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破碎至勝利,二戰中的蘇聯裝甲部隊,如何在戰火中浴火重生

2020-12-01 騰訊網

如果提起二戰中蘇聯裝甲部隊,相信很多人想到的都是無窮無盡的T-34中型坦克組成的鋼鐵洪流。確實,很多戰史裡都提到了蘇軍裝甲部隊在數量上的強大,而德軍則享有質量上的優勢,往往蘇軍能夠出動數倍於德軍的坦克數量,形成強大的戰略優勢。通常人們認為,這就是蘇軍最後勝利的主要原因,數量眾多的坦克所構成的裝甲部隊,幫助蘇軍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然而,若我們仔細研究戰史,就會發現蘇軍的裝甲部隊並沒有如此的神乎其神。事實上,早期蘇聯裝甲部隊曾經遭受嚴重的損失,近乎是殘破不堪。那麼蘇聯曾殘破不堪的裝甲部隊,日後要如何重整旗鼓,並最終重奪勝利呢?

需要指出的是,蘇聯的裝甲部隊是一個從建立之初就飛速擴張的兵種。自上世紀二十年代末,蘇聯創立裝甲部隊開始,蘇聯裝甲部隊就在不斷的學習中成長。從最早的坦克團到坦克旅,蘇聯從無到有的創立著自己的裝甲部隊。

在1938年時,蘇聯根據已經較為成熟的'大縱深戰役理論'組成了機械化軍這一編制。在紙面上來看,機械化軍等同於同時期德國的裝甲軍編制,不過實力上可能更為強大。

與此同時,蘇聯的坦克製造業也在不斷的學習和成長,從最初大量投產的MS-1坦克,到後來的T-26輕型坦克和BT系列快速坦克,蘇聯裝甲部隊所配備的坦克雖然談不上質量一流,可單單以數量而言確實是獨步天下。

如果進行橫向對比的話,1938年時的德國裝甲部隊雖然看似強大,但在數量上遠遠不及蘇聯裝甲部隊。放在1938年時的歐洲,蘇聯裝甲部隊也確實是一支令人生畏的力量。

但是這種強大是有代價,而且代價十分高昂。

上世紀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坦克技術的突飛猛進是難以想像的,剛剛投產不超過兩年的坦克,可能立刻就會成為一件落後的武器。

而蘇聯裝甲部隊本身的坦克量產量擴大,比如T-26輕型坦克的產量在5500輛以上,如此巨大的產量也導致了它們的更換十分成問題。

另一方面,由於精密加工和無線電臺生產技術是蘇聯的弱項,因此蘇聯的T-26輕型坦克和BT系列快速坦克都缺乏一些關鍵設備,比如電臺,優秀的觀瞄設備等等,這都限制了蘇聯坦克的實力發揮。

加劇了這一情況的是蘇聯在1939年曾一度解散了極具潛力的機械化軍,雖然在1940年至1941年又重新開始組建機械化軍,數量也多達29個機械化軍。可隨著蘇德戰爭的爆發,蘇聯的機械化軍建立工作被戰爭打斷。蘇聯機械化軍被迫以一種十分惡劣的狀態投入戰鬥——

老舊的T-26輕型坦克、BT-5快速坦克在磨損嚴重的情況下投入戰鬥,情況較好的BT-7快速坦克也缺乏保養維護而狀態不佳,至於蘇聯當時最為先進的T-34重型坦克和KV系列重型坦克也匱乏油料和彈藥。

固然,蘇聯裝甲部隊的損失可以解釋為是對戰爭缺乏準備,但如果分析深層次的原因,則是蘇聯裝甲部隊因為反覆的拆解重組等,陷入了一個非常怪異的狀態。在這一時期,編制混亂和裝備匱乏是蘇聯裝甲部隊最大的敵人。各機械化軍的編制十分混亂,

以西部特別軍區(戰時的西方面軍)為例,其麾下的第6機械化軍下轄官兵32382人、坦克1131輛。而第13機械化軍卻只有官兵17809人、坦克282輛。更慘的是第17機械化軍,官兵雖然有16578人、坦克卻只有63輛。

這種災難性的配置,導致了西方面軍的潰敗。究其原因就是機械化軍重組階段的編制混亂和裝備上的匱乏造成的。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注意到,蘇軍裝甲部隊有很多弊端,

比如說後勤人員的稀少,導致了坦克的維護不足

,這極大影響了蘇軍裝甲部隊的戰鬥力,大批的坦克被拋棄就是由此造成的。

另一方面,蘇軍坦克除指揮型坦克外都沒有電臺,因而指揮坦克必須依靠旗語才能指揮其它坦克,這就進一步的削弱了蘇聯裝甲部隊的戰力。

可以說,在在戰爭初始階段,蘇軍裝甲部隊的損失都是空前的。

這迫使蘇聯裝甲部隊進行重組,機械化軍這一編制被取消,改為了更為靈活的坦克旅編制,而坦克旅本身的坦克數量不多,多則百餘輛,少則三十餘輛。

因為事實證明了,蘇軍過去的機械化軍在編制上混亂和囊腫,蘇軍的通訊能力和指揮能力都不足以駕馭這些機械化軍。考慮到自身的實際情況,蘇軍就將自己剩餘的裝甲力量整合重組為了坦克旅這一臨時編制。

而在莫斯科戰役和冬季攻勢結束之後,蘇軍開始進一步重組自己的裝甲部隊編制。

坦克旅這一臨時編制被納入了蘇軍的編制之中,並通過兩個坦克旅和一個摩託化步兵旅混合的方式,形成了坦克軍這一新興編制。

這種編制是蘇軍結束了1941年的防禦階段,轉入進攻階段時,因需要規模更大的裝甲部隊而設立的。

如果從編制上來看,它其實的規模等於同時期德國的裝甲師,之所以說是軍是因為蘇軍對坦克軍的戰場定位。蘇軍的後勤能力和通訊能力,決定了他們此時尚且不適合駕馭規模更大的單位。

不過蘇軍採取規模較小的坦克軍編制,很大程度也是基於後勤能力和通訊能力的限制,坦克缺乏獨立的戰場行動能力。

與此同時,蘇軍的坦克數量略顯不足,畢竟蘇軍剛剛經歷了1941年的空前損失,再加上遷移的工業尚未完全恢復生產所致。另外蘇軍在火力支援上,此時也難以做到與英美相同的水準。

這並非是蘇軍的火炮不夠優秀,而是因為戰場通訊能力較差,炮兵素質在1941年的戰鬥後也出現大幅度的下降導致的。

但不可否認的是,儘管坦克軍編制在實戰中有較多的弊端,而且編制仍舊較為混亂且缺乏穩定性,但其在實戰中表現出了較高的水準。

而在1943年,蘇軍則進一步規範化了坦克軍的編制,同時設置了新的機械化旅和機械化軍。

坦克的配備上也顯得規範起來,不再存在有過去那種混亂無序的編制,並且加入了自行火炮團。

此階段的蘇軍裝甲部隊已經具備了較高水準的火力支援能力,後勤能力也大大提升,準許蘇軍指揮官讓坦克軍和機械化軍執行更為複雜的作戰。

此刻的蘇軍在工業能力上恢復顯著,精密加工和無線電技術上也通過盟國得以完善,坦克的作戰能力因此提升較多。而整體上來說,1943年蘇軍已經在整體能力上開始超過德軍,尤其是在經過了1943年的庫爾斯克之戰後,蘇軍開始牢牢把握住戰場主動權。

此時進入反攻階段的蘇軍採用了規模更大,更適合進行戰略行動的由兩個坦克軍和一個機械化軍為基礎,額外編入一個獨立坦克旅、兩個步兵師和兩個自行火炮旅組成的坦克集團軍。

當然,蘇軍此時能夠採取這樣的大編製作戰,

也是因為蘇軍在通訊能力和後勤能力上,均已經可以駕馭住這種大編制的坦克集團軍,而蘇軍各級指揮官的能力也遠非1941年可比。

其次,蘇軍的工業能力可以源源不斷的為蘇軍提供坦克,而且坦克質量也逐漸提高,在1944年投入的T-34/85中型坦克和IS-2重型坦克進一步加強了蘇軍裝甲部隊的作戰能力。

可以說,此時戰場形勢和敵我強弱的變化,以及蘇軍各級指揮官的經驗和指揮能力的提升,都決定了坦克集團軍這一編制的誕生。

結語

事實上,蘇聯裝甲部隊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強大,它是一個在和平時期誕生,飛速擴張和成長的兵種。確實,蘇聯裝甲部隊走過許多的彎路,並且在戰爭時期有過巨大的失敗。但是通過合理的調整,循序漸進的改革和實戰的磨鍊,蘇聯裝甲部隊最終成為了一支戰無不勝的鋼鐵洪流,幫助蘇軍在戰爭中戰勝了德軍,成功奪取了蘇德戰爭的勝利。

參考文獻:《回憶與思考》

《巨人的碰撞—蘇德戰爭》

《蘇俄陸軍1941-2017》

相關焦點

  • 「二戰風雲」籠中莽獸下的裝甲英豪—盤點諾曼第地區的德軍裝甲部隊
    這些「黑色旋風」席捲波蘭、法國與蘇聯,留下了無數的經典戰例。然而當時間來到1944年,反法西斯戰爭迎來轉折之後,德軍裝甲力量便進入了不可逆轉的衰退期。儘管如此,在1944年法國戰役的頭兩個月中,雖然德軍各個步兵師的質量十分差勁,但集結於此處的裝甲部隊,卻是任何人都不敢小覷的全明星力量。
  • 冷兵器時代的王者,現代戰場上的「奇兵」,二戰蘇聯的騎兵部隊
    不過它也並非突然就被抹掉的,二戰中蘇聯的騎兵部隊曾是其防衛家園、反擊侵略時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他國大力發展機械化部隊的時候,蘇聯人沒有放棄騎兵部隊,而且在最艱難的時候,正是靠著騎兵這種現代戰場罕見的兵種數次拯救蘇聯於水火之中。
  • 二戰中蘇聯的王者重坦——IS-2重型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陸軍是唯一能夠和納粹德軍鐵騎相互抗衡而不落下風的軍隊,這完全得益於蘇聯紅軍那強悍的作戰能力以及蘇聯陸軍中強悍的坦克部隊,今天我們要看的就是二戰蘇聯坦克部隊中的一款主力坦克——IS-2重型坦克。
  • 二戰德軍的特種部隊布蘭登堡部隊到阿登戰役的特殊150裝甲旅
    也就是德國人嚴謹和思想糾結也間接給予了德軍特種部隊布蘭登堡絕對情報的保密,也間接提高了德軍特種作戰行動的成功率,這在後來的入侵蘇聯戰役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在蘇聯著名戰爭電影《最後的裝甲列車》中布蘭登堡部隊其戰鬥力地一次被對手蘇聯搬上螢屏,德軍敵後滲透部隊通過空降到蘇聯縱深後方,佔領伏擊蘇聯鐵路運輸樞紐,橋梁等一舉殲滅蘇軍一個機動的步兵旅,之後為德軍機械化部隊,
  • 英國維克斯坦克的蘇聯衍生版,蘇聯裝甲部隊的中堅,T-26輕型坦克
    說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蘇聯坦克,估計很多人想到的都是T-34中型坦克、KV系列重型坦克,或是IS系列中型坦克。不過,這些坦克或是在蘇德戰爭前夕誕生,或是在蘇德戰爭中誕生。在這些坦克誕生之前,蘇聯坦克部隊都是由各式各樣的輕型坦克構成的,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為蘇軍服役多年的一款輕型坦克——T-26輕型坦克。
  • 戰爭中趕工出來的輕型坦克,二戰蘇聯用來應急的T-60輕型坦克
    如果提起二戰時的坦克,估計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厚重的裝甲,強大的主炮,能夠碾碎一切敢於抵抗的敵人。這可以說是二戰坦克給我們的第一印象,比如說T-34中型坦克,虎式重型坦克等等。但二戰中也有輕型坦克的存在,這種皮薄餡大的坦克在戰場上的作用通常是偵察。可蘇聯卻有這麼一種輕型坦克,它在戰場上的作用卻是被當作'主力'使喚的。
  • 二戰中的美國秘密部隊,阿爾索斯突擊隊
    1944年,納粹德國敗局已定,為了防止德國的數千名科學家被蘇聯人弄到手,或者死於戰火,美國曾經秘密地組建了一支名為阿爾索斯的突擊隊。這支戰鬥力極強的部隊,任務就是把德國數千名科學家抓到美國,讓他們為美國服務。
  • 它就是蘇聯二戰後第一種裝甲運輸車K-75:薩沙的兵器圖譜第173期
    今天的主角K-75裝甲運輸車,就是如此。 二戰中的蘇軍沒有大量裝備履帶式裝甲運輸車,只是有大量的坦克、輪式裝甲車和裝甲汽車。 這導致蘇聯機械化部隊編組困難,因為輪式車輛難以通過複雜地形,甚至不能離開公路。
  • 蘇聯「飛行坦克」,被稱為「黑死神」,還是二戰德國裝甲終結者
    蘇聯衛國戰爭時期,有這樣一款攻擊機,提起這款攻擊機來,可以說是能夠令法西斯聞風喪膽,而且被德軍稱為「黑死神」。這款對地攻擊機就是伊爾-2強擊機。為什麼被稱為「黑死神」呢?因為攻擊機本身是具有較強的防護能力和其直接用於支援地面部隊作戰,摧毀敵方戰役戰術縱深內的防禦工事、坦克、軍用車輛、前線機場、交通樞紐、碼頭或艦艇等軍事目標的特性,這種戰機在戰爭中也就成為了「陸地之王」揮之不去的可怕夢魘。而且伊爾-2強擊機對敵方地面目標特別是坦克具有強大的突擊力,在戰鬥中取得了非凡的戰績。
  • CSOL破碎炙焱浴火重生 三管獵槍火龍迸射
    2月27日,《反恐精英Online》全新版本上線,全新武器——破碎炙焱,也正式登場亮相!2月27日,《反恐精英Online》全新版本上線,全新武器——破碎炙焱,也正式登場亮相!更有海量活動送出各式永久武器,迷彩M249、迷彩AWP、毀滅者MG3、爆焰旋風M79,讓你體驗最火爆的激情!
  • 沒有立場也不穩:二戰時期的那些中立國,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
    當全球面臨新冠病毒疫情威脅時,有人編了俏皮話調侃一些疫情嚴重的西歐國家:「這次疫情比二戰還危險,因為這次沒法投降了」——面對病毒威脅,不但沒法投降自保,而且也無法保持中立。即便二戰中戰火席捲全世界2/3 的國家和3/4的人口,還是有一些國家成功以中立姿態免遭空前浩劫的荼毒。
  • 空中死神:蘇聯「飛行坦克」,二戰德國裝甲終結者!
    二戰期間,不少武器裝備都有著非常亮眼的表現,在這場戰爭中大放異彩,其中有這麼一款戰機受到了極高的評價,它是蘇聯人口中的「飛行坦克」,也是德國人嘴裡的「黑色死神」。在蘇德戰爭期間,憑藉著極高的防禦力以及優秀的對地支援能力,被視為整個二戰裡綜合性能最好的對地攻擊機,它就是伊爾-2攻擊機。這款戰機可以說是在德軍心裡留下了深重的陰影,在它面前,坦克簡直不堪一擊,是空中死神,也是德軍裝甲的終結者!
  • 你可能會選錯:二戰中,哪個國家傷亡最大,中國,蘇聯還是德國?
    那麼,在眾多捲入二戰中的國家中,哪個國家傷亡最大呢?中國、蘇聯還是德國?按照世界戰爭史記載,二戰是以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為開端,以1945年9月3日日本籤署無條件投降書為結束,前後歷時6年。在二戰開始的八年前,即1931年9月18日,中國的14年抗日戰爭已然打響。據不完全統計,整個抗戰期間,在華日軍人數最多時有近200萬,日本統計日軍共死傷195萬人。
  • 史達林之錘,前蘇聯B-4型203毫米重型榴彈炮,二戰最奇特的大炮
    "炮兵是戰爭之神"這句話是蘇聯最高統帥史達林的名言,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在整個二戰期間,蘇軍的炮兵確實是令德國人聞風喪膽的存在:從各種自行式和牽引式火炮,再到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紅軍的炮兵部隊幾乎是戰神的化身,在任何情況下,他們都能以猛烈的炮火,化解納粹德國的進攻。
  • 帝國陸軍的沒落:簡析二戰日本陸軍裝甲戰術思想落後的根本原因
    日軍高層對坦克部隊重要性的認識,其實在二戰時期一直是比較低的,相比於歐美國家對坦克在戰爭中作用的認識,那更不在一個層次上。由於坦克在日本發展的時間比歐美晚,一些守舊派一直認為坦克在未來戰爭中能起到的作用少之又少,即便是在諾門罕戰役中失利,被蘇軍的裝甲部隊教訓之後,日軍高層仍然拒絕承認其步兵無法能單獨對抗蘇軍的事實。
  • 如果二戰德軍對蘇聯進行戰略轟炸,會不會改變二戰的走向?
    二戰盟國對德國、日本的戰略轟炸,就是它們最後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二戰德軍一直對蘇聯進行戰略轟炸,很有可能會改變二戰的走向。對蘇聯進行戰略轟炸,這是當時德軍已經做了,但一直沒做徹底並堅持下去的事情,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當時德國空軍「腿短」造成的。由於德軍缺乏遠程重型轟炸機,使他們想對蘇聯大後方進行戰略轟炸的願望,始終無法得以實現。
  • 春季覺醒行動,德軍裝甲部隊最後的一擊,蘇軍將如何化解危機?
    巴拉頓湖戰役是德軍裝甲部隊在二次世界大戰歷史中發動的最後一次進攻,它發生在匈牙利,德軍稱之為春季攻勢行動,德軍裝甲部隊氣勢洶洶,蘇軍也忙於調兵遣將。作為納粹德國最後一次反擊,蘇軍方面顯然異常重視。蘇聯和德國這兩位重量級「裝甲拳王」,將在巴拉頓湖,展開他們之間最後一次交鋒。
  • 《全球使命3》重回二戰之究極作戰裝甲對決
    安盟和國聯的屢次碰撞中漸漸敗下陣來,為了扭轉戰局,安盟使用時空門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幫助並重新武裝了德國部隊,攻打史達林格勒,企圖改變歷史格局。全視角第三人稱PVE射擊網遊《全球使命3》推出的PVE地圖「帝國決戰」,當國聯偵測到時空扭曲波動時,得知了安盟的詭計。
  • 二戰中最厲害的閃擊戰專家,這位蘇軍大將告訴人們戰鬥種族也可以
    可惜的是,這樣一位名將,卻在戰爭勝利前夕不幸死在本國人的槍下,讓人唏噓不已。官運亨通二戰時期,蘇聯紅軍官兵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騎兵出身的布瓊尼元帥甚至連地圖都看不懂,就連赫赫有名蘇聯第一戰神朱可夫元帥,上軍校之前也只有初中文憑。元帥們都這樣,更別提其他人了。
  • 二戰時如果蘇聯和德國單挑,結果會如何?
    德國人的合成汽油,以及用購入原油合成的汽油大部分是87號(辛烷值);而俄國人用自己的技術從原油中提取的汽油才70號(辛烷值),而且產率只有可憐的5%。 在蘇聯向後撤退的過程中,損失了大部分的工業、採礦業和農業,那麼蘇聯究竟是憑什麼打敗德國的呢?實際上答案很簡單,美國和英國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