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兵,一個從春秋時期就已經有記載的兵種。在兩千多年的發展中,幾乎全世界所有的帝王悍將都是依靠它來奪取天下,無論是橫掃匈奴的大漢騎兵,踏平滿蒙朝鮮的遼東鐵騎,還是徵戰歐亞大陸的蒙古戰騎,亞歷山大的馬其頓重騎兵,騎兵一直都是冷兵器時代最為重要的戰力之一。不過隨著火槍、戰車的大規模使用,騎兵似乎在「熱」兵器時代已無位置,曾經引以為傲的機動能力在坦克、裝甲車面前顯得十分「遲緩」,大兵團的衝殺在重機槍面前也變得不堪一擊。延續千年的兵種真的就在飛機、大炮時代消失了嗎?
答案嗎?是肯定的,隨著科技的發展,騎兵已然成為了一個消失的兵種!不過它也並非突然就被抹掉的,二戰中蘇聯的騎兵部隊曾是其防衛家園、反擊侵略時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他國大力發展機械化部隊的時候,蘇聯人沒有放棄騎兵部隊,而且在最艱難的時候,正是靠著騎兵這種現代戰場罕見的兵種數次拯救蘇聯於水火之中。
蘇聯騎兵的組建
蘇聯的騎兵部隊繼承於沙俄,而沙皇手下最為彪悍的騎兵部隊當屬哥薩克騎兵,這支被拿破崙冠以「擁有它則可以徵服世界」的騎兵部隊是沙皇侵略擴張的一張重要王牌,在巔峰時期,哥薩克騎兵部隊的總人數超過30萬人,哥薩克騎兵不僅戰力「爆表」,民風也相當彪悍,在外界的聲譽不高,而且隨著現代化武器的引入,騎兵在一戰時期已呈現沒落之勢。
到了1917年隨著俄國的政權更迭,新政府對於這種曾經被認為是貴族階級的武裝不屑一顧。儘管仍然保留了部分原沙皇騎兵的編制,但規模卻被大大地縮減,這種情況一直到了1919年才有所好轉。因為當時反對蘇維埃政權的白衛軍崛起,曾被拋棄的部分沙俄騎兵成為了白衛軍的中堅力量,所到之處橫行無忌,給蘇聯軍隊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由於得到了外部勢力的支持,白衛軍的騎兵早已不是那種手持砍刀,盲目衝殺的野蠻遊騎。藉助重機槍、輕火炮,輔以輕型坦克和裝甲車的協同,這種騎兵部隊儼然成為了一支半機械化的重裝部隊。而且白衛軍內很多人曾經都在沙皇的軍隊內服役,戰場經驗十分豐富,在廣闊的戰場上藉助騎兵短時間高速機動的能力和新配備的強大火力,在一段時間內曾讓新生的蘇聯軍隊苦不堪言。1919年8月,白衛軍少將康斯坦丁·馬蒙託夫就曾率領8000名哥薩克騎兵衝破了蘇聯嚴密防守的防線,在一個月的時間內掃蕩多地,根本沒有力量可以阻攔,甚至還「解放」了超過兩萬名意志不太堅定的「蘇聯紅軍」。
由於政權初建,重型火力配備並不完整,為了對抗這些肆意橫行的騎兵,蘇聯政府專門成立了由三萬人組成的第一騎兵軍,主帥是後來曾三次獲得蘇聯英雄稱號的謝苗·布瓊尼(蘇聯唯一一位騎兵元帥)。為了能夠對抗白衛軍的騎兵,蘇聯的這支部隊在成立之初就以火力至上為理念,機槍上馬,士兵在配備馬刀的同時也佩戴步槍,後勤補給由專門部隊負責,盡最大可能地減少馬背上的重量,強化機動能力和作戰半徑。同時在騎兵部隊內輔以裝甲車、輕型坦克以增強火力,並配備有防空和重型火力,為騎兵部隊提供空地立體的護衛和支援。
第一騎兵軍的巔峰和隕落
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第一騎兵軍就將白衛軍打的七零八落,在此之後該部隊還參加了華沙戰役,雖然在有「紅色拿破崙」之稱的圖哈切夫斯基指揮下蘇聯取得了勝利。但是他們的騎兵部隊卻在這個戰場上創造了一個「恥辱」的歷史,那就是在兵力十倍於敵的情況下慘敗,而且還被許多史學家認為這是20世紀最後一場騎兵之間的大規模戰爭——科馬洛戰役。
在這次戰役中波蘭人以六個團1700多人的騎兵對戰蘇聯謝苗·布瓊尼率領的二十個團1.75萬人的騎兵部隊。不過由於指揮失當、戰場通訊不暢加之蘇聯自認為勝券在握對相關情報不夠重視,最終被波蘭騎兵擊潰,波蘭人以損失五百人的代價擊殺了蘇聯騎兵部隊四千人。
經此一戰,曾經名噪一時的第一騎兵軍在1923年被解散。一直到二戰開始之前,蘇聯軍隊為了構建自己機械化部隊,騎兵部隊再一次被裁減,將原本的36個騎兵師整編為13個。貌似騎兵在蘇聯軍隊「時日無多」,在同時代的其他國家,騎兵早已淪為輔助的角色或者是直接被取消,而蘇聯對於騎兵的重視程度也開始下降。
特別是在1934年到1940年期間,機器替代馬匹的論調日益高漲,騎兵也從過去獨當一面的主力部隊逐漸演變成了機械化部隊的預備隊,主要負責襲擾、滲透、輔助等任務。1940年出臺的蘇聯野戰條例中規定,騎兵的作戰任務主要以後方和側翼攻擊為主,或隨同裝甲部隊衝擊敵人守衛相對薄弱的防線,必要時需要執行防禦和追擊等任務。
從種種的跡象表明,騎兵的沒落已成必然,在重裝洪流的戰場上,血肉之軀的騎兵無論是在機動力、耐力和火力方面的優勢已蕩然無存,維持著這樣一支部隊似乎已沒有必要。然而從後來的戰爭表現來看,「騎兵無用」的結論下得似乎早了一些。
二戰中蘇聯騎兵的表現
二戰爆發後,希特勒於1941年發起巴巴羅薩行動,戰爭初期蘇聯的騎兵面對強大的德國機械化部隊僅僅進行過幾次試探性進攻,並未取得太大的戰績。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蘇聯節節敗退,主力裝甲部隊被消耗殆盡,加之裝備、燃料的短缺,騎兵部隊開始成為了蘇聯反擊的主力。特別是在反攻階段,騎兵在追擊後撤的德軍時表現英勇,尤其是在泥濘不堪的道路上馬匹似乎成為了最為有效的交通工具,當德國人正在為了如何逃出泥沼而費盡心思之時,紅色騎兵旋風般殺到,憑藉看似不起眼的英頓馬(英國純種馬與頓河馬雜交而育的馬種),讓蘇聯鐵騎在泥濘的平原上縱橫馳騁。實踐證明,雖然騎兵部隊在開闊地域的行進速度不超過20公裡/時,日行程也僅有百餘公裡,但是它們的越野能力是任何機械都無法比擬的,特別是在蘇聯那種泥沼遍布、溝壑縱橫的地形中,騎兵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正面廝殺中,面對擁有重型裝甲和密集火力的敵人時,騎兵部隊沒有任何的優勢。但是在追擊、襲擾方面蘇聯騎兵卻有著不俗的表現,師級的騎兵部隊經常在敵人的佔領區遊蕩,執行打了就跑,破壞設施的任務,主要襲擊的目標包括敵人的指揮部、後勤補給線、倉庫等,並且在封鎖道路和破壞通信線路方面也有一定的建樹。雖然在殺傷數量上沒有突出表現,但德軍因此需要分出大量的部隊來應付這些遊蕩的騎兵,經常出現的情況是蘇聯以一個師的騎兵部隊能夠牽制住德軍五六個師的兵力,而且還抓不到這些「遊騎」的影子。
不過憑藉勇氣衝鋒取得的戰績也伴隨著巨大的傷亡,由於裝備欠缺,騎兵的優勢未能充分發揮。1942年以後,蘇聯開始調整騎兵部隊的配備,為每個騎兵師配備118挺輕機槍、48挺重機槍、74門迫擊炮、114門不同口徑的反坦克炮、數十輛輕型坦克和防空炮等武器,同時步兵師或裝甲部隊會根據戰鬥需要隨時調配到騎兵師進行混編作戰,機械化騎兵集團開始正式亮相。而且規模也在不斷擴充,巔峰時期蘇聯擁有的騎兵師數量達到87個,共計50多萬人。
到了戰爭後期,騎兵部隊的數量和坦克部隊的數量基本相當,而騎兵也開始執行另一項重要的任務,在舊戰線被擊潰新的戰線還未成型之際,騎兵經常突入到敵人的防禦縱深進行襲擾。並與坦克部隊相互配合,在道路條件良好時以裝甲部隊為先鋒,當路況不佳時,騎兵部隊則會轉換為進攻先鋒,二者交替進攻,蘇軍機動能力不減,攻擊亦可持續輸出。
「奇兵」正式退出
當然了,蘇聯的騎兵部隊也不是萬能的,在戰爭取得了一定優勢後,部分指揮官對於騎兵的作用認識不清。時常派遣騎兵師去進行固定目標的攻堅作戰,致使騎兵部隊損失慘重,有半數的部隊是因此被消耗掉的。
二戰結束之後,大部分的騎兵師開始接受改編,多數被轉換為機械化部隊,一直到1955年最後一支騎兵師被解散,蘇聯騎兵部隊才正式退出了歷史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