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印度歷史

2021-01-09 話說大地七千年

亞洲南部,三大半島,包括:阿拉伯大半島,印度大半島,中南大半島。

印度大半島,或稱次大陸,包括三大區域:北印的印度河-恆河平原,南印的德幹高原,和印度半島南端。在三個區域中,北方平原的地位最為重要,印度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大都發生於這裡,北印又分為印度河流域地區和恆河流域地區,東部的恆河流域誕生過印度早期的許多重要國家,但其政治中心地位在穆斯林入侵以後被西北部的德裡取代。

北印和南印大致以溫迪亞山脈為界,受到山脈的阻礙,一些強大的北印政權雖然徵服德幹,但對這些地區並無法實行穩固的控制,至於最南面的區域,即克裡希納河以外的部分,在歷史上絕少受到北印或德幹地區影響。

印度的十五個歷史時期——

1、舊石器時代:

根據分子人類學理論,以父系遺傳的Y染色體單倍群而論,自六萬年前開始,人類各集團自非洲大陸,向四周其它各大洲擴散,先後數次走出非洲,其中,H、L、RIA,先後到達印度,形成達蒙人、達羅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

2、新石器時代:

前6000年以後,印度各地進入新石器時代。印度新石器時代總體來說晚於兩河流域。

3、哈拉帕部落,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三千年代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所在地哈拉帕(在今旁遮普)命名,達羅毗荼人的哈拉帕部落,處於青銅時期。

4、吠陀部落,雅利安人於前2000年左右出現在印度西北部,逐漸向南擴張,一直到前600年:

取代哈拉帕部落的是由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帶來的新部落,以其聖典的名字稱為吠陀部落,《梨俱吠陀》,描述這一時期雅利安人的主要活動是祭祀、遷徙和對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進行徵服。

在吠陀時代,雅利安人從早期主要居住的旁遮普移入恆河流域地區。種姓制度在這時已經出現,崇拜梵天、毗溼奴、溼婆三大神的婆羅門教,代替了敬奉自然神靈的早期吠陀信仰,婆羅門教的顯著特點是抬高祭司階層亦即婆羅門的地位。

5、十六雄國時期,即列國時期,前600到前300:

到前600年時,印度出現列國,吠陀時代隨之結束。佛教產生於這一時期,出現許多哲學或宗教流派,其中影響最為久遠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通常稱這次思想爆發為「沙門思潮」,新湧現的許多思想潮流的共同點是,它們都反對婆羅門在印度社會中的特權地位。

十六雄國,其範圍涵蓋肥沃的印度河-恆河平原,通常指:迦屍、憍薩羅、鴦伽、摩揭陀、弗慄恃(跋耆)、末羅、支提、跋蹉、俱盧、般遮羅、摩差耶、修羅色那、阿溼波、阿槃底、犍陀羅和甘菩遮(劍洴沙)。

印度十六國

在許多印度邦國之中,位於今比哈爾邦的摩揭陀國,逐漸居於優勢地位。印度信史開始於摩揭陀時期。

摩揭陀國實力最強,經訶黎、幼龍、難陀、孔雀四個王朝的發展與擴張,最後由孔雀王朝在前四世紀末統一了印度大部,結束了印度列國時代。

6、孔雀帝國,約前324年至約前185年:

列國時期,亞歷山大撤出印度之後不久,被稱為月護王的旃陀羅笈多,推翻摩揭陀的難陀王室。旃陀羅笈多建立了印度歷史上的首個帝國孔雀帝國。他趕走希臘人在旁遮普的勢力,逐漸徵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月護王在位後期,擊退塞琉古一世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

孔雀王朝終於在阿育王時期到達顛峰,這位偉大的君主完成對南方羯陵伽的徵服,這樣除了極南端的一些國家以外整個印度都在形式上統一於帝國政權之下。阿育王大力支持佛教,廣泛進行傳教活動。

孔雀帝國

孔雀帝國的強盛在阿育王去世之後即告終止。摩揭陀的力量退回它本來居有的地區,印度重陷分裂狀態。

7、外敵入侵時期,前200~200,與中國的西漢、東漢同期:

孔雀帝國滅亡以後,西北印度不斷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亞的巴克特裡亞-希臘人在前二世紀初,入侵南亞次大陸的西北部,接著又有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的入侵。

8、貴霜帝國,55到425年,127年~180年為其巔峰時期:

來自今甘肅一帶的大月氏人,成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們由北方進入,擊敗當地勢力,在北印度建立強大的貴霜帝國。貴霜帝國在迦膩色伽一世的時期達到鼎盛,這個國家被列舉為古典世界的四大帝國之一,四大:羅馬帝國、安息、貴霜帝國、東漢帝國。貴霜時代的寶貴產物是大乘佛教和犍陀羅藝術。

貴霜帝國

9、笈多帝國,319年-550年:

是印度歷史上第二帝國,是以恆河流域中下遊為基地的大帝國。

貴霜帝國在強盛了幾個世紀之後分裂,取代他們在北印度優勢地位的是旃陀羅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與孔雀王朝一樣,笈多王朝是摩揭陀王國的心王朝,這個王朝的前幾位君主都是徵服者,他們統一了北印度,旃陀羅笈多二世取得了對塞人的輝煌勝利。

婆羅門教衰落,佛教和耆那教壯大,擁有廣泛信徒。在文學上,出現古代印度最偉大的詩人迦梨陀娑。

笈多帝國

10、嚈噠(YAN,四聲,DA,一聲)帝國,五到六世紀:

從中亞侵入印度的嚈噠人(白匈奴),使得笈多帝國土崩瓦解。嚈噠人後來被印度社會所同化。

笈多帝國被嚈噠帝國滅了後,嚈噠人又被薩珊波斯及突厥夾擊所滅,於是,在六世紀末和七世紀初,北印度又呈分裂狀態,卡瑙季(曲女城)的統治者戒日王曷利沙伐彈那,在北印度建立過短暫的霸權,唐玄奘取經,曾到過曲女城。

戒日王國

此後,在南印度興起強盛的政權,如遮婁其人,他們打敗了戒日王的進攻,從而挺進北印度。

11、拉其普特時期,七世紀到十二世紀:

大約在七世紀中葉,拉其普特人崛起,一直到十二世紀末穆斯林徵服北印度,這一歷史時期,常常被稱為拉其普特時期。在這段時間裡,幾乎所有的北印度政權都是拉其普特人建立的;南方的遮婁其人也是拉其普特人的一支。拉其普特人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拉其普特各王國之間混戰不已,同時又激烈抵抗伊斯蘭教力量對印度的侵略,以致拉其普特人常被認為是印度教的保衛者。

八到九世紀,出現印度教,為婆羅門教的繼承者。而佛教,徹底衰落,同時,在印度周圍,佛教卻大行其道,繼續興盛。

九到十一世紀,在印度南端出現了幾個強大的泰米爾人王國,如朱羅王國(注輦)和潘地亞王國。其中朱羅王國曾經侵入印度尼西亞諸島嶼。

朱羅王國

12、德裡肅丹國,1206到1526:

伊斯蘭對印度的真正徵服開始於十一世紀,是由中亞的突厥人進行的。伽色尼肅丹國的肅丹馬茂德,屢屢入侵印度,在北印度造成嚴重破壞。

後來,伽色尼肅丹國在中亞的領土,於1173年,被其位於阿富汗的附庸國廓爾肅丹國吞併。廓爾肅丹國同樣入侵印度,他們在印度的總督,出身奴隸的顧特卜-烏德-丁·艾伯克,於1206年自立為肅丹,定都德裡,建立德裡肅丹國,統治被穆斯林徵服的北印度地區。

德裡肅丹國先後有五大王朝:奴隸王朝、卡爾吉王朝、圖格魯克王朝、賽義德王朝、羅第王朝。

德裡肅丹國時期,印度的穆斯林文化有很大發展,肅丹摧毀原有印度宗教寺廟並限制新建,禁止宗教節日慶典,以及迫害印度教徒,伊斯蘭式的宏偉建築在印度聳立起來,這一時期所形成的建築風格有時被稱為德裡風格。在文學上,產生阿密爾·胡斯魯這樣的偉大詩人。突厥人也帶來一種有害制度:在宮廷和貴胄之家中流行的奴隸制。特別值得提出的是烏爾都語在肅丹時代產生,以及羅第王朝末期出現錫克教。

1398年,德裡肅丹國遭到鐵木爾的入侵,此後不斷衰敗。1526年,鐵木爾後裔巴布爾,帶著從西邊奧斯曼土耳其進口來的大炮、和奧斯曼土耳其火槍教練替他訓練的火槍手,入侵印度,當時還在使用老舊冷兵器和人海衝鋒戰術的印度軍隊完全不是巴布爾的大炮和火槍隊的對手,巴布爾挾著西方進口的大炮和火槍,如摧枯拉朽般輕易的擊敗了末代德裡肅丹易卜拉欣·羅第,德裡肅丹國正式滅亡,由突厥化蒙古人的莫斡爾帝國取代之。

十五世紀末,葡萄牙人佔領印度一些據點。

13、莫斡爾帝國,1526到1858年:

此為印度歷史上第三帝國。

1560年,年滿十八歲的阿克巴大帝開始親政。

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開始與葡萄牙人發生衝突,佔據了葡萄牙在印度西南海岸的殖民點奎隆、柯欽等。

1607年,首艘英國船駛入印度西海岸的蘇拉特,標誌著英國殖民勢力侵略印度的開始。

161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取得在印度建立商館的權利。英國人和土邦主一起驅逐葡萄牙人。之後,英國在班達、馬德拉斯、孟買和加爾各答等許多地方建立商站,作為進一步侵略印度的基地。

1631年,沙·賈汗為其愛妻姬曼·芭奴修建的陵墓泰姬陵開始修建,歷時二十餘年。

1658年,奧朗則布篡位,統治時期莫斡爾帝國的疆域最大。

莫斡爾帝國

1673年,法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東海岸的本地治裡建立了法屬印度首個殖民據點。

1707年,奧朗則布去世,此後,莫斡爾帝國衰落。

1757年,普拉西戰役,英國東印度公司與孟加拉王公的戰爭,東印度公司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吞併了孟加拉。

此後一個世紀,英國逐步徵服印度全境。

1857年,爆發印度民族起義,被鎮壓。

1858年,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被英國殖民當局流放至緬甸仰光,莫斡爾帝國徹底結束,1862年於仰光大金寺去世。

14、不列顛印度帝國,1858到1947:

1877,建立不列顛印度帝國,為印度歷史上第四帝國,英女王升級為女皇,稱印度女皇,以英屬印度為首的英帝國因而建立,一直到二戰後1947年瓦解,英帝國持續七十年。

英屬印度

15、印度共和國,1950至今。

由於邱吉爾執意與德國火拼,在二戰中,英帝國大傷元氣,戰後的土崩瓦解不可避免,1947年,印度獨立,1950年,建立印度共和國,成為南亞霸主,亞洲三大國之一。

相關焦點

  • 話說希臘歷史
    話說從頭,大約一萬年前,新石器時代開始,希臘大陸最早的原住民是伊奧裡亞人。根據分子人類學,以父系遺傳的Y染色體單倍群而論,人類的各集團,從非洲大陸向四周的其它大陸擴散,伊奧裡亞人當然也是其中一支,他們的Y染色體單倍群,以I、E為主。
  • 研究表示,印度才是罪魁禍首?這次印度沒話說了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點是在中國,造成了重大傷亡,雖然中國率先進行了很好的預防,並及時控制疫情,可是在國際,上部分國家堅持認為,中國才是病毒的發源地,認為中國要對此次行為負責,可事實上,最近的研究表示,中國是被冤枉了,國際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發表的論文中指出,中國才不是發源地,疫情最早或在印度次大陸
  • 印度有一個「7寸」:誰卡住它,就能卡住印度的脖子
    話說最近,中印邊境衝突,引發各界關注,作為歷史地理愛好者,我想說,印度的問題,其實很多,咱不說其它的,就地理而言,印度就存在這麼一個致命的地方。話說誰卡住它,就能卡住印度的脖子,這個地方,在哪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廢話不多說,我們直接上圖。
  • 印度這個島,有著與泰姬陵齊名的印度歷史古蹟,被稱為三神合一體
    印度這個島,有著與泰姬陵齊名的印度歷史古蹟,被稱為三神合一體神象島神象島是孟買著名的旅遊地,它位於市區以東6公裡的海面上,到孟買的遊客都要去這裡看看。島上樹木蔥蘢,花草飄香,但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一座座開鑿於6世紀至9世紀的石窟,它們已有一千多年時間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石窟建造雄偉,它們首先從山體表面巖石開鑿,然後直向山體內部延伸,猶如一座座地下神廟。
  • 瓦拉納西——又稱貝拿勒斯,印度教聖地、著名歷史古城
    瓦拉納西(),又稱貝拿勒斯,印度教聖地、著名歷史古城。位於印度北方邦東南部,坐落在恆河中遊新月形曲流段左岸,現有人口100萬,該市有各式廟宇1500座以上。主要名勝古蹟有:恆河浴場、印度金廟、杜爾迦廟、印度之母廟、拉瑪王廟、貝拿勒斯印度大學、新印度金廟、林訥格爾堡。
  • 印度德裡旅遊攻略,感受歷史悠久的德裡
    德裡是印度的首都歷史悠久,這個城市點綴著迷人的清真寺,堡壘和莫臥兒統治者遺留下來的紀念碑,這些統治者曾經佔領過這座城市。漫步舊德裡和精心策劃的新德裡之間的對比是巨大的,花時間探索兩者是很有趣的。如果您需要放鬆一下,可以前往德裡繁華的園景花園之一。這是德裡最熱門的景點和景點列表。
  • 印度之行
    創造歷史不容易,但我們還是太樂觀了,從來,印度和美國都是有緣無分的一對。  緣,誰都看得到———印美都是大國,奉行相似的政治理念,同樣追求自由的市場經濟,在反恐等戰略議題上訴求一致。隨著印度經濟駛上快車道,雙方的夥伴關係更似呼之欲出。  而分,至今還未到來。新德裡招待的上一位美國總統是柯林頓,之前是22年的空白,之後是6年的停頓。
  • 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比佛教都悠久?是什麼力量讓佛教在印度消失
    【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比佛教都悠久?是什麼力量讓佛教在印度消失】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在中外的史籍中所說的印度,並非指今天的印度,而是泛指南亞次大陸。它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和斯裡蘭卡諸國。古印度文明,首先發生在今天之巴基斯坦。早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這裡就進入銅石並用時代。
  • 一個精神信仰無處不在的印度大城市:加爾各答!
    加爾各答是印度西孟加拉邦的首府城市,位於胡格利河東岸,雖然城市規模不大,但卻是東印度主要的商業、文化和教育中心,而加爾各答港也是印度歷史最悠久的港口之一。目前,該市擁約1410萬人口,是印度第三大人口密集的都市區。
  • 印人民黨立法委員:泰姬陵是賣國賊所建,是印度歷史汙點
    【環球時報駐印度特約記者 雲天明】「泰姬陵是賣國賊所建,是印度的歷史汙點!」據印度媒體報導,該國北方邦人民黨立法委員桑吉特·索姆日前在一場集會上對泰姬陵在印度歷史上的地位提出質疑,表示政府應該擦去這處「汙點」。
  • 印媒:中印邊境戰爭使印度贏得藏南地區的民心
    據《印度時報》11月1日報導,印專家與歷史學家稱,印度雖然1962年在所謂「阿魯納恰爾邦」(我藏南地區)的邊境衝突中失敗,但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儘管印度戰敗,以印地語為代表的印度「愛國主義」贏得了該地區長期以來「語言危機戰爭的勝利」。報導援引所謂「阿魯納恰爾邦」旅遊運營商協會顧問旺格(Tsering Wange)的話稱,他認為該場戰爭事實上對該地區的部落帶來了「福音」。
  • 古印度創建至今,已有4500多年,為何馬克思卻說印度沒有歷史
    不過,一八五三年的時候,馬克思卻在一篇報導中提出,印度根本沒有歷史,至少是沒有為人所知的歷史,隨後他寫道:人們所說的印度歷史,不過是一個又一個入侵者的歷史。  其實馬克思的意思已經很明確了,印度是沒有屬於自己的歷史的,他們所有的歷史,全部都是屬於侵略者的歷史。那麼這種說法到底有沒有道理呢?說實話,這種說法還是很有道理的。
  • 印度的象徵動物為什麼是虎不是牛?歷史有淵源,英國有「功勞」
    就五鬥看來,這和老虎在印度歷史上的悠久淵源,以及國家象徵動物的選擇標準有非常大的關係。畢竟,如果你看到一隻老虎,你可能——僅僅是可能,會想到印度這個國家,而牛可能和畜牧業發達的澳洲國家關係更密切。早在5000多年前,也就是雅利安人入侵南亞次大陸以前,印度河流域的居民就已經創造了燦爛的文明,歷史上一般會稱之為「印度河文明」或者「哈拉帕文明」。
  • 印度東北各邦為什麼與本土格格不入
    印度一共有28個邦。這其中想要鬧獨立的邦有說是9個,也有人說是6個。事實上印度存在獨立聲音的邦是很多的,只不過有些邦獨立的聲音比較小,有些邦鬧獨立的聲音則比較大。為什麼印度內部各邦長期處於離心傾向呢?這在相當程度上和印度的歷史文化背景有關。
  • 中外文化交流史: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對印度歷史文化的研究(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出版的關於印度歷史文化的書籍很多。本書第一章裡已經介紹過一些與中印文化交流史相關的專著和資料彙編,不再重複。這裡要介紹的是另外一些比較重要的著作,但難免有所疏漏。劉國楠、王樹英先生的《印度各邦歷史文化》出版於198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南亞所成立後較早出版的一部著作。全書按印度各邦劃分條例,分別介紹其歷史、社會和文化,對於了解印度概況很有幫助。金克木先生的《印度文化論集》出版於183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書中收有先生多年來所寫論文15篇。
  • 2015/16年度印度油粕出口降至歷史最低
    據美國農業部海外農業局發布的最新參贊報告顯示,由於印度進口食用油成本低廉,油籽因供應短缺而價格堅挺,因而印度國內油籽壓榨商幾乎沒有把油籽加工成油粕的動力。  美國農業參贊將2015/16年度印度油粕(不包括米麩和蓖麻粕)出口預測數據下調至45萬噸的歷史低點。自2015年10月份以來,印度油粕平均出口價格下跌,但是依然高於國際水平。
  • 印度首都德裡最美的大道,印度門和總統府遙遙相望,遊客絡繹不絕
    印度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國度,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以其眾多的歷史古蹟吸引了國外不少遊客慕名而來。印度的首都是新德裡,是一座始建於1911年的新城,與舊德裡之間隔著一道「印度門」,為印度的門面及新德裡的地標建築,到印度新德裡有旅遊必打卡的景點。
  • 印度這個意外發現,有望改寫歐洲歷史!會挖出史詩級學術造假嗎?
    雅利安人,意為「出身高貴的人」,他們身披甲冑、騎著駿馬,以騎兵戰術連連進攻當地居民,成為軍事史上騎兵戰勝步兵的重要戰例,也使印度河流域原有城市文明消失。使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好處在於,切斷印度文明和歐洲文明的聯繫,把雅利安人變成如今印度諸民族的祖先,與拉丁語、希臘語相似的梵語,是隨著雅利安人入侵進入印度,「原始印歐語」也就不存在了。
  • 歷史|古代中國和印度,習慣邊界是喜馬拉雅山南麓,基本沒有爭議
    回長安後,張騫將其見聞,向漢武帝作了詳細報告,對蔥嶺東西、中亞、西亞,以至安息、印度諸國的位置、特產、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說明。這個報告的基本內容為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列傳》中保存下來。這是中國和世界上關於這些地區第一次最詳實可靠的記載,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區和國家的古地理和歷史的最珍貴的資料。
  • 歷史真相:印度為什麼要年復一年謀求「入常」,有哪些國家支持?
    下面是印度在歷史上當選為聯合國非常任理事國的年份。從中可以看出,無論印度自認為自身的實力如何壯大,它在歷史上也從來沒有一次在輪換之後能夠馬上再次當選。可見,如果不成為常任理事國,每次謀求非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印度的國土面積居世界第7位,人口數量居世界第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