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當時的人民軍隊中火炮極缺,甚至打幾發迫擊炮彈都要經過團以上單位批准;那個時候,誰都不會想到,短短10年之後這支軍隊將會與世界上火力最強大的美國軍隊交戰。
不,還不止是美軍,除美軍之外,還有韓軍、英軍、法軍等16個國家的軍隊。當然了,在某些人計算傷亡的時候,這些國家的軍隊往往不算「人」。
誠然,經過了這10年時間中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人民軍隊的武器裝備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起碼不用為有沒有槍可用和一把槍只能打幾發子彈而發愁了,而且還組建了一定規模的炮兵部隊。
但是1950年的朝鮮戰場上,我們炮兵部隊的火炮數量、質量與對方差距仍是極大的。
大到了什麼程度?
眾所周知,我軍主要武器來源於繳獲,裝備火炮的數量至少不會超過曾經裝備這些武器的敵人。
以解放戰爭中國軍所謂的「五大主力」為例,其每個軍的重火力為軍屬1個美式105毫米榴彈炮營、3個師各轄1個美式75毫米山炮營,滿編條件下是12門105毫米榴彈炮和36門75毫米山炮。
而實際上即便是這些王牌,也達不到滿編火炮數量,通常一個營只有8門炮左右。至於炮彈的使用也不是無限制的,一次戰役打出上萬發炮彈的情況極少。
105毫米以上的美式155毫米重炮,整個國軍中則只有36門,也全被我軍繳獲。
我們繳獲這些火炮後,以其中的105毫米(含)及以上口徑的日、美械火炮裝備了野戰軍的特種兵縱隊;而在軍和師級編制了山炮營,每個營12門山炮,王牌部隊基本滿編或略有超過。
那麼朝鮮戰場上正牌的美軍師的重火力構成如何呢?
其1個步兵師的師級炮兵就有3個105毫米榴彈炮營和1個155毫米榴彈炮營,每個炮兵營裝備18門炮。全師105毫米以上火炮為72門,這個數字比國軍所謂的五大主力同級別重炮的總和還要多。
美軍1個師另有1個裝備71輛坦克的坦克營、3個裝備22輛坦克的坦克連,另外還有一個防空營,其裝備的高炮亦可平射。
師級以上美軍另有大量的155毫米和203毫米獨立炮兵營,戰時可加強到步兵師一級作戰。
志願軍數量較多的曲射炮大多為60炮,還是特意加強過的
因此在當時我軍與美軍的火力對比中,我即便以裝備最好的那幾個王牌軍與之對比,都是極為寒酸的。這還不考慮炮彈數量,美國空軍壓制我炮兵使用等因素。
在1950年10月至1951年6月的運動戰期間,我軍遭受的傷亡中70%到80%為敵炮兵所造成,7%到8%為敵航空兵造成。美軍炮兵的使用對我行軍、進攻、集結形成了非常大的威脅,嚴重影響了我軍擴展戰果的成效。
而在運動戰中,由於敵我機動頻繁,炮兵的優勢還不能得到充分發揮。因此我王牌部隊仍能以步兵優勢及戰術優勢大量殲敵,取得了五次戰役將戰線從鴨綠江邊前推至三八線,並殲敵185277人的戰績,我志願軍作戰減員165400人(其中近半數為第五次戰役損失)。
1951年6月之後,隨著停戰談判的展開,朝鮮戰局進入了陣地戰時期。
熟悉我軍戰史的朋友都知道,我軍向來是不願意打陣地戰的。因為與我交戰的對手往往在武器上都遠強於我,武器的強弱對陣地戰的成敗影響很大。而且朝鮮戰局不允許我軍採用靈活的機動防禦戰,而是堅守作戰,這對於我軍壓力是很大的。
當時所謂聯合國軍的總司令是李奇微,而具體負責地面戰役的是第8集團軍司令範弗裡特中將。
二戰期間,範弗裡特曾擔任美軍第4師8團團長、第90師師長、第3軍軍長。
其在作戰中很有一套,但晉升很慢,到諾曼第登陸時才是個團長。原來當時大權在握的馬歇爾將軍誤認為範弗裡特為其一個愛好酗酒的同學,因而影響到了範弗裡特的晉升。此後,布雷德利的幫助下,範弗裡特終於結束了因名字引發的烏龍事件而沒有上位的尷尬局面。
1951年春,其接替李奇微擔任第8集團軍司令,上任不久就趕上了志願軍發起的第五次戰役。這次戰役我們打得不太好,尤其轉移階段遭受的損失較大,範弗裡特得到了美國軍政界的肯定。
作為一名一線指揮官,範弗裡特明白雖然聯軍一度佔據了上風,但自身損失也是極大的。第五次戰役中,美韓軍自己統計的損失中,美軍戰鬥損失為1萬多人、韓軍為3萬多人,另有其他國家軍隊損失的數千人。
因此在戰線相對固定的陣地戰中,範弗裡特以不限制的彈藥使用,來最大限度地摧毀志願軍陣地並殺傷志願軍的有生力量,同時降低美韓軍自身損失的打法。
戰線穩定後,美韓軍在一字擺開了韓軍第1軍、美軍第10軍、美軍第9軍、美軍第1軍,共計7個美軍師、10個韓軍師及其他國家軍隊。
當時美軍師有4個重炮營、1個防空炮營,韓軍師有1個重炮營,另外第8集團軍及各軍直屬若干155毫米和203毫米重炮營。
在1951年7月到8月中旬,整個戰線上沒有發生大的戰事。美軍構築了稱為堪薩斯和懷俄明線的防禦工事;而志願軍以新到的67軍、68軍、47軍等部為主,也在全線構築工事。
儘管當時美軍的火力超過志願軍20倍以上,但其依然覺得不夠使用。
李奇微認為第8集團軍應增加5個155毫米榴彈炮營、4個203毫米榴彈炮營、2個炮兵觀察營,最終李奇微得到了加強的9個重炮營,這些炮兵及從美軍總預備隊及派往歐洲的部隊抽調的部分人員,共計13000人於1951年秋抵達了朝鮮。
而幾乎與此同時,範弗裡特麾下的第8集團軍發動了1951年夏秋攻勢,分別重點進攻人民軍和志願軍陣地。
1951年9月13日至10月15日,美軍第2步兵師進攻「傷心嶺」的一個月作戰時間內。
其得到了2個105毫米榴彈炮營、2個155毫米榴彈炮營、1個203毫米榴彈炮連及1個坦克營支援,消耗的炮彈如下:
76毫米坦克炮彈62000發、105毫米榴彈炮彈401000發、155毫米榴彈炮彈84000發、203毫米榴彈炮彈13000發,此外美軍步兵師還打出了119000發迫擊炮彈和近18000發無後坐力炮彈。
美軍第5航空隊出動了842架次的飛機,投下了250噸炸彈。
1951年10月3日至19日,美軍騎兵第1師對志願軍47軍進攻的約半個月時間中。
其除了師屬的3個105毫米榴彈炮營和1個155毫米榴彈炮營外,還額外加強了1個155毫米榴彈炮營、2個155毫米榴彈炮連、1個203毫米榴彈炮連支援。
僅僅是作戰第一天支援兩個團的進攻中,美軍就打出了15000發炮彈。
在猛烈的進攻中,美軍第15野戰炮兵營還創造了1個營在24小時時間內打出了14425發炮彈的記錄。
這個數字是非常恐怖的,要知道美軍有7個作戰師,另外還有韓軍10師。平均美軍一個師在一天內就要打出1萬多發炮彈,這對於當時美軍的彈藥庫存也是極大的挑戰。
於是1951年秋季,隨著範弗裡特彈藥量的極大消耗,美軍出現了彈藥供給問題。
請注意,我們所說的僅僅是美軍意義層面的彈藥不足;而對於志願軍來說,其即便自稱彈藥不足,但其火力強度依然是我之10倍以上。
美軍彈藥的情況是:其大多為二戰後的庫存,二戰結束後美國沒有大量生產炮彈,而新下軍火訂單並讓一些企業重新生產彈藥需要到1952年底才能大量供應;再加上駐歐洲及本土美軍同樣有彈藥需求,因此美軍高層指責範弗裡特在浪費彈藥,並要求李奇微限制範弗裡特的彈藥使用。
範弗裡特很不服氣,他的反駁意見是:高層以單門炮發射炮彈數量太高來指責是不合理的,因為朝鮮戰場美軍火炮密度不如二戰。如果按二戰的部署來,那麼就要為他增加70個野戰炮兵營。言外之意就是,要麼就給我增加炮兵營數量,要麼就少廢話。
而且範弗裡特還暗示:如果限制他炮彈使用的話,傷亡人數就會劇增。
現在網上一些人,推崇美軍簡直到了美國人自己都臉紅的地步。比如在談到範弗裡特彈藥量時,就開始放彩虹屁了:美軍是以人為本,注重人的生命,如此云云。
這是什麼邏輯?哪國的軍隊不重視自己士兵生命了?真要有美國人的那種條件,你以為誰都願意讓步兵去死戰嗎?而如果沒有美國那種條件,又不想死人,難道就要投降?
按李雲龍的說法,要是真那麼富,誰還拼刺刀啊,一人一挺輕機槍,見人就突突,那多痛快!
更何況,範弗裡特彈藥量背後一個很明顯的情況是:美軍步兵離開了超強度的火力支援,是無法在朝鮮戰場作戰的,這恰恰反證了志願軍的強悍。
甚至在戰場上,即便是美軍打出了範弗裡特彈藥量,即便是美軍用韓軍步兵當炮灰,自己的損失也不小。如前文所述的美2師打出那麼多炮彈,自己步兵傷亡也高達3700多人;騎1師半個月就報銷了2900多步兵。
美軍一個師就6000能突擊的步兵,在範弗裡特彈藥量下依然損失過半,這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吧?
當然,我們也承認,在1951年夏秋季作戰中,美軍確實也憑藉著巨大的彈藥量和傷亡在緩慢推進了。可到1952年的陣地戰,還能奏效嗎?
1952年10月到11月的上甘嶺戰役,美韓軍動用了18個105毫米以上的炮兵營,在區區3.7平方公裡的陣地上打出了1974545發炮彈,而且以上僅統計了81毫米以上口徑。
結果是什麼呢?
美軍步兵第7師被打殘,韓軍第2師基本將老兵打完,後續補充的上萬步兵也大部消耗,一次戰役就損失了25000餘人。
範弗裡特彈藥量即便比前一年更變本加厲,但巨大的彈藥消耗與傷亡已經無法再在志願軍的陣地前前進一步了。
當時美軍的彈藥消耗大到了什麼程度?
1952年第8集團軍彈藥消耗費用為7.5億美元;1953年整個美陸軍申請的35億美元中有25億是買彈藥的。
到1953年初,隨著美軍資金及軍工生產的到位,其不再受彈藥消耗限制。
到1953年1月至4月,美韓軍的火炮發射量分別為976315發、1051291發、1427418發、1324634發。
但儘管美韓軍此時月均發射炮彈已超過了100萬發,志願軍陣地卻已是巋然不動,而且不僅如此我軍還能在戰役級進攻中撕開對方的堅固壁壘工事,雙方戰力對比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