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抗美援朝題材的電視劇《三八線》因其真實再現當年的戰爭場面,逐漸受到觀眾的青睞。隨著劇情的推進,越來越多感人的情節也逐漸展現出來,特別是尖刀連六班全員凍死在潛伏陣地上,更是讓熟悉那段歷史的人們馬上就聯想到了長津湖戰役中著名的「冰雕連」。
(原標題:真實才有力量,看「冰雕連」最悲壯的犧牲)
網易軍事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真實才有力量,看「冰雕連」最悲壯的犧牲
從電視劇《三八線》說起
作者:光亭
圖1:電視劇《三八線》劇照,六班班長凍死在陣地上
從三八線說起
這部反映抗美援朝的電視劇用「三八線」來作為劇名,說起三八線,都知道那是北緯38線的簡稱,但是三八線到底因何而來,相信知道的人卻並不多。
1894年由於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對朝鮮的宗主權也隨之喪失,朝鮮開始逐漸淪為日本的殖民地。1904年日俄戰爭中日本軍隊藉機全面佔領朝鮮,逼迫朝鮮國王退位,並解散了朝鮮軍隊。1907年朝鮮已經完全處在日本的統治之下,1910年更是徹底被日本所吞併。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同盟國將朝鮮看作是遭到日本奴役的受害者而不是幫兇,所以在1943年12月中美英首腦開羅會議發布的宣言中就提到「三大盟國軫念朝鮮人民所受之奴隸待遇,決定在適當時候使朝鮮自由獨立。」
在1945年2月的美英蘇波茨坦首腦會議上,此時戰爭結局已然明了,軸心國的失敗已經無可避免,這次會議雖然討論了戰後對德國和日本的處置問題,但朝鮮卻被忽略了,沒有任何處理方案。
1945年8月9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8月10日,日本即將崩潰投降的跡象越來越明顯,美國陸軍部作戰處開始準備起草接受日軍投降命令。作戰處戰略與政策組負責起草有關文本,由於此時戰局可以說瞬息萬變,日本隨時都可能投降,所以美國國務院和參謀長聯席會議只給了戰略與政策組30分鐘的時間來起草第一稿。組長博尼斯蒂爾上校很清楚,蘇軍從陸路進展很快,完全可以在美軍到達之前就佔領整個朝鮮半島,他現在的任務就是要提出一個在蘇聯能夠接受的前提下儘可能向北的受降分界線。他看了朝鮮半島地圖,最後選中了北緯38度線,因為這條緯度線差不多正好穿過朝鮮半島的中間,而朝鮮首都漢城在38度線以南的美軍受降區。美軍高層還有過以北緯39度線為分界的設想,但是考慮到以39度線為界的話,大連就劃到了美軍受降區,這顯然是蘇聯絕不會接受的。8月12日就在美國國務院和參謀長聯席會議還在討論到底是38度還是39度的時候,蘇軍已經佔領了大連,以39度線為分界線的設想自然也就不用考慮了。
圖2:朝鮮地圖,北緯38度線基本穿過半島中部
8月15日,杜魯門總統批准了以博尼斯蒂爾上校的藍本為基礎的「總命令第一號」,也就是朝鮮半島北緯38度線以北日軍向蘇軍投降,以南日軍向美軍投降。蘇聯也接受了這個方案,8月16日之後,已經進入到北緯38度以南地區的蘇軍也主動撤回。
就這樣,北緯38度線從一條地理意義上的概念成為受降分界線,所以根本沒考慮山川河流硬生生地切斷了75條溪流和12條河流、187條鄉間小路、104條土路、15條普通公路、8條高等級公路和6條鐵路,北部蘇軍受降區面積12.43萬平方公裡,佔整個半島面積的56.5%,人口約900萬,佔人口總數的27%,南部美軍受降區面積9.58萬平方公裡,佔整個半島面積的43.5%,人口約2100萬,佔人口總數的73%。接著蘇軍受降區成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美軍受降區成立了大韓民國,三八線又從受降分界線變成了國界線,從此三八線就成立楚河漢界的代名詞。
圖3:今天的三八線已經是楚河漢界的代名詞
真實才有力量
由北青傳媒等單位聯合出品的38集電視連續劇《三八線》近日在多家衛視同步開播,這是最近幾年來首部以抗美援朝戰爭為題材的電視劇,以鴨綠江邊幾個普通漁民的戰爭經歷為切入點,由小及大,再現了抗美援朝戰爭的跌宕起伏和悲愴榮光。
和那些充斥著「手撕鬼子」等雷人橋段的抗日神劇不同,《三八線》就是立足於真實還原當年的戰爭場面。該劇編劇是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海平,他透露,創作《三八線》歷經三、四年,查找資料,採訪相關人員不計其數,數易其稿,才最終完成。
導演夢繼介紹全劇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情節都有真實的原型,劇中人物無論正反面角色都有歷史原型,男一號李長順則是匯集了四個志願軍戰士的故事,甚至李長順的名字都是真正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犧牲的先烈。敵軍將領的角色塑造則源自美韓軍人的回憶錄,所以人物情節都是那樣真實。
圖4:電視連續劇《三八線》的海報,該劇以抗美援朝為背景,強調還原真實的歷史
大到千軍萬馬的戰鬥場景,小到一支槍、一件衣服的使用都力求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為此劇組還專門從美國購買了一些服裝道具,包括服裝、槍炮、水壺都是當年的美國原產原件。整部電視劇投資過億,大頭並不是聘請一流大腕的天價片酬,而是都用在場景和道具上。比如片中出現的美軍M4A3謝爾曼坦克,劇組本來是去八一電影製片廠借用一輛,也就是當年馮小剛拍攝《集結號》時用的,但是那輛坦克太破舊了,於是就乾脆重金按照1:1的比例複製了兩輛謝爾曼坦克。
圖5:美軍在朝鮮戰場使用的主力坦克謝爾曼坦克
同時,劇組還專門聘請了研究韓戰歷史的顧問團隊全程跟組指導,所以在服裝、槍枝方面也是基本沒有出現大的BUG,就拿重機槍來說,志願軍用的是水冷式的馬克沁,而美軍則是白朗寧M2,可以說完全再現了當年的情景。
這些都頗有當年HBO拍攝《兄弟連》的作風,正是因為從情節、人物、場景一直到道具,都力求真實還原歷史,所以並沒有太多的炒作和宣傳,收視率就逐漸開始攀升,這或許就是真實的力量。
而劇中眾多來源自真實原型的感人情節,最震撼的當然要數第11集中一連二排六班奉命執行潛伏任務,結果在風雪交加的冬夜全體凍死在陣地上,這個情節就是來源於長津湖戰役中的「冰雕連」故事。
圖6:《三八線》劇照,六班全體以戰鬥姿態凍死在陣地上
最悲壯的犧牲
志願軍九兵團是在1950年11月入朝,當時穿的是華東地區的棉衣——有些資料說是穿著夏裝入朝,那根本就是瞎扯——華東地區的棉衣裡只裝一斤半棉花,而東北地區的棉衣至少要裝四斤棉衣,還配棉大衣。原來計劃是先讓九兵團到梅河口換裝後再入朝的,但考慮到東線敵軍正在分頭冒進,正是乘機各個擊破大舉殲敵的好機會,這才臨時改變計劃直接入朝。除了棉衣單薄之外,九兵團頭上是大簷帽,腳下是單膠鞋,更沒有棉手套。在冬季常年平均氣溫為零下27度的長津湖地區,穿著這樣的服裝怎麼能抵禦嚴寒?運送九兵團入朝的火車在瀋陽車站短暫停留時,在站臺上的東北軍區副司令賀晉年看到後大驚失色:「你們這樣入朝,別說打仗了,凍都把你們凍死了!」他趕緊命令車站上的東北部隊官兵脫下棉衣棉帽扔到火車上,同時緊急調運厚棉衣、棉鞋,但火車在瀋陽只停留了兩小時,只有最後面的26軍得到了很少的一些棉衣棉鞋。
圖6:很多書刊都認為這張照片是長津湖之戰,其實當時九兵團根本沒有這樣的棉帽子,也沒有裝備蘇式衝鋒鎗。
圖7:志願軍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當時九兵團戰士就是戴著這種大簷帽進入朝鮮。
長津湖地區本來就人煙稀少,再經過戰火洗劫,房屋所剩無幾,部隊只能露營。同時由於美軍的猛烈空襲,夜間不能生火。而九兵團進入長津湖地區不久,隨著西伯利亞寒潮的來臨,氣溫驟然劇降到零下30度!
嚴寒,單薄的禦寒衣物,野外露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九兵團還要和裝備精良的美軍浴血苦戰,其艱苦和殘酷難以想像。
在這次戰役中,九兵團有三個連隊,成建制地全員凍死在陣地上,他們的番號是20軍59師177團2營6連、20軍60師180團1營2連和27軍80師242團2營5連,他們是以戰鬥隊形在自己的陣地上堅持到了最後一刻,成為人民軍隊歷史上最為悲壯的「冰雕連」。
圖8:最悲壯的「冰雕連」
而且九兵團的戰士大都來自江南水鄉的江蘇、浙江、上海、安徽等地,沒有高寒地區生活經驗,對防止和東傷救治都不了解,很多人甚至在凍傷後用火烤,更是加劇了傷情,因此出現了大量凍傷減員。根據《第一次較量:抗美援朝的歷史回顧與反思》一書中提到九兵團凍傷3萬多人,凍死4000多人!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開國第一戰》披露的傷亡數字是「凍傷減員28954人,凍死1000人,凍傷嚴重而不治3000人。凍傷減員達兵團總數32.1%,嚴重凍傷達22%。」必須要說明的是這裡提到的凍傷減員是凍傷到喪失戰鬥力的程度,整個九兵團從上到下幾乎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凍傷,同時九兵團所面對的是美軍最精銳的海軍陸戰隊第1師,雖然最終未能全殲陸戰1師,但卻迫使陸戰1師整整後撤了125公裡,這在陸戰1師的歷史上也是從來沒有過的。
圖9:即使是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九兵團依然迫使美軍陸戰1師進行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撤退
相比之下,《三八線》片中一連是在西線,由於狼林山脈的阻隔,西線氣溫比東線稍高,而且西線的志願軍是原來東北野戰軍的部隊,配發的是東北地區的厚棉衣和棉大衣,又有寒區生活的經驗,凍傷情況遠遠要好於東線的九兵團。片中六班執行潛伏任務而全員凍死的情節,雖然略顯突兀,但顯然編劇是想通過這樣的電視語言來表達對志願軍先烈的敬意,當年在朝鮮戰場爬冰臥雪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依然堅持戰鬥的志願軍,確實值得我們後人永遠的懷念和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