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機槍、滾地雷、孤身繳獲七門火炮,那些中印戰爭中的戰鬥英雄們

2020-12-06 冠軍景恆侯

1962年10月20日至11月21日,為了打擊印軍在中印邊境不斷挑釁和入侵行為,保衛國家邊疆安全,為中印邊界談判解決創造條件,中國人民解放軍邊防部隊決定對入侵印軍實施自衛反擊。在為期1個月的艱苦戰鬥中,我軍湧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其中,這7名被中央軍委授予「戰鬥英雄」榮譽稱號的解放軍官兵,成為整個中印戰爭中我軍同仇敵愾、英勇戰鬥的一個縮影。

對峙的中印士兵

在克朗節地區反擊作戰中,負責摧毀賽維拉河岸卡龍據點的我西藏邊防部隊某團二連四班班長陽廷安,帶領全班戰士一往無前,前僕後繼,連續攻克27個印軍地堡,快速收復了卡龍據點,為驅逐入侵卡龍的印軍第7旅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克朗節地區反擊作戰的沙則戰鬥中,九連二班班長張映率領全班,連續攻克4個印軍堡壘。在攻擊第5個地堡時,他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向地堡投入最後一枚手榴彈的同時,用雙腿堵住了印軍地堡的射擊孔,隨後壯烈犧牲。

繳獲的武器

在巴裡加斯戰鬥中,機槍連班長司馬義買買提在汽車上為掩護戰友下車,用衝鋒鎗向印軍猛烈射擊,以吸引印軍火力。期間,他兩次身負重傷,仍堅持戰鬥掩護戰友,直至壯烈犧牲。在邦迪拉地區反擊戰中,我軍某班副班長龐國興為追殲一股潰逃的印軍與連隊失去了聯繫。他孤身一人竟深入到印軍縱深地區15公裡,先後作戰5次,攻佔2個炮兵陣地,擊斃7名印軍士兵,繳獲7門火炮和2臺汽車。

繳獲的印軍大炮

瓦弄地區反擊戰中,我軍排長周天喜帶領一個加強班衝在最前面。經過3個小時苦戰,摧毀印軍第一個地堡群。當向第二個地堡群衝擊時,周天喜仍然衝鋒在前,最後不幸中彈犧牲。

投降的印軍

同樣是在瓦弄地區反擊戰中,戰士陳代富奉命執行摧毀印軍地堡的任務。當他將爆破筒塞入地堡後,又被印軍推了出來。在這危急時刻,陳代富爬上地堡,扒開堡頂積土,將爆破筒從頂蓋圓木的間隙中插入。同時,為了不讓印軍再次推出爆破筒,他用胸口死死頂住爆破筒。在爆破筒即將爆炸的一瞬間,他向後一個翻滾,迅速滾下了地堡。隨著一聲巨響,地堡被炸上了天。戰後,戰友們紛紛稱讚陳代富為活著的黃繼光。

被俘虜的印軍官兵

在班公洛地區反擊戰中,我工兵戰士羅光變在排長排雷負傷的情況下,毅然決然衝向了雷區獨自執行排雷任務。在排雷過程中,他的左腿和右臂相繼被地雷炸斷,排雷器材全部用完。眼看地雷還未排完,部隊無法前進。羅光變以大無畏的獻身精神,用身體向雷區滾進,為部隊開闢衝鋒道路,最後壯烈犧牲。

中印邊境首次武裝衝突,我軍巧用「口袋戰術」,打的印軍哭爹喊娘

相關焦點

  • 英雄兒女,盤點;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戰鬥英雄
    為了紀念抗美援朝七十周年,中朝兩國都以不同的方式悼念,為這場偉大的勝利而奉獻出年輕生命的英雄兒女們。正是他們在戰場上,敢作出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奉獻精神,最終戰勝強敵,將美帝趕出家園。不過,在戰勝強敵過程中,有許多志願軍戰士為此奉獻出年輕的生命。
  • 巡禮抗美援朝英雄部隊:新興裡戰鬥模範連,全殲「北極熊團」
    新興裡戰鬥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一場戰役,創造了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以劣勢裝備全殲現代化裝備美軍1個加強團的模範戰例。此外,還有配屬的各種火炮46門、坦克37輛。同時,「北極熊團」每天作戰都能得到航空兵2到8架次的航空火力支援。而志願軍1個團既沒有坦克又沒有飛機,只有少量的小口徑火炮和60火箭筒。兩軍裝備天壤之別。 1950年11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發起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從而敲響了「北極熊團」的喪鐘。
  • 打虎英雄歸來:俄軍新57毫米戰車炮,戰鬥射速超過95式自動步槍
    俄軍的新型57毫米戰車炮由4發彈夾供彈改為使用彈鏈供彈,這可能是世界上口徑最大的使用彈鏈供彈的中口徑火炮。改為彈鏈供彈以後,57毫米戰車炮的戰鬥射速可以達到每分鐘120發,這個射速十分驚人,幾乎要超過了自動步槍的戰鬥射速,例如中國的95式自動步槍的理論射速為600發/分鐘,而戰鬥射速則是100~120發/分鐘。自動武器的射速分為理論射速和戰鬥射速。
  • 那一仗,他們全殲美軍「北極熊團」,並繳獲該團團旗
    光輝戰史背後那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令人肅然起敬:戰士隋春暖在雙腳凍傷、身上多處負傷的情況下,仍頑強迂迴近10公裡攔截逃敵,獨自一人斃、俘15名敵人;「一級英雄」孔慶三,在無法構築炮陣地的情況下,以血肉之軀當炮架,保障火炮精準射擊,配合步兵摧毀敵重要火力點,自己卻受到火炮後坐力的巨大衝擊而壯烈犧牲…… 「當年,先輩們正是憑藉這種
  • 黃繼光:英雄無畏,捨身堵槍眼
    黃繼光:英雄無畏,捨身堵槍眼■解放軍報記者 王天益9月初,空降兵某旅「黃繼光連」,一批即將退伍的戰士面對黃繼光烈士塑像莊嚴宣誓,向老班長告別。臨別前,退伍老兵們紛紛在胸前別上一枚徽章,徽章上寫著:黃繼光傳人。
  • 二戰中,日軍105毫米榴彈炮火力強大,為何僅僅生產了1000門
    二戰中,日本陸軍裝備的91式105毫米榴彈炮大約1100門,隨著日軍的侵略的步伐,這種榴彈炮的身影遍布中國和東南亞的戰場,但是對於91式榴彈炮的記錄卻不多,通過對全網的搜索,本文對日軍91式榴彈炮的情況進行整理。從戰爭中看到了火炮的威力,求購於法國。
  • 二戰慘烈的戰爭,1萬門火炮一齊射擊,一天打出123萬顆炮彈
    可以說,二戰中最為慘烈的戰鬥幾乎都是發生在蘇德戰場上,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是蘇德雙方很多時候,為了爭奪一座城市,雙方動不動就是幾十萬人規模的大戰,而且雙方的死傷那是不計其數。為了取得最後一戰的勝利,蘇聯出動了足足260萬的軍隊以及42000門火炮,7500架戰機以及6250輛坦克,以碾壓之勢向著柏林守軍發動進攻,而蘇軍面對的第一道障礙就是奧得河至尼斯河地區的德軍防線。
  • 一萬發炮彈支援一個加強連,三個半小時解決戰鬥,陣亡比1:12
    但是這種火力不足的情況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後期就得到了很大改觀,以至於金城戰役時,我軍地面火力竟能壓制住美韓軍隊。   之後我軍發展大炮兵主義的路線一直沒有動搖,到後期,我軍除了機動炮兵師之外,軍師級均編制了炮兵團,裝備了大量的火炮
  • 老山猛虎連的英雄史,用身體滾地雷,7分鐘奪取老山要地松毛嶺
    1979年,解放軍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之中攻佔諒山之後,中國方面在3月5日宣布撤軍,新華社向全世界發布申明:「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的這場戰鬥是懲戒性的,我們不要他國一寸領土,也決不允許別人侵犯中國領土。」對越作戰的大部隊從3月5日開始撤軍,到3月16日,最後一個士兵回到國內。而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吃了大虧的越南,卻不思悔改。
  • 英雄兒女驅虎豹——致敬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青春方陣
    戰鬥打響的時候,宋時倫率領的志願軍9兵團,已經在茫茫雪野中設伏6天6夜。這支從華東急赴朝鮮戰場的部隊中,不少人還穿著單衣,而他們的對手則是美軍中裝備最精良、保障最充足的第七師和陸戰一師。  長津湖之戰,美第七師31團被全殲,上校團長麥克萊恩受傷被俘後身亡。這是一支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攻入俄國西伯利亞被授予「北極熊團」稱號的美軍精銳,「北極熊旗」成了志願軍的戰利品。
  • 重裝歸來:再度興起的105mm火炮(全文)
    印度擁有大量的105毫米火炮。它一方面對MarK1 105毫米火炮進行改進,另一方面引進了瑞典的FH-77B(155毫米)和蘇聯的M-46(130毫米),並逐漸在中印邊界進行了換裝。 105毫米榴彈炮在美軍中也只保留在一些輕型部隊中。例如,在伊拉克戰爭中所向披靡的美國第101空中突擊師裝備有105毫米榴彈炮54門,主要是105毫米M119榴彈炮。
  • 老連長張計發回憶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孫佔元等戰友
    10月22日,中央電視臺在《新聞聯播》中播出了一級英雄孫佔元血灑上甘嶺的事跡。巍巍太行山懷抱中的林州市臨淇鎮佔元村,一尊英雄銅像手持衝鋒鎗,浩浩軍魂,蕩氣凜然。他是與黃繼光、邱少雲、楊根思、楊連第齊名的抗美援朝「五大烈士」,他就是抗美援朝特等功臣孫佔元。
  • 讓你瞬間穿越時空親臨殘酷戰爭
    這讓我猶如小孩子們進入了人巧克力工廠。這裡展出的重型和輕型機槍,迫擊炮,火箭發射器,手槍和步槍,瞬間成為我在愛荷華州最喜歡的博物館。這裡的博物館人員而是將它們進行了歷史重現,包含在直升機,車輛和模擬戰鬥場景中,這人我們可以更直觀的了解武器與歷史之間的聯繫。顯然,這也是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的細心之處。
  • 冬季戰爭中的父子大戰,芬蘭維克斯6噸坦克大戰蘇聯T—26坦克
    冬季戰爭中的父子大戰,芬蘭維克斯6噸坦克大戰蘇聯T—26坦克 蘇聯的t-26坦克是從英國的維克斯坦克延伸而來的山寨貨,而芬蘭的6噸坦克也是購買自英國的維克斯坦克。可以說,它們幾乎是父子關係。
  • 黃繼光堵槍眼是捏造?蘇聯英雄告訴你歷史真相
    編譯:朱巖多年來,蘇聯英雄馬特洛索夫的形象激勵著一代代各國人民軍隊的戰士,以他為榜樣去建立功勳。然而由於英雄當年所處的政治環境,他的身世、身份甚至姓名、犧牲日期全被人為地改變,致使後來對其英雄事跡的真偽也眾說紛紜。更有人借考證之名義加以所謂「科學分析」,得出了「人的身軀根本無法擋住槍彈,所謂堵槍眼的事跡均屬捏造」的荒謬結論。
  • 東北往事:關東鬍子中的奇葩,伊通胡匪「滾地雷」
    《江湖縱談》響馬篇:伊通胡匪「滾地雷」有關東北鬍子的文章,筆者寫了很多期,其中有一章專門講述鬍子們的「報號」。報號如同外號、綽號,鬍子認為「人無號不發財」,因此效法水滸中的好漢,人人給自己報個號。有了號之後,原本的名字就再也不用了,在外面一律用匪號作為自己的招牌。
  • 二戰秘而不宣的一場戰鬥,1939年蘇軍裝甲車痛擊日寇殲敵萬人
    上世紀30年代,蘇聯紅軍擁有的裝甲車輛更是在世界各國中名列前茅,其中基於卡車底盤研製的BA-6輪式裝甲車最受歡迎。BA-6系列裝甲車是蘇聯紅軍列裝的第一種6輪驅動裝甲車,它使用與T-26坦克一樣的45毫米口徑火炮以及1挺DT同軸機槍,車身中部裝備1挺7.62毫米口徑DT機槍,車體長4.65米,寬2.1米,高2.2米,重約5.1噸,乘員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