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志願軍裡的一名後勤輜重兵,茹三每次出發輸送物資,都不知道自己能否活著回來,但他知道任務必須完成。
「我看著黃繼光誓師出戰」
10月17日,97歲的茹三坐在藤縣的家中看電視劇《五星紅旗迎風飄揚》,這位上甘嶺戰役三等功勳老兵、朝鮮軍功勳章以及和平萬歲紀念章的獲得者,指著電視屏幕對記者說:「這是毛主席,這是朱德總司令,以前我在開大會時見過他們。」
茹三是上甘嶺戰役三等功勳老兵、朝鮮軍功勳章,以及和平萬歲紀念章的獲得者。陳業漾 攝
險些頭中彈
茹三是藤縣濛江鎮人,1948年加入地下黨,1949年4月加入了解放軍第10軍。1950年秋天,茹三接到命令,被編入中國人民志願軍。於是,作為最早的入朝作戰部隊的一員,茹三成為一名後勤輜重兵。他記得,在朝鮮前線,每天背著二三十斤的輜重急行軍,渴了就喝溪水、雪水,甚至是戰壕裡積聚的雨水,餓了就吃冰冷乾燥的炒麵團,配菜是芝麻。
在一次行軍途中,茹三所在的部隊進駐友軍留下的營地。放下行李,他在炊事房裡意外發現了一鍋香噴噴的滷水。茹三喜出望外,連忙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戰友們。大家一合計,決定製作豆腐。於是大夥都忙活起來,各種穀物雜糧都試著放一點進去。「我是四川的,按四川的做法!」「我湖北的,按湖北的做法!」……戰友們七嘴八舌,手忙腳亂,經過一陣搗鼓,豆腐終於做了出來。這個半成型的豆腐不同於所有人的家鄉風味卻又有著所有人的家鄉風味,但茹三和戰友們吃在嘴裡都叫好。
一天,茹三接到命令,要給前線的戰士送槍械彈藥,雖然從彈藥庫到戰鬥一線只有幾百步的距離,但茹三不敢怠慢,快速地為前線輸送物資。可是,戰士們的彈藥不斷打光、補充、再打光、再補充……就連茹三也不記得是第幾次送彈藥了,但交戰的僵局依然未能打破。
忽然,一連串的炮彈在茹三身邊落下。驚天巨響過後,茹三的渾身都是泥土和硝煙。等他慢慢回過神來,又是一顆子彈擦著頭皮而過,只要稍微偏一寸,他就腦袋開花了。茹三還沒來得及慶幸自己撿回了一條命,回身一望,其他的戰友卻已是血肉模糊。「誰還活著?活著的站起來!繼續送子彈!」茹三嘶吼大叫,倖免於難的戰友們一個一個站了起來,大夥稍稍整理了一下,就推著輜重車繼續給前線送彈藥。
那天,茹三踏過上百具戰友的屍體,完成了運輸補給任務。「我記不清死了多少戰士,也記不清活了多少戰士,只知道我這個班增員了十多次,我還沒記得戰友們的名字,他們就犧牲在戰場上了,人數最少的時候,我們班只剩下了兩三個人。」
戰友犧牲了
兩年過去,茹三的戰友犧牲了一撥又一撥。到了1952年10月,敵我雙方圍繞著上甘嶺及周邊區域展開了一場血腥的爭奪戰。在40多天的鏖戰中,上甘嶺的山頭被炮火削平了兩米。作為一名輜重兵,每次出發輸送物資,茹三都不知道自己能否活著回來,但他知道,任務必須完成。
當時,茹三和黃繼光同屬第15軍的後勤兵,茹三負責運輸和雜務,黃繼光是通訊員,兩人在軍營裡總能聊上幾句家鄉的事情。直到70年後的今天,茹三仍然清晰記得黃繼光的四川口音,記得他和自己一起運過彈藥,穿過壕溝,報過軍情。可是在上甘嶺的連天炮火之下,這些都已經不再重要,和敵人死戰到底才是全軍上下的共同目標。無數戰友為此倒在血泊之中,更多的戰友又奔向血泊,每一寸土地都被志願軍戰士的鮮血染紅了,每一個陣地都在失而復得中反覆拉鋸。而拿下597.9和537.7高地,才能打開局面。
此時,茹三所在的部隊剩下的戰鬥人員已經不多了,這些戰友們開始誓師出發攻堅,茹三在當中看見了黃繼光的身影,聽到黃繼光的四川口音:「誓死奪下597.9和537.7高地!」
他想:「如果黃繼光倒下,那麼下一輪就該我上了。」
10月20日破曉,前方傳來了歡呼聲:「我們勝利了!」。
在當天的攻擊中,已經負傷的黃繼光捨身堵住敵人的槍眼,扭轉了戰局,志願軍一鼓作氣取得了戰鬥勝利。
聽到這個消息,茹三先是一陣高興,接著又是一陣失落。能說上話的戰友一個接一個地犧牲,在血腥的戰場上,連悲傷都已是奢侈。「從此以後,我再也沒有機會和這個四川的小夥聊聊家鄉了。」茹三憶述著當時的情景,思絮飄了很遠……(陳業漾)
1952年,陳彩新響應號召主動報名參戰,成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一員,跟隨部隊參加朝鮮東海岸的防禦
「再多的敵人我們也不怕」
一個鏽跡斑斑的搪瓷杯,因為一段特殊的歷史,被96歲的陳彩新一直珍藏至今。「這是我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後所獲得的紀念品,它是那段崢嶸歲月的見證。」10月19日,在岑溪市光榮院裡,陳彩新深情地撫摸著這個「老物件」,回憶起他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經歷。
陳彩新至今保留著印有「抗美援朝 保家衛國」字樣的搪瓷杯。林丹莉 攝
血戰東海岸
1924年8月出生的陳彩新是岑溪市筋竹鎮雙擔村人。韓戰爆發後,陳彩新於1952年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主動報名參戰,成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一員,他說:「從參軍的那一天起,我就把生死拋在腦後了。」
陳彩新至今還清楚記得,部隊從雷州半島整裝出發,一路北上直抵鴨綠江邊,已是大年三十。稍作休息後,部隊就過江前進,補充到五聖山前線作戰。然而,到達五聖山後,戰士們的行李還沒來得及放下,就接到了轉戰命令:該部即刻出發前往東海岸,負責東海岸的防禦任務。
陳彩新回憶說,到達東海岸的第一天,一切都風平浪靜。第二天,情況開始有了變化,空中不時出現前來偵查的敵機。從第三天起,到處都是炮火連天。夜裡,敵機從頭頂飛過,連續投下幾十枚照明彈,照得四周通明,一旦發現目標,敵人就用重武器掃射。到了第六天,當地群眾的村莊幾乎都被夷平,村民和我軍戰士們再也沒有完整的房屋居住……
構築防禦網
「當時,連隊指導員告訴我們,要積極布防,讓敵人不敢進攻。」陳彩新說。於是,各個連隊立即展開坑道作業,掀起了挖坑道、挖地道、挖戰壕、挖掩體的熱潮。為了搶時間趕進度,志願軍戰士們實施「三班制」輪番上陣,每天不間斷地搶挖防禦工事。
「戰友們一手拿槍,一手拿鍬修築防禦工事。我們挖的戰壕約1米高、0.8米寬,非常堅固,普通的槍炮破壞不了它們,這都是戰友們用雙手幹出來的。」 陳彩新說,當時他日夜奮戰搶挖工事,手掌上結下了一層厚厚的繭。
據了解,從1952年下半年到1953年4月份,在中朝部隊的努力下,「三八線」正面連接朝鮮東西海岸線形成了由坑道、地道和戰壕構成的防禦工事網,這道防禦網在隨後的1953年夏季防禦反擊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陳彩新說:「有再多的敵人來我們也不怕。」
《朝鮮停戰協定》籤訂後,陳彩新和戰友們仍然留在朝鮮駐防,幫助當地開展戰後重建,其間,他還因工作成績突出榮獲三等功。直到1954年4月,陳彩新才隨部隊離朝回國,並於1955年3月復員回鄉。(林丹莉 李遠明)
來源:梧州日報社全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