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戰後至上世紀60年代初,105毫米口徑的火炮曾是西方國家陸軍師級主炮,但逐漸被155毫米火炮取代,目前105毫米火炮主要裝備輕型部隊和特種部隊。但隨著世界各國陸軍的輕型化趨勢,特別是新型彈藥和火控技術的迅猛發展,使105毫米火炮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大有捲土重來之勢。
起起落落
從口徑上來看,有人將105毫米火炮歸為中口火炮,因此在作戰使用上也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可臨時充當重型火炮進行遠程火力支援,也可與其它特殊用途的火炮一起完成臨時任務。
輝煌的時代105毫米火炮在二戰時期曾發揮了重要作用。從炎熱的北非沙漠,到冰雪連天的烏拉爾山區,從殘垣斷壁的歐洲戰場,到人跡罕至的太平洋荒島上,都可見到105毫米火炮的影子。它是這一時期交戰雙方地面火力的主力之一。即使在防空等領域,它也發揮了一定作用。例如,德國就曾將它與88毫米和128毫米高炮一同組成中高空對空防禦網,保護德國本土的重要工業中心。
美軍M101榴彈炮正是由於這種靈活性,使它在二戰結束後發展到了高潮。例如,美國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發展了M101牽引式榴彈炮,50年代中期發展了M52自行榴彈炮,60年代初又開發了M102、M119牽引式榴彈炮和M108自行榴彈炮。在入侵朝鮮期間,美軍為了坦克防空作戰和支援步兵地面攻擊,曾利用坦克底盤大量生產了各種履帶式自行火炮,其中就包括以M26「潘興」坦克底盤為基礎生產的M45型105毫米自行榴彈炮等。而英國則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發展了「阿伯特」和L118式105毫米榴彈炮。法國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發展了MK61自行榴彈炮。這期間典型的還有日本的74式、瑞士的M46式、義大利的56式、印度的Mark2式、韓國的KH178式和我國臺灣地區的T64式。我國早期的105毫米火炮主要是繳獲或引進的。新中國成立時,我軍的105毫米火炮還參加了開國大典的閱兵。這一時期是105毫米火炮最輝煌的時期。
時代的棄兒隨著冷戰的持續,世界軍火市場上很少再見到105毫米火炮。這主要是因為冷戰後期,世界各國都準備打一場正規的世界大戰,各國陸軍也都開始走重型化道路,105毫米火炮的火力已不能滿足需要,逐漸被155毫米甚至更大口徑的火炮取代。
印度擁有大量的105毫米火炮。它一方面對MarK1 105毫米火炮進行改進,另一方面引進了瑞典的FH-77B(155毫米)和蘇聯的M-46(130毫米),並逐漸在中印邊界進行了換裝。
105毫米榴彈炮在美軍中也只保留在一些輕型部隊中。例如,在伊拉克戰爭中所向披靡的美國第101空中突擊師裝備有105毫米榴彈炮54門,主要是105毫米M119榴彈炮。
在發達國家將105毫米火炮作為特種部隊和輕型陸軍輔助支援火力的同時,第三世界國家和地區由於一些經濟和政治原因仍保留了大量105毫米火炮。目前臺軍裝備有大量的M101式105毫米牽引式榴彈炮和M108式105毫米自行榴彈炮。2002年5月20日在泰國和緬甸的邊境衝突中也主要使用105毫米火炮。
應該看到,雖然世界各國武庫中保留了大量的105毫米火炮,但幾乎都是上一時代的遺產,其運載平臺、火控系統等均已落後。這一時期的105毫米火炮似乎已經窮途末路。
捲土重來
進入新世紀,世界格局和戰爭形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各國對火力的需求也有所改變,特別是軍事大國由於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火力強度已能滿足需要,但由於戰略形勢對其全球快速部署的要求,使陸軍開始向輕型化發展。正如英國防採辦局局長巴赫在伊拉克戰爭後所說:「近期的伊拉克戰爭凸顯了對有效和精確打擊的遠程火炮的需求。」
1999年,美國提出目標部隊的構想,認為它應該既具有輕裝部隊的機動性和可部署性,又具有重裝部隊的殺傷力、生存力和持續作戰能力;能根據不同的任務改變配置,能進行高、中、低不同強度的作戰。美國國防部對目標部隊規定的一個硬性指標是,從美國本土部署到全球任一地點為:96小時內部署一個旅,120小時內一個師,30天內5個師。為實現上述目標,美軍於1999年10月決定先建立6個過渡旅戰鬥隊,也就是所謂的「斯崔克」旅,對其配屬火炮的輕型、機動化程度提出了較高要求。為此世界軍火市場再次掀起了一場105毫米火炮浪潮。
這次浪潮的代表是美國陸軍的「未來作戰系統」(FCS)Block2 多用途武器和彈藥系統(MRAAS)、英國陸軍支持開發的輕型機動火炮武器系統(LU-MAWS),奧地利間接火力武器系統(LAND17)。澳大利亞陸軍也公布了其HAMEL(L118)替代採購計劃——陸地17工程,開發一種混合型的105毫米/155毫米炮管火炮系統。而法國GIAT工業公司已準備為其LG1榴彈炮開拓廣闊的市場,該炮只有1.52噸重,是同類火炮中最輕的。到2000年,該公司已向5個國家(比利時、加拿大、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和泰國)交付了123套LG1(MK1或MK2),估計最新用戶可能是喀麥隆和沙特,而泰國等可能還要追加訂貨。
法國LG1輕型榴彈炮局部戰爭的頻發使人們再次想起了集輕便與遠射程一體的火力支援系統——105毫米火炮。此時利用數十年來技術進步的新成果,新的105毫米火炮已經脫胎換骨,具備了以下優點,使其再次成為地面部隊的新寵。
系統更加輕便機動在105毫米火炮逐漸失寵的時候,美國快速反應部隊101空降師和海軍陸戰隊卻始終堅持裝備105毫米火炮,並使用其參加了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等多次局部戰爭。新世紀到來時,世界各國都將部隊的快速反應能力放在了第一位。美陸軍根據國防部提出的「重型部隊應變輕一些,而輕型部隊應變重一些」的原則,及陸軍發展戰略中強調攻擊能力的思想,制訂了多種高機動武器系統的發展計劃,其中就有發展105毫米火炮的內容。幾乎與此同時,美國海軍陸戰隊作出不再使用口徑大於155毫米的火炮的決定,但為了增強現役的M224式60毫米迫擊炮和M252式81毫米迫擊炮的火力強度,決定發展105毫米火炮。
美軍特種部隊從越戰等局部戰爭中發現,在機動性,尤其是與直升機等高機動運載工具的配合使用上,105毫米火炮有很多優點。首先,其強大的火力可以為遭到伏擊的步兵提供遠程火力支援,而且可以伴隨步兵推進不斷延伸火力,具有重型火炮的優點。其次,它又可像輕型火炮一樣使用卡車或直升機等工具向前沿快速機動。如美軍裝備的M119型105毫米榴彈炮,可用卡車牽引或用或用UH-60直升機吊運。美軍普遍使用的「黑鷹」直升機可運送1門105毫米火炮及6名炮兵。義大利阿爾卑斯山地部隊裝備的專用56型輕型榴彈炮可以拆成11部分,以便騾子運輸。有些新型105毫米火炮不必使用直升機吊掛運輸,可以裝在中型運輸直升機內,這樣敵人在直升機降落前就無法判斷飛機的真實任務。另外在越戰中,由於吊掛運輸,直升機空中機動性能大大降低,毀傷率很高。在2001年6月舉行的第8屆歐洲間接火力與空中機動研討會上,英國防部裝備能力局副局長布魯斯表示,未來輕型機動炮兵武器系統項目火炮候選範圍已經擴大,增加了105毫米火炮,這主要是因為英國陸軍希望保留一定比例的可由CH-47空運的武器,而用直升機吊運155毫米火炮不適合掠地飛行。
另外,與155毫米等更大口徑的火炮相比,在輸送車等運輸系統載彈總重量一定的情況下,105毫米彈藥量更多。
相對小的爆炸威力在戰場上使用更加靈活105毫米炮彈與155毫米炮彈相比,其標準彈片的爆炸範圍或平均效應區(MAE)相對更小。在過去,這是105毫米火炮的缺點。但由於局部戰爭頻發,區別軍用和民用目標的任務越來越重要,精確制導系統配合中等威力的彈藥成為地面部隊實施「外科手術」打擊的主要手段,因此105毫米火炮更具優勢。另外,越戰經驗表明,陸軍在進攻作戰中需要大量高強度火力,但在防守中對中小威力和強度的火力需要更大。輕型步兵和特種部隊在戰場上面臨的防守情況似乎更多。如美國越戰老兵哈羅德·莫爾曾說:「有時不得不在距敵只有30米或更近的距離上召喚火力支援。」這似乎和(英雄兒女)中王成呼喚「向我開炮」的情形相近。炮彈越小,「附帶」破壞的危險就小,使用更加靈活。另外,新型105毫米的靈活性還表現在其可以使用更加多樣的彈藥和打擊方式。現在M119A1式105毫米牽引式榴彈炮配備的彈藥包括M1高爆彈、M444改進型反人員彈藥、M546曳光殺傷彈、M548火箭增程高爆彈、M760增程彈、M913火箭增程高爆彈、M915改進型雙用途常規彈藥和M916雙用途改進型常規彈藥等。
新技術彌補了火力強度的不足實際上,由於高技術的應用,現代105毫米火炮的威力並不遜於傳統的大口徑火炮。這主要得益於武器系統信息化能力的提高和新型彈藥技術的應用。
使用信息化技術的火控系統和精確制導引信可以使打擊更加準確,從而減少彈藥使用量,並降低對炮彈威力的要求。而子母彈和高爆裝藥又可以大大提高彈藥爆炸威力。例如,南非輕型試驗武器計劃(LEO)對105毫米火炮進行的測試表明,M2020高爆預製破片彈65°著角時的地面爆炸殺傷區為1684平方米,而M107型155毫米炮彈只有255平方米,ERFB 155毫米炮彈為1068平方米。2002年4月,美國陸軍透露其正在發展一套新的105毫米炮彈,「能達到與M107炮彈一樣的威力,而且達到目前在役的155毫米39倍徑系統的射程」。可見在威力方面,研製中的新型105毫米彈藥對付軟目標的射程和殺傷力可以達到甚至超過現有155毫米彈藥的水平。
改頭換面
從世界各主要軍工企業透露的情況來看,新型105毫米火炮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改進。
改進彈藥彈藥的改進主要是利用新技術增大威力、提高射程,同時生產各種特種彈。
首先,加強彈藥通用性。例如南非LEO計劃中基本型「艾格拉」炮彈起初就是作為一種「通用」方案向南非、英國和美國火炮系統推薦,適用於美英大量裝備的L118/M119。該彈炮口速度達到了950米/秒,射程可達24~30千米。
其次,提高侵徹能力。 GIAT公司的105毫米DPICM(雙用途改進常規彈藥)炮彈是一種子母彈,帶24枚多用途子彈藥。每枚子彈藥內含爆炸成型裝藥和35克混合炸藥,能侵徹60毫米鋼裝甲。其預製破片鋼製彈體可以生成300個破片,總重130克,殺傷半徑為15米。以色列軍事工業公司(IMI)也在研製一種兼容型DPICM炮彈—M116雙用途炮彈。它裝有15枚M85「矮腳雞」雙用途子彈藥,直徑42毫米,內裝包含44克RDX的成型裝藥。它還有一種反旋轉彈翼裝置,以減少子彈藥碰撞目標時的旋轉。「矮腳雞」破片殺傷半徑為9米。
第三,擴大殺傷面積。以色列最近改進的DPICM炮彈可以釋放出42枚「黃蜂5」子彈藥,可形成一個大約160米×100米的橢圓投影彈幕。裝甲侵徹能力50毫米,每枚可以生成375個破片,對地面的殺傷區為85平方米。而英國皇家防務公司推出的「威力增強型高爆鈍感彈藥」(HEIM-EL)中的ROWANEX1100炮彈裝藥量比原來同類的L31彈少5%。但由於該彈較輕,可以相應增加破片的最大殺傷力,因此新型炮彈的殺傷面積實際比原來的大20%,甚至比155毫米M107炮彈還要大。
第四,增大射程。這一方面是擴大藥室容積,另一方面則是改進彈藥。例如,在2002年薩託利防務展中露面的33倍徑MOBAT 105毫米車載炮的藥室容積達到25升,這使其在發射RO633A2裝藥的ER M1底排彈時的最大射程達到192千米,而發射M200裝藥的美國M913火箭助推彈時的射程為19.6千米,發射相同裝藥的普通M760炮彈的最大射程為14.4千米。而美國對M119型的改進就主要包括了開發ER M1增程彈,使其射程達19.2千米。英國皇家防務公司的L118發射L31HE炮彈時的標準射程為17.2千米,而新開發的增程型HEI-ER型雖然殺傷力稍遜色,但射程可達20.2千米。
美國在試驗「斯崔克」裝甲車時,在其底盤上集成了南非迪奈爾公司製造的LEO式105毫米遠程榴彈炮。該炮發射諸如南非「山茱蓃」底排彈和採用預製破片戰鬥部的遠程炮彈(V-LAP )時,可以提供比M198,甚至是在研的M777榴彈炮更大的射程和火力。
改進火控系統在105毫米火炮隱退的10多年間,火炮技術的發展並沒有間斷過,因此當105毫米火炮再次繁榮時,已經採用了當今最先進的工藝和技術,特別是火控系統的發展尤為迅猛。
在2000年薩託利防務展上,法國GIAT公司展出的LG1 MI2就配有BAE系統公司的LINAPS導航定位系統,該系統包括一套哈尼維爾導航和瞄準系統,配套的還有一套EADS STAREM火控系統。
新型火控系統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快速反應能力和生存概率。荷蘭RDM技術公司的MOBAT火炮系統由於採用了現代化導航與火控系統、電動瞄準系統和獨立動力裝置,具有很高的反應能力。泰國陸軍曾對其「打了就跑」的機動作戰能力進行演示試驗。試驗中MOBAT採用了英國宇航系統公司的LINAP雷射慣性導航與火炮瞄準系統,在接到射擊指令後,從機動到靜止、選擇射擊位置、進行彈道計算、瞄準、1分鐘發射12發炮彈,最後再轉移陣地,所需全部時間為3分鐘。這是傳統火炮無法比擬的。
而且現代火控系統得到了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成果的支持。2002年6月,美軍武器研發工程中心透露,美軍坦克炮與中口徑武器系統規劃管理辦公室正在研製中程彈藥管理系統,將與「未來作戰系統」的Block 1型車的視距/超視距武器系統融為一體。它還須由適當的指揮控制系統支持,諸如高級野戰炮兵戰術數據系統(AFATDS)、戰事信息網-技術(WIN-T)系統、21世紀部隊旅及旅以下的作戰指揮計劃(FBCB2)系統等,而且該中程彈藥系統還具有與戰場雷達協調功能。
改進平臺新型105毫米火炮十分重視系統的機動性和對各種平臺的兼容性,甚至有些105毫米火炮就是為配合某種系統而開發的。例如,荷蘭推出的「"卡車式火炮」MOBAT就是目前世界上第一種,也是唯一的身管較長的卡車式105毫米自行榴彈炮。該炮車空載時為8.9噸,滿載時10.8噸。只需3~5名炮手即可完成戰鬥任務。它結構簡單,成本低廉,整個火炮及其驅動裝置、穩定系統、導航火控定位系統以及乘員工作檯、彈藥架等均集成在一個卡車底盤上,或安裝在幾乎任何類型的4×4(4噸或5噸),卡車上。可陸上機動,也可空運機動。
105毫米火炮在美國最大的成功就是成了「斯崔克」裝甲車的主炮。利用這一平臺,它無疑將成為美國下一代戰場火力的主力。機動火炮系統裝備了一門,通用動力公司製造的105毫米炮,該炮安裝在一個外形低矮、十分穩定的可以,「行進中射擊」的炮塔內。此外,新加坡動能技術公司推出的新型8×8裝甲步兵戰車的火力選擇也是105毫米火炮。美國在2001年推出的一種新式輕型輪式裝甲車LAV-3,其作戰改型選擇的也是105毫米自動炮。
可見,多樣的平臺不僅使105毫米火炮機動性能大大提高,而且使其種類也再次呈現了繁榮之勢,極大滿足了複雜的戰場需要。
本文來源:網易軍事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