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發炮彈支援一個加強連,三個半小時解決戰鬥,陣亡比1:12

2020-12-05 騰訊網

  看過《亮劍》的朋友們肯定對李雲龍部的趙莊阻擊戰有點印象,完成任務後,首長下令:用5噸炮彈換下李雲龍!

  實際上這個命令看似提氣,但實際上炮彈數卻是不多的,如果是美式105榴的話只有300多發,如果是75山炮的話也不過1000發左右。

  可是在當時,支援一個師級單位一次戰鬥就打掉這麼多炮彈著實也是不容易了。

  要知道,即便是在抗美援朝運動戰初期,數十萬大軍打滿了五大戰役,機動炮兵一共才打出了20217發炮彈。

  但是這種火力不足的情況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後期就得到了很大改觀,以至於金城戰役時,我軍地面火力竟能壓制住美韓軍隊。

  之後我軍發展大炮兵主義的路線一直沒有動搖,到後期,我軍除了機動炮兵師之外,軍師級均編制了炮兵團,裝備了大量的火炮。

  1979年中越之戰中,越軍初步領教了中國大炮兵的威力,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內,我炮兵部隊先後打出了88萬發炮彈,為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在隨後80年代的長期輪戰中,我軍炮兵火力的使用更加令越軍絕望,因為僅僅是一個加強連級的進攻,我軍即可動用軍師級火力提供支援。

  1985年9月23日,我軍以138師414團7連為主力,配屬偵察、工兵、機槍、噴火等分隊,以一個加強連的兵力對越軍以395高地為核心的防禦工事進行攻擊。

  此戰我軍師級炮兵發射師屬以上炮彈達10462發,為攻擊部隊提供了有力支援。

  要知道在著名的諒山之戰中,我軍支援軍級進攻的火力準備階段才打出了9919發炮彈而已。

  實際上越軍後方炮兵也並非沒有對前線進行火力支援,由於395高地實在重要,其後方的457炮兵團也一口氣打出了3231發炮彈,約為我軍發射炮彈數的三分之一強。

  但是由於我軍瀋陽軍區獨立通信幹擾營的參戰,越軍炮火的準確度極低,只有不到800發炮彈打到了我軍陣地上,而且還不是交戰區的核心陣地上,更沒有造成我軍嚴重的傷亡。

  在有力炮火的支援下,戰前通過潛伏滲透到越軍陣地前沿的我軍出擊分隊迅速攻上了越軍陣地。

  由于越軍陣地採取地表和地下工事相結合的防禦體系,其退守溶洞、坑道後,我軍炮兵便施展不開,全靠突擊分隊與敵死戰。

  但此時的解放軍已經得到了全面的戰前訓練,遠非1979之戰可比,僅僅是為了這次攻擊,突擊部隊就進行了30多次沙盤推演和50多次合練。

  奪佔地表陣地後,我軍突擊隊一方面用火力封堵洞口,一方面調來了配屬的噴火兵和火箭筒對著地下工事內的越軍猛打。

  地下工事內的越軍往往支撐不住,結果衝到洞口又被我步槍、機槍火力掃射,損失慘重。

  儘管越軍的抵抗極為頑強,但是還是沒能守住以395高地為核心的防禦陣地。陣地失守後,越軍又組織了數次反擊,但也均被我軍打退。

  在出擊395高地之戰的三個半小時戰鬥中,我軍突擊部隊犧牲10人,負傷16人,犧牲的10名戰士戰後全部被追記一等功。

  越軍在我拔點作戰階段被擊斃86人,被俘1人;越軍在反擊作戰中被擊斃33人,擊傷34人,總計越軍被擊斃119人、擊傷34人、俘虜1人,中越兩軍陣亡比高達1比12。

  我軍另外還繳獲了高射機槍1挺、重機槍3挺、輕機槍5挺、迫擊炮2門、衝鋒鎗52支、火箭筒2具、擲彈筒1具、手榴彈1000餘枚、子彈1萬餘發。

  戰後連長和副師長擁抱

  由於創造了在山嶽叢林地域打殲滅戰的範例,此戰得到了軍隊上下的一致稱讚,總參評價為:這次戰鬥打了一個漂亮的殲滅戰!

  此後,由於有了395高地作戰的經驗,我軍出擊拔點作戰的模式更加成熟,往往能以較少的損失換來較大的戰果,有利於我南疆全線的軍事鬥爭。

相關焦點

  • 隨便一打就是幾十萬發炮彈!範弗裡特彈藥量消耗究竟有多大?
    以解放戰爭中國軍所謂的「五大主力」為例,其每個軍的重火力為軍屬1個美式105毫米榴彈炮營、3個師各轄1個美式75毫米山炮營,滿編條件下是12門105毫米榴彈炮和36門75毫米山炮。而實際上即便是這些王牌,也達不到滿編火炮數量,通常一個營只有8門炮左右。
  • 雄兵連第9集:狙擊手琪琳也可以近身戰鬥,戰鬥中她想到了劉闖!
    雄兵連第9集:狙擊手琪琳也可以近身戰鬥,戰鬥中她想到了劉闖!《雄兵連之諸天降臨》最新的第9集劇情更新了,在之前的劇情中提到了很多崇拜莫甘娜的地方武裝,他們期待自己能夠變成惡魔享受自由和墮落,並且有人已經通過這樣的方式成為了惡魔。
  • 大炮打一個基數,半個基數是什麼意思?一個基數有多少顆炮彈?
    相信對軍事稍稍有點認識的朋友會知道,在戰場上形容炮彈的並不是多少多少枚,而是多少多少個基數!就比如在曾經的遼瀋戰役當中,就有令人震撼的千門大炮轟錦州的場景,然而在這些過程當中,如果是細心觀察的朋友會發現,前線往往跟後線部門所說的是給我供應兩個基數或者三個基數的炮彈!
  • 每月能打100萬發炮彈,美國都受不了
    據統計,1951年美軍第2師進攻血染嶺期間,其得到了2個105毫米榴彈炮營、2個155毫米榴彈炮營、1個203毫米榴彈炮連及1個坦克營支援。消耗了76毫米坦克炮彈62000發、105毫米榴彈炮彈401000發、155毫米榴彈炮彈84000發、203毫米榴彈炮彈13000發,此外美軍步兵師還打出了119000發迫擊炮彈和近18000發無後坐力炮彈。
  • 志願軍8發炮彈幹掉小範弗裡特,抗美援朝的反「絞殺戰」!
    只是可惜了,他們錯誤的選擇了對手,與善於在戰爭中學習戰鬥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在錯誤的地方、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然後,從此父子陰陽兩隔,使範弗裡特每夜深人靜時,難免老淚縱橫。 範弗裡特,是個推崇唯火力制勝的一位典型的美國將領。又或因其子被擊斃,讓其在火力使用上更加的不計成本。仿佛美軍的炮彈,是不用花錢的。
  • 「北極熊」團遭志願軍圍殲,團長不知所終,50多年後才確認陣亡
    27日該團的位置是:32團1營位於戰線最北端的內洞峙,31團3營、第57 野戰炮兵營位於內洞峙以南約5公裡的新興裡,團部位於以新興裡南約6公裡的後浦,一個重迫擊炮連被安排到內洞峙與新興裡之間,以支持1營和3營。31團2營則仍處於後方的鹹興,27日晚志願軍發起攻擊時,該團級戰鬥群其實缺1個營。
  • 解放軍演習1個加強連「慘勝」2個班 坦克成活靶子
    一份老地圖導致一場戰鬥失利的追問——  「勝利密碼」潛藏在細節裡  遠程機動考核中,某高炮團三連由於使用的是多年前的老地圖,導致部隊沒能在規定時間內到達疏散隱蔽地域,結果戰鬥失利。  「這次敗北的主要原因,還是我們對作戰細節籌划過於粗疏。」
  • 將無控變為可控 迫擊炮彈也可實現精確制導 準確度提高7倍
    XM395精確制導迫擊炮彈是一枚由阿連特科技系統公司為美國陸軍而研發的配件,裝在由牽引式和自行式迫擊炮所發射、現有的120毫米炮彈以上,將本來無控的傳統120毫米榴彈轉變為可控,並且能夠在惡劣氣象條件下使用的精確導引彈藥。
  • 正軍職抗美援朝老兵耍清川去世:曾指揮幹掉美軍一個加強連
    而且在一次爭奪高地的戰鬥中,作為指揮員的他乾淨利落地吃掉了美軍一個加強連,榮獲二等功。 提及遠房大哥耍清川,耍清旭老人說,他於1938年8月參加革命,曾任39軍115師343團副團長、團長,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殲滅美軍一個加強連的250餘人,榮立二等功。後來,耍清川任39軍副軍長、外長山要塞區司令,正軍職。 報導稱,耍清川曾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因為姓耍,他還和周總理有一段很有趣的對話。
  • 巡禮抗美援朝英雄部隊:新興裡戰鬥模範連,全殲「北極熊團」
    新興裡戰鬥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一場戰役,創造了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以劣勢裝備全殲現代化裝備美軍1個加強團的模範戰例。它由3個步兵營、1個坦克連編成;主要武器裝備除步槍、卡賓槍、輕重機槍外,還有大量60、90火箭筒,57反坦克炮、60迫擊炮。此外,還有配屬的各種火炮46門、坦克37輛。同時,「北極熊團」每天作戰都能得到航空兵2到8架次的航空火力支援。而志願軍1個團既沒有坦克又沒有飛機,只有少量的小口徑火炮和60火箭筒。兩軍裝備天壤之別。
  • 823炮戰中1個臺灣籍步兵:我們就著洗米水吃美國軍糧
    1956年,陳鴻柏接到服兵役通知,成為駐紮金門地區二擔島的第9師第25團第1營第3連的步兵一等兵。有意思的是,炮戰是8月23日開始,而8月底陳鴻柏就應該退伍。根據國軍的慣例,一般提前1到2個月就會有新兵接替陳鴻柏,他們則由運輸船送回臺灣島。
  • 「加強連」是什麼「連」?一般有多少人,什麼樣的連才叫加強連?
    戰鬥結束後,他們會休息和重新安排。有時候由於人手限制,人數會超很多。所謂加強連,是指在正常編制下,因作戰任務需要而臨時增加的其他部隊或火力;至於這個連,編制大,人員多,不叫強強聯合。東野很多連都是上下200人,不叫強強聯合。所謂加強連隊,是指配備技術武器或技術兵種,以適應某些特殊戰場條件的連隊。比如有工程師、防化、反坦克火箭的,一般加強連的大副應為直屬營的副職,或者團的專職參謀。
  • 一個連,在一個高不足300米的小山包上,能擋住多少敵人的進攻
    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如果給我一個連,讓我守在一個高不到300米的小山包上,我能擋住多少敵人的進攻?一個連?應該沒問題。一個營?不敢打包票,要知道,一個滿編營有整整三個連,還得加上支援部隊,例如炮兵等,兵力至少3倍於我,一兩次衝鋒,我也許還能抵擋,再多了可能就懸了。一個團?
  • 東北抗聯第五軍四個月時間就打死日軍二千人,擊落敵機一架?
    這樣一來這個戰鬥和中共黨史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的《東北抗日聯軍史》中的1月28日的所謂大盤道戰鬥不合牙了,一個戰鬥三個時間了。  在《王一知文集》第34頁,關於這次戰鬥的戰果是「敵人尖兵50人坐著馬爬犁,彎彎曲曲地向盤道上前進。尖兵過後,日軍大隊爬犁進入了我軍的『口袋』。午後1時,大盤道西山上指揮所打響信號槍,我軍步槍、機槍一齊開火,像雨點似的地猛烈射擊敵人。
  • 範弗裡特瘋狂輸出,1小時傾洩四千噸炮彈,我63軍傷亡2萬餘人
    最終還是由彭德懷拍板,向南發動第五次戰役,力求以優勢兵力在短期內解決韓戰。 63軍在鐵原阻擊戰之前默默無聞,入朝時的兵力約3.6萬人,後戰鬥減員到2.5萬人,其中戰鬥人員有1.3萬左右。傅崇碧在接到撤退命令後,率軍回撤過北漢江,原本準備進一步後撤,志願軍總部命令63軍在鐵原一帶建立防禦陣地。
  • 美制M2A1式105毫米榴彈炮
    1951年10月,在938.2高地阻擊戰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炮兵某部4連3班使用這門炮,以單炮支援步兵,用84發炮彈,擊潰美軍2個營以上兵力的3次衝鋒,殲滅美軍500餘人,同時壓制2個火力點、1個迫擊炮群。為此,全班榮立一等功,並榮獲「二級英雄炮愈戰愈強」錦旗一面。
  • 黔東南的紅色景點及戰鬥故事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五次經過黔東南,轉戰從江、榕江、黎平、錦屏、天柱、劍河、三穗、鎮遠、施秉、臺江、黃平、岑鞏等12個縣境。從1930年4月至1936年1月,紅七軍、紅六軍團、中央紅軍、紅二軍團先後進入黔東南,傳播革命真理,實踐黨的民族政策,播撒革命火種,在苗侗各族人民的支援下,前僕後繼、浴血奮戰,在黔東南現代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