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記者手記:盧森堡美軍、德軍公墓境遇「兩重天」
新華網盧森堡7月15日電(記者 吳昌榮)在盧森堡市郊外,有一處知名的二戰美軍公墓,這裡埋葬著巴頓將軍和阿登戰役的5000多名陣亡將士,每年約有8萬人來此瞻仰和祭奠,而離美軍公墓不遠的一處德軍公墓卻鮮有人問津。
在一個陽光明媚、微風習習的周末,在二戰美軍公墓和紀念館大門外,一群美國師生正在合影留念。
走進美軍公墓,首先看到的是一塊大理石碑,這是由美國戰爭紀念碑委員會設立的,上面描述了公墓的基本情況。旁邊是寬敞的接待室,裡面擺放著美國的國旗和軍旗,參觀者可以在這裡看到關於阿登戰役和公墓建設的資料和圖片。
公墓內最顯眼的莫過於一座高大的紀念碑。紀念碑的正面是一位手拿橄欖枝的女神浮雕,在紀念碑的兩個側面分別用英文和法文刻著:「美利堅合眾國為這些英勇的兒子的壯舉感到自豪,特立此碑以示紀念。」
順著女神的目光望去,在一片綠色的草坪上,排列著5076個白色大理石墓碑。碑身通常是十字形,每一個上面都刻著一個名字和生卒年月。它們在草地上呈輻射狀排列成9個扇形的方陣,輻射狀的中心佇立著兩根旗杆,星條旗在風中飄揚,像是在檢閱即將上陣的士兵,十分壯觀。
墓地整潔明亮莊重。有三三兩兩的參觀者不時出現在某個角落,當然還有美國學生在紀念碑前聽老師講二戰歷史。
記者上前詢問其中一位老師得知,他們是專程飛越大西洋,來此紀念二戰中犧牲的同胞的,也是為了讓孩子們親身了解二戰那段殘酷和血腥的歷史,珍惜今天的和平。
公墓被鬱鬱蔥蔥的樹林所包圍,沒有圍牆,沒有門衛,依然給人莊嚴肅穆的感覺。這裡埋葬的是在1944年冬至1945年春那場著名的阿登戰役中犧牲的美國第三集團軍的5000多名將士,包括二戰美軍著名指揮官喬治·巴頓將軍。
1945年12月21日,在車禍中身受重傷的巴頓因心力衰竭在德國辭世,他的遺願是和自己的士兵葬在一起,他的夫人最終選擇了盧森堡二戰美軍公墓為其下葬。
據了解,美軍在海外共建有25個公墓,其中20個在歐洲。盧森堡美軍公墓和紀念館是盧森堡唯一的美軍公墓,始建於1944年底阿登戰役期間。
阿登戰役是二戰結束前西線最後、也是規模最大的一場陣地反擊戰,戰爭雙方傷亡慘重:德軍傷亡10萬人,盟軍損失約8萬餘人,其中美軍死亡約1.9萬人。大部分陣亡的美軍士兵靈柩被其家屬轉移回國,餘下5076人長眠於此。
據看守公墓的盧森堡人埃爾溫·弗蘭森介紹,每年約有8萬人來盧森堡美軍公墓憑弔,其中60%是美國人,大都是在德國美軍基地服役的美國士兵。此外,也有二戰老兵、學生、老人和一些政治人士前來瞻仰。
僅距美軍公墓以東1.5公裡之外的德軍公墓卻顯得黑暗陰沉,鮮有人問津,與美軍公墓形成了鮮明對比。
這塊墓地是美軍在清掃戰場時為德軍陣亡士兵隨意挑選的埋葬地。1952年,德國與盧森堡達成協議,由一個名為德國傷殘軍人協會的民間組織牽頭,將埋葬在盧森堡境內150多個村莊的德軍士兵的屍體全部移葬於此,共埋葬了10913名德軍士兵。
德軍公墓沒有像樣的大門。由於墓地面積小,每塊黑花崗巖碑身前後至少刻有4位士兵的姓名及死亡時間。墓地最深處,矗立著一個5米多高的黑十字架,這是無名士兵的墓。
在美軍公墓工作二十多年的埃爾溫認為,相比美國人,德國人對德軍墓地的興趣沒那麼大。他說,許多美國人來美軍公墓參觀完,都饒有興趣地參觀隔壁的德軍公墓,反而不少來參觀美軍公墓的德國人並不願移步附近的德軍公墓。
可喜的是,隨著雙邊民間交流增多,當地百姓看到了德國人真心的懺悔與反思,以及他們為推動歐洲一體化作出的努力,偶爾在德軍公墓裡能發現幾束鮮花,沒有原來那麼陰森恐怖了。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