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李金鍚
1941年7月14日,德軍攻佔了蘇聯重鎮奧爾沙。在該城的火車站,德軍抓緊時間裝卸來自後方的補給物資,火車站一片繁忙,物資堆積如山。但到了下午兩點半,突然傳來一陣密集的呼嘯聲,接著迅猛的炮火將車站附近的德軍以及物資全送上了天。
然而不到一分鐘的時間,一切又歸於死寂。德國士兵想不明白,這頓炮火強度至少需要一個炮兵團,可是炮兵到達陣地後還有相當繁複的準備工作,如此大的動靜不可能讓外圍警戒的哨兵發現不了。
報告同樣讓德軍高層迷惑不解,只有希特勒暴跳如雷,大罵德國軍情部門是蠢材。
一、愛國的小偷
上文中蘇聯使用的神秘武器便是編號為БМ-13的自行火箭炮。為了保密,蘇軍將生產廠家名字的第一個字母K印在炮車上,紅軍戰士也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稱,就根據字母「K」取了一個女性化的愛稱——「喀秋莎」,這個別名迅速在蘇軍隊裡傳播開來。
德軍則沒有那麼浪漫,他們將這個虐自己千百遍的「喀秋莎」叫做「史達林的管風琴」。
其實早在三十年代,「喀秋莎」的設計師利昂契夫在研製一種新型火炮的消息便被德國情報部門偵知。根據雜亂無章的情報拼湊,德國人勉強知道是一種設計新穎,結構巧妙,是一種車載式多管齊發的「火炮」。縱使展開想像力,德國人也實在無法描述這是一款什麼樣的鬼怪武器。於是上級下令,不惜一切代價將這款新火炮的資料弄到手,為此還將行動命名為「天狼星」。
德國駐蘇聯武官探聽一切關於總設計師利昂契夫的消息,後來在無意中得知在利昂契夫研究所看大門的是個白俄流亡將軍的侄子。所以德國人很輕易地將其收買了。經過簡單培訓之後,德國人要他在晚上想辦法溜進利昂契夫的辦公室,將「喀秋莎」的設計圖拍照。
那個看大門的也是個利索之人,三下五除二就幹好。得知圖紙被偷拍下來,德國軍情系統的老大卡納裡斯命令駐蘇武官處火速將膠捲送回來。誰知,情報人員在攜帶材料趕路的時候,被蘇聯小偷順走了。
這真是「放屁砸了後腳跟」,天降橫禍。問題在於小偷驗貨時發現包裡沒啥值錢東西,除了一個膠捲只有幾張印著德國雙頭鷹標誌的文件。愛國心爆棚的小偷隨手將贓物扔到了警察局門口。
經過一路輾轉,偷拍的膠捲最終來到蘇聯反間諜機關手中,蘇聯人立刻加強了戒備,偷拍圖紙的機會就這樣錯失了。
二、目標指向設計師
意外失手後,希特勒命令軍情部門繼續加大力度。於是在1941年6月初,正在趕往莫斯科參加火箭炮試驗的利昂契夫,在火車上聽到幾個婦女聊列寧格勒工學院祖鮑夫教授。
利昂契夫在列寧工學院上過學,聽過祖鮑夫教授的課,便過去打聽教授的近況,其中一名老婦人正是恩師的太太,而另一位則是莫斯科一家歌舞團的女歌手娜塔莉。利昂契夫與兩人交談甚歡,並相約以後再相見。
不過他怎麼也不會想到,火車上的兩個女人都是德國的間諜,這次「巧遇」是精心安排。
不久,「喀秋莎」試驗成功,史達林親自下令定型生產,裝配部隊,型號為「БМ-13」。此時,德軍已經對蘇開戰,報國心切的利昂契夫主動要求到前線去檢驗「喀秋莎」的實戰效果。
在動身之前,利昂契夫再次「巧遇」自己的師娘。交談中,德國間諜關懷地詢問了一些情況,而誠實的利昂契夫也沒有隱瞞,將出行信息全盤拖出。
沒過多久,娜塔莎所在的歌舞團到前線慰問演出,並且「說巧不巧」的與利昂契夫再次見面。晚宴上,慰問團團長口若懸河,侃侃而談,讓在座的眾人,包括利昂契夫聽得十分入迷。那位慰問團的團長就是大名鼎鼎的德國老牌間諜彼得羅涅斯庫。他在一戰的曾經成功綁架了敵國的潛艇設計師,所以這次想故技重施把利昂契夫綁架回來。
三、險象環生
為了讓彼得羅涅斯庫順利接近利昂契夫,德國命令潛伏在莫斯科高層的間諜以領導名義給利昂契夫所在炮兵旅發電報,說不日將有一支「慰問團」到前線慰問。
接著彼得羅涅斯庫等人由飛機秘密空投到半路的的聯絡點,與從莫斯科趕來的娜塔莎一夥匯合。
利昂契夫在前線的考察圓滿結束,正準備返回研究所,慰問團一行表示願與他同行。途中,彼得羅涅斯庫幹掉了司機,同時幾個人控制住了隨行的警衛,利昂契夫哪是特工的對手,只好束手就擒。
事情好似進展出奇的順利,「慰問團」馬上趕往十幾公裡之外廢棄的飛機場。在那兒,會有一架德國運輸機等著接他們回國。但是當一行人到達地點之後,發現沒有德國同伴,只有荷槍實彈的蘇聯士兵。
原來,幾天前那架投放彼得羅涅斯庫的飛機隨後在途中被蘇軍擊毀,蘇聯反間諜人員通過對倖存者審訊,得知了「天狼星行動」計劃,所以上演了守株待兔的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