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代的王者,現代戰場上的「奇兵」,二戰蘇聯的騎兵部隊

2020-12-05 墨風蒜瓣

騎兵,一個從春秋時期就已經有記載的兵種。在兩千多年的發展中,幾乎全世界所有的帝王悍將都是依靠它來奪取天下,無論是橫掃匈奴的大漢騎兵,踏平滿蒙朝鮮的遼東鐵騎,還是徵戰歐亞大陸的蒙古戰騎,亞歷山大的馬其頓重騎兵,騎兵一直都是冷兵器時代最為重要的戰力之一。不過隨著火槍、戰車的大規模使用,騎兵似乎在「熱」兵器時代已無位置,曾經引以為傲的機動能力在坦克、裝甲車面前顯得十分「遲緩」,大兵團的衝殺在重機槍面前也變得不堪一擊。延續千年的兵種真的就在飛機、大炮時代消失了嗎?

冷兵器時代的戰場王者,第一兵種,騎兵

答案嗎?是肯定的,隨著科技的發展,騎兵已然成為了一個消失的兵種!不過它也並非突然就被抹掉的,二戰中蘇聯的騎兵部隊曾是其防衛家園、反擊侵略時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他國大力發展機械化部隊的時候,蘇聯人沒有放棄騎兵部隊,而且在最艱難的時候,正是靠著騎兵這種現代戰場罕見的兵種數次拯救蘇聯於水火之中。

蘇聯騎兵的組建

蘇聯的騎兵部隊繼承於沙俄,而沙皇手下最為彪悍的騎兵部隊當屬哥薩克騎兵,這支被拿破崙冠以「擁有它則可以徵服世界」的騎兵部隊是沙皇侵略擴張的一張重要王牌,在巔峰時期,哥薩克騎兵部隊的總人數超過30萬人,哥薩克騎兵不僅戰力「爆表」,民風也相當彪悍,在外界的聲譽不高,而且隨著現代化武器的引入,騎兵在一戰時期已呈現沒落之勢。

哥薩克騎兵

到了1917年隨著俄國的政權更迭,新政府對於這種曾經被認為是貴族階級的武裝不屑一顧。儘管仍然保留了部分原沙皇騎兵的編制,但規模卻被大大地縮減,這種情況一直到了1919年才有所好轉。因為當時反對蘇維埃政權的白衛軍崛起,曾被拋棄的部分沙俄騎兵成為了白衛軍的中堅力量,所到之處橫行無忌,給蘇聯軍隊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由於得到了外部勢力的支持,白衛軍的騎兵早已不是那種手持砍刀,盲目衝殺的野蠻遊騎。藉助重機槍、輕火炮,輔以輕型坦克和裝甲車的協同,這種騎兵部隊儼然成為了一支半機械化的重裝部隊。而且白衛軍內很多人曾經都在沙皇的軍隊內服役,戰場經驗十分豐富,在廣闊的戰場上藉助騎兵短時間高速機動的能力和新配備的強大火力,在一段時間內曾讓新生的蘇聯軍隊苦不堪言。1919年8月,白衛軍少將康斯坦丁·馬蒙託夫就曾率領8000名哥薩克騎兵衝破了蘇聯嚴密防守的防線,在一個月的時間內掃蕩多地,根本沒有力量可以阻攔,甚至還「解放」了超過兩萬名意志不太堅定的「蘇聯紅軍」。

由於政權初建,重型火力配備並不完整,為了對抗這些肆意橫行的騎兵,蘇聯政府專門成立了由三萬人組成的第一騎兵軍,主帥是後來曾三次獲得蘇聯英雄稱號的謝苗·布瓊尼(蘇聯唯一一位騎兵元帥)。為了能夠對抗白衛軍的騎兵,蘇聯的這支部隊在成立之初就以火力至上為理念,機槍上馬,士兵在配備馬刀的同時也佩戴步槍,後勤補給由專門部隊負責,盡最大可能地減少馬背上的重量,強化機動能力和作戰半徑。同時在騎兵部隊內輔以裝甲車、輕型坦克以增強火力,並配備有防空和重型火力,為騎兵部隊提供空地立體的護衛和支援。

第一騎兵軍的巔峰和隕落

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第一騎兵軍就將白衛軍打的七零八落,在此之後該部隊還參加了華沙戰役,雖然在有「紅色拿破崙」之稱的圖哈切夫斯基指揮下蘇聯取得了勝利。但是他們的騎兵部隊卻在這個戰場上創造了一個「恥辱」的歷史,那就是在兵力十倍於敵的情況下慘敗,而且還被許多史學家認為這是20世紀最後一場騎兵之間的大規模戰爭——科馬洛戰役。

蘇聯騎兵

在這次戰役中波蘭人以六個團1700多人的騎兵對戰蘇聯謝苗·布瓊尼率領的二十個團1.75萬人的騎兵部隊。不過由於指揮失當、戰場通訊不暢加之蘇聯自認為勝券在握對相關情報不夠重視,最終被波蘭騎兵擊潰,波蘭人以損失五百人的代價擊殺了蘇聯騎兵部隊四千人。

波蘭騎兵部隊

經此一戰,曾經名噪一時的第一騎兵軍在1923年被解散。一直到二戰開始之前,蘇聯軍隊為了構建自己機械化部隊,騎兵部隊再一次被裁減,將原本的36個騎兵師整編為13個。貌似騎兵在蘇聯軍隊「時日無多」,在同時代的其他國家,騎兵早已淪為輔助的角色或者是直接被取消,而蘇聯對於騎兵的重視程度也開始下降。

蘇聯騎兵部隊在接受檢閱

特別是在1934年到1940年期間,機器替代馬匹的論調日益高漲,騎兵也從過去獨當一面的主力部隊逐漸演變成了機械化部隊的預備隊,主要負責襲擾、滲透、輔助等任務。1940年出臺的蘇聯野戰條例中規定,騎兵的作戰任務主要以後方和側翼攻擊為主,或隨同裝甲部隊衝擊敵人守衛相對薄弱的防線,必要時需要執行防禦和追擊等任務。

從種種的跡象表明,騎兵的沒落已成必然,在重裝洪流的戰場上,血肉之軀的騎兵無論是在機動力、耐力和火力方面的優勢已蕩然無存,維持著這樣一支部隊似乎已沒有必要。然而從後來的戰爭表現來看,「騎兵無用」的結論下得似乎早了一些。

二戰中蘇聯騎兵的表現

二戰爆發後,希特勒於1941年發起巴巴羅薩行動,戰爭初期蘇聯的騎兵面對強大的德國機械化部隊僅僅進行過幾次試探性進攻,並未取得太大的戰績。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蘇聯節節敗退,主力裝甲部隊被消耗殆盡,加之裝備、燃料的短缺,騎兵部隊開始成為了蘇聯反擊的主力。特別是在反攻階段,騎兵在追擊後撤的德軍時表現英勇,尤其是在泥濘不堪的道路上馬匹似乎成為了最為有效的交通工具,當德國人正在為了如何逃出泥沼而費盡心思之時,紅色騎兵旋風般殺到,憑藉看似不起眼的英頓馬(英國純種馬與頓河馬雜交而育的馬種),讓蘇聯鐵騎在泥濘的平原上縱橫馳騁。實踐證明,雖然騎兵部隊在開闊地域的行進速度不超過20公裡/時,日行程也僅有百餘公裡,但是它們的越野能力是任何機械都無法比擬的,特別是在蘇聯那種泥沼遍布、溝壑縱橫的地形中,騎兵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表現蘇聯騎兵彪悍戰力的漫畫

在正面廝殺中,面對擁有重型裝甲和密集火力的敵人時,騎兵部隊沒有任何的優勢。但是在追擊、襲擾方面蘇聯騎兵卻有著不俗的表現,師級的騎兵部隊經常在敵人的佔領區遊蕩,執行打了就跑,破壞設施的任務,主要襲擊的目標包括敵人的指揮部、後勤補給線、倉庫等,並且在封鎖道路和破壞通信線路方面也有一定的建樹。雖然在殺傷數量上沒有突出表現,但德軍因此需要分出大量的部隊來應付這些遊蕩的騎兵,經常出現的情況是蘇聯以一個師的騎兵部隊能夠牽制住德軍五六個師的兵力,而且還抓不到這些「遊騎」的影子。

機械化騎兵集團

不過憑藉勇氣衝鋒取得的戰績也伴隨著巨大的傷亡,由於裝備欠缺,騎兵的優勢未能充分發揮。1942年以後,蘇聯開始調整騎兵部隊的配備,為每個騎兵師配備118挺輕機槍、48挺重機槍、74門迫擊炮、114門不同口徑的反坦克炮、數十輛輕型坦克和防空炮等武器,同時步兵師或裝甲部隊會根據戰鬥需要隨時調配到騎兵師進行混編作戰,機械化騎兵集團開始正式亮相。而且規模也在不斷擴充,巔峰時期蘇聯擁有的騎兵師數量達到87個,共計50多萬人。

蘇聯騎兵部隊戰士

到了戰爭後期,騎兵部隊的數量和坦克部隊的數量基本相當,而騎兵也開始執行另一項重要的任務,在舊戰線被擊潰新的戰線還未成型之際,騎兵經常突入到敵人的防禦縱深進行襲擾。並與坦克部隊相互配合,在道路條件良好時以裝甲部隊為先鋒,當路況不佳時,騎兵部隊則會轉換為進攻先鋒,二者交替進攻,蘇軍機動能力不減,攻擊亦可持續輸出。

「奇兵」正式退出

當然了,蘇聯的騎兵部隊也不是萬能的,在戰爭取得了一定優勢後,部分指揮官對於騎兵的作用認識不清。時常派遣騎兵師去進行固定目標的攻堅作戰,致使騎兵部隊損失慘重,有半數的部隊是因此被消耗掉的。

二戰結束之後,大部分的騎兵師開始接受改編,多數被轉換為機械化部隊,一直到1955年最後一支騎兵師被解散,蘇聯騎兵部隊才正式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相關焦點

  • 戰場衝鋒陷陣的主力——歷史上歐洲各國特色騎兵盤點
    在歐洲的戰場中,騎兵長久以來都是衝鋒陷陣的主力——他們在戰鬥中佔有速度極快、恫嚇敵方、攻擊力強等優勢,是各國軍隊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而自中古時期有了騎士制度以來,歐洲騎兵的種類、戰鬥方式、武器等等都產生了許多變化,以至於諸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騎兵部隊。
  • 冷兵器時代的戰馬,馱李元霸一柄錘能跑多遠?
    以上的問答自然是玩笑,但看多了演義小說中牛逼人物動輒幾十斤上百斤的兵器,很多同學不免會追問:冷兵器時代的戰馬,究竟能負重多少斤?一、戰馬,不是開玩笑的。冷兵器時代的騎兵是王牌部隊,他們座下的戰馬也是百裡挑一的良馬。圖:漢墓壁畫上的戰馬戰馬不是輜重馬,對於負重能力不是第一要求,甚至不是第二第三第四。
  • 冷兵器時代的王者:與宋朝、金朝的馬相比,蒙古馬有何過人之處?
    戰馬,堪稱是冷兵器時代的第一戰略資源。比如,在宋朝與金朝、蒙古,以及蒙古與金朝的戰爭中,戰馬的數量與素質,曾經是決定戰爭成敗的關鍵因素。宋朝騎兵在女真鐵騎面前不堪一擊,而女真鐵騎遇到蒙古騎兵又節節敗退,這是為什麼。
  • 冷兵器時代的最大主角——淺談中國古代的甲冑及其在戰爭中的作用
    冷兵器時代的最大主角——淺談中國古代的甲冑及其在戰爭中的作用 由於年代久遠,加之受到影視劇和評書的影響,我們現代人總是會對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形成錯誤的印象。比如身披重甲的士兵十分不堪一擊,他們的甲冑似乎就像擺設一般,隨隨便便被砍一刀就死了。
  • 蘇聯在戰場上消滅了85%的德軍,美國在電影裡消滅了99%的德軍
    這是二戰中最為經典的一個鏡頭,照片中德國首都柏林已經變成了一片廢墟,而一位蘇聯紅軍正將紅旗插到德國國會大廈上,這也標誌著德意志第三德國宣告滅亡。1941年,德國軍隊悍然向蘇聯發起了大規模進攻,並且擅長閃電戰的德國人很快就將戰線推到了蘇聯腹地。
  • 造型獨特的冷兵器:第2被譽為騎兵剋星,中國造,第1跟恐龍有關
    導語:造型獨特的冷兵器:第2被譽為騎兵剋星,中國造,第1跟恐龍有關越是獨特的冷兵器越受人喜歡,因為獨特的冷兵器有幾大特點,一個是迷惑性強一個是能給敵人壓力,只要結合這兩個點,然後再用好的材料和工藝打造,那形成的戰鬥力比正規的兵器還要可怕,上戰場的話就是個大殺器
  • 二戰中最慘烈的戰場:蘇德戰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在1939年9月1日爆發的,既然是世界大戰,戰場就有很多。主要的戰場是西歐戰場、蘇德戰場、北非戰場、太平洋戰場、印緬戰場和中國戰場。相比較而言,在這些戰場中最慘烈的恐怕就要數蘇德戰場了。蘇德戰爭在軍事史上以殘酷而聞名,在二戰期間是交戰國之間死傷最為慘烈的一場衝突。
  • 從破碎至勝利,二戰中的蘇聯裝甲部隊,如何在戰火中浴火重生
    如果提起二戰中蘇聯裝甲部隊,相信很多人想到的都是無窮無盡的T-34中型坦克組成的鋼鐵洪流。確實,很多戰史裡都提到了蘇軍裝甲部隊在數量上的強大,而德軍則享有質量上的優勢,往往蘇軍能夠出動數倍於德軍的坦克數量,形成強大的戰略優勢。
  • 戰爭中趕工出來的輕型坦克,二戰蘇聯用來應急的T-60輕型坦克
    如果提起二戰時的坦克,估計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厚重的裝甲,強大的主炮,能夠碾碎一切敢於抵抗的敵人。這可以說是二戰坦克給我們的第一印象,比如說T-34中型坦克,虎式重型坦克等等。但二戰中也有輕型坦克的存在,這種皮薄餡大的坦克在戰場上的作用通常是偵察。可蘇聯卻有這麼一種輕型坦克,它在戰場上的作用卻是被當作'主力'使喚的。
  • 第30話:飛翼騎兵--06波蘭主場球衣的故事
    這種帶著長條飄帶的旗幟的長矛,虎皮披風,使用的金飾,刺繡以及寶石裝飾的馬鞍, 鞍帶和韁繩的駿馬騎兵,就是波蘭歷史上戰功赫赫的飛翼騎兵(Polish Hussar)    百度百科是如此描述波蘭翼騎兵:當你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波蘭裝甲部隊徽章時,你會發現一隻近乎垂直,頂部稍彎的抽象形翅膀,你會聯想到這個標誌所來源於的波蘭舊時輝煌軍事傳統,因為這種木架和羽翎所制的巨大翅翼曾是波蘭翼騎兵部隊的象徵
  • 二戰德軍的特種部隊布蘭登堡部隊到阿登戰役的特殊150裝甲旅
    按道理波蘭戰役期間布蘭登堡部隊功不可沒,可是執著於榮譽的嚴謹的德國高層貴族軍官根本不買帳,原因就是布蘭登堡部隊潛入波蘭的時間,德國還並沒有向波蘭正式宣戰,但澤地區德軍神聖第一槍並沒有響起,這對德軍來說是汙點而不是優點,因此德軍高層對布蘭登堡部隊在波蘭作戰行動並悲不承認,這是德軍與日軍歷史上所產生文化思想理念差別的所在,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時,很多德軍高層就開始看清二戰整體走勢了,包括遠在北非的隆美爾將軍
  • 二戰中最血腥的五大戰役,蘇聯戰場佔了兩個!
    1、衝繩島戰役雖然二戰大部分戰役都發生在歐洲和蘇聯戰場,衝繩島卻是太平洋戰場上最血腥的大戰之一。這次戰役被認為是規模最大的海陸空一體化戰役,持續了數月之久,雙方傷亡人員數以千計。1944年12月,由於天氣不佳,同盟國空軍支援部隊無法起飛,希特勒軍隊藉此機會進行猛攻。在幾周內,納粹軍隊和他們的虎式坦克所向披靡,盟軍不得不向後撤退數裡。然而到了聖誕節時,局勢得到逆轉。次年1月中旬,同盟國軍隊奮力前進,奪回阿登森林最初的據點。希特勒在戰爭中的最後掙扎仍是徒勞無功。
  • 現代武器已經發展到了多麼恐怖的水平?已超出很多人對科技的認知
    現代武器已經發展到了多麼恐怖的水平?如果是說在冷兵器時代,是靠人數來取勝,人數越多越厲害,確實惹不起!不過在現代武器裝備面前,不管人數再多,都能給你滅殺,人真的就是數字而已。現代武器的發展,已超出很多人對科技的認知。
  • 蒙古弓騎兵為何在攻城戰中無堅不摧?火器能戰勝他們嗎?
    在《世界歷史的蒙古徵服》中,梅天穆用詳實的資料與曉暢的敘述告訴讀者,遊牧民族軍事上獨特性到底在哪裡、火器到底能不能對抗遊牧民族的騎兵以及遊牧民族的軍事戰略在何等意義上影響了以後、乃至坦克時代的現代戰爭。這些洞見與一般讀者的常識大相逕庭。以下選摘內容由澎湃新聞經後浪出版公司授權發布。
  • 二戰初期蘇德戰場中流砥柱,傳奇的KV重坦,一輛抵擋一個師
    剛才說德國坦克沒有質量優勢,估計可能很多人都不服氣——畢竟做工精巧的豹式坦克和威風凜凜的虎式坦克,都是德國裝甲部隊的象徵,並且這些坦克確實也在二戰的戰場上打出了自己的威名。但是「質量」是相對的,無論是虎式坦克還是豹式坦克,都因為其做工過於精巧,導致其產量低下,實際上在整個二戰中,德軍裝甲部隊的核心主力始終是3號和4號坦克,特別是戰爭後期加裝了75毫米長身管火炮的4號坦克,才是整個二戰期間,德軍裝備數量最多的坦克,而這種坦克面對T-34-85型坦克時,顯然即沒有質量優勢,也沒有數量優勢。
  • 燃燒的火焰,戰場上暴力與憤怒的紅蓮
    戰場上有無數的武器,在人類社會進入熱兵器時代後,武器的種類和花樣更是層出不窮。在二戰中,為了保證戰爭的勝利,為了抵禦入侵的敵人,各種武器被製造了出來,有的只是曇花一現,有的卻成為戰爭史的經典。其中有一種武器,它製作簡單,卻是戰場上的噩夢;它是流火的紅蓮,如今卻是暴徒手中的利器,它就是我們都不會陌生的燃燒瓶。燃燒瓶是一種普通百姓都能手工製作的簡單武器,只要有一個瓶子,百十毫升酒精之類的液體,加上一些棉布,和一份火種就足夠了。簡單的製作工藝,那燃燒瓶應該是很久以前就被發明出來了吧。其實不是,它的正式出現是在上世紀30年代。
  • 老照片:德軍曾在歐洲最高峰上插旗
    二,二戰中日本海陸軍戰力分析。 二戰中日本資源相對有限,因此著重發展海軍及海軍航空兵,因此日本海軍和陸軍的戰力在世界上的位置也差距極大。 a,二戰中日本海軍和陸軍的待遇差別極大,「陸軍吃草,海軍吃咖喱」
  • 二戰中蘇聯的王者重坦——IS-2重型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陸軍是唯一能夠和納粹德軍鐵騎相互抗衡而不落下風的軍隊,這完全得益於蘇聯紅軍那強悍的作戰能力以及蘇聯陸軍中強悍的坦克部隊,今天我們要看的就是二戰蘇聯坦克部隊中的一款主力坦克——IS-2重型坦克。
  • 英國維克斯坦克的蘇聯衍生版,蘇聯裝甲部隊的中堅,T-26輕型坦克
    但傳統的騎兵明顯不適合為步兵提供機動作戰時所必須的掩護力量和突破力量,坦克自然就成了蘇軍的首選。有鑑於,蘇聯在1926年成立一個特別委員會,負責研發屬於蘇聯自己的坦克。坦克的研發要求是製造一款,能夠突破由兩個師防守,戰線寬度為十公裡的戰線。這個過程裡蘇聯方面研究了多款坦克,比如說法國雷諾FT-17輕型坦克,義大利菲亞特FIAT-3000輕型坦克等。
  • 二戰中,有5個兵種在戰場上陣亡率最高,但都比不過他們
    戰場上,面對敵人猛烈攻擊,很多士兵都苦於手上沒有火力強大的武器。實際上,武器越厲害越危險。為什麼這麼說呢?二戰的時候,美國的噴火武器在陣地上戰無不勝,噴火兵拿著這麼牛的武器,但是命運卻十分坎坷。二戰中,有很多兵種陣亡率極高,最高的就是這5種。排名第5的就是炮兵。據德國統計,一戰的機槍殺傷力極大,很多士兵都命喪機槍口下。索姆河戰役中,德國的馬克沁機槍火力迅猛,不到1天就打死了6萬名英國士兵。但是,到了二戰,火炮的殺傷力最大。戰場上,不論是哪個部隊都在想盡各種辦法炸毀火炮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