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二戰傷亡最慘一戰——突出部之役,德軍反擊殺傷美軍10萬

2020-11-30 國史拾遺

1944年8月,盟軍在諾曼第登陸成功,這讓德軍困局加劇:東線戰場上就面臨著蘇軍的強勢反攻,現在盟軍又開闢了第二戰場。不過盟軍的進展也沒有那麼順利,本來按照「霸王行動」(又稱「大君主作戰」,諾曼第登陸的盟軍代號)計劃,要在D+90日(即諾曼第登陸後第90天)攻至塞納河,然後大約D+120日以後攻至德國邊境。

但也正是因此,盟軍的後勤補給出現了很嚴重的問題(德軍一直到1945年5月仍佔領著多個沿海峽的主要港口),而且德軍在諾曼第登陸前為了遲滯盟軍行動,大規模毀壞了法國境內的鐵路和公路網,這使得盟軍需要花時間修復軌道和橋梁。

當時,盟軍每運送一加侖的油料到比利時前線,就得在運輸上消耗5加侖的石油,所以到了10月,盟軍被迫暫停大規模攻勢以積存物資。趁著這個時間,格特·馮·倫德施泰特(時任德軍西線總司令兼D集團軍群總司令。)得以將散亂的德軍重整成半凝聚的防衛軍。

當時,德軍的唯一優勢是:德國部隊終於不再防守整個西歐,西線縮短且更靠近德國心臟地帶,這使得即使盟軍仍然掌握制空權,但德軍的的補給問題得到很大改善。而且,德軍的通信不再必須用無線電通訊(因為有分布廣泛的電話和電報網),這使得盟軍很強的無線電竊聽技術沒有用武之地。

在這個背景下,希特勒希望重創盟軍部隊,他的如意算盤是:短期內重創西線英美聯軍,使得盟軍分裂,迫使英國和美國在德軍佔優的情況下和德國談判議和,然後德國將可有足夠時間設計和生產更先進的武器(如噴氣飛機和超級重型坦克),並允許軍力集中到東部,再給蘇聯雷霆一擊。

雖然後世一般認為這是一廂情願,因為當時盟軍已經佔盡優勢,但是當時,這個計劃還是有可操作性的,雖然,由於盟軍佔盡了空軍優勢,德軍的進攻可能受到盟軍很大幹預。

盟軍在荷蘭的進攻(市場花園行動)於1944年9月結束,巴格拉基昂行動(蘇聯於1944年對白俄羅斯發動的大規模攻勢)也差不多在同一時間告終,戰略主導權暫時轉回德國,於是,不少對西部的大型攻擊計劃被提出來。

而希特勒選擇的方案是:用閃擊戰戰術進攻防衛薄弱的阿登,撕裂英美戰線和佔領安特衛普。閃擊戰計劃後來被命名為「萊茵河衛兵」,此名稱天生有欺敵作用,暗示西線戰略是停止和觀望。

希特勒認為美軍部隊缺乏戰鬥力,而且由於體制原因,慘重傷亡更容易在美國造成反戰壓力,所以德軍的攻擊目標鎖定為美軍。

德軍原計劃預計使用大約45個師,其中包括由12個裝甲師和裝甲擲彈兵師組成的裝甲矛頭和各種步兵單位,但後來因為嚴重人力短缺,所以被縮減成約30個師,但由於當時德軍缺乏油料,所以很多物資只能使用馬屁運輸,這讓行動從11月27日延遲到12月16日。

而盟軍呢?盟軍當時對德軍的計劃一無所知,因為德國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甚至關於這次進攻的所有相關行動特別下達了無線電靜默令,盟軍認為:德軍無力進攻。

於是,1944年12月16日,德軍開始發難!

凌晨5時30分德軍向面對武裝黨衛軍第6裝甲軍的盟軍發起猛烈火炮攻擊,德軍3個軍分北,中,南三路向阿登地區殺了過去,勢如破竹,其中中路軍居然成功的使用鉗形戰術包圍美軍第106師的兩個團(第422和423團)並迫使他們投降,美國陸軍官方歷史寫道:「至少7,000人被損失在這裡,實際數字可能接近8,000人或9,000人。損失的武器和裝備的總數,當然,也是非常慘重,因此西尼·艾伏之役(中路戰事)代表的是美國在1944年—1945年歐洲戰區損失最嚴重的挫敗」。

艾森豪和他的主要指揮官們次日發覺:在阿登的戰鬥是一次大型進攻而不是地方性的反擊,令大量援軍前往此地區。在一星期內有250,000人的部隊被送往此地。

12月16日午夜剛過不久,112架Ju 52運輸機載著1,300名德國傘兵在一場強大雪暴中起飛,他們原本的任務是佔領巴拉克·米裘(Baraque Michel)路口,據守約24小時,直到武裝黨衛軍第12希特勒青年團裝甲師前來接替為止,以阻礙盟軍援兵和物資流入此地。但由於天氣原因,空降效果不好,到中午才有約300名傘兵集結,於是德軍放棄了原本的計劃,改用類似遊擊戰的方式騷擾附近盟軍,搞得盟軍一片混亂,使得很多盟軍部隊被牽制在後方。

斯科爾茲尼(德軍特種部隊指揮官)成功率領一小部分他領導的經過變裝、會講英語的德軍組成的營滲透入敵後,四處破壞,他們雖然沒有完成關鍵任務奪取謬斯河上的橋梁,但造成了盟軍的嚴重混亂,檢查哨很快在盟軍後方各處設立,這嚴重減緩士兵和裝備的移動速度。

12月21日,德軍已包圍美軍第101空降師防守的巴斯託涅(這座小城控制十字路口,對德軍的進攻來說是至關重要),德軍勸降失敗,對此地進行猛攻,美軍頑強抵抗(美劇《兄弟連》中便有此劇情)。

至1944年12月20日,德軍已撕開美軍防線,打出了一個寬約100公裡、縱深30公裡至50公裡的突出部,這就是「突出部之役」名稱來源。

然而,12月23日,天氣改善了,這使盟軍空軍得以攻擊,他們對德軍後方補給點進行毀滅性的轟炸,P-47也開始襲擊路上的德軍部隊,至12月24日德軍推進已被有效遏制在馬斯河前,英國第30軍的部隊據守著吉維特、狄南特和那慕爾的橋梁,美國的部隊也準備好接替。德軍已超出他們的補給範圍,油料和彈藥的短缺變得很急迫。

不過,到了這個地步,德軍的損失仍然非常輕微,感覺到前景不妙,24日傍晚,哈索·馮·曼託菲爾將軍向希特勒的軍事副官建議停止所有攻擊行動並撤回齊格菲防線,但被希特勒拒絕。

12月26日16時50分,美軍第37裝甲團的前導部隊抵達巴斯託涅,結束德軍圍困。

為了持續進攻,德軍在1月1日發起了兩個新的作戰,但第一個「地板行動」使得德國空軍損失277架飛機,受到「前所未有的虛弱,且再也無力發起任何大型攻擊」,雖然他們摧毀了465架盟軍戰機,但這沒有意義,因為盟軍當時恢復這些數量是輕而易舉,而德軍不行;而第二個諾德萬德行動雖然攻勢很猛(德國在西線的最後一次大型攻勢,此戰並不完全是突出部之戰的一部分),造成美軍極大傷亡,但德軍還是在1月25日被迫停止進攻,盟軍慘勝。

打到這裡,美軍已經穩定了局面,但德軍仍然控制著在盟軍防線上的危險突出部,於是盟軍決定在南部,以巴斯託涅為中心的巴頓的第3軍向北進攻;北部,蒙哥馬利的部隊向南突擊,這兩支部隊計劃將在霍弗萊茲會合。

在1945年1月7日,希特勒同意從阿登撤離部隊,包括武裝黨衛軍裝甲師,因此結束了所有攻勢作戰。

突出部之役在兩支美軍於1945年1月15日會合後正式結束。

此戰美軍傷亡非常慘,是二戰中傷亡最大的一次,共有將近10萬人傷亡,其中1.9萬人死亡;英軍也有200人死亡,1400多人受傷,德軍最高指揮部對於死傷的官方數據為84,834人,其他方的評估數據則介於60,000至100,000人之間。

德軍在此戰受到致命打擊,其最後的備役現已用盡,空軍已毀,西線的德軍被推回。最重要的是,現在是攻下東線的時機,東部的德軍已無力阻止蘇軍的前進,德軍在兩線皆不斷失敗並且再也未能恢復。

相關焦點

  • 各國士兵頭盔:印度新推出的最奇葩,日軍的最醜,美軍的最怪異
    眾所周知,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導致士兵傷亡慘重的原因,並不是直接被子彈擊中或者炮彈轟炸而亡,而是到處亂飛的大量炮彈破片傷及士兵頭部、頸部等要害部位才導致大量的士兵戰亡。故而在一戰中,法國為了提高士兵的生存率,出於防護需要,製作出了第一款能預防彈片的鋼盔。
  • 記者手記:盧森堡美軍、德軍公墓境遇「兩重天」
    原標題:記者手記:盧森堡美軍、德軍公墓境遇「兩重天」  新華網盧森堡7月15日電(記者 吳昌榮)在盧森堡市郊外,有一處知名的二戰美軍公墓,這裡埋葬著巴頓將軍和阿登戰役的5000多名陣亡將士,每年約有8萬人來此瞻仰和祭奠,而離美軍公墓不遠的一處德軍公墓卻鮮有人問津。
  • 二戰阿登戰役德軍的悲壯空降作戰,綠魔鬼的絕唱
    二戰初期,德國傘兵從天而降,出其不意地發動了多次奇襲:在丹麥和挪威譜寫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空降作戰的篇章;空降攻佔所有荷蘭機場,為德軍迅速佔領荷蘭提供保證;突襲比利時埃本·埃馬耳要塞創下二戰中最大膽空降行動的紀錄;克裡特島戰役被算作二戰中唯一一次以傘兵部隊為主實施的攻堅戰。這些空降作戰為德軍「閃電戰」的勝利提供了重要保障。營救墨索裡尼的橡樹行動,卡西諾戰役,德軍傘兵戰績赫赫,贏得了「綠魔」的綽號。
  • 二戰時期,倘若日本死而不降有何下場?美軍:統統消滅
    而且,據當時的戰爭評估顯示,登陸作戰所造成的傷亡是相當驚人的,可以說如果當時日本拒不投降的話,恐怖就要被美軍統統消滅了。據公布的資料顯示,在二戰的後期也就是美軍已經基本消滅日本軍事力量的時候,制定了一個名為「滅亡行動」的計劃。其實從名字就能看出來,美軍這下絕對是動真格的了,是奔著滅亡日本的想法去的。
  • 二戰太平洋戰場最慘烈一戰,美軍給將死的日本兵點了一根煙!
    預計這些戰役全部完成是在1946年3月,那時美軍即可竭盡全力地實施進攻東京的「王冠」戰役。 不過尼米茲顯然有些為難,因為他還記得1943年11月日軍在塔拉瓦環礁之戰的誓死抵抗。
  • 衝繩島戰役中,美軍佔據著絕對優勢,為何仍付出了7.5萬傷亡代價
    然而,令美軍怎麼也沒有想到的是,在這場長達三個月的戰鬥中,美軍雖然具有著絕對的海上和空中優勢,但仍然付出了高達7.5萬美軍傷亡的代價,從而成為了二戰太平洋戰爭中傷亡人數最多的戰役。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美軍付出了如此慘痛的代價呢?
  • 精選一組鮮為人知的老照片;二戰中的手繪絲襪
    英國人首先在一戰中使用坦克,索姆河戰役中的1916年 6月24日,英軍首次出動49輛坦克,實際參戰18輛坦克(10輛坦克被德軍擊毀),當鋼鐵怪物出現在戰場上,德軍十分震驚,坦克首戰一戰成名
  • 硫磺島戰役為什麼有人說是美軍的痛
    後來又來了1,233名海軍工兵修建工事,8月10日,又加上2,216名海軍到達。武器彈藥當然管夠的,儘管在運輸是遇到不少麻煩,美國鬼子在海上幹沉了許多日本船,但是好在島小,到達的漏網之魚帶的就已經夠了,食品最起碼兩個半月沒問題。
  • 德軍殘部將美軍擋在小城外70多天,他們的戰鬥意志令人欽佩
    如果刨除法西斯國家發動侵略戰爭的本質,二戰中德軍士兵戰鬥素養高,確實是令人讚嘆。有人說,德軍也就是面對戰力不足的英軍和軍隊素質差的蘇軍才能顯得如此勇猛,面對後來的美軍不也是兵敗如山倒嗎?實際上,美軍在面對德軍時,遇到的麻煩可一點都不小。
  • 「二戰風雲」籠中莽獸下的裝甲英豪—盤點諾曼第地區的德軍裝甲部隊
    德軍截止6月10日保有1554輛坦克(39輛3號、758輛四號、655輛五號「黑豹」以及102輛「虎」式重型坦克),黨衛軍第9、10裝甲師另有34輛四號坦克以及40輛黑豹坦克。然而,儘管德軍擁有十分驚人的裝甲力量,在整個法國戰役中卻鮮見其大顯身手。如此耐人尋味的現實,背後卻隱藏著這批身經百戰的裝甲精英面臨的無奈。
  • 二戰十大致命武器排行榜,第一名當仁不讓最威武!
    3天後,第二顆原子彈投向日本長崎,又造成7萬多人死亡。在核武器的強大威懾力之下,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B-29型轟炸機1944年6月15日深夜,美軍68架B-29型「超級空中堡壘」重型轟炸機悄然飛臨日本九州島上空,向曾為日軍提供過大量鋼材的八幡鋼鐵廠投下了首批炸彈,拉開了美軍對日戰略轟炸的序幕。
  • 抗美援朝美軍公認最牛的九個解放軍軍長(組圖)
    梁興初和他的部隊終於一戰成名,奠定了中國陸軍部隊中的老大地位。在四次戰役中,38軍擔負西線戰場的阻敵任務,為保障東線橫城反擊戰役的勝利,拚死阻擊美軍的進攻。這一路都是美精銳部隊,包括美騎1師、美24師、英 27旅、韓6師、希臘營等。在火力兵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38軍官兵以血肉之軀苦苦拒敵。當時的報紙就幸災樂禍的稱這一仗為「火海洗人海」。
  • 二戰德軍的特種部隊布蘭登堡部隊到阿登戰役的特殊150裝甲旅
    說二戰時期的特種部隊作戰,最開始是英國22特種空勤部隊,他們擁有一頂綠色或者紅色貝雷帽,從1940年開始在德國北非地區,挪威軍港,展開敵後偷襲行動,給德軍造成極大的損失,特別是對當時挪威地區的騷擾,讓希特勒錯誤的認為英軍的下一步攻擊解放的地點是在挪威,這導致從1941年到1945年德軍在挪威的駐軍一直保持在
  • 新民晚報數字報-血戰衝繩:美軍的「破門之役」(中)
    10時,傳來嘉手納機場和讀谷機場已落入美軍之手的捷報。這樣的登錄過程簡直像是和平時期的一次演習,登陸的美軍士兵都不約而同地問:「日軍在哪裡?」  下午4時,特納向斯普魯恩斯和尼米茲將軍報告:「各海灘上的登陸繼續進行著,正向縱深順利地推進,抵抗輕微。
  • 「灰燼戰線」從M7牧師到M40GMC,二戰美軍自行火炮發展史
    文丨小海狸伯克@bigfun社區M7自行火炮的發展簡史時間回到二戰爆發前後,派駐歐洲的美國武官源源不斷的把德軍的作戰報告發送回國,美國人發現,快速機動的裝甲部隊需要一種可伴隨的機動火炮。最終,委員會總結認為T32是一款優秀的自行火炮,適合裝甲部隊使用,但需要稍作修改後方可投入量產,最後的結果便是M7HMC,也就是英國人所稱的「牧師」,其固定戰鬥室的裝甲需要從四分之三英寸削減至二分之一英寸,並且其側後方高度也將降低11英寸,前部裝甲需增厚至3英寸。T32上的M2A1榴彈炮擁有左右共31度的射界,但裝甲兵委員會並不滿意,射界遂加寬至45度。
  • 二戰東線戰場德軍最後的勝利,殲滅蘇軍52個師,第三帝國的續命之戰
    1943年2月中至3月中,德軍南方集團軍群以出人意料的機動戰術,在哈爾科夫地區對蘇軍絕地反擊,以傷亡2萬人的代價殲滅蘇軍10多萬人,重新奪回了哈爾科夫和別爾哥羅德。 這場戰役是時任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官的曼施坦因元帥巔峰之作,也被希特勒寄予了扭轉戰局的重望。
  • 二戰美軍火炮支柱,M101式105毫米榴彈炮,沒想到還有德國血統
    二戰美軍運用較多的支援型榴彈炮就是M2式105毫米榴彈炮,戰後更名為M101式。這款火炮的服役時間跨度相當大,它的研製可以追述到一戰時期,至今仍在部分國家或地區服役,是不折不扣的老爺級裝備。
  • 二戰中最慘的國家,如今實力暴增,全世界竟然都在低估它!
    在二戰中要說哪個國家最慘,恐怕除了法國沒有其他國家比它慘的了,在納粹德國進攻法國之前,挪威波蘭雖然先後被納粹德軍所包圍,但是這兩個國家投降的速度確實非常之快的,這也讓兩國都沒有受到什麼明顯的損失,但是對於法國來講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作為一個公認的歐洲強國,法國當時在歐洲的地位還是比較高的,然而這樣一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強國卻倒在了納粹德軍的腳下
  • 殺傷200美軍,一發摧毀坦克,日軍擲彈筒發射方式被神劇扭曲了
    1921年,日軍最終選定了大正10年式擲彈筒服役,但其有效射程僅175米,而且精度很差,所以日軍認為10年式無法在對方機槍覆蓋範圍外進行支援,因此後來10年式逐步被淘汰,僅被用於預備役部隊。
  • 薩沙談:二戰時期德國手榴彈在中國抗戰中的使用
    作者:薩沙諸位是否知道在八年抗戰內,源自德國的中國制手榴彈,一直是國軍士兵手中最有威力的武器嗎?你知道手榴彈共造成40萬日軍傷亡嗎?另外,你知道這種手雷,是絕對不可能藏在褲襠裡面的嗎?有意思的是,實戰中,卻較少出現德軍使用集束手榴彈打擊盟軍坦克裝甲車的戰例。這主要是德軍士兵畢竟裝備相當數量的鐵拳(噴氣式空心裝藥反坦克榴彈)和88mm坦克殺手反坦克火箭筒,這些都可以在較遠距離擊毀敵軍坦克,比起使用步兵使用手榴彈去炸要安全的多。就算要打近戰,德軍步兵還有更為有效的反坦克磁性手雷(重達3公斤)。這種手雷在二戰中生產了55萬個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