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動畫《寶石之國》改編自漫畫家市川春子創作的同名漫畫,動畫由Orange負責製作,是一部關於成長、友情和戰鬥的故事。《寶石之國》畫風好,3D/2D切換十分新穎,創意給分。而且每個角色的人設不重複,各自性格鮮明,這十分難得!
世界觀龐大但是不費解,合情合理,骨·肉·魂那集的時候我簡直覺得原作者真是個天才。這個設定棒呆了…設定世界觀的時候,玄幻很容易做到; 結局能夠自圓其說卻不容易; 能用世界觀完美帶動劇情的時候我會情不自禁鼓掌; 但是能用世界觀再涵蓋哲學等更為深刻的內容的時候,我就只有兩個字「服氣」了。
原作市川春子喜歡將故事架設在獨特的世界中,刻畫人類的隱秘與不可思議的生命體,在這種不同生命交匯、閃爍的奇妙故事中,市川老師充滿魅力的流暢線條與大片留白的手法營造出了奇妙的時間感與空間感,相當濃厚的宗教色彩也為故事增添了難以捉摸的神秘與莊嚴。
市川春子老師擅長化繁為簡,喜歡用對比強烈的黑白、光暗場景來突出重點,渲染氣氛,視覺表現力十足,空間感優秀,對建築的描繪很到位。分鏡也一脈相承,著重表現鏡頭感與臨場感。
在《寶石之國》中充當著反派役的月人們,佛陀的外表、蓮藕狀的橫切面以及常伴其身的繽紛天花,不難令人聯想到宗教,這也是市川作品的一大特色:佛教元素。高中時代的經歷對市川世界觀的架構,以及作品中關於生與死的思索、靈與肉的探討,都影響頗深。
寶石國度的故事並非日常式的單元劇,亦沒有十分清晰的邏輯主線。每一集的故事大致依據主角磷葉石的個人生活展開,它的個人成長和對一些形而上問題的探尋是兩大敘事機理,其間又隨機插播日常生活片段、搞笑片段和寶石學知識輕科普片段(日本動畫在運用這類輕科普式的知識插入上已臻化境)。
在人物塑造上,寶石人們似乎也的確異於真人,每個角色的個性都是高度濃縮和抽象化的。這一點除了表現在對各種標準化萌點要素的抓取和組CP這樣的常規操作上,還表現在把每個角色都抽象成了某一特定理念的代行者,極端執著於固守孤獨的辰砂即是典型例子。由是,角色交互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理念交互。被剝離出敘事的敘事和被剝離出角色的角色是一種典型的唯美主義式思辨策略的體現。
在人類滅絕後的紀元裡生靈分為魂、骨、肉三者。魂以月人為代表,有各種變體,但一般都會手持弓箭、彈奏樂器出現在寶石之國,以貪婪地獵取寶石為目的。骨以寶石為代表,寶石根據不同屬性有不同特點,硬度、韌度、屬類、年齡、性格各有不同。但他們共同的屬性都是即使碎裂也不會死亡,能通過修復再生,但身體的每一部分都承載著記憶,若缺少了記憶就會丟失不可修復。
寶石之國上還住著一位神秘的老師,只要打一個響指或者手上捏碎某種不明星體就能使月人消失。寶石們自幼跟著老師起居、生活、學習,按照自身性格和屬性被分配了戰鬥、巡邏、醫療、服裝設計等任務。其中這些任務都圍繞了一個核心,也就是防禦月人侵襲,保護每一位寶石同伴。
為此,年齡最小、天真無邪的磷葉石因為自身易碎的特點無法擔任戰鬥的任務,最初只能擔任博物記錄者的工作(還是師傅拼命想出來的),主要是記錄寶石之國的新發現。但是這份工作對磷葉石來說實在太無聊,終日無所事事的她遇到了同樣相當於沒有工作的辰砂。
因為辰砂自身屬性的破壞力,遍行之地花草枯萎腐朽,所以不能在白天戰鬥和巡邏,感到一無是處的辰砂,不得不自己委託了一份毫無必要的夜間巡邏的工作。因為月人根本不會在夜間出現。辰砂獨自一人日復一日地在海邊靜默地行走,無形之中被關在了孤獨的黑夜裡,就連師傅也無法拯救。
除了扛起笑點,磷葉石的成長變化也是整部番的主線,從無憂無慮的被大夥寵愛,到可以獨當一面面對月人。轉變的代價有點大,全篇最酷的南極石小哥哥被掠走。(碎前那一笑虐碎了電腦前的我)
南極石之於磷葉石,跟硃砂之間的羈絆不同,在磷葉石懷著極大的愧疚感無法冬眠的時候,南極石用「把工作分給你一半」的方式帶著磷葉石,談不上十分關心,但是會告訴磷葉石「如果只做自己能做到的,那你就永遠只會做你做的到的」。
磷葉石對南極石的被掠耿耿於懷:如果不是自己一時大意跌入海水就不會丟了雙臂,也就不用去尋找新材料,更不會被月人襲擊,如果不是因為自己,南極石一人可以逃脫或者集中精力幹掉月人,如果在最後自己不是擲出武器而是伸長雙手,說不定就可以救回南極石。磷葉石在一天之間發生了質變,變的強大而且敏銳。
失去了南極石的磷葉石一直沒有淡忘對月人的仇恨,以至於這種仇恨讓他由原來」總是纏著老師的小不點」,變成了僅僅因為老師與月人的未知聯繫就懷疑老師的,「想要擊破金剛」的人。然而到了月球上的磷葉石,在一個月之內就開始了與月人的合作。
是什麼樣特殊的因素,能讓磷葉石如此快速地拋下如此強烈的仇恨——強烈到即使看到老師打碎自己與月人戰鬥,都不肯相信一直尊敬著的老師,僅僅因為老師對月人沒有像自己一樣的仇恨,去與月人合作?磷葉石一直在需要改變,從需要自身的改變,到需要大家和老師的現狀的改變。而月人,無論最終目的與磷葉石是否相像,最需要的也恰恰是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