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達克:中國人最為嚮往,卻最難以抵達的目的地。在拉達克和西藏,隨處可見這種具有宗教意味的景觀,這暗含了二者在歷史文化上的紐帶關係。即使在行政歸屬上,拉達克也曾長期是中國的屬地,但它已屬印度。印度卻不滿足於此,它還聲稱中國境內的阿克賽欽地區也屬於印度,從而引發了邊境持續不斷的衝突。(攝影/Nevada Wier/c)。
在戰場上犧牲的我軍戰士,有一部分長眠在新疆皮山縣的康西瓦,與拉達克隔著一道喀喇崑崙山脈(攝影/李翔)。
一青一白的兩條雲帶,將位於原錫金國首都甘託克地段的喜馬拉雅南麓裁剪出三段:白色村莊佔據了富饒的山麓,視線往上移,蓊鬱的森林將整個山體包裹,並託舉出海拔8586米的雪峰幹城章嘉峰。在西藏也常能見到這種將雪山、森林、村莊組合在一起的景觀。事實上,相比景觀,錫金在文化上與西藏的淵源更深。它曾在長達千餘年的時間裡隸屬西藏,境內也多是信奉藏傳佛教的藏民。遺憾的是,印度於1975年將其吞併,錫金國從此淪陷為印度北部的一個邦。攝影/Jane Sweeney/c
還有一個月,2012年就過去了。寫不寫這篇文章?我猶豫再三,最後還是決定寫,因為中國有個傳統:若要人們記住一件事,往往會在它過去5年、10年或是它們的倍數的年份——比如50周年——時紀念一下。而在距離2012年50年前的1962年,中國和印度之間有過一場短暫的戰爭。
關於1962年中印之間的那場戰爭,連國際社會也認為是由印度首先挑起的——當年,印度總理尼赫魯首先向印度軍隊發出「清除邊界上的中國軍隊」的命令,但是印度軍隊不是中國的對手。我軍勢如破竹,不到一個月就拔掉了大部分印軍的哨所和據點,一直打到中印兩國傳統的邊界線。可是正在印度軍心渙散、舉國惶恐時,中國突然單方面宣布無條件撤軍。有評論家說,這一仗徹底打破了印度的大國夢,但是中國為什麼會撤軍,今天仍是一個謎。
幾年前,我經新藏公路從新疆葉城到西藏。這條公路在阿克賽欽地區要經過一個叫康西瓦的地方,那裡有一個為犧牲於1962年中印戰爭中的戰士修建的烈士公墓。高山反應使我十分難受,但還是決定去烈士公墓憑弔為國犧牲的戰士。
墓地面朝新藏公路,背倚赤裸的群山,四周用圍牆圍著,前面有一個大門。入門後,先看到一座紀念碑,碑後是一排排的墓碑和用鵝卵石及水泥砌成的墳冢。青藏高原往日的天都藍藍的,那天卻有灰濛濛的雲低低地壓在頭頂。我在墓地中徘徊,心裡默念著一個個墓碑上的名字:羅德清,7972部隊戰士,湖南長沙,62年10月犧牲,一等功;相文浩,7971部隊戰士,四川樂至,62年11月犧牲,二等功;卡子戈,7972部隊戰士,甘肅甘南,62年11月犧牲,三等功;居滿艾裡,7994部隊戰士,新疆阿克蘇,62年10月犧牲;劉長發,7978部隊,陝西城固。
這裡共埋葬了106名犧牲於中印戰爭西線中的戰士,這些戰士大多都在20多歲的年紀,他們的家鄉遠在千裡之外,他們卻永遠地留在了青藏高原渺無人煙的荒野裡。
中印邊界的西段,傳統上一直以喀喇崑崙山的山脊為界。但在英國殖民統治印度期間,一個叫詹森的英國人認為沙俄當時必然會佔領新疆的西部地區,為了與沙俄爭奪中亞的勢力範圍,詹森在地圖上越過喀喇崑崙山,將中印的邊界線往北畫到了崑崙山脈,這條線即「詹森線」。這樣,位於崑崙山脈和喀喇崑崙山脈之間的阿克賽欽地區就被畫到了印度。但這只是畫在地圖上的一道線,沒有起過實際作用,印度從未在此派駐一兵一卒。
阿克賽欽被夾在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的喀喇崑崙山和崑崙山之間——南邊的喀喇崑崙山是海拔8000米以上的雪峰最為集中處,北邊的崑崙山也是群峰突起,雪山連綿。阿克賽欽地區正好位於兩列大山之間的斷裂地帶,海拔較低,自古就是新疆進入西藏的最佳通道。
1956年4月,經過阿克賽欽地區的新疆至西藏的公路開始修築,並於1957年10月建成通車。當印度政府在《人民畫報》上看到這條路通車的報導時,立刻向中國發出抗議,並開始了所謂的「前進政策」:向阿克賽欽地區及中印邊界的中段、東段派駐軍隊。中國政府一再呼籲雙方坐下來談判,但印度都以中國撤出阿克賽欽為談判的先決條件。
中國如果放棄阿克賽欽,就等於隔斷了新疆和西藏的聯繫,也等於讓印度軍隊開到青藏高原上,這怎麼可能?印度把中國逼向絕路,中國別無選擇,只有還擊。阿克賽欽的爭端可以說是中印戰爭的起因,但阿克賽欽只是漫長的中印邊境的西段,戰爭在西段、中段、東段同時展開。我們取得最大勝利的地方在東段,但最後丟失最大面積的領土的地方也是在東段。可以說,英國殖民者和印度政府在西段畫了一條「詹森線」,在東段畫了一條「麥克馬洪線」,最後,前者沒有實現,後者的目的卻達到了。
關於這場戰爭的起因還有其他說法,比如有人說是因為1959年的西藏叛亂,等等。
我開始查閱大量文獻和論文。論文很多,遺憾的是,所有論文都沒有地圖,因為涉及邊界的地圖必須送國家有關部門審核批准,這些學者很知趣,自動省略了。害得我只好捧著好幾本地圖冊,一一核對論文中提及的地名、山名、河流名稱,藉此一點點恢復當年那場戰爭的情景。
越看文獻和資料越感到鬱悶和悲涼,當年英國殖民者的霸道和蠻橫實在令人髮指!若是沒有他們,中國怎麼會與印度成為鄰國?因為兩國之間隔著很多個位於喜馬拉雅山中的國家和原住民部落,如拉達克、尼泊爾、錫金、不丹,還有眾多非印度人的原始部落。
更讓人不能接受的是,那些曾經被殖民的國家一旦獨立,立馬學起殖民者的樣子,要繼承殖民者得到或想得到的一切。這聽起來十分荒謬,但在中國周邊,這樣的事卻一再上演。一些從英國、法國甚至蘇聯殖民統治下獨立的國家,紛紛「繼承」了他們的前宗主國從中國強佔的土地。這種荒唐的邏輯竟然在國際上很少受到譴責,有時甚至受到鼓勵。若是這種邏輯成立,豈不是越被殖民越好?越被侵略越好?因為殖民、侵略的國家越強大,將來從那裡繼承的版圖也就越龐大。如此一來,還有何公理可言?
很多人都對1962年中印戰爭的結果感到難以理解。英國著名學者內維爾·馬克斯韋爾在《印度對華戰爭》一書中說,當中國軍隊取得重大勝利的時候,中國政府突然宣布單方面無條件撤軍,這與其說讓全世界鬆了一口氣,不如說讓全世界都目瞪口呆。勝利者在失敗者還沒有任何承諾的情況下就單方面無條件撤軍,也就讓付出巨大代價才換來的勝利果實化為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