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獵「喀秋莎」火箭炮:回顧二戰德軍炮兵的反火力準備戰術

2020-12-04 戰略論

在正規的野戰中,最具有決定性的火力就是炮兵,作戰雙方的損失大部分都是由炮兵造成的,因此如何有效壓制敵方的炮兵火力成為一個關鍵的問題。二戰中的東線戰場,蘇軍非常重視炮兵力量的集中使用,經常在進攻地域密集的部署炮兵力量,意圖形成絕對的火力壓制。面對蘇軍的「大炮兵主義」,數量有限的德軍炮兵力量只能是儘可能的提高其射擊的精準度,對蘇軍炮兵實施反壓制,這就需要專業的炮兵觀測車輛來提供目標指引,精準打擊蘇軍炮兵陣地,尤其是打了就跑的蘇軍「喀秋莎」火箭炮部隊。

蘇軍「喀秋莎」火箭炮部隊

德軍炮兵反火力準備特種車輛

炮兵反火力準備作戰是一項非常複雜的過程,大體的原理就是通過偵測蘇軍火炮發射時發出的火光、聲音和煙霧來進行聲學和光學的觀測預警,判斷出蘇軍炮兵陣地的具體位置,然後指引己方炮兵實施打擊,破壞掉敵軍炮兵的火力準備。德軍用於執行炮兵反火力準備的特種車輛有:Sdkfz 251/12型炮兵測繪與器材運載裝甲車、Sdkfz 251/13型炮擊錄音裝甲車、Sdkfz 251/14型炮擊測聲裝甲車、Sdkfz 251/15型炮擊測光裝甲車,在這些特種裝甲車全部由Sdkfz 251型裝甲運兵車改裝而成。

Sdkfz 251/12型炮兵測繪與器材運載裝甲

Sdkfz 251/12型炮兵測繪與器材運載裝甲車專門用於炮擊測繪,安裝有全套的炮兵測繪設備(如雙筒潛望鏡、炮擊角度測量器)和通信設備,車內標準乘員6人,包括1名駕駛員、1名炮擊觀測軍官、2名測繪員和2名機電員。Sdkfz 251/13型炮擊錄音裝甲車則用於錄製敵軍野戰炮發射的產生的炮聲,通過專門的炮聲分解過濾設備收集炮聲,然後將相關數據發送給炮擊聲測小組。Sdkfz 251/14型炮擊測聲裝甲車則負責對Sdkfz 251/13型炮擊 錄音裝甲車收集的炮聲數據進行深度分析,計算出敵軍炮兵陣地的坐標位置、型號和數量。Sdkfz 251/15型炮擊測光裝甲車是一款專門用於處理火炮發射出的火光和煙霧的特種裝甲車,安裝有雙筒潛望鏡和火炮信號處理器,對光信號進行綜合匯總。

Sdkfz 251/12型炮兵測繪與器材運載裝甲

德軍炮兵反火力準備戰術

在實際作戰中,上述4款特種觀測裝甲車通常混編為一組,相互配合進行聲學和光學測定敵人炮兵陣地的位置,然後引導己方炮兵實施反擊。通過聲學手段觀測時,將由Sdkfz 251/12型、Sdkfz 251/13型和Sdkfz 251/14型三款裝甲車配合使用,首先由不少於3輛Sdkfz 251/13型炮擊錄音裝甲車部署在戰場前沿記錄敵軍火炮的聲音信號,然後將信號匯總到Sdkfz 251/14型裝甲車,對數據進行深度處理,計算出具體坐標,再將信息發送給Sdkfz 251/12型裝甲車,由該型裝甲車引導遠程炮兵部隊(150毫米口徑以上)實施打擊,這主要是由於聲學測定的都是敵軍的遠程炮兵陣地(距離太遠,火光和煙霧幾乎看不到),因此只能用對應的遠程炮兵實施反制。

德軍採用測聲手段進行炮兵反火力準備戰

採用光學手段來進行炮兵反火力準備時,通常投入Sdkfz 251/12型和Sdkfz 251/15型裝甲車,主要用於探測敵軍的近程炮兵陣地,首先由Sdkfz 251/15型炮擊測光裝甲車對敵軍火炮發出的火光和煙霧進行捕捉,計算出敵軍炮兵陣地的具體位置,然後將數據傳送給Sdkfz 251/12型裝甲車,Sdkfz 251/12型引導己方炮兵陣地實施火力覆蓋。這種炮兵反火力準備戰術重點對付的就是蘇軍「喀秋莎」火箭炮部隊,這種火箭炮發射車對德軍步兵陣地形成了嚴重的威脅,而且可以快速機動而難以及時捕捉到,但是「喀秋莎」火箭炮發射時會發出大量的遭遇,火光也非常明顯,因此很容易被德軍Sdkfz 251/12型和Sdkfz 251/15型捕捉到,在10分鐘後即可發起炮兵反壓制,因此蘇軍火箭炮部隊如果不迅速轉移陣地的話,很容易被德軍炮兵所摧毀。

德軍採用測光手段進行反火力準備戰術

評價

二戰德軍除了在裝甲兵方面大放異彩外,在炮兵方面也給它的對手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德軍火炮精準的射擊讓盟軍士兵飽受苦頭。尤其在東線戰場,後期蘇軍經常在炮兵力量上佔據數倍的優勢,但是很難取得絕對的壓制效果,這就主要得益於德軍先進的野戰炮兵觀測和偵查系統,尤其是以 Sdkfz 251型裝甲運兵車為平臺改裝的炮兵觀測裝甲車系列,大大提升了德軍在運動戰條件下的炮兵偵測能力,比傳統的固定炮兵觀察哨具有更大的戰術優勢。

相關焦點

  •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恐怖?此武器是蘇聯研發,曾重創德軍和美軍
    導語:喀秋莎火箭炮有多恐怖?此武器是蘇聯研發,曾重創德軍和美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誕生了很多讓人懼怕的武器,比如納粹德軍手中的「希特勒電鋸」MG42機槍,該槍結構緊湊布局合理,射程、射程、威力都極其的強悍,最為瘋狂的是它的持續火力輸出能力,密集的子彈讓敵人沒有任何可以衝鋒的可能性,用人海戰術都沒有用,蘇德戰爭時期,倒下MG42下的蘇聯士兵沒有百萬也有幾十萬。
  • 喀秋莎火箭炮有何優點?生產成本低,炮彈威力不小
    喀秋莎火箭炮有何優點?生產成本低,炮彈威力不小二戰中各國實際上都搞了火箭彈,但是只有蘇聯用得比較廣泛並且打出名氣,德國也有自己的各種火箭炮,只不過配備給了支援部隊作為特殊武器使用,很多時候數量既不夠多,也沒集中使用,而且還經常只是拿去發射煙幕彈和燃燒彈,就連英國人都有床墊火箭炮,火箭彈生產成本還低於喀秋莎不少,因為RP系列火箭就是一個通用的3英寸火箭發動機接上海軍的4.5英寸高爆彈彈頭
  • 二戰天狼星行動:拿下虐德軍千百遍的「喀秋莎」!
    德國士兵想不明白,這頓炮火強度至少需要一個炮兵團,可是炮兵到達陣地後還有相當繁複的準備工作,如此大的動靜不可能讓外圍警戒的哨兵發現不了。報告同樣讓德軍高層迷惑不解,只有希特勒暴跳如雷,大罵德國軍情部門是蠢材。一、愛國的小偷上文中蘇聯使用的神秘武器便是編號為БМ-13的自行火箭炮。
  • 比喀秋莎還猛?盟軍這款火箭炮謝爾曼能炸得德軍懷疑人生
    說起在二戰時期,經歷過實戰的火箭發射車,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恐怕就是蘇軍的「喀秋莎」。而除了「史達林的管風琴」外,各國或多或少地都有在坦克上搭載過火箭彈,以應對敵軍集群目標,為突擊部隊提供火力支援的記錄。 德軍就曾在繳獲的法軍坦克,例如H-35上安裝過4/6枚280火箭彈發射架,只不過數量並不多見。
  • 炮兵之王——喀秋莎
    蘇聯衛國戰爭期間,有一種武器令德軍士兵魂飛魄散。 這首膾炙人口的愛情歌曲和這種威力巨大的恐怖武器,有著同一個名字——喀秋莎。這種自行式火箭炮安裝在載重汽車的底盤上,裝有軌式定向器,可聯裝16枚132毫米尾翼火箭彈,最大射程約8500米,1939年正式裝備蘇軍,1941年8月在斯摩稜斯克的奧爾沙地區首次實戰應用。
  • 二戰十大致命武器排行榜,第一名當仁不讓最威武!
    「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埃塞克斯」級航母是二戰中美國海軍建造的主要艦隻,在對日作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其設計排水量為2.7萬噸,滿載排水量約為3.2萬噸。該級航空母艦的主要作戰兵力是艦載機,二戰後期,共有144艘次遭受魚雷、炸彈和日本「神風」自殺飛機的攻擊,但沒有一艘被擊沉。
  • ...精銳「德械師」和真正的德軍師差在哪裡?火力根本不是一個量級
    戰術核心是通用機槍。在此我們用來比較的德軍模板是1939年戰爭爆發前的德軍步兵師編制。德軍最基層戰術單位步兵班的編制為10人,其中一名士官(班長)和9名士兵,班長標準武器自1941年後是一把MP38/40衝鋒鎗。德軍步兵班戰術核心是機槍,每班都會配有一個3人組成的機槍組(裝備MG34或MG42通用機槍)。除去機槍手和班長,一個步兵班有6人是步兵,裝備98K步槍和手榴彈等單兵裝備。
  • 喀秋莎的射程就是和平的距離
    為了完成「明天五點,必須過橋」的任務,炮兵連、工兵連的志願軍將士在美軍持續性的高空轟炸下不斷修橋、護橋,最後用血肉之軀架起「人橋」……影片由路陽、郭帆、管虎三位導演聯合執導,在極為有限的時間內,交出了一份不止於合格的答卷。「這就是我們的喀秋莎嗎?」
  • 「二戰風雲」籠中莽獸下的裝甲英豪—盤點諾曼第地區的德軍裝甲部隊
    堂堂元帥也淪為戰鬥機的獵物在地面上,盟軍各個師的火力也讓人瞠目結舌。由於自知己方裝甲部隊無力與德軍抗衡,盟軍步兵師中擁有大量的重火力。在強大的工業實力背書下,盟軍動輒便能編織起一道由航空兵、海軍以及地面火炮構築的火牆。縱使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德軍裝甲師都難以逾越。
  • 史達林之錘,前蘇聯B-4型203毫米重型榴彈炮,二戰最奇特的大炮
    "炮兵是戰爭之神"這句話是蘇聯最高統帥史達林的名言,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在整個二戰期間,蘇軍的炮兵確實是令德國人聞風喪膽的存在:從各種自行式和牽引式火炮,再到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紅軍的炮兵部隊幾乎是戰神的化身,在任何情況下,他們都能以猛烈的炮火,化解納粹德國的進攻。
  • 屍山血海:揭秘蘇聯在二戰期間的「人海戰術」
    在過去,二戰蘇軍常被描述成靠人海壓垮德軍防線的人肉壓路機,如今這一風向卻又完全轉了過來,無論是在一些流量很大的問答社區,還是在一些視頻網站上,關於蘇軍使用「人海戰術」的說法經常被斥責為西方資料中對蘇聯紅軍「戴有色眼鏡的污衊」並時常有人聲稱戰爭後期蘇軍戰術水平「遠超德軍」。確實到若干年前為止,受到引進的各色西方資料影響,確實存在總體低估蘇軍的情況。
  • 中國火箭炮製造技術遠超俄國,俄在2027裝備龍捲風S遠不如中國?
    火箭炮最初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時期是二戰期間,在一場蘇聯和德國共同進行的戰爭中,由蘇聯研製的「喀秋莎」登場。一瞬間,「喀秋莎」的威力就讓原本士氣高漲的德軍變得聞風喪膽,並鎖定了那場戰爭的勝利。11月18日,據俄羅斯的一個網站俄塔社發布新聞稱,俄羅斯陸軍炮兵和飛彈總監米哈伊爾·馬塔夫耶夫斯基中將表示,俄羅斯將在2027年裝備全新的「龍捲風S」300毫米火箭炮,替換已經老舊的BM-30斯邁奇。
  • 酷似二戰德軍的部隊,全軍戴M35鋼盔,有200輛豹1坦克
    二戰的戰況激烈,各國研製出許多先進武器。在這場規模極大的世界大戰中,美國研製的原子彈威力驚人,世界各國為之震驚。除原子彈之外,戰場上還出現射速驚人的MG-42通用機槍、喀秋莎火箭炮,美國甚至還派出「風語者」擔任最強「密碼機」。
  • 鴉片戰爭清軍最怕的不是艦炮和排槍:而是英軍的刺刀和火箭炮!
    到了17世紀,歐洲的軍事進步超過了東方,歐洲軍隊尤其是法國軍隊改良了炮兵作戰理論和戰術,標準化的炮兵作業開始面世,身管火炮得到大發展到了18世紀末,歐洲人認識到採用集束髮射的火箭炮在戰場上能夠發揮巨大作用。   1799年,英軍在徵服印度邁索爾的戰爭中,發現當地軍隊使用一種集束火箭具有很大射程和威力,將其作為戰利品帶回國內。1805年,英國武爾威治兵工廠皇家炮兵實驗室的康格裡夫的炮兵上校威廉?
  • 被低估的炮兵:榴彈炮與坦克的較量
    1944年5月23日的下午,加拿大第一師奉命進攻希特勒在義大利南部戰線中的一段德軍防禦陣地。戰役打響後不久,加軍的指揮官明顯意識到這次進攻似乎已宣告失敗,因為加軍在進攻中傷亡慘重;最糟糕的是德軍在隨後用坦克發起了反衝鋒。值得慶幸的是,加拿大的皇家炮兵群(規模相當於美國的炮兵旅)用榴彈炮擊退了德軍的這次裝甲衝擊。
  • 俄羅斯新旋風火箭炮,一次炸翻100個足球場,但射程只有中國一半
    俄羅斯的第一種火箭炮出現在偉大的衛國戰爭前夕,1939年夏天,蘇聯開始生產新型M-13火箭彈。BM-13「喀秋莎」火箭炮誕生,穿越衛國戰爭的戰場,進攻柏林,傳奇的「喀秋莎」火箭炮在勝利後繼續服役。與此同時,蘇聯火箭炮繼續發展,二戰後蘇聯研製了許多新的火箭炮:BM-20,BM-24,BM-14-16。與「喀秋莎」一起,它們被歸類為第一代國產多管火箭系統。
  • 帝國陸軍的沒落:簡析二戰日本陸軍裝甲戰術思想落後的根本原因
    引言縱觀整個二戰時期,不論是德軍的閃擊戰戰術,還是蘇軍大縱深戰役理論,都創下了軍事史上輝煌的一頁,標誌著現代機械化戰爭時代的到來。二戰全面爆發後,當德軍的裝甲集群為希特勒立下赫赫戰功時,日本總算是被坦克集中使用帶來的威力震撼到了,日軍也開始著手組建自己的戰車部隊,並在1942年9月發布了《戰車部隊應用通告》,坦克的作戰教義的改變就是想從思想上根本扭轉人們對坦克應用的認識。但是,從之後的對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中仍然可以看到,日軍還是違背了其作戰教義,直到戰爭結束,日軍始終沒有將舊的思想轉變過來。
  • 二戰英國Z Battery,只要火箭足夠多,就能嚇走德軍的轟炸機
    英軍賦予使用火箭炮部隊Z的編號,因此他們被稱為Z Battery(Battery有連隊、炮臺等意思,個人認為翻譯成Z防空火箭炮連隊會比較準確)。1940年6月,英國面臨德軍入侵的危險,而且不列顛空戰正激烈進行,英國首相邱吉爾要求大量供應防空火箭,這其中包括3英寸火箭炮和海軍的另一種版本,他的要求得到火箭研發部門的熱烈支持,到年底的時候已經開始大規模量產,到1942年時年產火箭彈240萬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