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冰雕連:志願軍三個連隊凍死陣地上

2020-12-08 網易新聞

近日抗美援朝題材的電視劇《三八線》因其真實再現當年的戰爭場面,逐漸受到觀眾的青睞。隨著劇情的推進,越來越多感人的情節也逐漸展現出來,特別是尖刀連六班全員凍死在潛伏陣地上,更是讓熟悉那段歷史的人們馬上就聯想到了長津湖戰役中著名的「冰雕連」。

(原標題:真實才有力量,看「冰雕連」最悲壯的犧牲)

網易軍事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真實才有力量,看「冰雕連」最悲壯的犧牲

從電視劇《三八線》說起

作者:光亭



圖1:電視劇《三八線》劇照,六班班長凍死在陣地上

從三八線說起

這部反映抗美援朝的電視劇用「三八線」來作為劇名,說起三八線,都知道那是北緯38線的簡稱,但是三八線到底因何而來,相信知道的人卻並不多。

1894年由於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對朝鮮的宗主權也隨之喪失,朝鮮開始逐漸淪為日本的殖民地。1904年日俄戰爭中日本軍隊藉機全面佔領朝鮮,逼迫朝鮮國王退位,並解散了朝鮮軍隊。1907年朝鮮已經完全處在日本的統治之下,1910年更是徹底被日本所吞併。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同盟國將朝鮮看作是遭到日本奴役的受害者而不是幫兇,所以在1943年12月中美英首腦開羅會議發布的宣言中就提到「三大盟國軫念朝鮮人民所受之奴隸待遇,決定在適當時候使朝鮮自由獨立。」

在1945年2月的美英蘇波茨坦首腦會議上,此時戰爭結局已然明了,軸心國的失敗已經無可避免,這次會議雖然討論了戰後對德國和日本的處置問題,但朝鮮卻被忽略了,沒有任何處理方案。

1945年8月9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8月10日,日本即將崩潰投降的跡象越來越明顯,美國陸軍部作戰處開始準備起草接受日軍投降命令。作戰處戰略與政策組負責起草有關文本,由於此時戰局可以說瞬息萬變,日本隨時都可能投降,所以美國國務院和參謀長聯席會議只給了戰略與政策組30分鐘的時間來起草第一稿。組長博尼斯蒂爾上校很清楚,蘇軍從陸路進展很快,完全可以在美軍到達之前就佔領整個朝鮮半島,他現在的任務就是要提出一個在蘇聯能夠接受的前提下儘可能向北的受降分界線。他看了朝鮮半島地圖,最後選中了北緯38度線,因為這條緯度線差不多正好穿過朝鮮半島的中間,而朝鮮首都漢城在38度線以南的美軍受降區。美軍高層還有過以北緯39度線為分界的設想,但是考慮到以39度線為界的話,大連就劃到了美軍受降區,這顯然是蘇聯絕不會接受的。8月12日就在美國國務院和參謀長聯席會議還在討論到底是38度還是39度的時候,蘇軍已經佔領了大連,以39度線為分界線的設想自然也就不用考慮了。


圖2:朝鮮地圖,北緯38度線基本穿過半島中部

8月15日,杜魯門總統批准了以博尼斯蒂爾上校的藍本為基礎的「總命令第一號」,也就是朝鮮半島北緯38度線以北日軍向蘇軍投降,以南日軍向美軍投降。蘇聯也接受了這個方案,8月16日之後,已經進入到北緯38度以南地區的蘇軍也主動撤回。

就這樣,北緯38度線從一條地理意義上的概念成為受降分界線,所以根本沒考慮山川河流硬生生地切斷了75條溪流和12條河流、187條鄉間小路、104條土路、15條普通公路、8條高等級公路和6條鐵路,北部蘇軍受降區面積12.43萬平方公裡,佔整個半島面積的56.5%,人口約900萬,佔人口總數的27%,南部美軍受降區面積9.58萬平方公裡,佔整個半島面積的43.5%,人口約2100萬,佔人口總數的73%。接著蘇軍受降區成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美軍受降區成立了大韓民國,三八線又從受降分界線變成了國界線,從此三八線就成立楚河漢界的代名詞。


圖3:今天的三八線已經是楚河漢界的代名詞

真實才有力量

由北青傳媒等單位聯合出品的38集電視連續劇《三八線》近日在多家衛視同步開播,這是最近幾年來首部以抗美援朝戰爭為題材的電視劇,以鴨綠江邊幾個普通漁民的戰爭經歷為切入點,由小及大,再現了抗美援朝戰爭的跌宕起伏和悲愴榮光。

和那些充斥著「手撕鬼子」等雷人橋段的抗日神劇不同,《三八線》就是立足於真實還原當年的戰爭場面。該劇編劇是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海平,他透露,創作《三八線》歷經三、四年,查找資料,採訪相關人員不計其數,數易其稿,才最終完成。

導演夢繼介紹全劇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情節都有真實的原型,劇中人物無論正反面角色都有歷史原型,男一號李長順則是匯集了四個志願軍戰士的故事,甚至李長順的名字都是真正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犧牲的先烈。敵軍將領的角色塑造則源自美韓軍人的回憶錄,所以人物情節都是那樣真實。


圖4:電視連續劇《三八線》的海報,該劇以抗美援朝為背景,強調還原真實的歷史

大到千軍萬馬的戰鬥場景,小到一支槍、一件衣服的使用都力求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為此劇組還專門從美國購買了一些服裝道具,包括服裝、槍炮、水壺都是當年的美國原產原件。整部電視劇投資過億,大頭並不是聘請一流大腕的天價片酬,而是都用在場景和道具上。比如片中出現的美軍M4A3謝爾曼坦克,劇組本來是去八一電影製片廠借用一輛,也就是當年馮小剛拍攝《集結號》時用的,但是那輛坦克太破舊了,於是就乾脆重金按照1:1的比例複製了兩輛謝爾曼坦克。


圖5:美軍在朝鮮戰場使用的主力坦克謝爾曼坦克

同時,劇組還專門聘請了研究韓戰歷史的顧問團隊全程跟組指導,所以在服裝、槍枝方面也是基本沒有出現大的BUG,就拿重機槍來說,志願軍用的是水冷式的馬克沁,而美軍則是白朗寧M2,可以說完全再現了當年的情景。

這些都頗有當年HBO拍攝《兄弟連》的作風,正是因為從情節、人物、場景一直到道具,都力求真實還原歷史,所以並沒有太多的炒作和宣傳,收視率就逐漸開始攀升,這或許就是真實的力量。

而劇中眾多來源自真實原型的感人情節,最震撼的當然要數第11集中一連二排六班奉命執行潛伏任務,結果在風雪交加的冬夜全體凍死在陣地上,這個情節就是來源於長津湖戰役中的「冰雕連」故事。


圖6:《三八線》劇照,六班全體以戰鬥姿態凍死在陣地上

最悲壯的犧牲

志願軍九兵團是在1950年11月入朝,當時穿的是華東地區的棉衣——有些資料說是穿著夏裝入朝,那根本就是瞎扯——華東地區的棉衣裡只裝一斤半棉花,而東北地區的棉衣至少要裝四斤棉衣,還配棉大衣。原來計劃是先讓九兵團到梅河口換裝後再入朝的,但考慮到東線敵軍正在分頭冒進,正是乘機各個擊破大舉殲敵的好機會,這才臨時改變計劃直接入朝。除了棉衣單薄之外,九兵團頭上是大簷帽,腳下是單膠鞋,更沒有棉手套。在冬季常年平均氣溫為零下27度的長津湖地區,穿著這樣的服裝怎麼能抵禦嚴寒?運送九兵團入朝的火車在瀋陽車站短暫停留時,在站臺上的東北軍區副司令賀晉年看到後大驚失色:「你們這樣入朝,別說打仗了,凍都把你們凍死了!」他趕緊命令車站上的東北部隊官兵脫下棉衣棉帽扔到火車上,同時緊急調運厚棉衣、棉鞋,但火車在瀋陽只停留了兩小時,只有最後面的26軍得到了很少的一些棉衣棉鞋。


圖6:很多書刊都認為這張照片是長津湖之戰,其實當時九兵團根本沒有這樣的棉帽子,也沒有裝備蘇式衝鋒鎗。


圖7:志願軍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當時九兵團戰士就是戴著這種大簷帽進入朝鮮。

長津湖地區本來就人煙稀少,再經過戰火洗劫,房屋所剩無幾,部隊只能露營。同時由於美軍的猛烈空襲,夜間不能生火。而九兵團進入長津湖地區不久,隨著西伯利亞寒潮的來臨,氣溫驟然劇降到零下30度!

嚴寒,單薄的禦寒衣物,野外露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九兵團還要和裝備精良的美軍浴血苦戰,其艱苦和殘酷難以想像。

在這次戰役中,九兵團有三個連隊,成建制地全員凍死在陣地上,他們的番號是20軍59師177團2營6連、20軍60師180團1營2連和27軍80師242團2營5連,他們是以戰鬥隊形在自己的陣地上堅持到了最後一刻,成為人民軍隊歷史上最為悲壯的「冰雕連」。


圖8:最悲壯的「冰雕連」

而且九兵團的戰士大都來自江南水鄉的江蘇、浙江、上海、安徽等地,沒有高寒地區生活經驗,對防止和東傷救治都不了解,很多人甚至在凍傷後用火烤,更是加劇了傷情,因此出現了大量凍傷減員。根據《第一次較量:抗美援朝的歷史回顧與反思》一書中提到九兵團凍傷3萬多人,凍死4000多人!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開國第一戰》披露的傷亡數字是「凍傷減員28954人,凍死1000人,凍傷嚴重而不治3000人。凍傷減員達兵團總數32.1%,嚴重凍傷達22%。」必須要說明的是這裡提到的凍傷減員是凍傷到喪失戰鬥力的程度,整個九兵團從上到下幾乎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凍傷,同時九兵團所面對的是美軍最精銳的海軍陸戰隊第1師,雖然最終未能全殲陸戰1師,但卻迫使陸戰1師整整後撤了125公裡,這在陸戰1師的歷史上也是從來沒有過的。


圖9:即使是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九兵團依然迫使美軍陸戰1師進行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撤退

相比之下,《三八線》片中一連是在西線,由於狼林山脈的阻隔,西線氣溫比東線稍高,而且西線的志願軍是原來東北野戰軍的部隊,配發的是東北地區的厚棉衣和棉大衣,又有寒區生活的經驗,凍傷情況遠遠要好於東線的九兵團。片中六班執行潛伏任務而全員凍死的情節,雖然略顯突兀,但顯然編劇是想通過這樣的電視語言來表達對志願軍先烈的敬意,當年在朝鮮戰場爬冰臥雪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依然堅持戰鬥的志願軍,確實值得我們後人永遠的懷念和致敬。

本文來源:網易軍事 責任編輯:姚文廣_NN1682

相關焦點

  •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丨長津湖 松骨峰 長使...
    長津湖戰鬥中,零下40攝氏度的嚴寒天氣,使交戰雙方都有官兵被凍死凍傷。被凍死的美軍士... 在第二次戰役中,出現了長津湖、松骨峰等極其慘烈的戰鬥。長津湖戰鬥中,零下40攝氏度的嚴寒天氣,使交戰雙方都有官兵被凍死凍傷。
  • 【追尋先烈足跡】長津湖戰役|「氣多」戰勝「鋼多」的殊死之戰
    12月13日,美軍撤離至興南、鹹興地區,興南港外海、空火力強勢掩護,阻擋志願軍繼續推進。12月14日,撤退到興南港的「聯合國軍」開始登船從海上撤離。24日,最後一支美國軍艦撤離,長津湖戰役至此結束。戰後,美陸戰1師的軍史上將這次長津湖的撤退稱為「地獄之旅」。
  • 韓戰長津湖戰役,面對敵強我弱,志願軍戰士如何戰勝敵人?
    據美軍回憶說,志願軍當年還略施了一個小記,他們在所有通訊聯絡中,都把對職務的稱呼降低了兩級,這就讓麥克阿瑟產生了錯覺。認為進入朝鮮的志願軍只有三四萬人,目的是為了保護中朝邊界的一個水電站。這不就是當年孫臏對付龐涓的添兵減灶之計,而且還是升級版的。咱們的老祖宗留下了個大智慧,忽悠美國鬼子那還是綽綽有餘的。麥克阿瑟基於充分自信,他調來美第九軍充實細線,要求部下們繼續實施鉗形攻勢計劃。
  • 美陸戰1師經我方陣地逃走,一個連的志願軍眼睜睜看著,一槍未發
    在長津湖戰役中,第20軍軍長張翼翔接到兵團司令員宋時輪的命令,把從下碣隅裡至真興裡的橋梁全部炸掉,以封鎖美軍陸戰1師的南逃之路。第一次是12月1日,志願軍20軍60師炸橋小分隊在夜幕的掩護下,穿插到水門橋,成功將水門橋炸毀。但是美軍陸戰1師的工兵部隊迅速將其修復,並加強了守備。
  • 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是什麼?中美兩軍血腥之戰
    但史密斯不可能想到,他的陸戰一師此刻面對的是中國華東野戰軍中最精銳的九兵團,兵團司令宋時輪,二十、二十六、二十七三個加強軍,共12個師,總共15萬人。 3個志願軍師試圖圍殲美軍陸戰一師兩個團,但打了一晚上,根本打不下來。首先,美軍陸戰一師不愧是王牌部隊,美軍從慌亂中恢復過來後,立刻用坦克組織起3個陣地,用榴彈炮和輕重機槍交叉火網,射殺衝鋒志願軍戰士。
  • 在長津湖戰役中,被志願軍殲滅的美軍「北極熊團」是怎樣的部隊
    31團支隊總共包括3個步兵營、1個炮兵營和1個重迫擊炮連、1個坦克連,總兵力3288人(其中美軍2773人,韓軍515人)。而此時31團1營還遠在長津湖以東沿海岸至惠山一帶,沒有進入長津湖地區。有些資料還將31團支隊稱為加強團,顯然更是錯誤的,因為當時美軍一個步兵團的標準編制是3個步兵營、1個炮兵營以及團直屬部隊,編制總兵力為3781人,要比31團支隊多了500人。
  • 長津湖戰役,九兵團凍死4000多人,兩個王牌師打得就剩200人
    其中包括海軍陸戰隊第1師(簡稱陸戰一師)和美軍第3、第7步兵師,以及韓國第1軍團在內的第十軍,共十萬人推進到了長津湖地區。志願軍以先期入朝的6個軍在西線對抗美軍第8集團軍,新銳的九兵團則在東線的長津湖地區迎擊美第10軍的進攻。志願軍九兵團就是第三野戰軍九兵團,這支部隊的司令員是宋時輪將軍,入朝前一直在東南沿海演練,準備解放臺灣。
  • 戰史今日11月27日:韓戰長津湖戰役打響(圖)
    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在零下30攝氏度的陣地上打擊敵人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  長津湖位於朝鮮北部赴戰嶺山脈與狼林山脈之間,狼林山脈的高山峻岭蜿蜒在長津湖的東西兩側,匯合著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和風雪。  當時,該地區普降大雪,最低氣溫為零下30攝氏度左右。戰鬥在長津湖地區的志願軍官兵在寒風冰雪裡,身上沾滿雪沙,結滿冰凌。
  • 讀《抗美援朝69周年紀念日:永遠衝鋒的「冰雕連」》有感!
    媒體上鮮有提及,畢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已經過去69年了,當年參戰的志願軍指戰員們多已離世。 前些日子,整理爺爺徵戰歷程時,最想了解的就是他老人家在長津湖的那一戰。之前也讀過不少關於抗美援朝的書籍,每 每能讓人讀到哽咽的也就是長津湖。
  • 長津湖戰役,兩個師打得只剩200人還在衝鋒,九兵團凍傷三萬人
    在出兵朝鮮之前,又調了三個師補充進這三個軍中,志願軍九兵團的兵力達到了三個軍12個師近15萬人的兵力。由於朝鮮戰事緊急,這支部隊還沒有準備好冬裝就提前入朝。由於國內上層有內奸洩密,九兵團入朝的計劃也全部被美軍知曉。
  • ...永載史冊的豐碑——寫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91歲的志願軍老兵常宗信,當年是27軍79師司令部參謀,不知多少次夢裡回到70年前浴血拼殺的長津湖戰場,「太冷了,實在是太冷了。被凍死的戰友太多了,我的耳朵、鼻腔都被凍壞了,至今還有後遺症。」就是在這次戰役中,常宗信所在的27軍創造了令世人震驚的戰果——全殲美軍「北極熊團」。在志願軍的猛烈進攻下,美軍遭遇了「陸軍史上最大的敗績」,向三八線以南全線撤退。
  • 解放軍老兵回憶:我所經歷的長津湖戰役
    由於寒冷,犧牲的戰友無法掩埋,受傷的戰友無法後送,許多戰友活活被凍死。部隊在6天6夜裡,每天踏著厚厚的雪頂著寒風急行軍,沒有喝過一口熱水,餓了就一把炒麵一把雪,或啃幾塊饅頭幹,或啃兩個凍硬的土豆。有些戰士因疲勞休息,坐下就再未起來,成了雪雕。當時全營上下從營長到每個戰士沒有一個沒有凍傷,我雙腳的10個腳趾蓋全部凍掉,行走困難,每前進一步,都咬著牙。
  • 志願軍老兵回憶上甘嶺:在陣地上築起一座「坑道城」
    他說:「人在陣地在,連隊的同志犧牲了,還有我們呢!」  崔建功師長攔不住,連忙打電話報告秦軍長。秦基偉先叫參謀打電話命令張佔華下陣地,張佔華正在火頭上,根本不聽。參謀又報告秦基偉。  2013年9月27日,四十五師宣傳科長李明天告訴筆者,秦基偉怕張佔華有閃失,親自掛通了張佔華的電話:「張佔華呀,不要衝了。我命令你下來!」
  • 中國日記·10月22日|勇士和陣地同在 英雄和日月同輝
    「剛看完了,哭的像個孩子。」這條網友在微博上的留言,道出了眾多觀眾的心聲。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東線戰場的長津湖之戰,是一場只要親歷者想起,就會淚流滿面、至死難忘的戰鬥。長津湖是朝鮮北部最大的湖泊,據美軍戰場氣象記載,1950年的戰場夜間氣溫最低達到過零下40攝氏度。
  • 「北極熊」團遭志願軍圍殲,團長不知所終,50多年後才確認陣亡
    駐紮上海期間,該團在上海街頭舉行了盛大的列隊遊行,鑼鼓喧天,耀武揚威,本質上跟其它列強一樣,都是在貧弱中國的歷史上添加屈辱一筆。離開上海前,該團用在上海搜刮的價值1600美元的銀元,找中國工匠打造了一套精美的銀質紀念碗,包括一個大杯及65個小碗,稱為「上海碗」,這個碗後來成了該團舉行重大儀式的必備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