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的最後一次勝利,勞班坦克大決戰,摧毀蘇軍351輛裝甲車輛

2020-11-30 騰訊網

1945年3月,在西裡西亞的勞班鎮爆發了德軍與蘇軍的坦克大戰,這場戰鬥可以說是德軍的最後一次戰術勝利,擊毀了蘇軍350餘輛坦克和突擊炮,成了蘇軍不遠提及的傷痛。

一、蘇軍挺進西裡西亞

1945年1月,蘇軍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和烏克蘭第一方面軍,波蘭第一集團軍一起發動了大規模的攻勢,渡過了維斯瓦河並在23天裡向西前進了500多公裡抵達了奧得河,兵鋒直指納粹德國首府——柏林。

蘇軍名將科涅夫率領的部隊,在45年2月8日這一天,通過奧得河上的蘇軍橋頭堡對下西裡西亞發動了進攻,科涅夫的任務是包圍並佔領布雷斯勞和勞班等城鎮。勞班是一座歷史名城,沙俄時代的著名俄軍統帥庫圖佐夫的心臟被埋葬在這裡。進攻這座城鎮對蘇軍而言不單單擁有戰略價值那麼簡單,某種程度上這次行動還有一些精神象徵的意義存在。

西裡西亞工業區對德國來說非常重要,他們在這裡集結了從東線收攏來的各路殘兵敗將守衛這裡,而蘇軍進攻部隊則擁有8個步兵軍,2個坦克軍和2個摩託化騎兵團,總兵力多達10萬人之眾,並擁有1289輛裝甲作戰車輛。但科涅夫在最初的幾次火力偵察中發現德軍的防禦異乎尋常的頑強且堅固,所以他下令近衛坦克第三坦克軍打出一記迂迴攻勢,切斷勞班與布雷斯勞的聯繫。

蘇軍於2月16日對勞班發動了進攻,蘇軍近衛第三坦克軍下屬的第九裝甲師與德軍裝甲部隊迎頭相撞,掩護蘇軍第七裝甲師則越過了蓋伊斯河對勞班發動進攻。蘇軍對城市的進攻在2月17日夜間正式展開,近衛第三坦克軍下屬的第七裝甲師出動了兩個坦克旅,對駐紮在勞班的德軍第六裝甲擲彈兵師發動了猛攻。這些德軍缺乏足夠的彈藥,也缺乏足夠的重型武器,但他們被希特勒下令死守勞班,如果蘇軍終將佔領勞班,那麼德軍第六裝甲擲彈兵師,就應該在這裡全體為勞班鎮1.7萬名居民的存續而英勇戰死。

德軍為了阻擋蘇軍的攻勢,在18日這一天派遣了第48師,第10擲彈兵師增援勞班。緊跟著又派遣了第103坦克旅,第16裝甲師和第17裝甲師,第39裝甲師增援勞班,並伺機對蘇軍進攻部隊實施反擊,圍殲蘇軍近衛第三坦克軍。雖然德軍派遣的裝甲部隊看起來貌似數量眾多,但實際上很多部隊都不滿編,並且大量官兵都是新招募的新兵,缺乏足夠的訓練,指望他們消滅蘇軍實在是有些強人所難,也不切實際。

但德軍還是制定了一個吉普賽行動,該計劃中德軍將對蘇軍發動一次經典的鉗形攻勢,重現1941年德軍裝甲部隊的輝煌,殲滅蘇軍裝甲部隊而後在設法對科涅夫的方面軍發動進攻,迫使對方後撤,並在運動中對零散的蘇軍部隊實施沉重打擊。

二、勞班坦克與損失慘重的蘇軍

德軍對鉗形攻勢非常的痴迷,這種戰術在波蘭戰役,法國戰役和巴巴羅薩戰役中都取得了輝煌的戰果。而德國軍事歷史上更是對圍殲戰異常的痴迷,儘管很多時候被圍殲的都是日耳曼人的軍隊,但在防禦反擊和運動戰中對對手的孤立部隊實施殲滅戰,並在伺機需求殲滅或重創對手主力部隊的戰術似乎沒有什麼大問題,前提是兵力與後勤以及戰略資源能夠支持這樣行動。

德軍在初期的反擊並不成功,勞班附近的城鎮大多都已經被蘇軍攻陷了,德軍的防線正在退縮並失去後續的戰役優勢,甚至於初期的幾次反擊,也先後因遭遇蘇軍的猛烈炮擊和空襲而失敗。但德國人的好運似乎突然降臨了,3月2日這一天突然天降暴雪,蘇軍炮兵和航空兵停止了攻擊。雙方只有地面部隊能夠發動進攻,德軍在格倫德一帶成功伏擊了一支蘇軍裝甲部隊,該部隊裝備有大約70輛T-34坦克和謝爾曼坦克,這次伏擊摧毀了10輛蘇軍坦克。而後德軍又成功的攻入了附近的鎮子,並繳獲了13輛正在維修中的坦克,此外德軍還炸毀了11輛受損嚴重,缺乏備件無法維修的T-34坦克。

在3月2日到3月3日的戰鬥中,德軍總共摧毀了蘇軍81輛坦克和突擊炮。3月5日這一天,德軍迫於蘇軍不斷加強的兵力而後撤,並在後撤途中與德軍第39裝甲師匯合,他們一路向勞班附近後退並沿路摧毀了大約30輛蘇軍坦克。戈培爾聲稱由於蘇軍的配合實在太差,所以德軍錯過了圍殲蘇軍裝甲部隊的最佳時機,讓蘇軍逃出包圍圈並獲得了重新組織進攻的機會。

德軍在3月8日重新發起反擊,並試圖誘導蘇軍部隊進入包圍圈,雙方的裝甲部隊在勞班迎頭相撞,蘇軍在這場短暫的戰役中總共損失了351輛坦克,裝甲車,突擊炮和自行榴彈炮,此外還損失了74門迫擊炮和106輛卡車,另有176名蘇軍官兵被俘。直到1945年4月末,勞班依舊控制在德軍手裡,這場戰鬥的勝利給遠在柏林的希特勒打了一劑強心針,他堅信只要繼續抽調部隊發動反擊,就有機會將蘇軍趕回40年國境線上去,迫使史達林考慮停戰談判。

結語

整個勞班進攻戰中蘇軍近衛第三坦克軍損失裝甲作戰車輛高達351輛,儘管德軍的損失數字不明,但還是令蘇軍意識到被打殘的德軍依舊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如果不認真對付他們恐怕會犯下嚴重的錯誤,甚至可能錯失勝利的機會,於是蘇軍在後續一系列行動中加強了對德軍的火力覆蓋和空襲打擊,最後法西斯納粹的罪惡被蘇軍和盟軍共同終結。

參考文獻:

《勞班坦克戰》

《西裡西亞之戰:1944-1945》

相關焦點

  • 春季覺醒行動,德軍裝甲部隊最後的一擊,蘇軍將如何化解危機?
    巴拉頓湖戰役是德軍裝甲部隊在二次世界大戰歷史中發動的最後一次進攻,它發生在匈牙利,德軍稱之為春季攻勢行動,德軍裝甲部隊氣勢洶洶,蘇軍也忙於調兵遣將。作為納粹德國最後一次反擊,蘇軍方面顯然異常重視。蘇聯和德國這兩位重量級「裝甲拳王」,將在巴拉頓湖,展開他們之間最後一次交鋒。
  • 火力強勁可以點名,防護卻奇差:德軍靠蘇軍反坦克炮打穿蘇軍戰車
    全連裝備6-9輛「黃鼠狼」,編為2-3個自行反坦克排。連裡的其他車輛也將實現履帶化或者半履帶化,如彈藥車、指揮車等等。在1942年底長管四號和三號突擊炮大量出現以前,「黃鼠狼」是少有的可以在遠距離摧毀蘇軍重型坦克的戰車獵手。根據已有資料,可以確認接收過「黃鼠狼」3(Sd.Kfz.139)的部隊如下:備註:1. 表格中「裝甲擲彈兵師」的稱謂從1942年7月開始,這些師在此之前被稱為摩託化步兵師2.
  • 皮糙肉厚的斯拉夫裝甲陸龜,蘇軍的移動碉堡,衛國戰爭的KV坦克
    在蘇聯衛國戰爭中,KV系列坦克為蘇軍撐起了戰爭初期的一片天空,41年時它裝甲厚重火力強勁,當德軍投入新式重型坦克以後,它又臨危受命重新披掛上陣對抗德國漢斯的動物園,並最終由KV系列坦克衍生出了著名的IS系列坦克。
  • 4000輛坦克打700輛坦克,蘇軍覺得自己優勢很大,A了上去
    到了戰爭開始的時候,西南方面軍下屬8個機械化軍,有4525輛坦克,其中包括了493輛T-34坦克和262輛KV系列重坦,而他們的對手德國第一裝甲集群別說三號、四號,就是一號、二號一起加起來也才只有720輛。 4525輛坦克對戰720輛坦克。 這數量差距,已經飛龍騎臉穩贏了好吧!
  • 戰爭初期德國裝甲兵的夢魘,讓德軍上下束手無策的KV系列重型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裝甲部隊都堪稱是精銳的存在,無論是閃擊波蘭還是橫掃法國,德國裝甲部隊都是德軍進攻的核心力量,在德軍裡被稱之為天之驕子也不為過。在1941年6月22日發動的"巴巴羅薩計劃"裡,德國裝甲部隊也是充當了進攻蘇聯的急先鋒,意欲復刻他們在西歐的勝利。
  • 狡猾獵手,兇悍炮,為了大戰使勁造:憶德軍四號坦克殲擊車L70
    到1945年仍3月,該師的L/70(A)還剩下11輛,隨後參與了在巴拉頓湖最後的反擊;到4月該師僅剩下4輛L/70(A)。第3裝甲師在戰爭最後階段敗退到奧地利,並在5月10日向美軍投降。 在東線被蘇軍摧毀的德軍裝甲縱隊 第24裝甲師經過德國本土時得到了新裝備
  • 震撼了德軍的無敵KV!蘇德戰爭初期的KV系列重型坦克戰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裝甲部隊都堪稱是精銳的存在,無論是閃擊波蘭還是橫掃法國,德國裝甲部隊都是德軍進攻的核心力量,在德軍裡被稱之為天之驕子也不為過。在1941年6月22日發動的"巴巴羅薩計劃"裡,德國裝甲部隊也是充當了進攻蘇聯的急先鋒,意欲復刻他們在西歐的勝利。
  • 衛國戰爭蘇軍裝甲骨幹,簡陋但好用,T-34坦克和巴甫洛夫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最著名的中型坦克T-34坦克,它是蘇軍裝甲的中流砥柱,也是赫赫有名的裝甲炮灰,它不僅是一款設計簡單粗糙的坦克,更是一款成功設計了蘇聯戰時需求的坦克,而這款坦克的研製竟然與巴甫洛夫將軍有關。
  • 蘇聯早期坦克巨無霸,KV系列重型坦克,如何對德軍展開逆襲?
    如果要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巴巴羅薩行動,人們通常想到的是德國裝甲洪流對蘇軍展開兇猛的進攻。在德軍強大的坦克攻勢下,蘇軍節節敗退,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在坦克戰中,如果沒有德國空軍的支援,那麼德軍往往不佔優勢。其中最讓德軍感到恐怖的,莫過於那些來自蘇聯的KV-1重型坦克。
  • 二戰德軍在東線最後一次戰略進攻——「藍色方案」始末
    1186691輛摩託車,在執行巴巴羅薩計劃的時候,德軍一次性便動用了50萬輛各式車輛用來運輸部隊和補給物資,如此巨大的車輛裝備量再加上總產量在14萬架以上的各式戰機和海軍艦艇,都意味著德國需要巨量的石油。
  • 被擊中135次還幹掉了22輛德軍坦克,看二戰「神車」前蘇聯KV-1重坦
    ,KV-1坦克開始與德軍交鋒,到1941年6月時基洛夫工廠已生產了636輛。在反坦克營4輛50毫米反坦克炮攻擊中,KV-1雖然多次中彈,但並沒有被擊毀,反而將4門反坦克炮幹掉了。雖然德國後來調來了88毫米重炮,但除了把KV-1逼退了800米外並沒有將之擊毀。而在第二天的戰鬥中,德國調來了一輛4號坦克從正面吸引KV-1火力,配合88毫米重炮一起攻擊KV-1,但在多次炮擊中,只有2發炮彈穿透了KV-1裝甲,但依舊沒有將之徹底摧毀。
  • 沃羅涅日拉鋸戰的開端,蘇軍與德軍的混戰,第一次沃羅涅日戰役
    一、42年中旬的局勢 1941年末到1942年春節期間,蘇軍最高統帥部在列寧格勒至克裡米亞之間發動了一場貫穿蘇聯南北的反擊行動——「冬季攻勢」, 這場浩大的反擊被宣稱為史達林親自指揮,儘管取得了一些局部勝利,但總體戰局並沒有什麼太明顯的改善, 不如說氣勢洶洶的蘇軍反而被滿臉疲憊的德軍當頭一棒
  • 二戰東線戰場德軍最後的勝利,殲滅蘇軍52個師,第三帝國的續命之戰
    可惜,演出的帷幕落下後,德軍繼續在窮途末路上做最後掙扎,輝煌的勝利並未能改變戰爭的軌跡。第一次是德軍奪城之戰,第二次是1942年5月德軍在此粉碎蘇軍攻勢,第三次是曼施坦因打的,第四次發生在1943年8月,蘇軍終於勝了一次,收復哈爾科夫。
  • 從破碎至勝利,二戰中的蘇聯裝甲部隊,如何在戰火中浴火重生
    如果提起二戰中蘇聯裝甲部隊,相信很多人想到的都是無窮無盡的T-34中型坦克組成的鋼鐵洪流。確實,很多戰史裡都提到了蘇軍裝甲部隊在數量上的強大,而德軍則享有質量上的優勢,往往蘇軍能夠出動數倍於德軍的坦克數量,形成強大的戰略優勢。
  • 一輛虎式最多可以單挑多少輛盟軍坦克?魏特曼、卡裡烏斯都靠邊站
    ,德軍裝備虎式的幾個主力重裝甲營甚至還取得了擊毀超過1000輛敵軍坦克的戰果。相信很多熟悉二戰史的朋友第一時間就會想到魏特曼和卡裡烏斯這兩位最著名的虎式王牌:前者於1944年6月13日在諾曼第的維萊博卡日伏擊英軍裝甲部隊,單車擊毀超過20輛坦克和大量其他車輛,憑藉一己之力打殘英軍一個裝甲營,魏特曼也因此一戰封神;一個多月後的7月22日,卡裡烏斯帶領僚車在馬裡納瓦村向蘇軍一支坦克部隊發起突襲,擊毀17輛蘇軍坦克,其中包括10輛最新式的"史達林"重型坦克!
  • 米切爾·魏特曼:魂喪諾曼第的「虎式」坦克殺手
    1941年7月12日,米切爾·魏特曼因為摧毀蘇軍坦克贏得了一枚二級鐵十字勳章。之後,他在戰鬥中受傷,贏得了一枚戰傷勳章。  1941年9月8日,魏特曼又贏得了一級鐵十字勳章,隨後在羅斯託夫地區的一次單獨的戰鬥中由於摧毀6輛蘇軍坦克而贏得裝甲突擊徽章,並升為SS-技術軍士。1942年6月5日,米切爾·魏特曼因為其優越的作戰能力被召入SS-軍官學校進行訓練。
  • 德軍已佔領廠房大門,蘇聯裝甲車卻仍在廠房生產線上生產!
    其實, 第4裝甲軍團這時已打到距蘇聯最大的產油區僅80公裡的地方,卻不得不掉轉身向東北插上。  這時,在史達林格勒,蘇聯的守軍不足19萬人,有300多輛坦克和300多架飛機。保盧斯統率的進攻部隊近3 0萬人,700多輛坦克,1200多架飛機。他制定了一個教科書式的作戰計劃,於8月19日發動了對史達林格勒的首次 進攻。
  • 庫爾斯克戰役中的鋼鐵的碰撞,激戰普羅霍羅夫卡,蘇德坦克大決戰
    而現在為了取得勝利,第四裝甲集群拿出了他們的殺手鐧,第二黨衛軍裝甲軍轉向東北方向的普羅霍羅夫卡。 如果突破了這裡,那麼德軍就可以避開蘇軍正面的防禦,直接從側翼攻破蘇軍的防禦體系。而此時蘇軍的第三道防禦帶其實沒有完善,根本無法承受這樣的情況。因此德軍這條改變進攻軸線的做法,可謂是一個殺手鐧。
  • 別看叫「大象」其實一點都不溫順,二戰德軍坦克殲擊車
    此時德軍的反坦克火力除了牽引式的88炮之外,剩下的都是一些基於輕型底盤再加裝反坦克炮的薄裝甲自行反坦克炮和坦克殲擊車。為了提升這些自行反坦克炮和坦克殲擊車的防禦能力,製造一款全新的重型裝甲自行反坦克炮就成了德軍的重中之重。在底盤的選擇上,施佩爾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即將量產的波爾舍(保時捷)虎式坦克底盤。
  • 二戰德軍的特種部隊布蘭登堡部隊到阿登戰役的特殊150裝甲旅
    也就是德國人嚴謹和思想糾結也間接給予了德軍特種部隊布蘭登堡絕對情報的保密,也間接提高了德軍特種作戰行動的成功率,這在後來的入侵蘇聯戰役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在蘇聯著名戰爭電影《最後的裝甲列車》中布蘭登堡部隊其戰鬥力地一次被對手蘇聯搬上螢屏,德軍敵後滲透部隊通過空降到蘇聯縱深後方,佔領伏擊蘇聯鐵路運輸樞紐,橋梁等一舉殲滅蘇軍一個機動的步兵旅,之後為德軍機械化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