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火箭炮有多恐怖?此武器是蘇聯研發,曾重創德軍和美軍

2020-12-07 迷彩前沿

導語:喀秋莎火箭炮有多恐怖?此武器是蘇聯研發,曾重創德軍和美軍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誕生了很多讓人懼怕的武器,比如納粹德軍手中的「希特勒電鋸」MG42機槍,該槍結構緊湊布局合理,射程、射程、威力都極其的強悍,最為瘋狂的是它的持續火力輸出能力,密集的子彈讓敵人沒有任何可以衝鋒的可能性,用人海戰術都沒有用,蘇德戰爭時期,倒下MG42下的蘇聯士兵沒有百萬也有幾十萬。

而蘇聯這邊其實也有讓德軍害怕的武器,它就是「史達林風琴」喀秋莎火箭炮,這種武器是歷史第一款自行火箭炮,它採用了8條「工」字型發射軌道,可最大化提高發射的效率,其同時將166枚132mm口徑的火箭彈發射出去,短短一瞬間就能完成對指定目標的飽和性打擊,一個喀秋莎火炮團足以跟一個師媲美。

納粹德軍親身體驗過這款火炮的恐怖之處,在射程之內基本無處可逃,面對如同下雨般的炮彈,戰線上的士兵只能躲起來,當再次露出頭來的時候,敵人已經衝到陣地上了,與步兵配合的作戰效率極高,但這款由蘇聯打造的火箭炮,發揚光大卻是在志願軍的手上,韓戰時表現極其的亮眼。

那時候我們配置有眾多蘇聯援助的喀秋莎火炮,但即便是這樣和美聯軍的差距還是很大的,因為美軍能夠掌握制空權,喀秋莎火箭炮很容易暴露自己的位置,於是志願軍想出了一個辦法,讓喀秋莎火箭炮加入到遊擊戰中,利用喀秋莎火炮的機動性進行消耗打擊,這直接重創了美聯軍。

上甘嶺戰役中,喀秋莎火箭炮相當的重要,它可以是志願軍最為核心的武器之一,打反擊壓制最靠它,配合上志願軍的戰術,展現了百分之百的性能,至今很多德國還有美國的退役老兵,看到這款火炮仍舊後怕不已。


相關焦點

  • 喀秋莎火箭炮有何優點?生產成本低,炮彈威力不小
    生產成本低,炮彈威力不小二戰中各國實際上都搞了火箭彈,但是只有蘇聯用得比較廣泛並且打出名氣,德國也有自己的各種火箭炮,只不過配備給了支援部隊作為特殊武器使用,很多時候數量既不夠多,也沒集中使用,而且還經常只是拿去發射煙幕彈和燃燒彈,就連英國人都有床墊火箭炮,火箭彈生產成本還低於喀秋莎不少,因為RP系列火箭就是一個通用的3英寸火箭發動機接上海軍的4.5英寸高爆彈彈頭
  • 比喀秋莎還猛?盟軍這款火箭炮謝爾曼能炸得德軍懷疑人生
    說起在二戰時期,經歷過實戰的火箭發射車,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恐怕就是蘇軍的「喀秋莎」。而除了「史達林的管風琴」外,各國或多或少地都有在坦克上搭載過火箭彈,以應對敵軍集群目標,為突擊部隊提供火力支援的記錄。 德軍就曾在繳獲的法軍坦克,例如H-35上安裝過4/6枚280火箭彈發射架,只不過數量並不多見。
  • 炮兵之王——喀秋莎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有一首蘇聯歌曲在中國被廣為傳唱。 蘇聯衛國戰爭期間,有一種武器令德軍士兵魂飛魄散。 這首膾炙人口的愛情歌曲和這種威力巨大的恐怖武器,有著同一個名字——喀秋莎。這種自行式火箭炮安裝在載重汽車的底盤上,裝有軌式定向器,可聯裝16枚132毫米尾翼火箭彈,最大射程約8500米,1939年正式裝備蘇軍,1941年8月在斯摩稜斯克的奧爾沙地區首次實戰應用。當時蘇軍的一個火箭炮連以一次齊射,摧毀了納粹德國軍隊的鐵路樞紐和大量軍用列車。火箭炮齊射時,像火山噴發熾熱巖漿,鋪天蓋地般傾瀉在敵目標上,聲似雷鳴虎嘯,熱若排山倒海之勢。
  • 捕獵「喀秋莎」火箭炮:回顧二戰德軍炮兵的反火力準備戰術
    面對蘇軍的「大炮兵主義」,數量有限的德軍炮兵力量只能是儘可能的提高其射擊的精準度,對蘇軍炮兵實施反壓制,這就需要專業的炮兵觀測車輛來提供目標指引,精準打擊蘇軍炮兵陣地,尤其是打了就跑的蘇軍「喀秋莎」火箭炮部隊。
  • 二戰天狼星行動:拿下虐德軍千百遍的「喀秋莎」!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李金鍚1941年7月14日,德軍攻佔了蘇聯重鎮奧爾沙。在該城的火車站,德軍抓緊時間裝卸來自後方的補給物資,火車站一片繁忙,物資堆積如山。但到了下午兩點半,突然傳來一陣密集的呼嘯聲,接著迅猛的炮火將車站附近的德軍以及物資全送上了天。然而不到一分鐘的時間,一切又歸於死寂。
  • 有人送它「鋼雨」綽號,可更像大篷車,亦正亦邪的M270火箭炮
    在海灣戰爭期間,美國亮出了最新研製的新型火箭炮,這就是M270多管火箭炮,這場戰爭讓M270火箭炮一戰成名。當時的美軍動用了230門M270火箭炮,共發射了1.7萬枚火箭彈,這種恐怖的場景讓世人賦予了這輛火箭炮一個恐怖的綽號——"鋼雨"。
  • 二戰十大致命武器排行榜,第一名當仁不讓最威武!
    3天後,第二顆原子彈投向日本長崎,又造成7萬多人死亡。在核武器的強大威懾力之下,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B-29型轟炸機1944年6月15日深夜,美軍68架B-29型「超級空中堡壘」重型轟炸機悄然飛臨日本九州島上空,向曾為日軍提供過大量鋼材的八幡鋼鐵廠投下了首批炸彈,拉開了美軍對日戰略轟炸的序幕。
  • 中國火箭炮製造技術遠超俄國,俄在2027裝備龍捲風S遠不如中國?
    火箭炮最初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時期是二戰期間,在一場蘇聯和德國共同進行的戰爭中,由蘇聯研製的「喀秋莎」登場。一瞬間,「喀秋莎」的威力就讓原本士氣高漲的德軍變得聞風喪膽,並鎖定了那場戰爭的勝利。之後其他國家紛紛開始研製屬於他們的火箭炮,蘇聯也在這場戰爭中看到了這種武器未來的潛力,堅定了繼續優化這種武器的決心。
  • 鴉片戰爭清軍最怕的不是艦炮和排槍:而是英軍的刺刀和火箭炮!
    有很多人認為,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主要原因是當時中國軍隊武器落後,而英國和法國侵略軍則依靠著堅船利炮,以及先進的滑膛槍取得了勝利。實際上,在鴉片戰爭中,給蒙昧的清朝官員和軍隊極大震撼的不是英軍的艦炮和排槍,而是英軍的刺刀和火箭,很多清軍臨死前也沒搞明白為何拼刺刀耍冷兵器也打不過英軍,沒搞明白那種恐怖的火箭是何方神聖。
  • 一裡路有多遠?蘇聯英雄用生命重新定義,德軍王牌部隊在此折戟!
    一裡路有多遠?蘇聯英雄用生命重新定義,德軍王牌部隊在此折戟!第二次世界世界大戰期間,550萬法西斯德國軍隊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準備不足的蘇聯在戰爭初期接連敗退,德軍憑藉局部地區的優勢兵力和先進的戰術長驅直入,在明斯克、肌膚等地發動鉗形攻勢,蘇聯軍隊損失慘重。戰爭僅僅打了一年,德軍已經深入史達林格勒和莫斯科,然而雖然蘇聯大部分腹地都已經淪陷,然而有一個邊境堡壘依然還在堅守之中。
  • 二戰英國Z Battery,只要火箭足夠多,就能嚇走德軍的轟炸機
    經過計算,這種火箭能夠上升到約1370米的高度,屬於中低空防空武器,與防空機槍差不多。遵循這一思路,英國在1937年設計製造了一款尺寸更大的3英寸防空火箭,這種火箭擁有一個和QF 3.7英寸防空炮一樣的戰鬥部,發動機是從2英寸火箭改進而來,彈體裝有穩定翼,飛得更高、爆炸殺傷範圍更廣。
  • 俄羅斯新旋風火箭炮,一次炸翻100個足球場,但射程只有中國一半
    俄羅斯的第一種火箭炮出現在偉大的衛國戰爭前夕,1939年夏天,蘇聯開始生產新型M-13火箭彈。BM-13「喀秋莎」火箭炮誕生,穿越衛國戰爭的戰場,進攻柏林,傳奇的「喀秋莎」火箭炮在勝利後繼續服役。與此同時,蘇聯火箭炮繼續發展,二戰後蘇聯研製了許多新的火箭炮:BM-20,BM-24,BM-14-16。與「喀秋莎」一起,它們被歸類為第一代國產多管火箭系統。
  • 二戰蘇聯為何損失驚人?看看這份大清洗名單,都是史達林咎由自取
    德軍損失300多萬人。其中死亡123萬人,被俘或失蹤約60萬人。1945年,蘇軍損失301萬人,其中死亡73萬人、失蹤或被俘7萬人德軍損失300多萬人。其中死亡107萬人,被俘或失蹤約70多萬人。從損失的數據對比中可以看出,即便是蘇軍取得史達林戰役的勝利後,戰場形勢日益好轉,蘇聯的損失依然大於納粹德軍。
  • 恐怖均衡說?臺灣將會研究遠程火箭炮反制大陸?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臺灣將會研究火箭炮反制大陸?最近臺灣媒體對於大陸的火箭炮很緊張,這也可以理解。目前大陸的眾多武器,包括彈道飛彈、巡航飛彈、戰機、潛艇等等,至少理論上臺灣都有應對的策略。且不說應對是否會有用,至少民眾有心理安慰:不再是金有狼牙棒,宋有天靈蓋。
  • 踢館:多管火箭炮是師炮兵團的大殺器,為何現在放到旅一級了?
    問:我們經常聽說某某武器配備到哪一級,比如火箭炮配備到旅一級,重機槍配備到連一級,能具體解釋一下這是什麼意思嗎?配備到哪一級是由什麼因素決定的,武器射程、運載能力、後勤保障能力?
  • 二戰蘇軍多愛喝伏特加?史達林下令:每人一天100克
    在二戰的蘇德戰場上,蘇軍除了喀秋莎火箭炮以及T-34坦克還有一個對付德國人的秘密武器,這便是「伏特加」。這可不是在胡說,在當時伏特加甚至是作為軍用物資進行配備的,史達林在1942年,為了提升紅軍的戰鬥意志,宣布伏特加可作為軍事物資對軍隊進行統一配發,在前線在前線作戰的蘇軍如果和德軍作戰勝利,可獲得100克的伏特加配給,而工兵等後勤單位則每天有50克的伏特加配給,並且在各個節假日。當中還有額外的伏特加配給。
  • 酷似二戰德軍的部隊,全軍戴M35鋼盔,有200輛豹1坦克
    二戰的戰況激烈,各國研製出許多先進武器。在這場規模極大的世界大戰中,美國研製的原子彈威力驚人,世界各國為之震驚。除原子彈之外,戰場上還出現射速驚人的MG-42通用機槍、喀秋莎火箭炮,美國甚至還派出「風語者」擔任最強「密碼機」。
  • 德軍殘部將美軍擋在小城外70多天,他們的戰鬥意志令人欽佩
    戰爭末期,即便是德國已經宣布投降,僅納粹黨衛軍的數千士兵,就可以將蘇聯大軍抵擋在國會大廈門外數天,其戰力可謂是恐怖。有人說,德軍也就是面對戰力不足的英軍和軍隊素質差的蘇軍才能顯得如此勇猛,面對後來的美軍不也是兵敗如山倒嗎?實際上,美軍在面對德軍時,遇到的麻煩可一點都不小。
  • 喀秋莎的射程就是和平的距離
    當漫天的火箭炮射向美軍炮兵陣地時,興奮的志願軍戰士情不自禁地喊出來,這是《金剛川》裡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之一,然而,很多「十七八歲的孩子」卻沒能親眼見到勝利的一刻,而是化成一座雕塑,守望在異鄉的河邊。諾蘭拍《敦刻爾克》時也通過多線結構,海陸空視角來重構戰場空間,但那本就是影響二戰的大戰役,時間編排也更為精準;相比之下《血戰鋼鋸嶺》的戰鬥規模要小得多,戰略意義還不如《金剛川》,吉布森則把功夫花在了戰場逼真度和血腥的渲染上。
  • 美軍二戰傷亡最慘一戰——突出部之役,德軍反擊殺傷美軍10萬
    而且,德軍的通信不再必須用無線電通訊(因為有分布廣泛的電話和電報網),這使得盟軍很強的無線電竊聽技術沒有用武之地。在這個背景下,希特勒希望重創盟軍部隊,他的如意算盤是:短期內重創西線英美聯軍,使得盟軍分裂,迫使英國和美國在德軍佔優的情況下和德國談判議和,然後德國將可有足夠時間設計和生產更先進的武器(如噴氣飛機和超級重型坦克),並允許軍力集中到東部,再給蘇聯雷霆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