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風雲」籠中莽獸下的裝甲英豪—盤點諾曼第地區的德軍裝甲部隊

2020-12-05 歐羅巴上的公牛

當人們談論到納粹德國的武裝力量時,身著黑色制服的裝甲兵們無疑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這些「黑色旋風」席捲波蘭、法國與蘇聯,留下了無數的經典戰例。

然而當時間來到1944年,反法西斯戰爭迎來轉折之後,德軍裝甲力量便進入了不可逆轉的衰退期。

儘管如此,在1944年法國戰役的頭兩個月中,雖然德軍各個步兵師的質量十分差勁,但集結於此處的裝甲部隊,卻是任何人都不敢小覷的全明星力量。

「全明星」裝甲陣容:

從「霸王行動」伊始至德軍在法萊斯口袋逃出生天,德國國防軍以及黨衛軍投入戰鬥的裝甲師總額為11個裝甲師以及3個重型裝甲營在內的強大陣容。

德軍截止6月10日保有1554輛坦克(39輛3號、758輛四號、655輛五號「黑豹」以及102輛「虎」式重型坦克),黨衛軍第9、10裝甲師另有34輛四號坦克以及40輛黑豹坦克。

然而,儘管德軍擁有十分驚人的裝甲力量,在整個法國戰役中卻鮮見其大顯身手。如此耐人尋味的現實,背後卻隱藏著這批身經百戰的裝甲精英面臨的無奈。

破碎的地形:

如果你是曾在東線或北非浴血奮戰的老兵,當你在法國西北立志阻擋盟軍咄咄逼人的攻勢時,你卻不得不在科唐坦半島遍布的灌木籬牆面前望洋興嘆。

「灌木籬牆」(Bocage)這一最早可追溯於北歐維京人的單詞,指代西歐各地以林地和牧場混合的地形。

而在整個科唐坦半島,這一地形幾乎無處不在,無論是北線英軍向卡昂發動的攻勢,亦或是美軍向聖洛的進軍,都受到這一低可見度獨特地形的牽制。

這些一人多高的灌木叢十分適合擲彈兵、反坦克炮以及突擊炮的偽裝,而空中偵察也幾乎無法發現。在盟軍的行軍隊列遭受突如其來的打擊時才有可能發現德軍的埋伏。

然而,反過來說,這些灌木也一定程度上給德軍的集結與行軍造成了麻煩。而遍布法國鄉村的遊擊隊同樣可以利用這一地形遲滯德軍裝甲部隊的集結與行軍。

也正因為如此,諾曼第地區的平原與烏克蘭平原存在相當大的不同,致使雙方都難以集結規模龐大的裝甲部隊進行一場決定性的裝甲會戰。

「盟式戰鬥」

對於經歷過東線戰鬥的德軍老兵而言,德國空軍幾乎可以隨時提供空中保護,為地面部隊的推進撐起一把保護傘。然而到了西線卻是物是人非。

早在諾曼第戰役打響的一個月以前,盟軍駐紮在英格蘭的空軍就對法國境內的交通要衝以及公路輪番掃蕩,盟軍的空中優勢史無前例,為了給德軍造成戰略誤判,盟軍空襲加萊與諾曼第的強度比是2比1。

即便如此仍然有效破壞了諾曼第地區的交通要道。再加上無處不在的自由法國遊擊隊四處襲擾,德軍駐紮在法國南部以及靠近後方的裝甲師甚至很難迅速機動至前線,更遑論發起強而有力的裝甲反攻了。

盟軍的空中優勢

另一方面,諾曼第上空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盟軍空軍編隊隨時準備對任何敢於在陽光下行軍的德軍隊列發起降維打擊,因而所有德軍部隊不約而同加強了夜間的行軍戰鬥訓練。

儘管空軍裝備的絕大多數武器都無法保證有效擊毀德軍坦克,然而對於運送補給的卡車以及幾乎毫無防護的擲彈兵們卻是巨大的威脅,一輪掃射就能迫使德軍分散尋求掩護。

更有甚者,「沙漠之狐」隆美爾元帥也在7月17日乘車返回前線的途中被加拿大空軍的攻擊機打成重傷。這位令盟軍恐懼的「狐狸」自此再也沒能出現在戰場上。

堂堂元帥也淪為戰鬥機的獵物

在地面上,盟軍各個師的火力也讓人瞠目結舌。由於自知己方裝甲部隊無力與德軍抗衡,盟軍步兵師中擁有大量的重火力。在強大的工業實力背書下,盟軍動輒便能編織起一道由航空兵、海軍以及地面火炮構築的火牆。

縱使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德軍裝甲師都難以逾越。在登陸日當天,駐紮在灘頭附近的第21裝甲師便迅速向英軍「劍」灘中的缺口發動了反擊。

英加軍之間危險的缺口

起初進展還算順利,德軍順利切入了缺口,隨後卻深陷英加兩軍炮火之中,無法再次鞏固擴大陣地,隨著援軍的遲到和盟軍開始擠壓,21裝甲師只得垂頭喪氣地撤退。

「擲彈兵才是中流砥柱」

由於以上因素十分不利於裝甲部隊的發揮,德軍各個裝甲師的戰鬥重擔便落在了裝甲擲彈兵們的身上。「帝國」裝甲師第2裝甲團團長克裡斯坦·蒂克森(Christan Tychsen)在戰前提出了以下戰術原則:

首先消滅敵方炮兵部隊,擲彈兵要不惜一切代價消滅敵方炮兵,因為敵軍在失去炮火支援的情況下防線十分容易鬆動。

而我軍必須趁此盡力向前穿插,不需顧及側翼安全。而進攻過程中也不應拘泥於實現既定目標,而是審時度勢及時擴大戰果。

在德軍的戰術中,負責第一批發起進攻的擲彈兵將放棄他們的運兵車,僅僅留部分用以補給彈藥。裝甲部隊負責同突擊炮以及火炮一道,用直射火力支援步兵的進攻。

當擲彈兵們成功迫使敵軍後撤,第二批全裝甲部隊將會迅速挺近,若是前方進攻受阻,裝甲部隊將會審時度勢,挑選較為順利的地段發起攻擊,並且接過該地段所有部隊的指揮權發起一波合成進攻。

在諾曼第的地形下,裝甲部隊不得不放棄重要的矛頭地位。這一戰術幾乎是所有裝甲部隊指揮官們的共識。

維萊博卡日突襲得手

儘管德軍針對性地作出了戰術調整,盟軍的信息優勢卻仍不是簡單地調整戰術就能抵消的。在整個諾曼第戰爭期間,德軍戰術反擊收效並不大。

例如在6月13日,儘管魏特曼向維萊-博卡日發動的突襲迫使第7裝甲師撤退,然而當德軍出動更多擲彈兵與坦克下午發動新一輪攻勢時,卻未能取得值得稱道的戰績。

而次日當英軍撤出鎮子後,在野外的德軍也在英軍防守下屢屢碰壁。德軍8月12日集結起開戰以來最大規模的裝甲部隊向美軍第35步兵師佔據的莫爾坦鎮以及附近高地發起反擊,被美軍頑強擋住。

莫爾坦反擊中,籬牆卻成了德軍進攻的障礙

特別是隱藏在高地植被中的炮兵觀察員,用精準的炮火狠狠招待了「帝國」師的軍事精英們。

難啃的骨頭:

儘管諾曼第密布的灌木果園極大限制了德軍裝甲部隊的衝擊,然而對於防守而言,這樣的地形卻十分有利。德軍部隊可以藉助植被完美地將自己偽裝起來,等到盟軍接近時再開火。

急於控制卡昂與聖洛的盟軍已經不止一次吃了大虧,而以當時的技術條件,空中偵察並不能起到很好的觀察效果,炮火覆蓋的效果也不好,更多起到的是打亂德軍陣型,震懾士氣的次要效果。

部署在前沿的步兵是裝甲部隊們的眼睛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西線德軍步兵質量奇差的不利因素下,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德軍坦克構築起一道難以逾越的銅牆鐵壁。

盟軍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步兵與資源,優先拔掉隱蔽得很好的德軍前沿陣地,廢了德軍觀察哨,隨後再一點一點消耗掉德軍寶貴的裝甲部隊。

希特勒青年團的虎式坦克

然而,這樣做的代價是巨大的。在這種殘酷的戰鬥中,英軍步兵損失直線上升,甚至到了解散第38、45、57三個步兵師,將步兵補充至其它師的窘迫地步。各裝甲師不得不擔負起直接衝擊的任務,並且被德軍反坦克火力揍得滿地找牙。

西邊美軍的日子也不好過,隨著一些原本部署在卡昂的裝甲部隊調往聖洛,表現本就不佳的美軍就更為難受,他們甚至直截了當地將此稱為「籬牆戰鬥」。

人力物力擁有絕對優勢的盟軍,在時隔兩個月之後才佔據了卡昂與聖洛這兩處要衝,打開了法國戰役的突破口。

到8月25日法萊斯口袋收緊,盟軍已經付出了14萬人傷亡的巨大代價,相比之下德軍傷亡卻僅有11萬餘人。德軍戰術表現仍然整體高於盟軍不少。

參加「古德伍德」戰役的英軍坦克

從登陸日到盟軍攻入巴黎的近兩個月時間中,德軍裝甲部隊一直面臨窘境。防禦作戰中德軍裝甲部隊一直能以高素養讓進攻的盟軍付出更大代價。

然而當盟軍達成決定性的突破後,德軍又會因為缺乏資源而反擊效率堪憂。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年底,由於天氣的限制,盟軍空中優勢受到極大削弱,準備已久的德軍裝甲部隊發動了震驚西方的反擊戰,而這卻又是另一回事了。

公眾號商務合作

文章投稿

請加微信號

15900386372

【二戰風雲】戰爭熔爐的惡魔監工—迫害奴工的黨衛軍經濟與行政部門

【二戰風雲】鷹從天降的希特勒綠魔鬼—簡述二戰德軍傘兵戰史

【二戰風雲】納粹特種部隊的偷天換日—1944阿登戰役中的格裡芬行動

相關焦點

  • 二戰德軍的特種部隊布蘭登堡部隊到阿登戰役的特殊150裝甲旅
    說二戰時期的特種部隊作戰,最開始是英國22特種空勤部隊,他們擁有一頂綠色或者紅色貝雷帽,從1940年開始在德國北非地區,挪威軍港,展開敵後偷襲行動,給德軍造成極大的損失,特別是對當時挪威地區的騷擾,讓希特勒錯誤的認為英軍的下一步攻擊解放的地點是在挪威,這導致從1941年到1945年德軍在挪威的駐軍一直保持在
  • 從破碎至勝利,二戰中的蘇聯裝甲部隊,如何在戰火中浴火重生
    如果提起二戰中蘇聯裝甲部隊,相信很多人想到的都是無窮無盡的T-34中型坦克組成的鋼鐵洪流。確實,很多戰史裡都提到了蘇軍裝甲部隊在數量上的強大,而德軍則享有質量上的優勢,往往蘇軍能夠出動數倍於德軍的坦克數量,形成強大的戰略優勢。
  • 春季覺醒行動,德軍裝甲部隊最後的一擊,蘇軍將如何化解危機?
    巴拉頓湖戰役是德軍裝甲部隊在二次世界大戰歷史中發動的最後一次進攻,它發生在匈牙利,德軍稱之為春季攻勢行動,德軍裝甲部隊氣勢洶洶,蘇軍也忙於調兵遣將。作為納粹德國最後一次反擊,蘇軍方面顯然異常重視。蘇聯和德國這兩位重量級「裝甲拳王」,將在巴拉頓湖,展開他們之間最後一次交鋒。
  • 二戰阿登戰役德軍的悲壯空降作戰,綠魔鬼的絕唱
    二戰初期,德國傘兵從天而降,出其不意地發動了多次奇襲:在丹麥和挪威譜寫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空降作戰的篇章;空降攻佔所有荷蘭機場,為德軍迅速佔領荷蘭提供保證;突襲比利時埃本·埃馬耳要塞創下二戰中最大膽空降行動的紀錄;克裡特島戰役被算作二戰中唯一一次以傘兵部隊為主實施的攻堅戰。這些空降作戰為德軍「閃電戰」的勝利提供了重要保障。營救墨索裡尼的橡樹行動,卡西諾戰役,德軍傘兵戰績赫赫,贏得了「綠魔」的綽號。
  • 從一場本不該發生的慘烈戰役,來看有信仰的德軍是多麼可怕
    隨後,為了鞏固佔領區,盟軍發動一系列大規模戰役,意圖奪取諾曼第地區最大的城市卡昂。為了使計劃一舉成功,英軍統帥蒙哥馬利將軍親自參與作戰計劃制定。按照原計劃,英國第2集團軍借道直逼卡昂城,不過,意料中的意外發生了,他們在半路上碰到一支德國部隊。然而,當英軍準備與敵人作戰時卻頗感意外——對方竟然是德國SS第12裝甲師。
  • 盤點二戰八大名將,日本的山本五十六隻排第八,德國有三大將上榜
    ——卡爾·貝克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波及範圍最大,牽扯國家最多,死傷人口最多的戰爭;但是這也是無數軍事天才們夢寐以求的世界,在這個時期內,誕生了無數驚才絕豔之輩,稱之為數不勝數也毫不為過,現在盤點下二戰時期八大名將。
  • 帝國陸軍的沒落:簡析二戰日本陸軍裝甲戰術思想落後的根本原因
    引言縱觀整個二戰時期,不論是德軍的閃擊戰戰術,還是蘇軍大縱深戰役理論,都創下了軍事史上輝煌的一頁,標誌著現代機械化戰爭時代的到來。日軍高層對坦克部隊重要性的認識,其實在二戰時期一直是比較低的,相比於歐美國家對坦克在戰爭中作用的認識,那更不在一個層次上。
  • 1944年冬,納粹德軍發動最後一次攻勢,兩個團美軍向德軍投降
    他下令將大多數的軍隊後勤人員轉入作戰部隊,海軍和空軍部隊人員轉為步兵,同時下令建立「人民近衛軍」,強徵16歲至60歲的男性入伍,經過不到兩個月的訓練之後立刻投入戰場。希特勒還從東線戰場調集部分部隊前往阿登地區,這意味著東線德軍在1945年1月將沒有預備隊可用,而此時蘇軍正在醞釀新一輪的冬季攻勢。當負責東線戰場的德軍參謀總長古德裡安對此表示異議時,希特勒前所未有的當眾訓斥他道:「用不著你來教訓我!
  • 德軍的最後一次勝利,勞班坦克大決戰,摧毀蘇軍351輛裝甲車輛
    蘇軍於2月16日對勞班發動了進攻,蘇軍近衛第三坦克軍下屬的第九裝甲師與德軍裝甲部隊迎頭相撞緊跟著又派遣了第103坦克旅,第16裝甲師和第17裝甲師,第39裝甲師增援勞班,並伺機對蘇軍進攻部隊實施反擊,圍殲蘇軍近衛第三坦克軍。雖然德軍派遣的裝甲部隊看起來貌似數量眾多,但實際上很多部隊都不滿編,並且大量官兵都是新招募的新兵,缺乏足夠的訓練,指望他們消滅蘇軍實在是有些強人所難,也不切實際。
  • 空中死神:蘇聯「飛行坦克」,二戰德國裝甲終結者!
    二戰期間,不少武器裝備都有著非常亮眼的表現,在這場戰爭中大放異彩,其中有這麼一款戰機受到了極高的評價,它是蘇聯人口中的「飛行坦克」,也是德國人嘴裡的「黑色死神」。在蘇德戰爭期間,憑藉著極高的防禦力以及優秀的對地支援能力,被視為整個二戰裡綜合性能最好的對地攻擊機,它就是伊爾-2攻擊機。這款戰機可以說是在德軍心裡留下了深重的陰影,在它面前,坦克簡直不堪一擊,是空中死神,也是德軍裝甲的終結者!
  • 二戰德軍骷髏師有多可怕?被稱為蘇軍的死神,成員都有抑鬱症
    說起二戰中令人聞風喪膽的部隊,估計大家都不會遺漏掉德軍的武裝黨衛軍,其中有三支黨衛軍堪稱王牌中的王牌。他們分別是骷髏師、帝國師和維京師。今天我們就來瞧瞧他們在二戰中的所作所為,來比比看誰才是真正的「地獄之師」。
  • 美軍二戰傷亡最慘一戰——突出部之役,德軍反擊殺傷美軍10萬
    1944年8月,盟軍在諾曼第登陸成功,這讓德軍困局加劇:東線戰場上就面臨著蘇軍的強勢反攻,現在盟軍又開闢了第二戰場。不過盟軍的進展也沒有那麼順利,本來按照「霸王行動」(又稱「大君主作戰」,諾曼第登陸的盟軍代號)計劃,要在D+90日(即諾曼第登陸後第90天)攻至塞納河,然後大約D+120日以後攻至德國邊境。
  • 蘇聯「飛行坦克」,被稱為「黑死神」,還是二戰德國裝甲終結者
    蘇聯衛國戰爭時期,有這樣一款攻擊機,提起這款攻擊機來,可以說是能夠令法西斯聞風喪膽,而且被德軍稱為「黑死神」。這款對地攻擊機就是伊爾-2強擊機。為什麼被稱為「黑死神」呢?因為攻擊機本身是具有較強的防護能力和其直接用於支援地面部隊作戰,摧毀敵方戰役戰術縱深內的防禦工事、坦克、軍用車輛、前線機場、交通樞紐、碼頭或艦艇等軍事目標的特性,這種戰機在戰爭中也就成為了「陸地之王」揮之不去的可怕夢魘。而且伊爾-2強擊機對敵方地面目標特別是坦克具有強大的突擊力,在戰鬥中取得了非凡的戰績。
  • 二戰十大坦克排名TOP10
    E Tiger I)即「虎」式坦克是二戰期間德國製造的重型坦克。虎式坦克自1942年進入德國陸軍服役至1945年德國戰敗投降為止。同時,它也是二戰中最著名的坦克之一。 在戰爭中「虎」擊毀了大量的敵軍坦克和其它裝備,在對手心中樹立了不可戰勝的神話、留下了威力巨大的深刻印象。「虎」式坦克裝備的88mm炮威力巨大,厚重的裝甲使它幾乎堅不可摧。
  • 二戰德軍在東線最後一次戰略進攻——「藍色方案」始末
    在二戰初期,德國是最早認識到機械化部隊重要性的國家之一,在他的軍隊中包含了大量的機械化部隊,諸如摩託化師和坦克師,還有用來運輸補給的汽車運輸營。在蘇軍的冬季攻勢中,德軍不僅損失了1/3的前線兵力,還損失了將近90%的坦克,直到1942年夏季攻勢開始之前,德軍也沒辦法讓其部隊的機動化水平回升到1941年6月份的狀態,好在中央集群與北方集群將幾乎全部非戰鬥車輛都加強給南方集群,這才使得南方集團軍群有發動大規模進攻戰役的能力。
  • 它就是蘇聯二戰後第一種裝甲運輸車K-75:薩沙的兵器圖譜第173期
    今天的主角K-75裝甲運輸車,就是如此。 二戰中的蘇軍沒有大量裝備履帶式裝甲運輸車,只是有大量的坦克、輪式裝甲車和裝甲汽車。 這導致蘇聯機械化部隊編組困難,因為輪式車輛難以通過複雜地形,甚至不能離開公路。
  • 踢館:複合裝甲的抗穿性能不如鋼裝甲,為何現在的坦克還都在用?
    隨著自動化水平提高,坦克乘員數量確實呈減少趨勢,比如二戰時5人坦克還有機電員操作電臺,冷戰中3人坦克又減少了裝填手,使車內空間需求減少,於是坦克尺寸得以縮小,同等重量下防護能力得以提高。
  • 大國裹挾之保加利亞裝甲部隊發展
    當時,保加利亞駐德國軍事代表團曾經參觀過德軍繳獲的英國坦克,並被其表現出來的驚人戰鬥力所震撼。不過那時無論是保加利亞還是德國都不能向保加利亞軍隊提供坦克這種新式武器,只能先用一些裝甲汽車來應付戰場的局勢。而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作為戰敗國的保加利亞自然也就暫時對給自己的軍隊裝備坦克的想法死了心。
  • 捕獵「喀秋莎」火箭炮:回顧二戰德軍炮兵的反火力準備戰術
    在正規的野戰中,最具有決定性的火力就是炮兵,作戰雙方的損失大部分都是由炮兵造成的,因此如何有效壓制敵方的炮兵火力成為一個關鍵的問題。二戰中的東線戰場,蘇軍非常重視炮兵力量的集中使用,經常在進攻地域密集的部署炮兵力量,意圖形成絕對的火力壓制。
  • 二戰號稱德國裝甲終結者的飛機,這款國產軍事遊戲居然完美還原
    二戰期間,有這麼一款戰鬥機的評價非常高,號稱裝甲終結者。它就是蘇聯人口中的「飛行坦克」,也是德國人嘴裡的「黑色死神」,這款戰鬥機就是伊爾-2攻擊機。在蘇德戰爭期間,這款戰鬥機憑藉著極高的防禦力以及優秀的對地支援能力,被視為整個二戰裡綜合性能最好的對地攻擊機,可以說是在德軍心裡留下了深重的陰影,在它面前,坦克簡直不堪一擊,是真真正正的空中死神,也是德軍裝甲的終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