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戰役是9兵團出國首戰,由於入朝倉促,後勤物資準備不足,面對朝鮮數十年難得一見的寒冷天氣,9兵團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即便環境異常困難,志願軍戰士們士氣高昂,仍然打出了不少亮眼的勝仗,如今保存在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的美軍「北極熊」團團旗就是最好的歷史見證。該團在新興裡戰鬥中被志願軍戰士圍殲,團長被擊斃,團旗曾一度被炊事班戰士拿去當蒸籠布。
儘管美軍在10月25日開始的第一次戰役中遭到志願軍迎頭痛擊,但麥克阿瑟仍然堅信中國不會大規模出兵,命令美第10軍和第八集團軍繼續從東西兩線向鴨綠江邊推進,妄圖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
東線戰場,奉命沿長津湖向北推進的美陸戰1師雖然沒遭到大的抵抗,但左翼軍沒有友軍策應,異常謹慎推進緩慢。第10軍軍長對此非常不滿,另外安排美第7師31團接替陸戰1師在長津湖東岸的任務,令陸戰1師自西岸攻佔武平裡,並向朝鮮臨時首都江界推進,預定27日發起總攻。巧合的是,已經在預定作戰位置集結的9兵團也計劃27日對長津湖地區的美軍發起進攻。
31團就是美軍中名氣比較大的「北極熊」團。該團成立於1813年,幾乎參與了美國所有的對外戰爭,因為長期駐紮在菲律賓,又被稱為「海外軍團」。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該團從海參崴登陸,進入西伯利亞地區,遭到俄國紅軍抵抗以後,迫於壓力才於1920年撤離。由於在西伯利亞服役,該團被稱為「北極熊」團,並將北極熊徽章繪入團旗。
1932年初,淞滬抗戰爆發,「北極熊」團被派往上海,以加強其駐上海的海軍陸戰隊力量。任務是保護美國僑民和資產,以及阻止難民湧入租界。駐紮上海期間,該團在上海街頭舉行了盛大的列隊遊行,鑼鼓喧天,耀武揚威,本質上跟其它列強一樣,都是在貧弱中國的歷史上添加屈辱一筆。離開上海前,該團用在上海搜刮的價值1600美元的銀元,找中國工匠打造了一套精美的銀質紀念碗,包括一個大杯及65個小碗,稱為「上海碗」,這個碗後來成了該團舉行重大儀式的必備裝備。
接到接替陸戰1師的任務後,該團十分分散,其1營還在朝鮮東海岸擔任警戒任務。美第7師便臨時編組了第 31 團級戰鬥群,包括: 31 團第 3 營、2 營、 32 團第 1 營、57 野戰炮兵營、31 團重迫擊炮連和坦克連,統一由 31 團團麥克萊恩指揮。進入長津湖東岸以後,該團仍然十分分散。
27日該團的位置是:32團1營位於戰線最北端的內洞峙,31團3營、第57 野戰炮兵營位於內洞峙以南約5公裡的新興裡,團部位於以新興裡南約6公裡的後浦,一個重迫擊炮連被安排到內洞峙與新興裡之間,以支持1營和3營。31團2營則仍處於後方的鹹興,27日晚志願軍發起攻擊時,該團級戰鬥群其實缺1個營。
雖然人數不多,但是火力強大,坦克和重炮這些裝備自然不必說。美軍每個連都配置了3名有飛行經驗的對空聯絡員,可以指揮空中火力支援,這一點恐怕直到今天許多國家都無法實現。其防空炮營D連配備了4輛M19雙管40mm高射炮和4輛M16四管12.5mm高射機槍,這原本是防空武器,但中國尚無飛機參戰,便被用於地面作戰。M19每分鐘能發射240枚炮彈,射程可達兩三英裡,一枚炮彈的威力相當於一枚手榴彈。M16每分鐘射擊1800發,美軍形容它像鐮刀割稻穀一般。
這些武器是美軍能抵擋住志願軍圍攻的關鍵,志願軍對美軍裝甲裝備缺乏有效打擊手段,只能冒險以血肉之軀去爆破敵人的裝備。一名叫布朗的美國士兵戰後回憶:28日晚他正在操作M19射擊,一名志願軍戰士突然從側面爬了上去,布朗順勢將該士兵推下去,旁邊一名南朝鮮士兵反應過來開槍將志願軍戰士擊斃。而留在M19頂層裝甲上的有一根來不及引爆的爆破筒,如果不是他及時發現,這輛M19以及他自己都會被炸上天。
27日夜,統一由27軍副軍長兼80師師長詹大南指揮的80師和81師242團向新興裡的美軍發起了進攻,當晚攻佔了新興裡及內洞峙外圍幾個高地。239團4連攻入新興裡村中,以班為單位連續消滅了幾座獨立房屋中的美軍,其中一間正是美軍3營的指揮部,由於事先不知情,戰士們並未逐屋打掃戰場,而是往屋子內扔了幾枚手榴彈。該營營長萊利身負重傷,但僥倖逃過一劫,天亮以後被美軍救出。
該連還在拂曉前攻擊了美57炮兵營A連陣地,將一些還在睡袋中的美軍擊斃,A連退到B連陣地以後才頂住4連的進攻。不過4連自身也傷亡了67人,迫於兵力不足,天亮以後只能撤出新興裡,繳獲的榴彈炮和許多物資也無法帶出。該連穿插出色,戰後獲得27軍授予的「新興裡戰鬥模範連」稱號。美軍依靠其雙管高射炮和四管高射機槍才勉強擊退志願軍,同時31團2營也開始向後浦增援。
28日,後浦美軍出動16輛坦克,30多架飛機試圖打通新興裡的退路。駐守1221高地的242團英勇阻擊,9連8班副班長葉永安率領一個爆破小組炸毀美軍3輛坦克,其他戰士擊毀一輛坦克,擊退了美軍的進攻。當晚,238團和239團繼續向新興裡美軍發起進攻,但由於連續戰鬥一天減員較大,且美軍火力強大,進展遲緩。
240團攻入內洞峙,美32團1營被迫撤至內洞峙與新興裡之間的重迫擊炮了陣地,兩隻部隊匯合後向新興裡美軍靠攏。志願軍由於力量不足,未能在公路橋上攔住該敵。他們進入新興裡背面時,仍有小規模戰鬥在進行,許多人回憶當時的場景,不約而同地用到「一片毀滅的景象」來形容,陣地上躺滿了雙方士兵的遺體。
29日拂曉,美31團團長麥克萊恩發現南面有部隊在交火,他以為是趕來增援的31團2營,想要上前制止。但其實這支部隊是志願軍239團2營4連,麥克萊恩被幾發子彈擊倒,美軍士兵稱看到中國士兵將其拖入灌木叢中。隨後一個美軍連對麥克萊恩失蹤的區域進行搜索,但未發現其下落。但志願軍老兵回憶在交戰中擊斃了一名上校,並繳獲了部分陣中日記,並未將其俘虜或帶走。麥克萊恩生不見人,死不見屍,被美軍列為「在行動中失蹤」人員。直到2013年,一具由韓國移交的遺骸,經檢驗DNA與麥克萊恩一致,才最終確認其陣亡,距離韓戰已過去50多年。
80師經過連續苦戰加上凍餓減員嚴重,238團被縮編成6個連,每連僅50餘人。239團被縮編成5個連,240團情況稍好。詹大南果斷決定停止進攻,並請求派位於赴戰嶺地區的81師241團加入戰鬥,增強進攻力量。白天美軍對新興裡空投了補給,但由於風力太大,大部分物資落到了志願軍陣地。後浦美軍再次試圖增援新興裡,仍被1121高地的242團擊退,當晚志願軍沒有發起大規模進攻。
30日晚,志願軍重新集結了4個團的兵力進行思想動員並補充了彈藥,繼續向新興裡發起進攻。由於新加入的241團尚未與美軍交過手,兩個營進攻時未散開隊形,傷亡較大,7個連完全失去戰鬥力。戰鬥持續到天亮仍呈膠著狀態,但此時美軍也處於崩潰邊沿,詹大南決定白天繼續發起進攻。
12月1日,天氣轉好,美軍決定利用空中支援進行突圍。美軍殘部利用坦克和汽車組成的車隊一路向南潰逃,途中不斷遭到志願軍的阻擊,行動非常緩慢。晚上19時30分,被志願軍設置的路障攔在途中,徹底崩潰。美軍四處逃散,一部分被志願軍戰士追上並殲滅,一部分沿著封凍的長津湖湖面逃回了後浦。
戰鬥持續到2日才基本結束,炊事班班長準備蒸點饅頭給大家慶祝一下,但苦於沒有合適的蒸籠布,四處尋找。一個戰士從背包裡面掏出一塊戰場上繳獲的藍布,上面繡著精緻的圖案和英文字母。大家討論這塊布到底什麼來頭,營長聽說以後跑到炊事班找到正在蒸籠裡的藍布,叫翻譯元辨認一下,正是「北極熊」團的團旗。從志願軍的角度來看,美軍基本被殲滅,少部分逃走,團旗被繳獲,團長被擊斃,從殲敵數量和敵人番號推測「北極熊」團被基本殲滅。
但其實該團並未被完全殲滅,番號也仍然保留。如前文所說,該團原本就有1個營在海岸線擔任警戒任務,編入31團級戰鬥群的2營也在鹹興一帶未參與戰鬥。根據美方戰史資料,其在新興裡地區的兵力為3288人,突圍到下碣隅裡的士兵僅剩1600餘人,其中還包括1150名傷員,能繼續作戰的僅剩490餘人,完喪失了戰鬥力。
此戰因為極寒天氣,志願軍後勤供應異常困難,減員較大。但在戰鬥中,面對美軍王牌部隊,戰士們展現出中國軍人堅決克服困難和不畏強敵的勇氣,嚴重打擊了美軍的士氣。
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這是我國的立國之戰。此戰不僅打出了中國軍隊的軍威,更為國家贏得了寶貴的和平發展的機會。這是一段光輝的歷史,也是非常值得大家去了解的一段歷史。著名作家李峰所著的《決戰朝鮮》以翔實的史料全面揭開了韓戰臺前幕後的諸多歷史真相,包括:中國出兵朝鮮、蘇聯對華援助、歷次戰役詳細經過、志願軍戰俘真實經歷等內容。人物形象豐滿真實,戰爭描述生動到位,具有很高的可讀性,是一本了解抗美援朝戰爭非常好的書籍。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橫條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