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解放軍俘獲大批印軍。
今年是中印邊境衝突50周年。據《印度時報》11月1日報導,印專家與歷史學家稱,印度雖然1962年在所謂「阿魯納恰爾邦」(我藏南地區)的邊境衝突中失敗,但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儘管印度戰敗,以印地語為代表的印度「愛國主義」贏得了該地區長期以來「語言危機戰爭的勝利」。
報導援引所謂「阿魯納恰爾邦」旅遊運營商協會顧問旺格(Tsering Wange)的話稱,他認為該場戰爭事實上對該地區的部落帶來了「福音」。報導稱,當地有26個主要部落和超過100個分部落,在1962年之前,他們基本上不理解對方的語言,但隨著印度軍隊的進駐,當地人不得不學習印地語與印士兵及邊境道路任務部隊成員交流。
報導還稱,因為印軍沒有護工,當地部落村民幫助他們搬運食物和軍火,當地村民很快就學會了印地語。現在,印地語已成為幾個部落的交際語言,該地已經成為印中心地帶外「第一個在集會中使用印地語」的地區。
報導還說,該場戰爭改變了印度的歷史,並最終產生所謂「阿魯納恰爾邦」。即使到現在,印度整個東北部「阿魯納恰爾邦」的民眾的「愛國主義」仍然高漲。報導援引印一名叫「D K Thongdok」的前部長的話說,戰爭使得該地區部落團結起來,戰爭中的「遭遇」也使民眾產生了對中國的厭惡感,印度「愛國主義」在部落間高漲,將他們團結起來。印民眾認為印軍勇敢作戰,但最終失敗。
他還說,該地區現在是中印間的緩衝帶,住在喜馬拉雅山上的部落幾乎不了解對方的語言和口音,他們只與阿薩姆人交流。文章最後稱,因此,印度在戰後贏得了這些部落地區的「民心」,並逐步灌輸了印度「愛國主義」的精神,語言成為將各個部落捆綁起來的力量。
印度當局於1987年2月宣布成立的所謂「阿魯納恰爾邦」,一再不顧歷史事實,稱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是印度領土。中國方面曾多次嚴正聲明,絕不承認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和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