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1944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前一年。此時盟軍已經獲得壓倒性優勢,納粹德國已經窮途末路。
1944年,西線盟軍已經在諾曼第登陸,開闢了第二戰場,東線蘇聯紅軍正以壓倒式優勢向柏林逼近。此時的德軍將領們都覺得只能被動防禦了,而希特勒卻做出讓所有人都驚訝的決定。他決定從阿登山區主動出擊,給西線的美軍以猛烈的攻擊,從而重新獲得戰爭主動權,就這樣德軍在西線的冬季攻勢開始了。
當希特勒在1944年9月底把這個計劃告訴其他高級將領時,幾乎所有人都提出反對意見。他們認為雖然1940年德軍是從阿登地區突破法軍防線的,但1944年的情況和1940年已大不相同,德國軍力已經受到嚴重的削弱,尤其是空軍力量,而此時的盟軍實力要比德軍雄厚很多,裝備也要好很多。頭腦發熱的希特勒聽不進去反對的聲音,執意要求下屬去完成這個反擊計劃。這次行動代號為「秋霧」,定於11月底或12月初發動。11月3日,希特勒的特使約德爾上將趕到設在西線克雷菲爾松樹林的B集團軍群司令部,將由希特勒親自擬定的秋霧計劃交到德軍西線司令倫德施泰特元帥和B集團軍群司令莫德爾元帥的手中。這份作戰計劃包括行動的每一細節甚至是炮轟時間,都是希特勒在「鷹巢」親自製定的,在作戰計劃上,希特勒還留下「計劃內容不得更改」的警告。
由於西線德軍兵力匱乏,希特勒開始動用一切手段籌集可供阿登反擊戰使用的人員與裝備。他下令將大多數的軍隊後勤人員轉入作戰部隊,海軍和空軍部隊人員轉為步兵,同時下令建立「人民近衛軍」,強徵16歲至60歲的男性入伍,經過不到兩個月的訓練之後立刻投入戰場。希特勒還從東線戰場調集部分部隊前往阿登地區,這意味著東線德軍在1945年1月將沒有預備隊可用,而此時蘇軍正在醞釀新一輪的冬季攻勢。當負責東線戰場的德軍參謀總長古德裡安對此表示異議時,希特勒前所未有的當眾訓斥他道:「用不著你來教訓我!我已經在戰場上指揮了5年德國陸軍,在這一時期我獲得的經驗,參謀總部無論誰也比不上,我曾研究克勞塞維茨和毛奇,而且把所有的施裡芬文件都讀過。我比你們清楚的多!」而當古德裡安抗議說蘇軍正準備以壓倒性的優勢兵力進攻並且列舉了蘇軍兵力後,怒不可遏的希特勒立刻咆哮起來:「這是自成吉思汗以來最大的虛張聲勢!這些胡話是誰說的?」雖然沒有一個德軍高級將領認為阿登反擊戰會取得成功,但當希特勒最終決定付諸實踐時,他們仍盡最大努力去執行他的命令。
在很短的時間裡,希特勒居然東拼西湊了20個師約25萬人的兵力,由莫德爾元帥指揮。右翼是狄特裡希指揮的第六黨衛軍裝甲集團軍,下轄4個黨衛軍裝甲師(約640輛坦克)、5個步兵師。中路是曼陀菲爾指揮的第五裝甲集團軍、下轄3個裝甲師(約320輛坦克)、4個步兵師,左翼是布蘭登堡指揮的第七集團軍,下轄4個步兵師,其任務是負責保護第五裝甲集團軍的側翼。除此之外,戈林還答應湊3000架作戰飛機為阿登反擊戰提供空中掩護,但最終只兌現800架。而在德軍正面115千米的防線上駐守的是美軍第一集團軍所屬的5個師,總計8.3萬人,裝備有242輛坦克、182門反坦克炮和394門火炮。因此,德軍在西線阿登地區形成局部的優勢,反擊戰即將打響。
1944年12月16日拂曉,在密集炮火準備後,德軍兵分三路發動突襲:左翼是布蘭登堡指揮的第7集團軍(轄4個師);中路是曼特菲爾指揮的第5裝甲集團軍(轄7個師);右翼是狄特裡希指揮的黨衛軍第6裝甲集團軍(轄9個師)。總攻前,德軍還實施了兩個特別行動以配合正面進攻。一是代號「鷹」的空降作戰行動,目標佔領美軍後方的公路交通樞紐;另一代號 「格裡芬」行動則由德軍特種部隊——第150裝甲旅執行。他們裝扮成美軍,在德國大部隊到來之前潛入盟軍陣地,儘可能地製造混亂和破壞,佔領戰略要地。17日,美軍第106師的兩個團7000多人被德軍包圍後投降,成為美軍在歐洲戰場上遭到的最嚴重失敗。18 日,中路德軍第5裝甲集團軍逼進公路交通樞紐巴斯通;右翼黨衛軍第6裝甲集團軍佔領了馬斯河渡口;左翼第7集團軍渡過奧爾河。至1944年12月20日,德軍已撕開美軍防線,形成一個寬約100公裡、縱深30公裡至50公裡的突出部。
1944年12月17日早上,盟軍最高指揮部急調美軍第82和第101空降師火速增援;19日,又命令巴頓將軍指揮的美軍第3集團軍北上馳援巴斯通。堅守阿登地區的美第1集團軍則接到命令不惜一切代價頂住德軍進攻,堅守到援軍到來。
1944年12月22日,德軍交給堅守巴斯通的美軍第101空降師一封勸降信。在信中,希特勒瘋狂叫囂道:要麼投降,要麼殲滅!第101空降師代理師長麥考利夫準將在給希特勒的回信中只回答了一個字,把希特勒氣瘋了:「Nuts(神經病)!」此事後來在二戰史上傳為美談(不得不佩服在這種緊要關頭上還沒忘了幽默感。此電文在盟軍中廣為流傳,很大程度上鼓舞了軍心。)二戰後還載入了金氏世界紀錄(世界簡訊之最,只有一個單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