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談論到納粹德國的武裝力量時,身著黑色制服的裝甲兵們無疑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這些「黑色旋風」席捲波蘭、法國與蘇聯,留下了無數的經典戰例。
然而當時間來到1944年,反法西斯戰爭迎來轉折之後,德軍裝甲力量便進入了不可逆轉的衰退期。
儘管如此,在1944年法國戰役的頭兩個月中,雖然德軍各個步兵師的質量十分差勁,但集結於此處的裝甲部隊,卻是任何人都不敢小覷的全明星力量。
「全明星」裝甲陣容:
從「霸王行動」伊始至德軍在法萊斯口袋逃出生天,德國國防軍以及黨衛軍投入戰鬥的裝甲師總額為11個裝甲師以及3個重型裝甲營在內的強大陣容。
德軍截止6月10日保有1554輛坦克(39輛3號、758輛四號、655輛五號「黑豹」以及102輛「虎」式重型坦克),黨衛軍第9、10裝甲師另有34輛四號坦克以及40輛黑豹坦克。
然而,儘管德軍擁有十分驚人的裝甲力量,在整個法國戰役中卻鮮見其大顯身手。如此耐人尋味的現實,背後卻隱藏著這批身經百戰的裝甲精英面臨的無奈。
破碎的地形:
如果你是曾在東線或北非浴血奮戰的老兵,當你在法國西北立志阻擋盟軍咄咄逼人的攻勢時,你卻不得不在科唐坦半島遍布的灌木籬牆面前望洋興嘆。
「灌木籬牆」(Bocage)這一最早可追溯於北歐維京人的單詞,指代西歐各地以林地和牧場混合的地形。
而在整個科唐坦半島,這一地形幾乎無處不在,無論是北線英軍向卡昂發動的攻勢,亦或是美軍向聖洛的進軍,都受到這一低可見度獨特地形的牽制。
這些一人多高的灌木叢十分適合擲彈兵、反坦克炮以及突擊炮的偽裝,而空中偵察也幾乎無法發現。在盟軍的行軍隊列遭受突如其來的打擊時才有可能發現德軍的埋伏。
然而,反過來說,這些灌木也一定程度上給德軍的集結與行軍造成了麻煩。而遍布法國鄉村的遊擊隊同樣可以利用這一地形遲滯德軍裝甲部隊的集結與行軍。
也正因為如此,諾曼第地區的平原與烏克蘭平原存在相當大的不同,致使雙方都難以集結規模龐大的裝甲部隊進行一場決定性的裝甲會戰。
「盟式戰鬥」
對於經歷過東線戰鬥的德軍老兵而言,德國空軍幾乎可以隨時提供空中保護,為地面部隊的推進撐起一把保護傘。然而到了西線卻是物是人非。
早在諾曼第戰役打響的一個月以前,盟軍駐紮在英格蘭的空軍就對法國境內的交通要衝以及公路輪番掃蕩,盟軍的空中優勢史無前例,為了給德軍造成戰略誤判,盟軍空襲加萊與諾曼第的強度比是2比1。
即便如此仍然有效破壞了諾曼第地區的交通要道。再加上無處不在的自由法國遊擊隊四處襲擾,德軍駐紮在法國南部以及靠近後方的裝甲師甚至很難迅速機動至前線,更遑論發起強而有力的裝甲反攻了。
盟軍的空中優勢
另一方面,諾曼第上空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盟軍空軍編隊隨時準備對任何敢於在陽光下行軍的德軍隊列發起降維打擊,因而所有德軍部隊不約而同加強了夜間的行軍戰鬥訓練。
儘管空軍裝備的絕大多數武器都無法保證有效擊毀德軍坦克,然而對於運送補給的卡車以及幾乎毫無防護的擲彈兵們卻是巨大的威脅,一輪掃射就能迫使德軍分散尋求掩護。
更有甚者,「沙漠之狐」隆美爾元帥也在7月17日乘車返回前線的途中被加拿大空軍的攻擊機打成重傷。這位令盟軍恐懼的「狐狸」自此再也沒能出現在戰場上。
堂堂元帥也淪為戰鬥機的獵物
在地面上,盟軍各個師的火力也讓人瞠目結舌。由於自知己方裝甲部隊無力與德軍抗衡,盟軍步兵師中擁有大量的重火力。在強大的工業實力背書下,盟軍動輒便能編織起一道由航空兵、海軍以及地面火炮構築的火牆。
縱使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德軍裝甲師都難以逾越。在登陸日當天,駐紮在灘頭附近的第21裝甲師便迅速向英軍「劍」灘中的缺口發動了反擊。
英加軍之間危險的缺口
起初進展還算順利,德軍順利切入了缺口,隨後卻深陷英加兩軍炮火之中,無法再次鞏固擴大陣地,隨著援軍的遲到和盟軍開始擠壓,21裝甲師只得垂頭喪氣地撤退。
「擲彈兵才是中流砥柱」
由於以上因素十分不利於裝甲部隊的發揮,德軍各個裝甲師的戰鬥重擔便落在了裝甲擲彈兵們的身上。「帝國」裝甲師第2裝甲團團長克裡斯坦·蒂克森(Christan Tychsen)在戰前提出了以下戰術原則:
首先消滅敵方炮兵部隊,擲彈兵要不惜一切代價消滅敵方炮兵,因為敵軍在失去炮火支援的情況下防線十分容易鬆動。
而我軍必須趁此盡力向前穿插,不需顧及側翼安全。而進攻過程中也不應拘泥於實現既定目標,而是審時度勢及時擴大戰果。
在德軍的戰術中,負責第一批發起進攻的擲彈兵將放棄他們的運兵車,僅僅留部分用以補給彈藥。裝甲部隊負責同突擊炮以及火炮一道,用直射火力支援步兵的進攻。
當擲彈兵們成功迫使敵軍後撤,第二批全裝甲部隊將會迅速挺近,若是前方進攻受阻,裝甲部隊將會審時度勢,挑選較為順利的地段發起攻擊,並且接過該地段所有部隊的指揮權發起一波合成進攻。
在諾曼第的地形下,裝甲部隊不得不放棄重要的矛頭地位。這一戰術幾乎是所有裝甲部隊指揮官們的共識。
維萊博卡日突襲得手
儘管德軍針對性地作出了戰術調整,盟軍的信息優勢卻仍不是簡單地調整戰術就能抵消的。在整個諾曼第戰爭期間,德軍戰術反擊收效並不大。
例如在6月13日,儘管魏特曼向維萊-博卡日發動的突襲迫使第7裝甲師撤退,然而當德軍出動更多擲彈兵與坦克下午發動新一輪攻勢時,卻未能取得值得稱道的戰績。
而次日當英軍撤出鎮子後,在野外的德軍也在英軍防守下屢屢碰壁。德軍8月12日集結起開戰以來最大規模的裝甲部隊向美軍第35步兵師佔據的莫爾坦鎮以及附近高地發起反擊,被美軍頑強擋住。
莫爾坦反擊中,籬牆卻成了德軍進攻的障礙
特別是隱藏在高地植被中的炮兵觀察員,用精準的炮火狠狠招待了「帝國」師的軍事精英們。
難啃的骨頭:
儘管諾曼第密布的灌木果園極大限制了德軍裝甲部隊的衝擊,然而對於防守而言,這樣的地形卻十分有利。德軍部隊可以藉助植被完美地將自己偽裝起來,等到盟軍接近時再開火。
急於控制卡昂與聖洛的盟軍已經不止一次吃了大虧,而以當時的技術條件,空中偵察並不能起到很好的觀察效果,炮火覆蓋的效果也不好,更多起到的是打亂德軍陣型,震懾士氣的次要效果。
部署在前沿的步兵是裝甲部隊們的眼睛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西線德軍步兵質量奇差的不利因素下,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德軍坦克構築起一道難以逾越的銅牆鐵壁。
盟軍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步兵與資源,優先拔掉隱蔽得很好的德軍前沿陣地,廢了德軍觀察哨,隨後再一點一點消耗掉德軍寶貴的裝甲部隊。
希特勒青年團的虎式坦克
然而,這樣做的代價是巨大的。在這種殘酷的戰鬥中,英軍步兵損失直線上升,甚至到了解散第38、45、57三個步兵師,將步兵補充至其它師的窘迫地步。各裝甲師不得不擔負起直接衝擊的任務,並且被德軍反坦克火力揍得滿地找牙。
西邊美軍的日子也不好過,隨著一些原本部署在卡昂的裝甲部隊調往聖洛,表現本就不佳的美軍就更為難受,他們甚至直截了當地將此稱為「籬牆戰鬥」。
人力物力擁有絕對優勢的盟軍,在時隔兩個月之後才佔據了卡昂與聖洛這兩處要衝,打開了法國戰役的突破口。
到8月25日法萊斯口袋收緊,盟軍已經付出了14萬人傷亡的巨大代價,相比之下德軍傷亡卻僅有11萬餘人。德軍戰術表現仍然整體高於盟軍不少。
參加「古德伍德」戰役的英軍坦克
從登陸日到盟軍攻入巴黎的近兩個月時間中,德軍裝甲部隊一直面臨窘境。防禦作戰中德軍裝甲部隊一直能以高素養讓進攻的盟軍付出更大代價。
然而當盟軍達成決定性的突破後,德軍又會因為缺乏資源而反擊效率堪憂。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年底,由於天氣的限制,盟軍空中優勢受到極大削弱,準備已久的德軍裝甲部隊發動了震驚西方的反擊戰,而這卻又是另一回事了。
公眾號商務合作
文章投稿
請加微信號
15900386372
【二戰風雲】戰爭熔爐的惡魔監工—迫害奴工的黨衛軍經濟與行政部門
【二戰風雲】鷹從天降的希特勒綠魔鬼—簡述二戰德軍傘兵戰史
【二戰風雲】納粹特種部隊的偷天換日—1944阿登戰役中的格裡芬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