,赤珠,瑪瑙。《般若經》中七寶為金,銀,琉璃,硨磲,琥珀,珊瑚,瑪瑙。《法華經》中則沒有硨磲,珊瑚,取而代之的是珍珠,玫瑰。但是,根據已有的劇情市川老師採用的不是上面的任何一種,而採用的是玄奘譯的《稱讚淨土經》中的說法,那裡的七寶為:金、銀、吠琉璃(青金石)、頗胝迦(水晶)、牟娑落揭拉婆(硨磲)、赤真珠、阿溼摩揭拉婆(紅竹石)。從漫畫劇情來看,法斯已經有了青金石,金,銀,硨磲。接下來就是赤真珠,紅竹石,水晶了。關於赤真珠,可能就是硃砂,而辰砂,就是硃砂,硫化汞的天然礦石。想到這裡,就不禁為辰砂與法斯的感情線淚目。
3,金剛老師
關於金剛老師的身份,漫畫裡已經很清楚了,老師其實是地藏王菩薩的化身,小白,就是諦聽。月人來獵取寶石不僅僅為了極樂淨土,還是為了讓老師繼續為月人超度。
關於《寶石之國》的分析,我也只能分析到這了,望大家可以留言評論,加入更多的分析,還有別忘了點讚或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