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盧森堡美軍、德軍公墓境遇「兩重天」

2020-12-06 人民網國際

原標題:記者手記:盧森堡美軍、德軍公墓境遇「兩重天」

  新華網盧森堡7月15日電(記者 吳昌榮)在盧森堡市郊外,有一處知名的二戰美軍公墓,這裡埋葬著巴頓將軍和阿登戰役的5000多名陣亡將士,每年約有8萬人來此瞻仰和祭奠,而離美軍公墓不遠的一處德軍公墓卻鮮有人問津。

  在一個陽光明媚、微風習習的周末,在二戰美軍公墓和紀念館大門外,一群美國師生正在合影留念。

  走進美軍公墓,首先看到的是一塊大理石碑,這是由美國戰爭紀念碑委員會設立的,上面描述了公墓的基本情況。旁邊是寬敞的接待室,裡面擺放著美國的國旗和軍旗,參觀者可以在這裡看到關於阿登戰役和公墓建設的資料和圖片。

  公墓內最顯眼的莫過於一座高大的紀念碑。紀念碑的正面是一位手拿橄欖枝的女神浮雕,在紀念碑的兩個側面分別用英文和法文刻著:「美利堅合眾國為這些英勇的兒子的壯舉感到自豪,特立此碑以示紀念。」

  順著女神的目光望去,在一片綠色的草坪上,排列著5076個白色大理石墓碑。碑身通常是十字形,每一個上面都刻著一個名字和生卒年月。它們在草地上呈輻射狀排列成9個扇形的方陣,輻射狀的中心佇立著兩根旗杆,星條旗在風中飄揚,像是在檢閱即將上陣的士兵,十分壯觀。

  墓地整潔明亮莊重。有三三兩兩的參觀者不時出現在某個角落,當然還有美國學生在紀念碑前聽老師講二戰歷史。

  記者上前詢問其中一位老師得知,他們是專程飛越大西洋,來此紀念二戰中犧牲的同胞的,也是為了讓孩子們親身了解二戰那段殘酷和血腥的歷史,珍惜今天的和平。

  公墓被鬱鬱蔥蔥的樹林所包圍,沒有圍牆,沒有門衛,依然給人莊嚴肅穆的感覺。這裡埋葬的是在1944年冬至1945年春那場著名的阿登戰役中犧牲的美國第三集團軍的5000多名將士,包括二戰美軍著名指揮官喬治·巴頓將軍。

  1945年12月21日,在車禍中身受重傷的巴頓因心力衰竭在德國辭世,他的遺願是和自己的士兵葬在一起,他的夫人最終選擇了盧森堡二戰美軍公墓為其下葬。

  據了解,美軍在海外共建有25個公墓,其中20個在歐洲。盧森堡美軍公墓和紀念館是盧森堡唯一的美軍公墓,始建於1944年底阿登戰役期間。

  阿登戰役是二戰結束前西線最後、也是規模最大的一場陣地反擊戰,戰爭雙方傷亡慘重:德軍傷亡10萬人,盟軍損失約8萬餘人,其中美軍死亡約1.9萬人。大部分陣亡的美軍士兵靈柩被其家屬轉移回國,餘下5076人長眠於此。

  據看守公墓的盧森堡人埃爾溫·弗蘭森介紹,每年約有8萬人來盧森堡美軍公墓憑弔,其中60%是美國人,大都是在德國美軍基地服役的美國士兵。此外,也有二戰老兵、學生、老人和一些政治人士前來瞻仰。

  僅距美軍公墓以東1.5公裡之外的德軍公墓卻顯得黑暗陰沉,鮮有人問津,與美軍公墓形成了鮮明對比。

  這塊墓地是美軍在清掃戰場時為德軍陣亡士兵隨意挑選的埋葬地。1952年,德國與盧森堡達成協議,由一個名為德國傷殘軍人協會的民間組織牽頭,將埋葬在盧森堡境內150多個村莊的德軍士兵的屍體全部移葬於此,共埋葬了10913名德軍士兵。

  德軍公墓沒有像樣的大門。由於墓地面積小,每塊黑花崗巖碑身前後至少刻有4位士兵的姓名及死亡時間。墓地最深處,矗立著一個5米多高的黑十字架,這是無名士兵的墓。

  在美軍公墓工作二十多年的埃爾溫認為,相比美國人,德國人對德軍墓地的興趣沒那麼大。他說,許多美國人來美軍公墓參觀完,都饒有興趣地參觀隔壁的德軍公墓,反而不少來參觀美軍公墓的德國人並不願移步附近的德軍公墓。

  可喜的是,隨著雙邊民間交流增多,當地百姓看到了德國人真心的懺悔與反思,以及他們為推動歐洲一體化作出的努力,偶爾在德軍公墓裡能發現幾束鮮花,沒有原來那麼陰森恐怖了。

(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美軍二戰傷亡最慘一戰——突出部之役,德軍反擊殺傷美軍10萬
    希特勒認為美軍部隊缺乏戰鬥力,而且由於體制原因,慘重傷亡更容易在美國造成反戰壓力,所以德軍的攻擊目標鎖定為美軍。凌晨5時30分德軍向面對武裝黨衛軍第6裝甲軍的盟軍發起猛烈火炮攻擊,德軍3個軍分北,中,南三路向阿登地區殺了過去,勢如破竹,其中中路軍居然成功的使用鉗形戰術包圍美軍第106師的兩個團(第422和423團)並迫使他們投降,美國陸軍官方歷史寫道:「至少7,000人被損失在這裡,實際數字可能接近8,000人或9,000人。
  • 德軍殘部將美軍擋在小城外70多天,他們的戰鬥意志令人欽佩
    有人說,德軍也就是面對戰力不足的英軍和軍隊素質差的蘇軍才能顯得如此勇猛,面對後來的美軍不也是兵敗如山倒嗎?實際上,美軍在面對德軍時,遇到的麻煩可一點都不小。德軍在此經營長達半個世紀,儘管一戰後曾短暫回歸法國,但很快又在二戰中被德軍佔領,並升級成一座堅固的軍事要塞。麥茨城內有德軍士兵1.4萬人,不過大多數都是整合的由諾曼第戰場上潰退的部隊。雖然士氣比較低落,但他們對美軍的戰法和戰術都比較了解。
  • 此武器是蘇聯研發,曾重創德軍和美軍
    此武器是蘇聯研發,曾重創德軍和美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誕生了很多讓人懼怕的武器,比如納粹德軍手中的「希特勒電鋸」MG42機槍,該槍結構緊湊布局合理,射程、射程、威力都極其的強悍,最為瘋狂的是它的持續火力輸出能力,密集的子彈讓敵人沒有任何可以衝鋒的可能性,用人海戰術都沒有用,蘇德戰爭時期,倒下MG42下的蘇聯士兵沒有百萬也有幾十萬。
  • 1944年冬,納粹德軍發動最後一次攻勢,兩個團美軍向德軍投降
    此時的德軍將領們都覺得只能被動防禦了,而希特勒卻做出讓所有人都驚訝的決定。他決定從阿登山區主動出擊,給西線的美軍以猛烈的攻擊,從而重新獲得戰爭主動權,就這樣德軍在西線的冬季攻勢開始了。 當希特勒在1944年9月底把這個計劃告訴其他高級將領時,幾乎所有人都提出反對意見。
  • 記者手記:巴西蛇島探秘
    新華社巴西大凱馬達島11月19日電  記者手記:巴西蛇島探秘  新華社記者趙焱  這裡是一座沒有哺乳動物、沒有淡水、沒有長期生活鳥類的島嶼;在這裡邁出每一步都需慎之又慎,因為這裡生活著幾千條毒蛇。在被稱為巴西蛇島的大凱馬達島,記者與生物學家開始了一場探險之旅。  「沒錯,島上所有的蛇都是有毒的」,巴西布坦坦蛇研究所生物學家卡琳娜·班奇對新華社記者說,「它們是島嶼矛頭蝮蛇,所以這裡被稱作全球最危險的地區之一。」  大凱馬達島距離巴西聖保羅州南部海岸35公裡左右,面積0.43萬平方公裡,1984年被巴西聯邦政府確立為自然保護區,未經許可任何人不能登島。
  • 馬航新聞發布會記者手記:乘客是不是都還活著
    原標題:記者手記:「馬航370航班乘客是不是都還活著?」(中國網事·搜尋馬航370航班)記者手記:「乘客是不是都還活著?」
  • 二戰阿登戰役德軍的悲壯空降作戰,綠魔鬼的絕唱
    16日拂曉,德軍「B」集團軍群兵分三路,向美軍發起進攻,第1梯隊的裝甲師當即突破了美軍防線。原本擔心就此無事可做的海特在16日下午接到急令,黨衛軍第6裝甲集團軍在進攻中突然受阻,傘兵突擊隊按原計劃空降接應。
  • 他被稱特種兵之王,曾刺殺美軍統帥,晚年成千萬富翁
    他的人生履歷極為豐富,刺殺美軍統帥,被女總統器重,晚年成千萬富翁,被人們譽為二戰「最牛戰犯」,特種兵之王。歐洲第一「 惡漢」是奧拖·斯科爾茲內知名代表綽號。18歲的他在大學期間先後14次參加決鬥,在決鬥中左頰上留下了一道明顯的劍傷,後來被盟軍士兵稱其為「刀疤臉」。
  • 記者手記:「一隻蝙蝠」,改變中國人的生活形態
    (抗擊新型肺炎)記者手記:「一隻蝙蝠」,改變中國人的生活形態中新社北京2月3日電 題:記者手記:「一隻蝙蝠」,改變中國人的生活形態中新社記者 張子揚一種名為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似乎正在改變所有中國人的生活形態。而科學家們對這種病毒研究的結論將矛頭越來越指向蝙蝠。資料圖:檢測組工作人員進行病毒檢測。
  • 記者手記:聯合國確立「世界蜜蜂日」
    新華社盧布爾雅那12月21日電 記者手記:聯合國確立「世界蜜蜂日」  新華社記者汪亞雄  20日,聯合國大會在紐約宣布5月20日為「世界蜜蜂日」。這是以斯洛維尼亞養蜂先驅安東·揚沙的生日確定的世界紀念日。
  • 記者手記:從符拉迪沃斯託克看俄羅斯經濟
    新華社符拉迪沃斯託克3月31日電 記者手記:從符拉迪沃斯託克看俄羅斯經濟  新華社記者吳剛  由於西方制裁和國際油價下跌,俄羅斯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俄遠東城市符拉迪沃斯託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普通人的生活有什麼變化呢?
  • 1945年,奄奄一息的德軍莫名其妙地奮起,作最後一次返場加演
    正如德弗斯所料,黨衛軍第13 軍在德軍陣型最右端發起攻擊,兵鋒直指薩爾河谷地。經過短暫的炮火準備後,西蒙的兩個師開始突擊,但立刻遇到了當面早有準備的第103、第44 和第100 步兵師的頑強抵抗。德軍經過三天血戰,僅僅在美軍防線上打出一個小凹陷,使裡姆蘭(Rimling)村附近形成一個被德軍控制的小突出部,而屍橫遍野的戰場被美軍士兵起了個「陳屍谷」的綽號。
  • 記者手記:一座應該叫「馬拉度納」的城市
    新華社東京11月26日電 記者手記:一座應該叫「馬拉度納」的城市新華社記者王子江一代球王意外離世,那不勒斯市長馬吉斯特裡斯立即提議,球隊的主場聖保羅球場應該用馬拉度納的名字重新命名。「馬拉度納就是那不勒斯人的國王,」坐在我旁邊的那不勒斯《義大利先驅網》記者薩爾瓦多·迪裡恩佐說。「你知道,在那不勒斯,有無數的人名字叫迭戈,那都是因為馬拉度納。」1987年,就在聖保羅球場,馬拉度納率領以前默默無聞的那不勒斯隊第一次贏得意甲冠軍,此後兩個賽季,他帶領球隊兩次獲得意甲亞軍。
  • 二戰德軍的特種部隊布蘭登堡部隊到阿登戰役的特殊150裝甲旅
    25萬人數字,除保安部隊,挪威籍黨衛軍偽軍部隊等,德軍國防軍常規兵力達到15萬人之多,而且前線退下來的休整部隊也一般會選擇在挪威休整,第25裝甲師,就是當時德軍駐防在挪威常設機動部隊之一,為什麼前期英軍的特種攻擊就引起的德軍高層如此重大的反應呢,原因就在於當時德國將近三分之二礦物資源都在自德軍佔領挪威地區,一但挪威有失德軍馬上就面臨全線崩盤,這就是為什麼一直到1945年德軍在挪威兵力還一直按兵不動的原因
  • 二戰時期德軍88毫米高射炮究竟能打多遠兩千米擊毀坦克是神話嗎
    而日本92式步兵炮卻不能對坦克產生多大破壞性,這一個缺點在後來太平洋戰場暴露無遺,包括日軍的41式山炮,94式75毫米輕型榴彈炮等對美軍的M3中型坦克,謝爾曼坦克,甚至中期型的美軍M3坦克都不能在遠距離的射擊中擊毀美軍這些坦克型號,所以導致太平洋戰場上日本炮兵其發揮出來的作用非常有限,當然硫磺島之戰,塞班島之戰,衝繩島之戰等,日軍是用大口徑的超過100毫米榴彈炮硬懟才能在正面的防禦戰中取得擊毀美軍坦克的戰績
  • 二戰時期,德軍如果硬剛一波,能否擊破馬奇諾防線?
    當年,德軍為了突破馬奇諾防線,甚至發明了口徑非常大的臼炮以及古斯塔夫軌道列車炮。但是即便如此,在馬奇諾防線面前,德國人的信心依舊不足。德國也對此做過細緻的研究,最終得出的結論是,以德軍現在的實力,根本無法突破馬奇諾防線。正因為如此,希特勒最終才採納了曼施坦因的方案,即由比利時和盧森堡南部的阿登森林地區繞過馬奇諾防線,這樣就可以從英法聯軍防守最為薄弱的地方突破,直撲法國腹地。儘管這道堅固的防線沒有被攻破,但當德軍出現在它的背後時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法軍以一戰老舊的思維迎戰新的戰爭形式又豈能不敗!
  • 盧森堡春節聯歡晚會獻上中國文化盛宴
    盧森堡春節聯歡晚會獻上中國文化盛宴 2017-02-17 22:09:2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記者手記:從布希爾核電站看伊核問題
    新華社伊朗布希爾11月10日電記者手記:從布希爾核電站看伊核問題新華社記者馬驍伊朗布希爾核電站向新聞媒體開放參觀了,雖然時間短暫,約束頗多。
  • 記者手記:交通一體化 協同「不繞行」
    「不繞行」是最直接的一個關鍵詞,也是新華社記者多年來採訪京津冀交通一體化感觸最深刻的一個關鍵詞。在京津冀,「不繞行」是一種獲得感。天津與石家莊,一座直轄市,一座省會城市,兩者直線距離約260公裡,卻長期沒有直達的高速公路。在原有路網體系中,走北線的京港澳高速、榮烏高速約350公裡,走南邊的黃石高速約365公裡,除了存在「繞行」,兩條路線均為雙向四車道,運力也不足。
  • 「二戰風雲」籠中莽獸下的裝甲英豪—盤點諾曼第地區的德軍裝甲部隊
    而在整個科唐坦半島,這一地形幾乎無處不在,無論是北線英軍向卡昂發動的攻勢,亦或是美軍向聖洛的進軍,都受到這一低可見度獨特地形的牽制。這些一人多高的灌木叢十分適合擲彈兵、反坦克炮以及突擊炮的偽裝,而空中偵察也幾乎無法發現。在盟軍的行軍隊列遭受突如其來的打擊時才有可能發現德軍的埋伏。然而,反過來說,這些灌木也一定程度上給德軍的集結與行軍造成了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