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歷史和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牛(尤其是白色瘤牛)在印度人心目中具有極其崇高的地位,不能被隨意宰殺和食用。
令很多人意外的是,「牛」並不是印度的國家象徵動物,而是由「虎」取而代之,這又是為什麼呢?
就五鬥看來,這和老虎在印度歷史上的悠久淵源,以及國家象徵動物的選擇標準有非常大的關係。
畢竟,如果你看到一隻老虎,你可能——僅僅是可能,會想到印度這個國家,而牛可能和畜牧業發達的澳洲國家關係更密切。
早在5000多年前,也就是雅利安人入侵南亞次大陸以前,印度河流域的居民就已經創造了燦爛的文明,歷史上一般會稱之為「印度河文明」或者「哈拉帕文明」。
印度河文明的歷史遺蹟中,曾經出土了不少古代印章。
很多古代印章上都曾經出現過老虎的形象,而且它們往往是伴隨在神靈的身邊。
印度河流域出土的印章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土著居民可能就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老虎崇拜。
在南亞次大陸的某些南方古國,例如公元前3世紀左右出現的朱羅國,老虎也經常出現在國王的畫像中,充當國王的坐騎。
公元前20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南亞次大陸,吠陀教/婆羅門教/印度教文化盛行,逐漸在印度社會中佔據了主導地位。
在這種特定的歷史氛圍下,印度(瘤)牛的地位才慢慢神聖起來,但虎的地位依然不低。
虎為神靈的坐騎
印度虎在歷史上曾經數量眾多,是南亞次大陸上一種極為常見的動物。
除了印度西北部的部分地區外,整個南亞次大陸曾經處處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17世紀開始,西方殖民者進入了南亞次大陸,也與印度虎結下了不解之緣。
他們很重要的一項娛樂活動,就是用火槍獵虎取樂,從而讓 「印度」的「虎」有了某種特別的象徵意義。
1906年西方殖民者在印度狩獵
1857年,印度爆發了民族大起義(英國歷史定位為「印度土兵叛亂」)。
起義者/叛亂者針對英國旅居在印度的英國僑民,尤其是婦孺,曾經有一些難以寬恕的行為,從而留下了很大的後遺症。
英國殖民者為了取得英國本土民眾的支持,著重宣傳了虎的「殘忍暴虐」形象,直接把「印度」和「虎」聯繫了起來,給英國民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無形中給印度貼了一個標籤。
1857年英國的宣傳畫,英國是獅,印度是虎。
也就是說,在印度獨立前,在西方殖民者的眼裡,「虎」比「牛」更能讓他們聯想到印度這個地方。
1947年,印度獨立以後,由於擴張耕地的需要,很多的森林被砍伐,使印度虎的棲息地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數量不斷下降。
1970年,印度政府通過了相關法律,禁止肆意獵虎,並採取措施保護虎類生存。
1972年,綜合考慮了歷史、傳統、文化、獨特性和原生地等諸多因素,印度政府決定把虎作為國家的象徵動物,從而放棄了牛的選擇。
印度的國家象徵動物
虎就虎吧,這事情印度人民說了算,五鬥就不幹涉了。
愛護野生動物,人人有責!
最愛大熊貓!
參考資料:《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哈拉帕文化衰落之謎》等資料。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
五鬥出品,只做原創,有理有據,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