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比佛教都悠久?是什麼力量讓佛教在印度消失

2021-01-07 講史論教D

【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比佛教都悠久?是什麼力量讓佛教在印度消失】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在中外的史籍中所說的印度,並非指今天的印度,而是泛指南亞次大陸。它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和斯裡蘭卡諸國。

古印度文明,首先發生在今天之巴基斯坦。早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這裡就進入銅石並用時代。公元前2600年左右,達羅毗茶人使用了青銅工具,建立起奴隸制城市國家。達羅毗茶人是世界歷史上最先冶煉青銅,最早種棉花、紡織棉布的人。他們為人類的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

公元前十四世紀左右,一支印歐語系的雅利安部落從西北面進入古印度,徵服達羅毗茶人,他們也逐漸接受了被徵服者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由落後的畜牧生活逐漸轉向農業生活,開始向階級社會過渡,產生了種姓制度。

公元前1000一600年間, 印度逐漸形成一整套嚴格的種姓制度。它被稱為" 瓦爾那」,意思是「品質」、「顏色」。這種「瓦爾那」制度把印度居民區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等級。婆羅門祭司,說什麼造物神的口,創造了婆羅門,掌握神權、是神在人間的代理人;造物神的手創造了剎帝利,他們是國王及其文武官員,把持軍政大權,是貴族武士等級;造物神的腿創造了吠舍,專事農、牧、工、商各業,是平民或一般公社成員;造物神骯髒的腳創造了首陀羅,他們是被雅利安人徵服的土著居民,從事農業、漁獵以及各種技藝、許多人被淪為奴隸或僱工。

婆羅門又假借神意制定法典,將各種姓的社會地位,權利與義務、生活方式等都作了規定。婆羅是不可侵犯的人,世界的一切屬於他們,有權要求得到所希望得到的東西,剎帝利擁有軍政大權,但它低於婆羅門;一個100多歲的剎帝利與一個10多歲的婆羅門講話,要像兒子對待父親一樣尊敬。吠舍有義務交納國稅和施捨,供養前兩個種姓。首陀羅的職業,只能做奴僕和僱工,做所謂「下賤的勞動」;如果他們打傷了上級種姓的人,動腳砍腳,動手斬手,罵人割舌:如果是侮辱的婆羅門,就用十指長的釘子燒紅刺入口中,向耳朵灌注燒開的油;根本無權參與婆羅門教的宗教活動。各個種姓的職業世襲不變,禁止不同種姓之間通婚,力圖永遠確保前兩等級的特權地位。

由此可見,前兩個種姓是壓迫剝削階級,後兩個種姓是被壓迫剝削階級。古代亞非諸國,由於農村公社長期保存,村社內部社會分工,都形成過種姓制度,在印度則通過宗教編造了理論根據,又以國家政權的法律形式把它固定下來,所以最為典型。

處於四個等級之外的,還有一大批「不可接觸者」,就是所謂「賤民」。「 賤民」只能做洗衣,清掃垃圾,掏糞等所謂「不潔」 的工作。摩奴法典規定:「賤民住所必須在村外,穿死人穿過的衣服,用破爛的食具,以黑鐵做裝飾品,過遊徙的生活」。賤民是受苦最深的一個社會階層,千百年來,印度歷代反動統治階級利用種姓制度,對印度社會生活產生了嚴重的影響。至今印度還有上千萬賤民仍在遭受壓迫和歧視。

公元前六世紀以前,印度的奴隸制小國林立。婆羅門教是統治各國人民的思想武器,婆羅門祭司專橫跋扈,左右朝政。

到公元前六至四世紀,印度處於政治經濟發展的轉折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引起了各種姓的分化;恆河下遊的摩揭陀國家興起,城邦由分立逐漸走向統一;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城鄉人民起義不斷發生。在這樣的形勢下,一方面是吠舍等級中分化出來富商,恃其才力雄厚,擠身於統治階級的行列;剎帝利等級的政治經濟力量的增長,使這一等;級的社會地位得以提升。另一方面是大批吠舍日益貧困,甚至出生於高級種姓的人,也因貧富分化而不得不從事他們過去所看不起的低級種姓的農、牧、商業。

至於首陀羅的處境更加惡化,不滿現狀。在此巨大社會變革時代,婆羅門教的特權地位發生了動搖。反映在意識形態領域內,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那些代表著不同階層的各個宗教、哲學派別、被稱為「外道異說」的有「六十師,六十二見解或九十六種外道。各派鬥爭的焦點集中在婆羅門教及其婆羅門的特權地位上,最主要的哲學派別有六大師中的順世哲學,而最主要的宗教派別是佛教。

順世哲學反對婆羅門教的靈魂不滅、因果報應學說,批判不平等的種姓制度。他們提出『從婆羅門到賤民,血管的血都是紅的,人類是生而平等的。」揭露婆羅門自相矛盾的言行。它從根本上否定了婆羅門教和種姓制度。

佛教是代表新興的剎帝利和上層吠舍的利益。佛教的創立者,相傳是喬達摩·悉達多(公元前563——483年),他與我國孔子( 公元前551——497年)是同時代的人,不過他比孔子大12歲並先死四年。他誕生於迦毗羅衛(今尼泊爾的魯明臺)部落首領釋迦族淨飯王之子。釋迦牟尼是後來對他的尊稱,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據說他29歲那年離別雙親、妻兒,出家修行,苦修七年,35歲成「佛」。「佛」即「佛陀」,意思是「覺悟者」。他成佛後,遊方傳道,80歲入涅槃(逝世)。

佛教為了打擊婆羅門教的種姓說教,提出了新創世說。佛教宣稱人類是由飛行在光音天的眾生下到地面而發展起來的,人們佔有田產後,有的盜竊他人田裡的禾苗,出現了訴訟糾紛,於是「立一人為主」依法治理人民,大家都拿出糧食來供養他,這樣就產生了剎帝利;繼剎帝利之後,才是其他種姓。這一理論把剎帝利的地位提到首位,確立了臣民與國王的賦稅剝削關係。

佛教認為眾生來自光音天,主張靈魂平等,不需要婆羅門的指引,可以自我修行,得到解脫,達到涅槃。這一理論是在現實生活不可能平等的奴隸社會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被壓迫種姓的願望,因而得到了人們的支持,使佛教能夠廣泛傳播。

據佛教文獻記載,犍陀羅國等級關係有新的變化,說主奴關係可以改變,有的先為主人後為奴隸;有的先為奴隸後為主人,這就沉重地打擊了婆羅門貴族反動種姓血統論。

後來佛教又被定為國教,有助於消除各地對部落神和地方神的崇拜,有利於古印度政治上的統一,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具有一定進步意義。所以恩格斯稱佛教是「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點有宗教變遷相伴隨」的時代裡的新興的宗教學說。

但是佛教是為剎帝利為首的奴隸主階級服務的,它也吸收了婆羅門教靈魂轉移,生死輪迴和因果報應學說注入自己的教義,提出人生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於欲望;絕滅欲愛,才能達到不生不死的極樂境界;為此要人們修行,遵守釋迦牟尼為教徒制定的各種戒律。佛教以人生多苦觀作出發點,提出了一整套佛教理論,這種宗教的苦難,其實是現實苦難的表現。它以宗教苦難掩蓋了現實社會苦難。把人們眼前的痛苦歸咎於他們自己前世的報應。它以脫苦為目的,卻勸人接受現實苦難,以修行求得個人解脫,這樣必然起著瓦解革命鬥志,衝淡、否定階級鬥爭,成為奴隸主階級鞏固統治的工具。

至於「眾生平等」,在不平等的社會,這純屬謊言,所以它對勞動者只能是「裝飾在鎖鏈止的那些虛幻的花朵,」然而那些雙手沾滿人民鮮血的劊子手,則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他們惡貫滿盈之後,還可得到某種精神上的安慰。摩揭陀國的統治者,一方面對人民橫施嚴刑苛法,窮兵黷武,東徵西討;另一方面又定佛教為國教,以虔誠的佛教徒自居,偽裝佛陀之心,組織教徒集會,編篡佛教經典。所以佛教也和其他宗教一樣,成為麻醉人民的鴉片煙。

早期佛教著重倫理教誨,要求人們接受釋迦牟尼闡發的人類道德原則,為人們樹立的行為標準和處世方法,不崇拜偶像。主張佛陀指路,眾生修行自救,不是人人皆能成佛。到公元一世紀,佛教受婆羅門教的影響日益加深,宣傳佛陀神化,又創造了修道成佛之後,再來普渡眾生的「菩薩」 。認為只要虔誠信仰,崇拜菩薩偶像,眾生皆能成佛。佛教這樣廉價地給信徒出售享受天國幸福的門票,信徒越來越多,於是「對亡師的尊敬,變成了對後佛的崇拜」。這個新的教派使信徒修行事半功倍、氣派大,乘的是大車,走的是大道,故稱大乘教;貶抑早期佛教為小乘教。

佛教經過幾個世紀的廣泛傳播,傳遍了東南亞、中亞和東亞,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大乘教和小乘教都曾傳入中國,其中大乘教在我國西藏和蒙古發展為喇嘛教。東南亞主要信仰小乘教。在印度,從八世紀以後,佛教受到婆羅門教的變種印度教的排斥,到十三世紀,佛教在它的誕生地幾乎完全消失了。

相關焦點

  • 世界史:印度的社會與世界觀,那教與佛教的共同點,印度文明形成
    百家原創作者:花絮觀歷史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有關印度的社會與世界觀的歷史事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隨著耆那教和佛教的傳播和系統化,印度文明所特有的世界觀沿著不曾中斷的幾條線索明確下來。我們沒有理由認為佛陀期望追隨他的眾僧長此以往,但是,他所吸引的信徒的數量,他的傑出的人格力量,尤其是他制定的約束共同體每個成員日常行為的實際規則,都有助於維持信徒們的世世代代的聚合力。就這樣或許未經刻意籌備,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某種教派。最初,該教派既沒有教階制度,也沒有公共祭禮,而它們是所有基督教教派都不可缺少的要素。這些要素只是在後來的某個時間才添加到佛教社會之中。
  •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啥卻在印度逐漸沒落,如今僅剩500萬信徒?
    現如今佛教在中國擁有不少信徒,但是在印度卻逐漸消失了,大部分印度人都信仰印度教。印度領導人訪問中國的時候,還經常拜訪中國的佛寺,還向中國贈送了印度的佛像。東漢時期佛教從古印度傳入中國,公元68年東漢都城洛陽建立第一座佛寺,因為當時印度高僧用白馬馱著佛經來到洛陽,因此這座佛寺被稱為「白馬寺」。這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第一座官方修建的寺廟,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歷來被中國佛教徒視為「祖庭」。佛教傳入中國後迅速開枝散葉,並且通過中國傳入了朝鮮半島和日本等地。反觀佛教起源地印度,佛教卻逐漸沒落了,這是為什麼呢?
  • 印度佛教遺蹟,是印度「佛教四大聖地」之一,今卻化為廢墟
    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雖然現在的印度佛像信徒並不是最多的,在印度有著非常多的古城,這些古城的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印度這麼多的古城裡面有一座城市是不得不提的,這裡就是瓦拉納西。佛教歷史上的第一批的佛教徒就是在附近的鹿野苑誕生的,雖然佛教在當時收到了王室的支持但是卻沒有在印度人心中紮根。
  •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何鬥不過印度教,而遠走他鄉,長篇一探究竟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何鬥不過印度教,而遠走他鄉,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重新梳理一下印度的宗教歷史了。印度和中國同為四大文明古國之列,兩者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更多不一樣的地方,最直觀就是印度人普遍信仰宗教,印度的宗教文化也很豐富,中國人雖有宗族文化,去沒有対神的信仰,更多的是對人的關注。
  • 是誰把佛教趕出了印度?
    滅佛者商羯羅很年輕死時才32歲。但他給佛教的理論打擊是致命的。佛教為抬高自己學說貶低梵天的作用。在婆羅門教原始的天界上增修了聖界。居高臨下展開說教很容易打動人心。商羯羅簡單的把梵天一分為二,上梵下梵。稱佛教認識到的梵只是下梵。所以談空說幻。而上梵是真實不虛,凡人難以認識的。實質歸結為一句話,釋迦摩尼並沒有覺悟。
  • 佛教在印度的遭遇:鹿野苑初試啼聲
    印度火車票是出了名的難買,新德裡和瓦拉納西等熱門地點有專門供外國人使用的售票廳,會有適量的特供票留給遊客,但伽耶鎮就沒這個待遇了。我和大家一樣排隊買票,體驗了一把普通印度人的生活。印度售票員的出票速度出奇的慢,平均每個人要花10分鐘,購票者不但要出示證件,還必須填一張申請表,家庭住址、電話號碼什麼的都要填,差一項都不行。另外印度人非常喜歡加塞,售票窗口永遠圍著一大堆人。
  • 「婆羅門」種姓在印度有多牛?出生就有士兵守護,一特權永久享有
    在印度也有這樣的等級,就連在現代社會,他們對姓氏也是非常看重,甚至說在國內的待遇都是按照姓氏區分的。因為印度人自古以來就有宗教信仰,所以他們相信人有三六九等之分。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印度的種姓制度吧。印度種姓的歷史來源眾所周知,印度是講求宗教信仰的國家。
  • 大家都知道印度有「種姓制度」,阿米爾汗在印度屬於哪個種姓?
    大家都知道印度有「種姓制度」, 阿米爾汗在印度屬於哪個種姓?大家都知道的是阿米爾·汗是一位愛國的藝人,他密切關注印度的真正存在的問題。在他的作品中,幾乎涵蓋了從種姓制度到教育、婦女問題和宗教糾紛的一切。
  • 都說印度種姓制度嚴重,莫迪出身低種姓,咋就當上了印度總理呢?
    另外印度還有一個很奇葩的制度,那就是種性制度。印度有低種姓和高種姓之分,咱們之前的文章中也有講過。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為什麼低種姓出身的莫迪可以成為總統呢? 在1947年印度脫離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後,之前的種姓制度就正式被廢除。但是在民間還是殘留著種姓制度的影子。
  • 印度種姓制度是怎麼產生的?所有印度人都有種姓嗎?
    許多人都知道,印度有一個種姓制度。它將印度人由上到下分成了四個等級,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此外,還有一個位列種姓之外的龐大群體叫「達利特」,也就是所謂的賤民。那麼問題來了,印度種姓制度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呢?
  • 印度的種姓制度下,中國人去印度旅遊,屬於哪個級別?
    印度和中國一樣都是四大文明古國,而在印度有一種十分「可怕」的制度,便是種姓制度。雖然種姓制度在印度、孟加拉國、斯裡蘭卡等國都是普遍存在的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但是這種現象在印度尤為嚴重。那麼在如此等級森嚴的種姓下,如果中國人去印度旅遊,屬於哪個級別?
  • 話說印度歷史
    種姓制度在這時已經出現,崇拜梵天、毗溼奴、溼婆三大神的婆羅門教,代替了敬奉自然神靈的早期吠陀信仰,婆羅門教的顯著特點是抬高祭司階層亦即婆羅門的地位。5、十六雄國時期,即列國時期,前600到前300:到前600年時,印度出現列國,吠陀時代隨之結束。
  • 午間閱讀 | 古代世界的形成(上)——佛教希臘化
    佛教東傳,傳的是希臘化佛教,希臘化的一個顯著標誌,就是城市化,佛教在印度本土,以鄉村為基礎,到犍陀羅時,便向城市文明轉型,走出鄉村社會,走向城市文明;走出種姓制度,走向眾生平等;走出宗教信仰,走向思想共和。
  • 佛教聖花巡禮之一:睡蓮(下,白色),與荷花、印度、佛教的關係
    佛教有四大吉花,分別是優曇花、曼陀羅花、蓮花、山玉蘭。今天介紹睡蓮與荷花、印度及其國花、佛教的關係。二、與印度關係,印度國花印度的國花是荷花。印度荷花主要有七種,故有「七寶蓮花」之稱。實際上,七種荷花只有二種是荷花,即白蓮花(芬陀利花,梵文 puarīka )和紅蓮花(缽頭摩華,梵文 padrna),其它五種都是睡蓮。
  • 印度「低種姓」地位很低,為啥在軍隊卻佔比很重
    印度在國際上的名聲可謂毀譽參半,一方面是因為它的歷史文化比較悠久,還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一塊滋養宗教的土地,「班加羅爾」的科技發展更是為人稱道,可是在如今的印度國內,還存在著許多令人無法理解的陋習,比如說荼毒印度低種姓人已久的種族制度。
  • 佛祖釋迦牟尼以及佛教誕生的過程
    聖人出世,天生異象,這本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感應」思想的體現,不想在印度佛教中很早就有此類傳說。根據佛教經典記載,佛陀的母親摩訶摩耶夫人懷孕前曾夢見一頭六牙白象馱著一位男子從天而降,撲入她的懷中。佛陀出生時更是天地震動,光明普照,上有天龍八部雲集,下有各路天神朝拜,種種祥瑞相繼湧現。佛陀出生後不扶而行,開口即言。
  • 佛的預言:此事之後,佛法在印度少流傳500年!
    從此佛教中有了比丘尼(俗稱尼姑),但佛教在印度也就果真應驗了佛陀的預言而過早衰微,公元1203年,伊斯蘭教軍隊攻入印度全境,並燒毀了當時印度佛教中心——超戒寺,現代佛教史一般以此為印度佛教的結束標誌。最早居住在印度土著是達羅毗荼人,他們創造了哈拉巴文化。但是從中亞高加索南下的雅利安人徵服達羅毗荼人後,建立了嚴格的四種姓制度:最高貴的種姓是婆羅門,即宗教祭司貴族;其次是剎帝利,即世俗貴族,包括國王、武士和官僚;再次是吠舍,即農牧民、手工業者和商人;這三個種姓是由雅利安人分化而成。被徵服了的達羅毗荼人和貧窮破產的人組成了種姓最低的首陀羅。
  • 釋迦牟尼時代印度是什麼制度的社會?
    這個事實推翻了西方學者們一向認定印度文明是雅利安人帶來的說法,事實上是遊牧民族的雅利安人接受了土著的高級文明。根據發掘的材料來看,當時土著民族已經進入了奴隸社會,而且可以斷定他們有了相當發達的農業。至於雅利安人定居下來很長時期(約一千年)以後,到了種姓制度確立了的時期,那裡的社會是否仍然是奴隸社會,值得研究。
  • 印度佛教發展中,不僅有大乘佛教,還有受印度教教義影響的密教
    在古代,佛教向東發展到中國、東南亞、朝鮮、日本,向北傳入中亞,向南傳入斯裡蘭卡,向西傳入西亞,甚至歐美。但現在佛教主要存在、發展的地區為中國、韓國、日本以及東南亞不少國家,而在它的發源地—印度本土,佛教卻早已沒有當年的盛況。佛教的創始人是悉達多·喬達摩,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釋迦牟尼」,簡稱「佛陀」。佛教在印度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歷史階段: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以及今天的印度佛教。
  • 卓新平:佛教中國化三部曲 中國文化豐富佛教世界觀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雖然創立於古代印度,卻興盛於中國。千百年來,佛教對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日常生活都產生了極其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在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相互衝突和交融中,佛教逐漸發展成為中國的民族宗教,並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國佛教文化。佛教為什麼在中國能夠取得如此大的影響?佛教的中國化經歷了怎樣的過程?中國佛教對世界又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