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為什麼這麼出名?

2020-12-0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

如果問你抗美援朝戰爭哪個戰役最出名?可能絕大多數人都會說是上甘嶺戰役。其實,上甘嶺戰役之前的五次戰役和上甘嶺戰役之後的金城戰役,規模都比上甘嶺戰役大,可是為什麼單單上甘嶺戰役名氣這麼大呢?關於上甘嶺戰役,你可能還有很多不知道的。

上甘嶺戰役發生地不在上甘嶺

上甘嶺戰役一開始是圍繞朝鮮中部金化郡五聖山前沿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誌願軍防禦陣地展開的,防守這兩個高地的是志願軍第15軍45師135團的兩個連又一個排,因此戰鬥一開始從我方看只是營規模的,敵人進攻投入7個營,算是師團規模的。根據志願軍作戰條令規定,軍以下規模作戰稱為戰鬥,所以戰鬥開始後被稱為「597.9和537.7高地戰鬥」,因為這兩個高地都是無名山,只能以海拔高度命名。這兩個高地後面的山窪裡有個才十幾戶人家的小村莊,叫「上甘嶺」。一年多前,志願軍還在這個小村莊裡召開過第五次黨委擴大會議,研究第五次戰役。但經過五次戰役雙方拉鋸激戰,上甘嶺村莊已成為一片廢墟,只是作為一個地名,出現在地圖上。直到二十多天後,戰鬥發展到了戰役規模,才以這個村名將這次戰役命名為「上甘嶺戰役」。而美軍稱「金化攻勢」,代號「攤牌計劃」。

上甘嶺地形

上甘嶺戰役不是抗美援朝戰爭最大的戰役

上甘嶺戰役從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歷時43天,戰場主要集中在面積僅3.7平方公裡的兩個高地附近進行,雙方投入的兵力、兵器逐步增加,由戰鬥發展為戰役,由營、團規模發展到師、軍規模。

「聯合國軍」先後投入3個步兵師的8個團又2個獨立營和空降兵1個團,火炮324門,坦克181輛,飛機約100架,總兵力6萬餘人。  

戰役中志願軍第15、第12軍共投入3個師又1個團,火炮133門及工兵營、擔架營等,總兵力達4萬餘人。不過,在上甘嶺戰役之前運動戰時期的五次戰役,以及上甘嶺戰役之後的金城戰役(金城反擊戰)等,志願軍一次戰役投入兵力都是至少6個軍,20萬人以上。相比之下,上甘嶺戰役規模要小多了。

上甘嶺戰役形勢圖

上甘嶺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最慘烈的戰役

在上甘嶺戰役中,敵人對志願軍兩個高地約3.7平方公裡的陣地上,共傾瀉炮彈190餘萬發,最多一天30餘萬發;共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投彈5000餘枚,最多一天出動250架次,投彈500餘枚。

上甘嶺戰役後聯合國軍遺留下來的炮彈殼

戰鬥激烈程度為前所罕見,特別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高水平。平均每秒鐘就達6發,每平方米的土地上就有76枚炮彈爆炸。我方陣地山頭被削低兩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許多巖石坑道也被炸短了三四米。志願軍參戰部隊依託坑道與敵反覆爭奪29次,擊退敵營以上規模衝鋒25次,營以下衝鋒653次。志願軍傷亡11529人,傷亡率在20%以上。而「聯合國軍」傷亡25498人,傷亡率在40%以上。這樣的傷亡率和日平均傷亡數,對美國人來說是個極其可怕的數字,因為美國認為傷亡率最高的太平洋戰爭中的硫磺島戰役,也只有32.6%。

上甘嶺表面陣地被炸為焦土

戰役中志願軍供應各種物資1.6萬噸,實際消耗1.1萬噸。其中彈藥5530噸,平均日消耗128噸,戰役中共發射炮彈40餘萬發。僅15軍45師在23天的戰鬥中,就消耗10.65萬顆手榴彈,4.6萬顆手雷和1500餘根爆破筒,這還不包括搜集敵方遺棄的手榴彈、手雷。

上甘嶺戰役坑道戰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

上甘嶺戰役的第二階段就是最艱難的坑道鬥爭階段。坑道戰比陣地戰更艱難。敵人利用有利地形對15軍坑道採取築壘封鎖、石土堵塞、轟炸爆破、斷絕水源、施放毒劑和煙燻等毒辣手段,妄圖消滅坑道中的志願軍。

據一位在坑道裡呆了20天的15軍45師攝影員回憶:「坑道裡被炸得一直在掉土,沒有任何亮光,空氣混濁。坑道裡大小便不能及時處理,烈士的遺體不能及時掩埋,硝煙味、硫磺味、血腥味、屎尿味瀰漫在坑道裡,讓人窒息。坑道裡最缺的是水,壓縮餅乾根本就咽不下去。有的時候甚至要喝尿,但因沒水喝,尿也很少啊……有一個坑道,10多名戰士直到餓死,還端著衝鋒鎗守在坑道口。」

志願軍戰士在坑道中接巖石上滴下的水

「誰能送進坑道一個蘋果,就給誰立二等功!」這是上甘嶺戰役堅持坑道戰階段的立功標準。兩個高地的各個坑道,距五聖山主峰最近的地方僅500米,最遠也不過1000多米,但要通過10道封鎖線。即使到了坑道口,要進去也很難,每走一步,都可能流血犧牲。派去一個班,活著進坑道的只有三分之一,為送一壺水,甚至要付出幾條生命。15軍後勤部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組織機關和部隊靠「匍匐運輸」「接力運輸」等方式,將3萬發迫擊炮彈和大量食品、物資送入坑道。整個上甘嶺戰役運輸人員傷亡就達1700餘人,佔我軍整個傷亡人數的14%。

上甘嶺戰役的坑道戰,是戰爭史上的奇蹟!15軍軍長秦基偉說:「在坑道鬥爭中,我們的戰士就這樣以堅定不移的信念和革命軍人的優秀品質戰勝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難困苦。」如志願軍第134團第8連堅守在597.9高地1號坑道,與敵反覆爭奪14晝夜,8連大小反擊80多次,殲敵1000多人,繳獲機槍50多挺,自動步槍,卡賓槍606支,給敵人造成巨大的消耗,對爾後的反擊作戰起了巨大作用。

守衛在坑道口的戰士們

上甘嶺戰役湧現的英雄人物最多

在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部隊湧現了大量的戰鬥英雄和功臣。其中,有以身體堵塞敵人機槍眼,為衝擊部隊打開道路的特等功臣、特級英雄黃繼光;有雙腿被打斷仍堅持指揮戰鬥,在最後一口氣時拉響最後一顆手榴彈滾向敵群,與敵人同歸於盡的特等功臣、一級英雄排長孫佔元;有新戰士胡修道,在全班戰友傷亡的情況下,一人堅持陣地戰鬥,英勇機智地擊退敵軍40餘次衝鋒,斃傷敵人280餘名,守住了陣地,立特等功、獲一級戰鬥英雄稱號;有戰鬥中身受重傷,在生命的最後一息,用自己的身體連接被打斷的線路,保證了指揮聯絡暢通,立特等功、獲二級戰鬥英雄稱號的通信英雄牛保才。除了他們還有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和英雄人物。

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授予黃繼光的金星獎章

英雄的15軍在戰役中湧現出三等功以上各級戰鬥英雄共12347人,英雄集體200餘個。在43天中,拉響手榴彈、手雷、爆破筒與敵同歸於盡,捨身炸地堡、堵槍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之多!這種視死如歸的壯烈與堅持坑道14晝夜的頑強,使得上甘嶺成為五六十年代英勇頑強的代名詞。

名單中的王萬成在戰鬥中孤身一人抓起爆破筒撲向一群敵軍——他就是日後影片《英雄兒女》中主人公王成的原型之一。

上甘嶺戰役打出了國威軍威!

上甘嶺戰役是「小山頭上打大仗」。15軍軍長秦基偉在回憶錄中寫道:「當時,整個朝鮮戰場其他地方的槍聲稀落了,板門店談判桌上談判雙方都在等著上甘嶺的消息,誰的部隊在上甘嶺打得硬,談判桌前誰的腰杆就硬,講話底氣就足。兵團、志司、軍委乃至毛澤東主席,都密切關註上甘嶺的一得一失。」從10月23日起,上甘嶺的戰鬥不僅成為朝鮮戰場聚焦之處,新華社也開始連續兩個月集中報導,一時間上甘嶺兩個面積僅3.7平方公裡高地為朝鮮、中國甚至全世界所密切關注。

15軍軍長秦基偉(左二)、15軍參謀長張蘊鈺(左三)在上甘嶺戰役的軍指揮所研究作戰方案

上甘嶺戰役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敵人的「金化攻勢」,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戰役之後,美軍再也沒有向志願軍發動過營以上規模的進攻,朝鮮戰局從此穩定在北緯38度線上。上甘嶺戰役不僅奠定了朝韓的南疆北界,還換來了東亞地區幾十年的和平。秦基偉將軍說:「上甘嶺戰役不僅從軍事上打垮了敵人的攻勢,也打出了我軍的指揮藝術、戰鬥作風和團結精神。打出了國威軍威。以後有人說過,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是從上甘嶺開始的。」

在戰役最艱苦的時刻,45師師長崔建功向秦基偉軍長保證:「一號,請你放心,打剩一個連,我去當連長,打剩一個班,我去當班長。只要我崔建功在,上甘嶺還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的!」

志願軍戰士在上甘嶺英雄陣地歡慶勝利

1961年3月,中央軍委決定組建新中國的第一個空降軍,隸屬空軍。空軍司令員劉亞樓上將經過慎重考慮,最終選定15軍,他的理由是:「15軍是個能打仗的部隊,他們在上甘嶺打出了國威軍威,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全世界都知道有個15軍。」

一部電影、一首歌曲大大提高了上甘嶺戰役的知名度

上甘嶺的精神成為一代人學習的榜樣,也激發當年許多藝術家以上甘嶺為素材,創造出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電影《上甘嶺》、《英雄兒女》、《打擊侵略者》等等。

特別是經典戰爭影片《上甘嶺》,更是使上甘嶺戰役家喻戶曉。這部影片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沙蒙、林杉執導,高保成、張亮、徐林格、劉玉茹等主演,於1956年12月上映。影片改編自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某部8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浴血奮戰,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影片中通信員張亮捨身炸敵人暗堡,原型是志願軍特級戰鬥英雄黃繼光。

高寶成飾八連連長,張亮飾通信員

電影《上甘嶺》中那位在坑道裡為重傷員深情歌唱的女衛生員——王蘭,原型人物就是當年的上甘嶺戰鬥英雄、二等功臣,原空降兵部隊衛生處副處長——王清珍。在上甘嶺戰役中,年僅17歲的女衛生員王清珍負責護理坑道中的20多名重傷員,她除了給傷員餵水、餵藥,還要餵飯,還要背傷員出洞解大小便。戰爭的殘酷讓戰士們更加思念祖國親人,王清珍扯起嗓子唱起了《翻身道情》、《南泥灣》等革命歌曲。電影《上甘嶺》的導演沙蒙正是從她的真實故事中受到啟發,把她的形象搬上了熒幕,拍成電影《上甘嶺》中的經典鏡頭。

劉玉茹飾衛生員王蘭

說到電影《上甘嶺》,就不能不提影片插曲《我的祖國》,由於歌詞第一句是「一條大河」,許多人就管這首歌叫「一條大河」。這首歌的詞作者是喬羽,他曾創作出《讓我們蕩起雙槳》《我的祖國》《人說山西好風光》《難忘今宵》等經典歌詞。《我的祖國》這首歌是喬羽和曲作者劉熾的第二次合作,此前他倆在電影《祖國的花朵》中成功合作了膾炙人口的《讓我們蕩起雙槳》,而這次合作,更是產生了一首具有強烈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色彩的不朽之作。

劉熾一生作曲無數,但最著名的三首都是電影插曲:《祖國的花朵》插曲《讓我們蕩起雙槳》,《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英雄兒女》插曲《英雄讚歌》。在中國,你可以不知道劉熾,但是你不能不知道這三首歌。

影片中《我的祖國》是由中央樂團合唱隊、中央實驗歌劇院合唱隊、新影樂團合唱隊聯合演唱的,可謂陣容強大,氣勢雄渾,而領唱是著名歌唱家郭蘭英。

人民歌唱家郭蘭英50年代演出劇照

祖國在我心中!《我的祖國》唱出了志願軍戰士對祖國的無比熱愛和「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的堅強決心!

1958年志願軍撤離朝鮮前在英雄陣地上甘嶺宣誓

(作者徐平,系軍史專家)

相關焦點

  • 上甘嶺一戰究竟有何特別,能讓這場戰役如此出名
    在抗美援朝的過程中, 一定會經歷各種大大小小的戰役才會迎來勝利的曙光。 在中國志願軍與美國軍隊的多次對戰中, 上甘嶺一戰, 一定是人們對抗美援朝戰爭中記憶最深刻的一次戰役。 這場戰役後來還被拍成了電視劇, 電影等。 這些都從側面說明了人們對上甘嶺一戰的重視。 那為什麼在抗美援朝那麼多場大大小小的戰役中, 唯獨這一次戰役, 會有這麼高的知名度呢?
  • 上甘嶺戰役中,面對美軍強大的範弗裡特火力消耗,志願軍為何能夠...
    上甘嶺戰役中,面對美軍強大的範弗裡特火力消耗,志願軍為何能夠堅守下來? 範弗裡特消耗是誕生於韓戰的一個軍事名詞,是美軍將領範弗裡特提出的。其要點就是用無限火力壓制對方,讓對方喪失抵抗意志,極大限度地造成對方傷亡。
  • 上甘嶺戰役,美軍發射炮彈190萬發,中國表現令人吃驚
    圖為上甘嶺戰役>二戰中美軍積累了大量作戰經驗,依託強大的經濟與工業實力,發展出了「火力制勝論」,然而在上甘嶺戰役中,美軍至今也想不明白,發射了190萬發炮彈,卻死活打不下來。著實讓人難以理解,這場戰役也可以說是史上最慘烈的,然而中國志願軍的表現卻令人十分吃驚,其實這不僅僅是靠志願軍採取深挖戰壕的防禦措施,更重要的還是靠志願軍堅強的決心與戰鬥意志。這場戰役中,美軍除了動用火炮以外還出動了大量的飛機對上甘嶺進行火力覆蓋,其中表現最活躍的就屬於美軍的P-51野馬。
  • 《上甘嶺》的故事,一條大河波浪寬,坑道裡為何有女衛生員
    《我的祖國》是電影《上甘嶺》的插曲,這部電影和這首歌一樣,已經成為不朽的經典。關於這首歌和這部電影,還有很多故事。一、《上甘嶺》拍攝背景,所有主創和演員實地考察1952年11月,震驚世界的上甘嶺戰役結束,中國人民志願軍挫敗了美韓軍的進攻,迫使他們重新回到談判桌上。毛主席在聽了關於上甘嶺戰役的匯報之後指示,把這場戰役拍成電影。
  • 電影《上甘嶺》——鐵血英雄鑄就光輝歲月
    剛入伍時,電影《上甘嶺》是我的新兵入營教育片。通過電影,我們了解了上甘嶺特功八連。此後,我曾將這部電影反覆觀看,其韻味依舊。作為新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表現抗美援朝戰爭的經典影片,電影《上甘嶺》講述了在上甘嶺戰役中,我軍官兵面對美軍的瘋狂進攻,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堅守43天,為大部隊反攻爭取了時間,最終奪取勝利的戰鬥故事。以小見大,是電影《上甘嶺》的特點之一。
  • 上甘嶺坑道中唯一的女兵,並不是女衛生員而是一名英語翻譯
    上甘嶺戰役為一場舉世聞名的戰役,雖然美軍在戰後曾多次復盤該戰役,而且每次復盤的結果都是志願軍不可能獲勝。上甘嶺戰役我軍獲勝的三大法寶就是坑道、火炮和手榴彈,當然還有這位坑道中唯一的女戰士——劉祿曾。
  • 這副望遠鏡,見證「寸土不讓」上甘嶺
    打剩下1個班,我去當班長……」上甘嶺戰役打響前,崔建功向軍長秦基偉立下了軍令狀。作戰中,這副望遠鏡始終伴隨他左右,也成為這場戰役的重要見證物,後來被送到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1996年,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
  • 梧州籍97歲老兵茹三:上甘嶺戰役中,我看著黃繼光誓師出戰……
    「我看著黃繼光誓師出戰」10月17日,97歲的茹三坐在藤縣的家中看電視劇《五星紅旗迎風飄揚》,這位上甘嶺戰役茹三是上甘嶺戰役三等功勳老兵到了1952年10月,敵我雙方圍繞著上甘嶺及周邊區域展開了一場血腥的爭奪戰。在40多天的鏖戰中,上甘嶺的山頭被炮火削平了兩米。作為一名輜重兵,每次出發輸送物資,茹三都不知道自己能否活著回來,但他知道,任務必須完成。當時,茹三和黃繼光同屬第15軍的後勤兵,茹三負責運輸和雜務,黃繼光是通訊員,兩人在軍營裡總能聊上幾句家鄉的事情。
  • 志願軍老戰士杜文臣:在上甘嶺製取蒸餾水救傷員立了三等功
    杜文臣還參加了上甘嶺戰役,在艱苦的環境中製取蒸餾水,配製葡萄糖溶液,確保志願軍傷病員得到及時救治,為戰役勝利做出貢獻,榮獲三等功。(原標題:隨38軍入朝作戰,他在上甘嶺製取蒸餾水立了三等功)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流程編輯:u015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 戰將王近山和範弗裡特:兩人軍旅最後一仗,都在上甘嶺
    真實的上甘嶺1:籌劃 作者:德衡術 【寫在前面的話】上甘嶺戰役的慘烈,眾所皆知,但這種了解或許更多只是限於一些數字和一部名為《上甘嶺》的電影。
  • 志願軍老兵回憶上甘嶺:在陣地上築起一座「坑道城」
    專訪志願軍十五軍官兵 回憶艱苦卓絕的上甘嶺戰役  望英雄 眉目有山河從此,「上甘嶺」村名被升格為該戰役名。  1952年初春,38歲的秦基偉軍長率志願軍十五軍接替二十六軍的防務,在朝鮮中線的「鐵三角」地區,約30公裡寬的正面擔任防禦作戰任務。在部署作戰任務時,彭德懷司令員曾明確指示:「五聖山是朝鮮的中線門戶,五聖山失守,後退200公裡就無險可守。誰丟了五聖山,誰要對朝鮮的歷史負責。」
  • 解放軍老兵回憶:我所經歷的長津湖戰役
    作者簡介:謝立傑,1927年出生,1942年2月入伍,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任第三野戰軍30軍88師263團2營教導員,參加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京滬杭戰役。1950年11月入朝作戰,1951年5月起在上甘嶺主峰五聖山以及雞雄山高地堅持了長達11個月的防禦戰。
  • 《金剛川》熱血上映,《上甘嶺》《英雄兒女》等10部抗美援朝電影...
    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打響入朝後的第一次戰役,以光榮的勝利拉開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的帷幕 1、《上甘嶺》 《上甘嶺》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故事片。由沙蒙、林杉執導,高保成、徐林格、劉玉茹等主演。於1956年12月1日上映。影片改編自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浴血奮戰,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
  • 終於明白中國為何這麼重視火力,看看抗美援朝堆積成山的炮彈殼
    ·窮則戰術操作,達則給老子轟上甘嶺戰役,一場足以載入戰爭史冊的經典戰役,也是工兵同志們挖戰壕時肯定會提到的一場戰役。驢友眼中的山工兵眼裡的山好吧,你們猜的沒錯,我要講反斜面陣地了。上甘嶺戰役之所以會成為工兵們口中的談資,是因為它的陣地構築太經典了。正斜的壕溝、鐵絲網、各種障礙物拒敵,其後是供士兵作戰、休息的戰壕。戰壕向後,是位於山頂的稜線工事。稜線陣地上並沒有多少人,三三兩兩,主要是炮兵觀測員——為反斜面的炮兵陣地提供坐標信息。反斜面主要是重火力點、炮兵陣地之類的,畢竟咱們的炮,無論是數量還是口徑都比不上美國人,在戰爭發起之前一定得藏好。
  • SCP中那麼多收容物 為什麼173會這麼出名
    我們所說的scp基金會在現實中是一個完全開放的寫作平臺,所有的人都可以為scp基金會創作小說,只要作品足夠新穎有趣,就可以被收錄在scp基金會的網站中,在scp網站中收錄了許多收容物,為什麼173這麼出名。
  • 硫磺島戰役為什麼那麼慘?20平方公裡,10萬人爭奪,5萬人死傷
    硫磺島戰役發生在1945年2月19日-1945年3月26日,前前後後打了一個多月,最後美國因為佔據絕對優勢而取得最終勝利,但是這場戰役是美國最不想回首的一場戰役,因為這場戰役是美軍自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唯一一次傷亡人數超過日軍的戰役,而且整個戰役的過程非常殘酷,導致很多美國士兵戰後幾十年仍然有心靈創傷。
  • 硫磺島戰役為什麼有人說是美軍的痛
    硫磺島戰役美國戰死了六千多人,負傷二萬多人,當然很痛。但這個痛是美國自找的,因為死傷人數太大,出乎預料,所以痛;還因為他們本可以不用死這麼多人,但他們做出了損失最大的選擇,所以想起來就痛;從指揮上講,美國人料到了日本會抵抗,但沒想到日本人這麼不要命地抵抗,因為他們沒有結合日本當時指導後續戰爭的方針來看,貿然組織了硫磺島戰役,所以想起來就痛。
  • 你只知道霍金出名,卻不知道霍金為什麼出名
    你只知道霍金出名,卻不知道霍金為什麼出名我們小時候對漫天的星河都充滿好奇,都嚮往著能探索浩瀚的宇宙,一觀未知的世界。在幫助我們探索宇宙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個人就是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他已經離開我們一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