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的戰場中,騎兵長久以來都是衝鋒陷陣的主力——他們在戰鬥中佔有速度極快、恫嚇敵方、攻擊力強等優勢,是各國軍隊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而自中古時期有了騎士制度以來,歐洲騎兵的種類、戰鬥方式、武器等等都產生了許多變化,以至於諸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騎兵部隊。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一些極具特色的騎兵兵種吧。
一、拜佔庭重騎兵
拜佔庭重騎兵是東羅馬重騎兵的一種傳承,也可以稱作東羅馬重騎兵。拜佔庭重騎兵於查士丁尼一世統治時期興起,在將軍貝利撒留和納爾西斯的指揮下,他們曾取得過輝煌的勝利,而也正是通過當時這些名將積累的作戰經驗,才使後世拜佔庭重騎兵戰術逐漸形成。隨著軍區制改革和後來馬其頓王朝的復興,拜佔庭重騎兵進入了最輝煌的時代。
重騎兵的騎手們身披重甲,使用長矛和弓箭進行攻擊。如此一來,這些經過嚴格訓練的軍人同時兼有機動的「射擊力」和「衝擊力」,既能夠在遠距離殺傷敵人,也可以在近距離發起突擊。在拜佔庭重騎兵之後的歐洲騎兵中,只有17世紀的重裝火槍騎兵具有這種功能。
可以說,在11世紀以前,拜佔庭重騎兵一直是東歐乃至歐洲最強大的軍隊。他們雖然數量不多,但都經過嚴格訓練,而且衝擊力有可能是同時代騎兵中最強的。此外,他們絕非西歐那種為個人榮譽或者利益而戰的遊俠騎士。拜佔庭重騎兵在訓練之初就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有著很高的集體主義精神和互相配合共同進退的意識。
二、波蘭翼騎兵
當你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波蘭裝甲部隊徽章時,會發現一隻近乎垂直,頂部稍彎的抽象形翅膀。這個標誌所來源於的波蘭舊時輝煌的軍事傳統,因為這種木架和羽翎所制的巨大翅翼曾是波蘭翼騎兵部隊的象徵。
這支建立於十六世紀早期並延續到十八世紀中期的部隊曾取得過無數次不朽的戰績,尤其是在對抗莫斯科大公國、瑞典人、韃靼人和土耳其人時立下了赫赫戰功。
十六世紀上半葉,波蘭的驃騎兵就已經開始披上了盔甲,逐漸重型化成為翼騎兵。他們的武器裝備包括頭盔、鎖子甲、盾和騎槍,而到了十六世紀下半葉便有了軍刀、直劍、標槍、戰斧、弓和箭囊等。
其中,翼騎兵的翼飾最為特別,也是這個兵種的招牌特徵。這些翅膀用鷹羽、鶴翎或者鴕鳥毛製成,其主體是一根漆成紅色或者裹著深紅色天鵝絨、並包著銅皮的直木條。木條上會被鑽上一排大小適中的洞眼,羽毛就插在這些洞眼裡,從而形成一隻巨大的翅膀。
這種翼飾的確切作用還沒能完全解釋清楚。或許,在戰鬥中,風吹過翼飾所發出的颯颯聲能夠驚嚇敵人的馬匹。實際上,這種翼飾最確定的作用是建立一種強烈的由視覺上到心理上的衝擊。包裹在層層鎧甲中的武士,背後插著巨大的翼翅,肩上披著猛獸的毛皮——這些形象能在觀者心中掀起驚恐、敬重等情緒,使得敵方畏懼退縮。
三、哥薩克騎兵
作為一個驍勇善戰的民族,哥薩克人世世代代在東歐的大草原過著遊牧生活,從波羅的海到黑海都有他們的身影。
哥薩克騎兵是俄羅斯帝國的特殊兵種。隨著沙俄的擴張,特別是葉卡捷琳娜女皇對黑海周邊的擴張,哥薩克的領地被沙俄納入版圖。隨後,由哥薩克人組成的騎兵也出現在俄羅斯
軍中,並逐漸成為軍隊的重要武力。
在冷兵器時代,哥薩克的騎兵以其速度快、機動性強、殺傷力大、驍勇善戰的輪番攻擊威震歐洲。在戰況不利時,他們也能迅速撤退,脫離戰場。因此,歐洲國家也常招募哥薩克作為僱傭軍參加戰鬥。
拿破崙曾說過:如果我的部隊裡有哥薩克騎兵,我會用他們席捲整個世界。他們是出色的輕騎兵,但他們不守紀律,也不願下馬作戰,從而限制了他們在戰場上的發揮。他們對老百姓冷酷無情,以致整個歐洲,無論敵友都對他們痛恨。
可以說,哥薩克騎兵是世界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兵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