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慘!上甘嶺戰役,美軍發射炮彈190萬發,中國表現令人吃驚

2020-12-05 霹靂火觀察
圖為上甘嶺戰役

二戰中美軍積累了大量作戰經驗,依託強大的經濟與工業實力,發展出了「火力制勝論」,然而在上甘嶺戰役中,美軍至今也想不明白,發射了190萬發炮彈,卻死活打不下來。著實讓人難以理解,這場戰役也可以說是史上最慘烈的,然而中國志願軍的表現卻令人十分吃驚,其實這不僅僅是靠志願軍採取深挖戰壕的防禦措施,更重要的還是靠志願軍堅強的決心與戰鬥意志。

這場戰役中,美軍除了動用火炮以外還出動了大量的飛機對上甘嶺進行火力覆蓋,其中表現最活躍的就屬於美軍的P-51野馬。這款戰鬥機P-51可以掛載炸彈或者是火箭彈對車隊進行攻擊,其搭載的6挺.50航空機槍也是非常強有力的武器,直接擊中人體後甚至可能會直接將人撕成兩半。雖然在當時噴氣機橫行的朝鮮戰場略顯落伍,但是依然對中國軍隊造成心理陰影與威脅。那麼,P-51是一架怎麼樣的飛機呢?

圖為P-51D戰鬥機

參加韓戰的是P-51D戰鬥機,這也是野馬家族中最為出名的一種改型。P-51D的外形優美,具有氣泡座艙,改善了以往野馬後視不佳的問題。而且相比之前4挺機槍的P-51B,P-51D裝上了6挺機槍,在加強火力的同時也增加了其載彈量。

野馬使用了當時頗具爭議的NACA6位的層流翼型,這種翼型旨在儘量增加順壓梯度區,減小逆壓梯度區,這樣一來便能減小機翼上的湍流範圍。眾所周知,流體在亞音速下具有層流與湍流兩種附面層形式,而且機翼對於層流的利用遠高於湍流的利用率,並且層流的摩擦阻力甚至比湍流小90%左右。

圖為P-51D

當然,事實總與設想相違背,機翼過於粗糙的表面仍然阻礙了層流的流動,再加上高弦長的機翼原本就巨大的雷諾數,使得層流在機翼前緣附近就捩轉為湍流,結果就是野馬的表現與預期並不相符。當然層流翼除了這一點以外並不是沒有其他優點,其上下更對稱,導致其壓差阻力更小,但是升力係數也只是略微低於NACA5位數翼型的23系。再加上其後移的最大相對厚度,使得層流翼的臨界馬赫數更高。這樣的優點在P-51身上表現出來的便是優秀的能量保存能力與高速機動能力。

而且韓戰的P-51飛行員基本上都是剛經歷完二戰不久的老兵,對這款飛機的性能了如指掌。不同於以前國民黨的空軍,這些P-51甚至能精確地將炸彈或是火箭彈丟進隧道中,亦或是使用機槍對準非常小的洞口進行精確的掃射。這些飛機對中國軍隊可謂是照顧的無微不至,但是因為螺旋槳的本身缺陷使其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也並沒能挽救美國在韓戰中一敗塗地的結局。

相關焦點

  • 上甘嶺戰役中,面對美軍強大的範弗裡特火力消耗,志願軍為何能夠...
    上甘嶺戰役中,面對美軍強大的範弗裡特火力消耗,志願軍為何能夠堅守下來? 範弗裡特消耗是誕生於韓戰的一個軍事名詞,是美軍將領範弗裡特提出的。其要點就是用無限火力壓制對方,讓對方喪失抵抗意志,極大限度地造成對方傷亡。
  • 上甘嶺戰役為什麼這麼出名?
    上甘嶺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最慘烈的戰役在上甘嶺戰役中,敵人對志願軍兩個高地約3.7平方公裡的陣地上,共傾瀉炮彈190餘萬發,最多一天30餘萬發;共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投彈5000餘枚,最多一天出動250架次,投彈500餘枚。
  • 上甘嶺一戰究竟有何特別,能讓這場戰役如此出名
    近代中國, 可以說是從屈辱與戰火中涅槃重生的。 在中國人民經過不懈的鬥爭後, 我們今天才擁有了現在幸福安康的生活。 在1949年, 新中國成立了。 但是,中國人民還沒有享受到戰後的安寧時, 由於美軍對朝鮮發起了戰爭。 中國處於各方面的考慮, 最後決定抗美援朝。
  • 上甘嶺坑道中唯一的女兵,並不是女衛生員而是一名英語翻譯
    上甘嶺戰役為一場舉世聞名的戰役,雖然美軍在戰後曾多次復盤該戰役,而且每次復盤的結果都是志願軍不可能獲勝。上甘嶺戰役我軍獲勝的三大法寶就是坑道、火炮和手榴彈,當然還有這位坑道中唯一的女戰士——劉祿曾。
  • 每月能打100萬發炮彈,美國都受不了
    消耗了76毫米坦克炮彈62000發、105毫米榴彈炮彈401000發、155毫米榴彈炮彈84000發、203毫米榴彈炮彈13000發,此外美軍步兵師還打出了119000發迫擊炮彈和近18000發無後坐力炮彈。
  • 隨便一打就是幾十萬發炮彈!範弗裡特彈藥量消耗究竟有多大?
    1940年,當時的人民軍隊中火炮極缺,甚至打幾發迫擊炮彈都要經過團以上單位批准;那個時候,誰都不會想到,短短10年之後這支軍隊將會與世界上火力最強大的美國軍隊交戰。不,還不止是美軍,除美軍之外,還有韓軍、英軍、法軍等16個國家的軍隊。當然了,在某些人計算傷亡的時候,這些國家的軍隊往往不算「人」。
  • 電影《上甘嶺》——鐵血英雄鑄就光輝歲月
    剛入伍時,電影《上甘嶺》是我的新兵入營教育片。通過電影,我們了解了上甘嶺特功八連。此後,我曾將這部電影反覆觀看,其韻味依舊。作為新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表現抗美援朝戰爭的經典影片,電影《上甘嶺》講述了在上甘嶺戰役中,我軍官兵面對美軍的瘋狂進攻,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堅守43天,為大部隊反攻爭取了時間,最終奪取勝利的戰鬥故事。以小見大,是電影《上甘嶺》的特點之一。
  • 終於明白中國為何這麼重視火力,看看抗美援朝堆積成山的炮彈殼
    ·窮則戰術操作,達則給老子轟上甘嶺戰役,一場足以載入戰爭史冊的經典戰役,也是工兵同志們挖戰壕時肯定會提到的一場戰役。驢友眼中的山工兵眼裡的山好吧,你們猜的沒錯,我要講反斜面陣地了。上甘嶺戰役之所以會成為工兵們口中的談資,是因為它的陣地構築太經典了。正斜的壕溝、鐵絲網、各種障礙物拒敵,其後是供士兵作戰、休息的戰壕。戰壕向後,是位於山頂的稜線工事。稜線陣地上並沒有多少人,三三兩兩,主要是炮兵觀測員——為反斜面的炮兵陣地提供坐標信息。反斜面主要是重火力點、炮兵陣地之類的,畢竟咱們的炮,無論是數量還是口徑都比不上美國人,在戰爭發起之前一定得藏好。
  • 火炮發射第一顆炮彈時,為何炮手需要拉繩擊發?老兵告訴你答案
    目前,現代火炮一般分為兩種擊發模式,一種是電擊發,另一種是擊針擊發。前者是利用內置於炮膛內的電打火裝置引爆發射藥,這種方式發射快效率高,主要用於火箭炮等發射速度快的裝備上。後者則是利用彈簧力使擊針撞擊底火,從而引爆發射藥。這種方式用途最廣、可靠性最高,被廣泛的用於榴彈炮、坦克炮、艦炮等。
  • 抗美援朝美軍公認最牛的九個解放軍軍長(組圖)
    志願軍穿著與雪地同色的棉衣與白色披風,利用暗夜從四面八方撲向美軍陣地。美軍用所有戰車與重火器將陣地圍成一圈,猛烈地向四面發射。士兵們則用自動火器掃射攻到近處的中國軍隊。中國士兵在這樣的瘋狂彈雨下傷亡慘重,卻仍然不停地以小集群反覆發起衝擊。在夜間,中國軍隊在付出巨大代價後,經常能突破美軍防守,在一片白刃戰中攻下陣地。到了白天,美軍則在空軍的狂轟助陣下,發起反衝鋒奪回陣地。
  • 志願軍8發炮彈幹掉小範弗裡特,抗美援朝的反「絞殺戰」!
    駐守在朝鮮沙裡院火車站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0軍119師炮團9連。 高射機關炮3班的戰士們,為了防備美軍夜航機突襲,此時正在擔負戰鬥值班任務,警惕地保衛著火車站安全。 「砰砰!」 突然響起的防空哨槍聲,刺破了夜空的寧靜。
  • 志願軍老兵回憶上甘嶺:在陣地上築起一座「坑道城」
    再往前便是美軍控制的平康、金化、淮陽(美軍稱「鐵三角」)地區。1952年10月,一場震驚世界的大戰在這裡爆發。從此,「上甘嶺」村名被升格為該戰役名。  1952年初春,38歲的秦基偉軍長率志願軍十五軍接替二十六軍的防務,在朝鮮中線的「鐵三角」地區,約30公裡寬的正面擔任防禦作戰任務。
  • 此武器是蘇聯研發,曾重創德軍和美軍
    ,可最大化提高發射的效率,其同時將166枚132mm口徑的火箭彈發射出去,短短一瞬間就能完成對指定目標的飽和性打擊,一個喀秋莎火炮團足以跟一個師媲美。納粹德軍親身體驗過這款火炮的恐怖之處,在射程之內基本無處可逃,面對如同下雨般的炮彈
  • ...永載史冊的豐碑——寫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就在麥克阿瑟口出狂言的第二天,志願軍全線發起戰役反擊。松骨峰,一個曾讓億萬中華兒女熱血沸騰的地名。11月30日拂曉,志願軍38軍112師335團為追擊南逃美軍,一路穿插到這裡。美軍數十門火炮和10餘輛坦克集中射擊,並投下大量凝固汽油彈,陣地上一片火海。志願軍戰士帶著滿身火焰撲向敵人,展開殊死搏鬥。慘烈的松骨峰戰鬥被寫入《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中。
  • 志願軍使用「貓耳洞」,美軍到死都不明白,哪來如此堅固的工事
    曾經自吹打敗天下無敵手的美軍不得不承認中國軍隊是世界上的「頭等陸軍」。 在韓戰場上,我們對付敵人的優勢空軍,炮兵,坦克等軍事裝備,出現了很多困難,為了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志願軍在1951年冬天就開始著力研究構築工事的問題,1952年當山冰地凍之時,志願軍就開召開了參謀長會議,內容的重點就是研究構築坑道的問題,要求部隊全線構築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