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志願軍十五軍官兵 回憶艱苦卓絕的上甘嶺戰役
望英雄 眉目有山河
崔建功(右)接受作者採訪
秦基偉在朝鮮道德洞十五軍指揮所前
作者釆訪張蘊鈺(右)併合影
秦基偉(左二)在道德洞十五軍指揮所研究作戰方案
1986年秦基偉(左二)重返戰鬥過的上甘嶺
◎吳東峰
作者簡介
著名將帥傳記作家。曾任新華社軍事記者、廣州軍區《戰士報》副社長、廣州出版社副社長、廣州市文聯巡視員等。代表著作有《毛澤東麾下的將星》《開國將軍軼事》等,曾獲首屆中國報告文學「正泰杯」大獎、首屆中國優秀中短篇傳記文學獎等。經過數年艱辛採訪,史實與細節互證,已完成《一條大河——話說秦基偉》初稿。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
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誰丟了五聖山,誰要對朝鮮的歷史負責」
上甘嶺,是位於朝鮮五聖山下的一個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小村子。如果從空中鳥瞰,這個小村子在五聖山伸出去的兩個山腿間,在軍事上,這兩個山腿被稱為「597.9高地」和「537.7北山高地」。再往前便是美軍控制的平康、金化、淮陽(美軍稱「鐵三角」)地區。1952年10月,一場震驚世界的大戰在這裡爆發。從此,「上甘嶺」村名被升格為該戰役名。
1952年初春,38歲的秦基偉軍長率志願軍十五軍接替二十六軍的防務,在朝鮮中線的「鐵三角」地區,約30公裡寬的正面擔任防禦作戰任務。在部署作戰任務時,彭德懷司令員曾明確指示:「五聖山是朝鮮的中線門戶,五聖山失守,後退200公裡就無險可守。誰丟了五聖山,誰要對朝鮮的歷史負責。」
部隊完成布防任務後,秦基偉立即一頭鑽進他那間小草屋裡,起草了一份《有關今後防禦作戰的指導思想》報告,提出建立突不破的防禦陣地的作戰方案。
1952年10月14日北京時間凌晨4時30分,秦基偉突然被一陣猛烈的轟炸聲震醒。美軍集中16個炮兵營的300多門大炮、40架飛機和120輛坦克,同時向五聖山猛烈轟擊,五聖山前後左右的大小道路均遭敵封鎖,方圓數公裡內硝煙瀰漫,已成一片火海。
2012年11月27日,時任作戰參謀的桑傳寶接受筆者採訪時回憶道,秦基偉進入作戰室後問他:「今夜炮打得特別激烈,敵人是佯攻,還是主攻?」他答:「五聖山方向落彈密集,軍長,我看不像佯攻,美國人是想偷襲我們的冷門。」
上甘嶺是五聖山下的一個小村子,它正好位於597.9高地和537.7北山高地的中間。桑傳寶回憶道,敵人突然猛攻上甘嶺,秦軍長確實有點意外,但他並沒有驚慌失措,而是沉著冷靜應對。
桑傳寶介紹說,秦基偉半夜進入作戰室後,就沒有離開過,守著電話機前關注著五聖山的情況。十五軍指揮所的掩蔽部狹窄矮小,身材高大的秦基偉運籌帷幄時喜歡大步來回走動,這時只能坐在軍用地圖和沙盤面前沉思。
半個世紀後的2003年11月1日,十五軍參謀長張蘊鈺在北京接受筆者採訪時介紹,當時計算美軍放炮總量,是在碗裡丟豆子的辦法統計,敵炮聲響一下,統計員就往碗裡丟一粒豆子。還有按響點做記錄,作為補充判斷。這個統計法,雖然不能百分之百準確,但基本上不會有大錯。軍師的偵聽站和兩個中心觀察所反饋:陣地表面巖石被擊碎成粉末狀,達一尺多厚,山地標高削低兩米,部分坑道被炸毀。
秦基偉對副軍長周發田、參謀長張蘊鈺、政治部主任車敏瞧說:「敵人拉開了大打的架勢,我們要做好長打的準備。」
經研究,大家一致認為:這是敵人經過長期準備而發動的—次軍事行動。敵人進攻的目標,是易守難攻的五聖山前沿,企圖打我們一個措手不及,拿下五聖山,進而中間突破,妄圖得到他們在談判桌上得不到的東西……
10月14日拂曉後,美軍兩個營、韓軍四個營的兵力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守備五聖山兩個高地的官兵,與10倍於己的敵人進行了30餘次的反覆爭奪,因傷亡太大,不得不退進坑道堅守。
2000年8月11日在河南雞公山,十五軍四十五師老師長崔建功接受訪談時,回憶說當時向秦軍長報告表面陣地丟失的情況,秦軍長的回話沉鬱頓挫,擲地有聲:「急什麼?丟了,再想辦法奪回來!」
秦基偉對崔建功說:「敵人的攻勢不同尋常,估計會出動2至3個師的兵力,看來要打個幾個星期以上,我們可要做好打大戰打惡戰的準備。」
反擊戰發起時,軍長秦基偉、副軍長周發田、參謀長張蘊鈺等在指揮部緊張地關注著前線的戰況。我軍官兵浴血奮戰,又奪回陣地。作戰參謀桑傳寶回憶說,他把已拔掉的兩面小紅旗又插回了地圖上五聖山前的兩個高地。
崔建功在訪談中談道,自10月14日以來,秦基偉幾乎不間斷地與自己通電話,了解情況,部署任務,提出建議。他也一針見血地提出了我們幾天來作戰中存在的問題。秦軍長認為,現在看起來我們要和敵人反覆爭奪陣地,既要講戰術,又要用火炮,你用力大,敵人用力更大,而我們的兵力和彈藥跟不上。有後面兵力不足問題,也有前面兵力使用過大的問題。
桑傳寶記住這樣一個場景,上甘嶺兩個高地奪回後,秦基偉才回到自己的住處,這時已是清晨5點。秦基偉的隱蔽部離作戰室不遠,是一個長方形的兩間地堡,外間也掛滿地圖,內間無床,是地炕,炕上一張簡陋的行軍床,兩個子彈箱拼成的床頭櫃。凡是進過秦基偉隱蔽部的官兵,記憶最深的是貼在床頭柜上方牆上的「我們熱愛和平」的宣傳畫:一男一女兩位少年兒童,滿臉稚氣,天真活潑,深情地抱著即將起飛的「和平鴿」。
「部隊打勝仗,就靠一口氣」
「白天陣地被敵人攻佔,夜間我們發起反擊,奪回陣地,反反覆覆,仗打得異常激烈和悲壯。」崔建功師長晚年曾如此與筆者回憶上甘嶺頭七天的戰鬥。
崔建功將軍告訴筆者,上甘嶺大戰爆發後,秦基偉每天都與他通電話,此時秦軍長語調極平和,分量則重千鈞。崔建功回憶,他們立即召集作戰會議,下定決心。會後,他在電話中向秦基偉表態:「一號,你放心,打剩一個連,我當連長,打剩一個班,我當班長。只要我崔建功在,上甘嶺就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的!」
四十五師按照秦基偉的部署,充分利用坑道進可攻,退可守的優勢,打得十分頑強。一次,597.9高地再次失守,一三四團團長張佔華已無機動部隊可調用,就把團部的勤雜人員,包括衛生員、司號員、通信員、宣傳幹事等,全部組織起來,由他親自帶著上陣地去。他說:「人在陣地在,連隊的同志犧牲了,還有我們呢!」
崔建功師長攔不住,連忙打電話報告秦軍長。秦基偉先叫參謀打電話命令張佔華下陣地,張佔華正在火頭上,根本不聽。參謀又報告秦基偉。
2013年9月27日,四十五師宣傳科長李明天告訴筆者,秦基偉怕張佔華有閃失,親自掛通了張佔華的電話:「張佔華呀,不要衝了。我命令你下來!」張佔華剛說了聲「軍長」,便突然痛哭起來,大喊:「軍長,我一定要把陣地奪回來!」不久,秦基偉接到消息,張佔華已指揮「雜牌軍」向敵人衝去,硬是把丟失的597.9高地奪回來了。
崔建功認為,關鍵時刻,指揮員的決心和意志對部隊士氣具有重要影響。他回憶,這時秦基偉給他打了一個電話,講了一番傳遍上甘嶺陣地的一段話。軍長說:「現在整個朝鮮戰場都是上甘嶺在打,這是十五軍的光榮!」「告訴機關的同志們,十五軍官兵流血不流淚,誰也不許哭!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傷亡再大,也要打下去。」
據筆者採訪了解到,秦基偉的這段話,十五軍的許多人都聽到過。
在上甘嶺戰鬥打得最緊張的時刻,秦基偉指示參謀長張蘊鈺到陣地了解情況。張蘊鈺對筆者回憶說,四十五師作戰科長宋新安匯報戰鬥情況,談到戰鬥中的悲壯情景,宋新安說著說著,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聲淚俱下。
「現在不是哭的時候,」張蘊鈺在師指揮部既是安慰又是提醒,「我們不能只看到傷亡,要看到傷亡的意義;不能只看到我們的傷亡,要看到敵人比我們付出了更大的代價。」
李明天對秦基偉的一番話印象深刻:「現在是我們同敵人比賽戰勝困難的關鍵時候。敵人軟,我要硬;敵人硬,我要讓他軟。這是我們在強敵面前打勝仗的重要指導的精神原則。」
秦基偉還說:「部隊打勝仗,就靠一口氣,勇氣。這就是為國捨命的精神。」
「十五軍官兵流血不流淚」的英雄主義精神,始終貫穿著他們堅守上甘嶺,激戰上甘嶺,以至最後贏得上甘嶺大戰的全過程。
在上甘嶺大戰最激烈緊張時刻,秦基偉時時為戰士們的英雄壯舉而感動,他在日記裡記下了前半個月許許多多的英雄事跡。當他寫到有的負傷戰士還讓護士轉告軍長,「趕快派隊伍去將敵人打下去,陣地不能讓美國強盜佔去了」時,這位提出「十五軍官兵流血不流淚」口號的老軍人也禁不住流淚了。
據統計,十五軍在上甘嶺大戰中,湧現出一大批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人物。抗美援朝中,中國人民志願軍中有12人被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授予「共和國英雄」稱號,以彭德懷為首的這12名榮獲者中,其中有4人參加了上甘嶺作戰,他們是黃繼光、孫佔元、邱少雲、胡修道,其中3人出自十五軍,1人出自十二軍。
在守備陣地上築了一座地下「坑道城」
崔建功回憶道,上甘嶺陣地共有兩條連坑道,也就是主坑道,還有3條排坑道,18條班組坑道(包括個別原來挖的貓兒洞),這20多條坑道都處於嚴重缺糧,斷水之中,許多坑道每天每人只能吃到半塊餅乾,許多人喝不到一滴水,只好在尿中加救急水,解毒和消除氣味,來解除難忍的乾渴。
崔建功等上甘嶺大戰親歷者都認為,上甘嶺戰鬥之所以能夠堅持到最後勝利,一個重要原因是十五軍在守備陣地上築了一座地下「坑道城」。
張蘊鈺回憶道,秦基偉要求十五軍的工事,「一定要頂得住敵人的炮彈轟炸」。
直至上甘嶺大戰前夕,僅四十五師已構築坑道306條,長8800米;挖塹壕、交通溝160條,長53000米;挖反坦克壕4條,長2100米;築掩蔽部2400個;設鹿砦2600米;鐵絲網2300米;糧食庫洞61個;彈藥庫洞65個;陣地夥房140個;各級指揮所、觀察所204個,計用工25萬個。
10月25日開始,四十五師上甘嶺守備部隊官兵轉入了艱苦卓絕的坑道作戰。
作為宣傳科長的李明天當時在四十五師前沿指揮所值班,他回憶說,秦基偉每天都與師部保持聯繫,少則幾次,多則十餘次,講毛主席如何處理好保存自己和殲滅敵人的關係。他苦口婆心對師領導強調,雖然戰爭打得這樣慘烈,但是我們更要愛護戰士,儘量減少不必要的犧牲。李明天說:「對上甘嶺這麼慘烈的戰役,老軍長愛護關心戰士的心情更為迫切。」
坑道部隊的頑強堅守,為決定性反擊贏得了10天的寶貴時間。經過精心準備,反擊條件逐漸成熟。
把軍部的警衛連都拉上去「添油」
1952年10月20日,秦基偉召集了一次軍領導參加的緊急會議。這個會議的主題就是專門研究「如何解決當前困難,保證四十五師打好仗?」經過研究,秦基偉最後拍板決定:由軍直抽出人員補充前線的戰鬥部隊;對全軍部署作了重新調整,讓擔任防禦的部隊和擔任反擊的部隊專門化。
張蘊鈺在接受筆者採訪時認為,這次會議對保證上甘嶺戰鬥的勝利至關重要,是上甘嶺戰鬥由被動轉為主動的一個轉折。根據秦軍長的指示,十五軍軍機關和軍直屬隊抽調了1200多戰士,為四十五師補充了13個連隊。張蘊鈺說,把軍部的警衛連都拉上去「添油」了,這需要多大的決心和魄力啊!
2004年8月14日,十五軍政治部主任車敏瞧在長春與筆者說,上甘嶺戰鬥爆發後,秦基偉就及時指示軍政治部,把基層幹部分三批:一批在陣地上,一批在師、團待命,一批留在軍裡集訓,保留一批戰鬥骨幹,訓練一批戰鬥骨幹,準備隨時「添油」,以應付日後曠日持久的大戰。
秦基偉還指示政治部要大力開展殺敵立功運動,政治部的《戰場報》要及時宣揚英雄事跡。他對車敏瞧說:「你們印的《參考消息》,可以發到師,有的還可以發給團長、政委們。讓大家看看美聯社都在鼓吹些什麼,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嘛!」
坑道的後勤供應問題,是當時遇到的新課題。為了解決坑道嚴重缺糧、斷水的情況,後勤部門絞盡腦汁,採取「接力運輸」和「匍匐前進」等手段,把所需要的物資送往坑道。
有一次,從上甘嶺下來的幹部向秦基偉匯報堅守坑道的幹部戰士情況:數日吃不到水,吃不上飯,獨立地堅守陣地。他立即把放在行軍床下的那筐蘋果拉出來,叫司令部的同志送到上甘嶺去。
桑傳寶接受筆者採訪時回憶,那些日子,由秦基偉口述,叫他寫了好幾張掛條,放到送蘋果的筐子裡,其內容大意如下:
我沒有別的東西,只將我私人所買的水果、糖、罐頭、梨全部送給最前沿堅守坑道及連續反擊敵人的最可愛的人。希望你們收到這些禮物後,更加頑強地戰鬥,爭取早日恢復全部陣地。
桑傳寶說,從此,凡是慰問團送來的東西,和軍長自己花津貼買的東西,他都要積攢起來,都裝在簍子裡,都一一鄭重地在寫好的掛條上籤上名,派人送到前線去。其他軍領導也紛紛這樣做。
李明天在接受筆者採訪時說,《上甘嶺》電影中「一個蘋果」的故事,並非虛構,但他一直堅持認為,堅守坑道的官兵在路上撿到的那個蘋果,就是秦基偉軍長送的那筐蘋果裡漏出來的。他說:「因為那時前線送去的水果大部分是蘿蔔,很少見到蘋果。不是秦軍長那筐蘋果,那又從哪兒來的蘋果呢?」
在秦基偉軍長號召下,部隊在緊張戰鬥中,展開研究戰術、戰法的活動:突擊隊研究在敵火下如何運動;運輸部隊研究如何通過敵人的炮火封鎖區;堅守分隊研究如何用「小兵群」和「添油」戰法,對付敵人的大集群衝擊;暫時轉入坑道的部隊,研究如何配合突擊隊反擊……
秦基偉甚至把自己的警衛連也送上上甘嶺「添油」了。「這是上甘嶺戰鬥的關鍵時刻的一條大新聞!」2013年1月,筆者在湖北孝感幹休所,採訪了十五軍《戰場報》記者的李天恩,他回憶說:「我們真沒有想到秦軍長會下這麼大的決心,把他指揮作戰的『老底子』、『貼身兵』都掏出去了。首長送警衛部隊上前線,這是對一線作戰部隊最大的鼓勵!」
李明天也回憶道,時任軍警衛連的指導員王六是秦基偉在太行山區作戰時的老警衛員,曾在飛機的轟炸下,救護過秦基偉,他們感情很深。當秦基偉得知王六也要上前線的心思後,並沒有阻攔。王六報名後,秦基偉把自己珍藏了六年的一支派克筆送給王六,鼓勵他在戰鬥中加強學習,不斷進步。李明天說:「警衛連傷亡比較大,王六也英勇犧牲了。」
「添油」變「加油」,部隊越打越精,越打越有辦法。秦基偉很快就把幾個齊裝滿員的連隊,秘密地運進前線的坑道裡。597.9高地主坑道原來是一個加強排駐守,到大反擊前,坑道裡已經進駐了第一批反擊的3個連,戰士們都是一個挨著一個,一排一排地坐得好好的,隨時準備聽從號令,衝出坑道去。
把「喀秋莎」當作「寶貝蛋」
在上甘嶺大戰中,軍師團的電話線經常被炸斷,電話員要冒著炮火去接,經常是才接通又被炸斷,只好又衝去接,不少電話員犧牲了。李明天回憶說,有時秦基偉和前沿師長、團長通話,想先安慰安慰,才說了一句「同志們,辛苦了」,便被電話員打斷插話:「首長,不要囉嗦了,快下命令吧!」
李明天說,挨了電話員的搶白,秦軍長並不生氣,他理解電話員的善意的批評,他說:「戰士們做得對啊!敵人的炮彈如此密集,實在是很難保證電話線的暢通,只能搶一句算一句,不可能像平常那樣從容通話。」
十五軍炮兵室主任靳鍾回憶道,「喀秋莎」火箭炮運來後,秦基偉高興得要跳起來,他把「喀秋莎」當作「寶貝蛋」。十五軍領導都記得,秦基偉把它藏在秘密的山洞裡,誰也不準見。打之前很嬌氣,這也不能看,那也不能動。打之後更嬌氣,更是誰也不能動,誰也不能看。
每次用「喀秋莎」,秦基偉都一再指示要選擇好發射陣地,掌握好發射時機,確保安全。靳鍾回憶,每次反擊前我們所設的假陣地,都遭到了敵人的炮轟;發射後,所有的真陣地也遭到了敵人的破壞,不過,我們的「喀秋莎」這時早已按秦軍長的秘密指令轉移到安全地帶了。
靳鍾還說,上甘嶺之戰,志願軍使用蘇聯支援的「喀秋莎」火箭炮是保密的,所以很少有人知道。其實,戰鬥打響第5天,十五軍就用上了「喀秋莎」火箭炮。
談起「喀秋莎」發射情景,靳鍾格外興奮,他說: 「就像天邊突然飛過的一群紅烏鴉。火箭拖著紅色的美麗的尾巴,一群又一群,一片又一片,追逐著飛向上甘嶺!」
令上甘嶺大戰親歷者們更加難忘的是,上甘嶺表面陣地上頓時火光熊熊,濃煙滾滾。志願軍官兵爭先恐後地爬上山頭,像觀賞節日的煙花那樣歡呼著,跳躍著,完全忘記了自己是在槍林彈雨的戰場……
桑傳寶回憶道,從11月24日夜半開始,朝鮮半島下了一場特大的雪。山川覆蓋著一層厚厚的積雪,雪花在空中飄飄揚揚,遠近一片白茫茫。上甘嶺上的坑道口都被大雪掩藏了。
25日天還沒亮,秦基偉就踏著積雪來到軍司令部作戰室,正在值班的桑傳寶送上一份電報給秦基偉看。電報是前方指揮所發來的,電報說:25日凌晨零時1分以後,敵方未打一槍未開一炮,未見敵機活動和敵人身影。
秦基偉似乎早已預料到這一結局,他平靜地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他們不打了,我們也不打了。」
供圖/吳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