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
摘要:在抗美援朝的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殲滅了美軍「北極熊團」,這也是在整個戰爭中,志願軍唯一一次殲滅美軍團級建制的部隊,被殲的美軍號稱「北極熊團」的第31團到底是一支怎樣的部隊?
在抗美援朝的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殲滅了美軍「北極熊團」,這也是在整個戰爭中,志願軍唯一一次殲滅美軍團級建制的部隊,被殲的美軍號稱「北極熊團」的第31團到底是一支怎樣的部隊?
首先要澄清的是,在長津湖戰役新興裡之戰中,殲滅的並不是美軍第7步兵師所屬的第31團,而是以31團為基幹的31團支隊(31st Regiment Combat Team,簡稱31RCT)。這是因為當時美軍第7步兵師所屬部隊,在長津湖地區分布太過分散,不得不將位置還相對比較集中的第31團3營、第31團2營(缺E連,以1營B連替補)、第32團1營、第57野戰炮兵營(缺C連,以第15防空炮營D連替補)以及31團重迫擊炮連和坦克連,組成31團支隊,統歸第31團團長艾倫·麥克萊恩(Alan McLean)上校指揮,擔負在長津湖東岸的作戰任務。31團支隊總共包括3個步兵營、1個炮兵營和1個重迫擊炮連、1個坦克連,總兵力3288人(其中美軍2773人,韓軍515人)。而此時31團1營還遠在長津湖以東沿海岸至惠山一帶,沒有進入長津湖地區。有些資料還將31團支隊稱為加強團,顯然更是錯誤的,因為當時美軍一個步兵團的標準編制是3個步兵營、1個炮兵營以及團直屬部隊,編制總兵力為3781人,要比31團支隊多了500人。而如果是加強團性質的團級戰鬥群,是在原來步兵團的基礎上再臨時增加配屬部隊,通常兵力會達到5000人左右。
所以,在新興裡地區的31團支隊,實際只有美軍標準步兵團的87%,勉強算得上是一個團。而且,韓戰開始後,駐紮在日本的美軍第7步兵師雖然距離戰區較近卻沒有馬上參戰,但是許多官兵被調到朝鮮戰場補充給其他部隊,特別是全師約有1000名有實戰經驗的軍官和士官被調走,嚴重影響了第7師的戰鬥力。而新補充的人員則是從美國本土調來的後備兵員,這些後備兵員幾乎完全沒有經過軍事訓練,只能就地緊急訓練。儘管如此,還是無法達到編制人數,於是就出現了「KATUSA」(美國陸軍韓國兵補充計劃),將韓國兵補入美軍,最多的時候第7師有8652名韓國兵,幾乎佔全師總兵力的三分之一。這些韓國兵都是臨時抓夫來的,語言不通,也沒有經過任何訓練,實際上反而成為作戰中的負擔。1950年10月後隨著美國本土來的後備兵員大幅增加,所以KATUSA開始減少,但仍有約7000人,佔全師的27%。這也是在第31團支隊中約有500人是韓國人的原因,約佔全支隊總兵力的17%,所以31團支隊的戰鬥力較弱,這也是31團支隊被殲的原因之一。
不過,在美軍歷史上,31團組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並因為曾經參加1918年至1920年對蘇聯的幹涉作戰而獲得「北極熊團」的綽號,所以該團團旗上繪有北極熊的圖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31團隨第7師參加過太平洋戰場上的阿留申群島、馬紹爾群島和衝繩島等戰役,是陸軍中戰鬥力較強的團隊。
接著說說新興裡之戰,新興裡位於長津湖以東,豐流江從村北匯入長津湖的南側,村子地勢是南高北低,東西狹長,村北地勢平坦而且還有窄軌鐵路(但已廢棄)和公路,村西濱湖,地形狹窄,不便於大部隊展開,村南主峰、1221高地、1239高地三座山峰呈三足鼎立之勢,鳥瞰通往後浦、下碣隅裡公路。嚴格說,新興裡算不上是個村落,沒有街道也沒有明顯的區域分界,只是在人煙寥落的長津湖地區,幾處獨立家屋還算相對比較集中,才勉強孫是個村落而已。
1950年11月25日,美軍第32團1營到達長津湖東岸,在新興裡以南1221高地布防。11月26日夜,麥克萊恩上校率第31團團部到達新興裡以南約6公裡的後浦,並開設團指揮部,而31團支隊的其他部隊還在向新興裡開進途中。11月27日32團1營到達新興裡以北約5公裡的內洞峙——戰後美軍認為32團1營放棄1221高地進入內洞峙是一大敗筆,因為1221高地不僅是該地區最適合防禦的地形,而且還使31團支隊本來就不雄厚的兵力更為分散,如果32團1營在1221高地與31團支隊後續部隊會合再一起北進,可能不至於後來那麼被動。
27日31團3營和第57野戰炮兵營到達新興裡時已近黃昏,便準備宿營過夜,宿營地點完全不適合防禦作戰,而且由於到達時間較晚,奔波多日的士兵們非常疲憊,所以只是草草挖了一些散兵坑就休息了,整個防禦非常鬆懈,埋下了失敗的伏筆。31團坦克連也在黃昏時分到達後浦,連長羅伯特·德瑞克(Robert E. Drake)上尉沒接到新的指示,便決定在後浦過夜。不久31團衛生連也到達後浦,但連長執意不聽德瑞克留在後浦宿營的建議,率衛生連穿過後浦向新興裡前進,後來就在途中遭到志願軍伏擊,幾乎全軍覆沒。
麥克萊恩決定將團重迫擊炮連移到內洞峙和新興裡之間,並在該處設立前進指揮所,以便就近指揮、支援附近的2個營(31團3營和32團1營),團部仍留在後浦。
而31團支隊還有一個營——第31團2營(欠E連)此時仍遠在後方的鹹興,臨時轉給2營指揮的1營B連則在古土裡。這樣,其實在新興裡及周邊地區,只有31團支隊的兩個步兵營和一個炮兵營。
27日子夜,志願軍集中27軍80師和81師242團共4個團由27軍副軍長兼80師師長詹大南統一指揮對新興裡發起了攻擊。
經過一夜激戰,238團攻佔了新興裡以北、以東一線高地;239團攻佔新興裡以南1455和1100高地,並曾一度攻入新興裡村內;240團奪取了內洞峙東北、正北和西北一線高地;242團攻佔新興裡以南的1221高地、高峰和新岱裡,完成了對新興裡及內洞峙地區美軍的合圍。28日天亮時新興裡周圍的高地,幾乎全被志願軍所控制,美軍被壓縮在方圓不到2平方公裡的狹小地域,形勢岌岌可危。
28日6時許,天才剛亮,美軍就開始了反撲,而在新興裡的志願軍則根據戰前不確實的偵察以為美軍只有一個營,判斷經過一夜激已將其基本消滅,天亮後各部都迫不及待地開始打掃戰場,尋找可以利用的食物和禦寒衣物。所以當美軍向分散的志願軍開始反擊時,完全出乎志願軍意料,剛剛經過一夜的激戰,志願軍因為戰鬥傷亡和進展不一,建制已經有些混亂,在美軍的反擊下,239團只得且戰且退,美軍一舉奪回了豐流裡江橋,並繼續向1100和1200高地衝擊,238團1營迅速趕來支援,與239團依託高地的有利地形並肩組織防禦。穩住陣腳之後,志願軍接連擊退美軍多次衝鋒,並乘勢組織了反擊,將美軍逐回豐流裡江橋。
中午過後,美軍轉攻為守,調整部署加強防禦,志願軍238團抓住美軍調整部署的戰機,組織團迫擊炮連對調整中的美軍進行了急速效力射,給美軍造成了不小的傷亡,迫使美軍從此以後再不敢輕舉妄動。
當天一早後浦美軍出動16輛坦克在30架飛機掩護下向北攻擊,企圖打通與新興裡的聯繫,此次反擊是由第7師副師長亨利·霍茲(Hennry I. Hodes)準將親自指揮的,他回到後浦後決定趕到下碣隅裡與陸戰1師聯繫,以協調行動,當時有人擔心到下碣隅裡的道路已被志願軍截斷,但霍茲不以為然,指派31團作戰參謀比瑞·安德森(Berry K. Anderson)中校負責統一指揮後浦部隊,自己乘1輛坦克趕到下碣隅裡。霍茲與剛到下碣隅裡的陸戰1師求援,但陸戰1師此時在下碣隅裡只有2個步兵連和1個機炮連,以及師部的勤雜人員,連守衛下碣隅裡都還不夠,更別奢談支援31團支隊了。
此外,第57炮兵營支援連也於28日早上到達後浦,便一同由安德森中校指揮,至此後浦美軍包括31團團部、31團坦克連和57炮兵營支援連,共325人。
第7師見戰事已起,便命令第31團2營從鹹興開始向長津湖地區進發,但因缺乏交通工具,到29日早上只進到五老裡以北的麻田洞。而在新興裡地區的31團支隊已被分割成三部分,分別位於新興裡、內洞峙和後浦,麥克萊恩率前進指揮所原本想前往新興裡,發現從內洞峙通往新興裡的交通已被截斷,只好將前進指揮所移到內洞峙32團1營陣地內。
28日白天,志願軍主要應付美軍的反擊,加之沒有獲得充足的後勤補給,未能對新興裡被圍美軍發起進攻。18時剛過,夜色甫降,志願軍80師就全力開始了攻擊,在攻擊開始前80師雖竭盡所能集中全部炮火進行火力急襲,但是由於補給跟不上,炮彈匱乏,炮火急襲只持續了短短5分鐘!炮火一停,238團和239團便向新興裡發起了攻擊,儘管這2個團已經連續戰鬥了一天一夜,傷亡減員已達三分之一,但是士氣依舊高昂,不顧美軍猛烈火力前赴後繼勇猛衝擊,238團從東南方向進攻,239團從西南方向進攻,至午夜前後,已有多個部隊相繼突入新興裡村內,與美軍展開了巷戰。但是志願軍缺乏有效的通信手段和工具,師團之間主要靠有線電話,團以下主要靠人力通信,在炮火連天瞬息萬變的戰場上,根本無法及時有效地上傳下達,師團指揮無法及時掌握部隊進展,也就無法在最有利的時機、地點投入預備隊以擴張戰果,形成了各自為戰毫無協同的局面,使本來就不強的戰鬥力進一步被分散削弱,而美軍則依託工事充分發揚3輛M19雙聯裝自行40毫米高射炮車和4輛M16自行四聯裝12.7毫米高射機槍車等裝甲車輛的優勢,成功阻滯了志願軍的攻擊——志願軍稱美軍有坦克助戰,實際上新興裡美軍沒有坦克部隊,只有自行高射炮車和自行高射機槍車,這兩種裝甲車在面對沒有反裝甲作戰手段的志願軍時發揮了巨大作用,特別是自行高射炮車每分鐘射速高達240發,而且每發炮彈殺傷力相當於1枚手榴彈!給志願軍造成了很大傷亡。
28日晚新興裡戰鬥的同時,240團在師炮兵營6門75毫米山炮掩護下全力攻擊內洞峙,美軍A連陣地首先被突破,志願軍從突破口衝入內洞峙,戰鬥隨即在村裡展開,美軍B連和C連憑藉機槍和迫擊炮火力還在苦苦支撐。凌晨2時,32團第1營營長唐·卡洛斯·費斯(Don Carlos Faith)中校與麥克萊恩商量,認為難以撐過這個晚上,決定在4時30分乘夜色突圍到新興裡。費斯下令集中所有還能開動的卡車運送傷員和補給物資,然後破壞其他不能帶走的車輛和裝備。由於各連都在激戰中,很多單位直到很晚才接到突圍命令,所以突圍行動延遲到5時許才開始,各部除A連1排外未能撤出外,基本按照預定順序井然撤出內洞峙。黎明前後這支由約60輛車組成的車隊到達31團重迫擊炮連陣地(就在內洞峙與新興裡之間),兩支部隊合兵一處繼續向新興裡撤退。在公路橋附近遭到志願軍阻擊,費斯親自率部衝擊,天亮後志願軍撤出戰鬥。31團團長麥克萊恩上校看到公路橋南岸有部隊活動,以為是前來增援的31團2營,興衝衝趕去聯絡,結果連中數槍傷重而死。9時許,美軍清除了公路橋上的路障,車輛從橋上通過,而徒步的步兵則從橋下冰面上分散通過。13時許,3營終於進入新興裡。由於麥克萊恩陣亡,31團3營營長威廉·萊利中校和57炮兵營營長雷·恩布利中校都負了傷,所以在新興裡的美軍就由32團1營營長費斯中校統一指揮。
29日拂曉,詹大南見部隊傷亡大進展小,天亮前已無可能解決戰鬥,便下令各部撤出戰鬥,整頓建制準備再戰。80師經連日苦戰,傷亡及凍餓減員嚴重,各團為了能繼續保持戰鬥力不得不合併縮編建制,238團縮編為6個步兵連(每連僅約50人),239團縮編為3個步兵連、1個重機槍連和1個迫擊炮連,240團減員情況稍好於上述兩個團,故未做縮編。直到這時,詹大南才通過俘虜了解到,新興裡守軍是2個步兵營和1個炮兵營,而不是戰前所判斷的1個加強營!29日白天和晚上,27軍抓緊時間調整部署,休整補充,只進行了一些連排規模的襲擾。
29日晚,第31團支隊改歸陸戰隊1師節制,陸戰1師師長奧立佛·史密斯(Oliver P. Smith)少將給費斯中校的第一道命令就是率部向南突圍,和陸戰1師靠攏。
30日晨,第7師師長戴維·巴爾(David Barr,中文名為巴大維,解放戰爭期間擔任駐華美軍顧問團團長)——抗戰期間,蔣介石和派來中國戰區擔任參謀長的美軍史迪威中將發生嚴重矛盾,最終迫使羅斯福總統將史迪威調回國,而史迪威是美軍大佬時任陸軍參謀長的馬歇爾的馬仔,當年馬歇爾當團長時,史迪威是他手下的營長,小弟受辱,大哥自然臉上無光,所以馬歇爾就和蔣介石結下了梁子。駐華軍事顧問團團長這樣的重要職務,居然派了巴大維這樣名不見經傳,還是只是個少將來,輕慢與不滿可謂溢於言表。對比1930年代德國駐華軍事顧問團的幾任團長,塞克特,法肯豪森,都是德軍中資歷與經驗並重的名將,兩下差距實在太明顯了——來到下碣隅裡與史密斯會商,巴爾和史密斯一致同意在陸戰5團和7團回到下碣隅裡前,任何解救第31團支隊的計劃都是不切實際的,第31團支隊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圍。協商結束後巴爾乘直升機飛到新興裡,親自向費斯傳達了突圍命令。費斯在中國的國共內戰時,也曾在美軍駐華軍事顧問團裡工作,對解放軍的戰術和特點有相當了解,所以巴爾認為他是有能力指揮突圍行動的——不過,陸戰1師的作戰命令記錄以及費斯手下官兵回憶,史密斯和巴爾都沒有下令突圍,突圍行動是費斯在12月1日上午自行決定的,有關突圍命令直到12月1日下午31團支隊已經在撤退途中才接到的。
另外考慮到後浦兵力實在太弱,巴爾便命令後浦守軍退回下碣隅裡——這一命令日後產生了很大的爭議,因為後來31團支隊突圍時,殘部就是在後浦附近碰上志願軍阻擊而最終崩潰的,如果當時後浦還有美軍部隊,只要進行一下接應,31團支隊的突圍就很可能會成功。當然從另一方面來看,後浦的兵力相當薄弱,說不定隨時可能被消滅,未必能堅持到31團支隊突圍的時候,任其孤懸在外,也是不智之舉。更何況,撤回下碣隅裡的31團坦克連在後來的防禦作戰中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可見,巴大維和費斯的軍事指揮能力都不咋的,馬歇爾將這種貨色派來中國當顧問,狹私報復的痕跡太明顯了。馬歇爾對蔣介石的不滿,同樣也在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共談判中,他作為調解人,卻有意無意偏向中共的原因所在。
【未完待續,後續新興裡之戰的經過,請見下篇《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一次戰鬥吃掉美軍團級單位到底有多難?》,敬請期待】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