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美軍運用較多的支援型榴彈炮就是M2式105毫米榴彈炮,戰後更名為M101式。這款火炮的服役時間跨度相當大,它的研製可以追述到一戰時期,至今仍在部分國家或地區服役,是不折不扣的老爺級裝備。
105毫米榴彈炮
來自德國的血統
早在一戰時期,德軍就曾大量使用M1909式105毫米榴彈炮,一戰結束時美軍獲得了為數不少的這型火炮,這批火炮優秀的性能讓美軍將軍們喜愛,紛紛要求國內進行仿製。不過因為一戰後沒有相關的軍事需求,仿製工作進行得很慢。
因為M1909是騾馬拖曳式的,已經不符合新時代的需求,經過一些修改,在1931年定型了一款可由汽車高速拖曳的105毫米輕型榴彈炮,被命名為M1式。
M101榴彈炮
1940年,二戰歐洲戰場已經進行得如火如荼,美國繼續對M1榴彈炮改進,定型後被稱為M2,也就是戰後更名為M101的型號。
二戰美軍步兵的主力支援火炮
M2在二戰中總共生產了8000多門,是美軍步兵的重要火力支援,還被援助給部分盟友使用,加上戰後生產的,總共有約1萬輛的產量。
該炮屬於拖曳式中口徑榴彈炮,口徑105毫米,火炮全重2030千克。炮架採用焊接鋼、開式結構,內有加強筋加固;炮管採用高強度鋼,使用壽命在5000~7500發之間。
105毫米榴彈炮
配備的彈種較多,除了常用的榴彈,還有破甲彈、碎甲彈、火箭增程彈、發煙彈等。另外還有化學彈和箭震彈,化學彈分為芥子氣和沙林毒氣兩種;箭震彈主要針對人員,一枚重17.3千克的M546式箭震彈,內部有8000枚小鋼箭,爆炸時向四周擴散,對人員集結點有著驚人的殺傷力。
M2炮口初速度472米每秒,最大射程11千米,最大射速16發每分鐘,持續射擊射速要降低。
105毫米榴彈炮
在二戰中,M2榴彈炮的戰術性能不錯,被當成美軍步兵師的主力支援火力,一般一個步兵師下轄3個炮兵營,總共裝備54門M2,另外還有配套的拖曳汽車,彈藥運輸車等。因為火炮輕便可靠,製造相對簡單,因此備受美軍的喜愛。
不僅如此,美軍在自行火炮上也將M2作為主炮,著名的有M7「牧師」自行火炮,總共生產了3000多輛, 是美軍二戰中最重要的自行火炮。
拖曳榴彈炮
戰後繼續發威
二戰後美國將M2更名為M101,並繼續對M2榴彈炮進行升級,主要有M101A1和M102式。M101A1式的改進不多,主要是改進了炮管和炮盾結構,性能基本沒什麼變化。
M102式的變動較多,首先就是大量採用鋁合金結構,將火炮重量從2噸降低到1.49噸,對火炮的戰略機動性提升不少,也為直升機吊運打下了基礎。另外還增加了圓形炮座,火炮布置好之後能夠實現360°射擊,這對於部署在前哨基地內的火炮來說很實用,不用每次都人力拖著火炮調整射擊方向。
M7牧師自行火炮
戰後西德也獲得了一些M2火炮,並換裝了更長的炮管,增加一個單室炮口制退器,最大射擊距離提升到14公裡。
二戰後M2系列火炮先後參與了多場戰鬥,包括50年代初的韓戰,以及之後爆發的越南戰爭。正是越戰期間,可用直升機吊運的輕型榴彈炮受到重視,M102在這場戰鬥中發揮了重要的火力支援作用,成為後世輕型榴彈炮的設計標本,可用直升機吊運成為一個重要的指標。
越戰期間美軍榴彈炮開火
越戰後火炮技術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大量的155毫米自行火炮炮擊距離都已經達到了30~50公裡,M2系列火炮10公裡出頭的射程實在是有點不夠看,已經落後於新時代的型號。
上世紀90年代,該炮開始退出美國陸軍,由M119榴彈炮替代,不過仍有改進型在繼續使用,這就是AC-130空中炮艇。另外除了美國之外,原本世界範圍內60多個使用國或地區中,仍有大量在服役,例如巴西、泰國和菲律賓等,而且新的底排彈也提升了射程,雖然威力更小了,但是射程卻達到了17公裡。
AC-130空中炮艇
結語
在二戰中,雖然英軍和蘇軍都有和M2火炮類似的武器裝備,但是因為戰事膠著無暇他顧,反倒是美軍進入戰場後,M2火炮不僅滿足了美軍自身的作戰需求,也大量提供給盟友,為二戰的勝利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例如我國遠徵軍就曾獲得了一定數量的火炮,為打擊日寇做出了貢獻,而後來炮擊英軍戰艦也有它的功勞。
丹麥炮兵使用105榴彈炮
總的來說這款美制105毫米榴彈炮是一款性能均衡的優秀火炮,是一個工業大國的標誌,它的成功不僅是戰爭帶來的契機,更是自身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必然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