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馬的高貴地位:歐洲建設騎兵的參考藍本,世界的通用武器

2020-12-06 尕衫憶史

在今天巴林第納爾1元紙幣上依舊可以看到5匹阿拉伯馬,阿拉伯馬被這些國家高度重視,就是因為阿拉伯馬在古代的戰略地位及其重要,就連小國巴林也不得不重視發展騎兵,在沙烏地阿拉伯完成統一的過程中騎兵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巴林第納爾1元紙幣

而在中世紀奧斯曼帝國徵戰歐洲的四百餘年裡,阿拉伯馬一直是騎兵的重要武器,可以說令歐洲畏懼,而阿拉伯馬也是整個阿拉伯世界國家通用的一樣武器,也是後來歐洲建設騎兵的參考藍本。

阿拉伯馬被歐洲畏懼了四百年,也讓東亞也感到非常難對付。過去的蒙古馬剛到阿拉伯地區時便開創了戰馬雜交發展的新高度。當時蒙古大軍剛剛到波斯便將蒙古馬與中亞商用貨運馬匹進行雜交,這就開創了阿拉伯馬,而阿拉伯馬從誕生起就註定了必將經歷戰火的考驗,不過阿拉伯馬也成為了當時最為成功的戰馬雜交品種。

阿拉伯馬

一、阿拉伯馬的誕生就是因為戰爭需要

對於阿拉伯馬及阿拉伯標準戰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3世紀。蒙古帝國向中亞以及阿拉伯地區擴張時期通過戰馬雜交創造的一種新型戰馬就是阿拉伯戰馬。這種戰馬不僅滿足長途跋涉的需求,而且耐力強速度快,是騎兵戰馬的不二之選,這也是後來奧斯曼帝國在遠徵歐洲過程中不斷能利用騎兵突襲取勝的原因之一,雖然在馬匹上具有優勢可實際上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戰馬的選取範圍。

阿拉伯馬的誕生使得戰馬有了標準化的選取方式,這就將商用和民用馬徹底與軍用戰馬分開,於是戰馬選取的範圍實際也就狹窄了,同時也限制了騎兵的發揮,所以後來在騎兵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的過程中,阿拉伯馬也大量歸於民用,造成了大量馬匹過剩。

蒙古帝國入侵花剌子模

實際上蒙古帝國早在入侵花剌子模的過程中就表現出對中亞馬匹的興趣,倒不是因為蒙古帝國在騎兵上處於優勢,而是花剌子模採取的防禦戰術表現出了中亞馬匹驚人的爆發力,所以這就引起了不少蒙古帝國戰略家的關注,紛紛表示願意引進此種馬。實際上引進這種中亞馬後,蒙古帝國發現雖然在防禦戰中很奏效,可是西線主要還是以進攻為主,因此就必須做馬種改良,因此蒙古帝國就做了馬匹雜交的嘗試,這也就誕生了阿拉伯馬的雛形

這種馬大放光彩的地方就是在金朝滅亡後,南宋突然大舉配合金軍殘餘勢力對蒙古軍隊發起反撲,導致蒙古軍隊傷亡慘重,蒙古帝國在這一仗中意識到了有效及時調整戰略防禦的重要性。由於蒙古軍隊大部分以騎兵為主,所以對於突襲很擅長,可是面對大量火器運用的南宋軍隊就顯得有些單薄,特別是南宋以主力突然進攻蒙古軍隊防禦的薄弱點時就更加凸顯了南宋軍隊在戰術上的高超水平。

蒙古帝國軍隊

不過後來南宋軍隊被擊潰其本質原因還是在於黨爭,若不是黨爭恐怕蒙古軍隊再打一百年也難以完全徵服南宋,這就讓蒙古帝國高層意識到了組建戰略防禦部隊的重要性因此這也突出了阿拉伯馬的重要性。

蒙古帝國以舉國之力進攻南宋用了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而大量戰術也是在這個過程中誕生的。比如阿拉伯馬的騎兵戰術,因為進攻南宋不同以往單純性進攻一個完全商貿的國家。南宋屬於小農經濟主體國家,即使沒有貿易也能堅持,而蒙古帝國則不行,一旦被南宋軍隊突襲切斷了商路那麼蒙古帝國基本可以宣告滅亡,最終南宋還是沒能複製三國時期魏國滅蜀漢的奇襲戰役,本質還是因為後來蒙古帝國進行的軍事改革造成的。

蒙古帝國採用多兵種作戰的同時也強調了戰略防禦,可以說戰略防禦此時成了基石,如果蒙古帝國不能及時調整戰略那麼南宋軍隊隨時可能反撲,這對於蒙古帝國而言極其不利,所以蒙古帝國必須採用更加有效的戰略防禦方式來規避,因此就只有對騎兵上下手。

蒙古馬

一種又有戰略防禦又具備類似蒙古馬的高強度進攻突襲的馬種出現了,而蒙古帝國正是借用在中亞取勝的經驗來反過來對付南宋,而南宋軍隊的反撲也在後來這種突然性的戰略反轉過程中被一次次粉碎。其實在蒙古帝國進攻南宋的這半個世紀中,南宋的戰略反撲不在少數。

可都被蒙古帝國一一化解,這也要歸功於對戰略的及時調整和在騎兵運用上的調整,這就使得南宋軍隊的突襲成了攻城戰,如同攻城戰一樣辛苦的反撲自然也堅持不了多久於是南宋原本有能力打贏的戰爭變成了持久戰最終因為國力不支而滅亡。

二、阿拉伯馬的成功主要在於防禦戰術

阿拉伯馬的成功與過去的蒙古馬相反,它的亮點在防禦戰術上,也是防禦戰將阿拉伯馬這種戰爭推上了主流的戰馬,所以不少國家引進阿拉伯馬其實主要也是為了防禦戰,因此阿拉伯馬最初的戰略意義也是為防禦戰略考慮的。

在蒙古帝國崩塌以後,走上各自獨立道路的蒙古諸國開始進行了新一輪的戰略洗牌,而元朝滅亡後依舊免不了要被明朝軍隊追著打,所以北元要想站穩腳跟不僅要在軍事上取得明顯的防禦優勢,還要保持貿易上的發展。

阿拉伯馬

所以北元高層開始動用蒙古帝國中黃金家族的關係,聯繫地處中亞的親邦,而貿易不斷也保證不了北元的經濟正常,戰略防禦上的一系列失利讓北元不得不放棄蒙古在長城以南的大部分地區,最終完全退守上城以北,即使這樣明朝政府還是要繼續追擊。

北元在萬般無奈下開始高價引進中亞親邦的戰馬以配合防禦作戰,最終在這種新型戰術下取得了一定效果,明朝軍隊開始收縮進攻態勢,不過用於城池和山地防禦的騎兵戰術也在這一時期被大放光彩,成了不少軍事教科書的經典。

北元防禦明朝軍隊的成功讓不少國家看到了阿拉伯馬的戰略意義,也將其大量配備在城池中用於防禦,這給後來奧斯曼帝國的軍事建設有了很大影響。於是奧斯曼帝國採取了一種防守堅固的方式,一步步統一了小亞細亞,又開始入侵歐洲。

奧斯曼帝國步兵

而歐洲最初也僅僅只將戰馬用於進攻從來沒有考慮過防禦戰中用戰馬,而戰馬又是防禦戰中必有的一環,於是歐洲諸國選擇了發展火器步兵而放棄一貫使用的重騎兵,一方面降低武裝成本,另一方面則是更加強調防禦戰術。

後來建設堅固的城堡表面上是為了體現封建社會的基本階級劃分,實際則是為了有效應對來自亞洲的威脅。不光是過去的蒙古帝國,還有奧斯曼帝國,都是以騎兵戰術為主的進攻戰術,而歐洲在整體防禦上強調被動迎戰,從來沒有過防禦與反突擊的結合,在城池防守戰中南宋迎戰蒙古騎兵時就採用過城池內突出軍隊進行反突擊。

而歐洲直到18世紀才看懂這一招,並不是歐洲不想用,而是沒有好的馬種可以兼顧起防禦與反突擊兩種戰略狀態,也是直到阿拉伯馬大規模傳入歐洲後才經過雜交進而讓歐洲擁有了新型戰馬,才能兼顧起反突擊的使命。

火器步兵

三、阿拉伯馬的大量使用源於其優秀耐力

大量投入騎兵使用的時期主要是在奧斯曼帝國進攻拜佔庭帝國時期,這也是阿拉伯馬展現騎兵優勢的最典型戰役,歐洲過去所謂的城防概念也在這一時期被打破,開始逐漸向阿拉伯地區學習,採用一種攻防兼備的新型戰術,而騎兵正是當時發起反攻的有利武器

在奧斯曼帝國進軍歐洲的過程中,拿下伊斯坦堡的戰役可以說讓整個東羅馬帝國就此崩潰,可是在這一過程中,從其他歐洲屬國趕來的援軍,完全有能力策應城中守軍發起反攻,可是在騎兵的使用戰術上的戰術落後,讓在城中的守軍不敢利用僅有的騎兵進行反突擊,也不可能與趕來支援的援軍聚合。因此這種典型因為對騎兵使用上的戰術的落後思維,開始被越來越多的歐洲戰略家所關注,特別是在援軍對奧斯曼帝國騎兵進行多次進攻未果後,開始反思利用騎兵為主體的防禦戰術。

奧斯曼帝國騎兵

對於騎兵的要求越來越高也是進入中世紀後期的一個普遍現象,這時因為火器已經大量運用到戰爭的各個角落,就連騎兵也開始裝備滑膛槍,不再是傳統重騎兵的裝備。這時騎兵變得輕巧而有力,成為了一支有效組織防禦和進攻的主體力量,由此阿拉伯馬的優勢更進一步體現,耐力強、奔襲距離遠並且短時間爆發力強,因而成為騎兵的不二之選。

就在奧斯曼帝國擊敗整個東羅馬帝國的一百年裡,阿拉伯馬被大量引入歐洲,由此歐洲各諸侯國也開始進行了自己的戰馬改良。終於在奧地利維也納防禦戰中,他們看到了優秀戰馬帶來的實際性作戰效果。

拿著傳統阿拉伯馬的奧斯曼帝國騎兵在大舉進攻維也納時與趕來支援的波蘭騎兵相遇,而波蘭騎兵採用的阿拉伯馬改良品種擁有著更強的爆發力,在短時間的長距離奔襲過程中竟然追上了奧斯曼帝國騎兵,使得對方突襲維也納的戰略沒能達成。

阿拉伯馬

可以說在速度制勝的時代,對於騎兵的速度更是有著前所未有的高要求,而阿拉伯馬在引進歐洲後進行的雜交改良更是將阿拉伯馬的優秀基因做了進一步優化成為了歐洲戰馬的一個基石

後來俄土戰爭中的騎兵拉鋸戰更是考驗騎兵的一個重要試驗場,對於騎兵歷來有高要求的沙皇俄國本以為利用騎兵突襲傳統平原城市不會有多大阻礙,可是當時土耳其軍隊利用的騎兵防禦戰術藉助與炮兵單位的配合更是將騎兵馬種的耐力給發揮了出來。阿拉伯馬有著強有力的耐力而長距離託運物資也是其優勢的體現之處,土耳其軍隊憑藉戰馬託運火炮開始在漫長的戰線上建立防線有效阻擊了俄國騎兵的進攻,最終迫使俄國騎兵不得不撤回黑海以北。

傳統上利用騎兵在速度上優勢突防的戰術思想在俄土戰爭中有了很大改變,騎兵雖然在速度上有優勢,可是補給線依舊存在。通過突襲敵方後援將敵方騎兵困死在戰略中心的方法在後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依舊沿用,而阿拉伯馬在耐力上的優勢越來越被各國所看中,因為騎兵的作用不僅是要突防,更多的是要通過搬運各類重武器來實現對多兵種重和利用,這樣才能達到戰爭效果的最大化。

四、總結:

在阿拉伯馬被重視的一千年中,也是騎兵戰略變化最大的一千年,從蒙古馬被帶入中亞和阿拉伯地區,到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對騎兵的改革,阿拉伯馬一直擔當著騎兵戰馬中的基石。雖然對於騎兵的傳統使用概念依舊在快速突防上,可是在拉鋸戰中騎兵更是一個有利武器,在沒有騎兵配合下的步兵進攻便顯得太過單薄,而後來奧斯曼帝國率先開始使用戰馬為炮兵單位服務,更是將騎兵使用策略抬上了一個新高度,這也讓阿拉伯馬最突出的耐力優勢得到了發揮。

雖然歐洲很早就引進了阿拉伯馬,可是重突防能力的歐洲在拿破崙橫掃歐洲時期就默認了騎兵的使用規則,而後來在俄土戰爭中僅僅依靠騎兵突防是不夠的,必須依賴多兵種的有效配合,同時阿拉伯馬在耐力上的優勢也被再次被重視。

紅色阿拉伯馬

傳統上阿拉伯馬的雜交品種大部分都是重速度而輕耐力,導致歐洲大部分國家的戰馬在長距離託運物資上顯得能力不足,而土耳其恰好相反,為了適應小亞細亞的山地地形,戰馬必須有足夠的耐力這也讓土耳其騎兵在俄土戰爭中大放異彩。

雖然現代騎兵只不過是一個榮譽單位,可是在賽馬比賽中依舊可以看到阿拉伯馬的影子,阿拉伯馬不僅在短時間中有極強的爆發力,而且耐力驚人,直到今天依舊是標準賽馬的一個標準化模型。同時阿拉伯馬還代表著阿拉伯世界的精神象徵,也是過去一千年中騎兵的一個象徵,它繼承蒙古馬成為戰馬的一個標準形象,也成為了戰馬後來的一個標準形象。

參考文獻:

《元史》

《北元史記》

《阿拉伯戰馬》

相關焦點

  • 阿拉伯馬,一段關於美麗與高貴的歷史
    阿拉伯小馬駒會和人類的孩子們一起生活,母馬則被允許在帳篷中休息。長此以往,溫和的性格通過無數代的繁衍「固定」在了阿拉伯馬的基因之中,也成為它們最討人喜歡的優點之一。阿拉伯馬在性情上與人類聯繫緊密,有著強烈地討好人類的欲望。它們渴望被關愛——當得到主人的關注和愛護時,會用愛來報答主人。
  • 世界上最漂亮的10大名馬,阿拉伯馬排第二,第一被稱黃金之馬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說到馬我們都不陌生,但是說到世界名馬,還是很有疑惑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世界上最漂亮的10大名馬, 其中阿拉伯馬排第二,第一被稱黃金之馬
  • 法國總統訪華,將馬作為國禮,此馬血統高貴,號稱障礙賽的寵兒
    他特意從總統騎兵衛隊挑選了一匹名為維蘇威(Vesuvius)的8歲棕馬,贈送給國家主席習近平。法國總統騎兵衛隊的馬匹選擇的是法國騎乘馬,著名的塞拉·法蘭西馬,其法語的全稱為「Cheval de Selle Fran?
  • 夸特-阿拉伯馬
    夸特-阿拉伯馬產自美國,是由阿拉伯馬和夸特馬、美國花馬雜交而來。1984年成立了第一個夸特-阿拉伯馬協會,但不久就倒閉了。1999年,國際夸特-阿拉伯馬協會(IQHA)再次正式成立,著手加強進行夸特-阿拉伯馬的繁育。想要在IQHA註冊的馬匹必須有至少1/8的阿拉伯和夸特/美國花馬血統。
  • 混血經典:盎格魯-阿拉伯馬
    定義任何由阿拉伯馬和純血馬雜交生成的後代,其阿拉伯馬的血液百分比不低於25% 且不高於75%,這樣的馬叫盎格魯- 阿拉伯馬。盎格魯- 阿拉伯馬是以含阿拉伯馬血液為度量標準的,因此,該馬種經常直接登記在阿拉伯馬協會...
  • 馬種 混血經典:盎格魯-阿拉伯馬
    點擊文章頂部中國馬術在線關注我們--定義任何由阿拉伯馬和純血馬雜交生成的後代,其阿拉伯馬的血液百分比不低於25%且不高於75%,這樣的馬叫盎格魯-阿拉伯馬。盎格魯-阿拉伯馬是以含阿拉伯馬血液為度量標準的,因此,該馬種經常直接登記在阿拉伯馬協會的一個分部。它甚至不要求父母中的阿拉伯馬是純種便可登記。起源19世紀上半葉,盎格魯-阿拉伯馬在歐洲一些國家開始培育,最早培育的是英國,但培育最好的是在法國。
  • 教皇說十字弓是邪惡武器,結果卻讓歐洲騎士慘遭蒙古大軍瘋狂屠殺
    大概是弓箭這類拋射型武器無法體現軍人的英雄氣概,所以很快在戰場上消失,取而代之的重裝厚甲的騎兵、步兵。隨著冶鐵技術的進步,中國在南北朝時也曾短暫地流行過重騎兵。不過在劉裕用車陣步兵加硬弩打得南燕、北魏丟盔棄甲後,重騎兵逐漸沒落。隋唐時,輕騎兵成為戰場主力。
  • 馬種百科之馬種分類熱血馬:⑤盎格魯-阿拉伯馬
    阿拉伯馬的智力、精煉和耐力與純血馬體型的大小、速度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是一種具有競技實力的運動馬。  一般來說,盎格魯-阿拉伯馬比一般阿拉伯馬略高一些,外形上更粗獷些,稍微沒有阿拉伯馬那麼精緻。  一匹馬必須有至少12.5%的阿拉伯血統可以被認為是盎格魯-阿拉伯馬。
  • 阿拉伯馬選美,比的到底是什麼?
    阿拉伯馬的選美比賽是風靡歐美、中東等地區的阿拉伯馬屆非常重要的賽事活動。那麼在阿拉伯馬選美中,什麼是評判一匹阿拉伯馬優劣的標準呢?在比賽中裁判會注意馬的哪些表現?一匹阿拉伯馬需要具有什麼樣的素質才能登上最高領獎臺,從而使得身價飆升?
  • 上帝抓起一陣風,世上就有了阿拉伯馬
    傳說,這五匹馬就是阿拉伯馬的奠基馬種。最漂亮、最聰慧的馬阿拉伯馬是世界上最漂亮的馬,從外貌上不會被認錯。它獨特的外表是由體型比例和骨骼結構決定的,與其他品種18根肋骨、6根腰骨、18尾椎骨不同,它們有17根肋骨、5根腰骨、16根尾椎骨。
  • 戰場衝鋒陷陣的主力——歷史上歐洲各國特色騎兵盤點
    在歐洲的戰場中,騎兵長久以來都是衝鋒陷陣的主力——他們在戰鬥中佔有速度極快、恫嚇敵方、攻擊力強等優勢,是各國軍隊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而自中古時期有了騎士制度以來,歐洲騎兵的種類、戰鬥方式、武器等等都產生了許多變化,以至於諸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騎兵部隊。
  • 人類馴化了馬,騎兵對步兵有全面的優勢,通訊速度也有飛躍
    馬是人類較早馴化的動物之一,馬的力量、速度和耐力都勝過人類好多。當人類意識到騎著馬匹,可以極大增強功擊力和機動速度時,人類的戰爭手段便有了質的進步。騎兵對步兵有著全面的優勢,一名騎兵的戰鬥力超過好幾名步兵。另一方面,人類傳遞信息的速度也有了飛躍。在信息戰優於一切的現代戰爭中,通訊的重要性沒有人會懷疑的。
  • 中國重型騎兵發展史:為何人馬皆甲的騎兵如此厲害,它如何煉成?
    馬鞍馬鐙發明之前的西漢騎兵  戰國中期之後,匈奴逐漸成為中國北方最具威脅的遊牧勢力。西漢為與匈奴騎兵抗衡,大力推行國家養馬政策。漢文帝時可一次出動10萬騎兵,漢武帝時更是達到了40萬匹戰馬的頂峰。  大多數西漢騎兵和匈奴騎兵都是輕騎兵,騎兵或有少量皮甲保護,馬匹幾乎沒有任何甲冑保護。西漢還有少量騎手穿鐵甲的重騎兵,但是與後世的甲騎具裝不能相比 。
  • 地獄之火擋住了阿拉伯帝國徵服世界的步伐(二)
    隨後在朝廷上,他罷黜了主和派官員,提拔重用主戰派的官員,對於敢於挑戰皇帝主戰意志的人實施嚴懲,以至於他的兩位兄弟由於主張與阿拉伯帝國媾和而被剁掉了手腳。君士坦丁四世的策略很快就收到了效果,阿拉伯的軍隊面對君士坦丁堡沒有再前進一步。從674年夏季起,阿拉伯帝國連續四年發動對君士坦丁堡的攻勢,都被拜佔庭軍隊擊潰。阿拉伯帝國西進的步伐遭到阻攔,阿拉伯騎兵不敗的神話被打破。
  • 崩壞3武器遊騎兵十字架 遊騎兵十字架技能分析
    崩壞3武器遊騎兵十字架是十字架武器中的紫色武器,那麼遊騎兵到底怎麼樣呢?小編今天就給各位對遊騎兵十字架武器感興趣的小夥伴帶來了關於它的具體介紹以及遊騎兵十字架的技能分析和技能測評。對遊騎兵十字架還不夠了解的小夥伴們不妨抽一點時間來看看小編整理的內容吧,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 10種世界知名的馬
    在1907年開始建立了芬蘭馬的官方品種登記簿,從此多年來培養出來了大量經人工選擇且祖先可查的馬匹。由於在20世紀下半葉農業工具化和軍隊騎兵的解除,芬蘭馬的數量從1950年代高峰期的40萬匹跌至1987年時的1萬4千多匹。然而由於賽馬的歡迎度和作為騎乘馬的靈活性,這個品種依然得到保存。阿拉伯馬
  • Sbike動植物百科:享譽世界的十大名馬,竟然真有汗血寶馬!
    馬是被人類馴化、培育歷史最悠久的動物之一。它高貴而又有靈性,在歷史上不斷轉換著角色,從負重運輸的挽馬、戰場上的戰馬,再到如今競技體育賽場上的賽馬,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好朋友、忠實夥伴。那麼享譽世界的名馬有哪些呢?
  • 中世紀重甲歐洲騎士如何對抗輕裝伊斯蘭騎兵?
    當長矛用盡後,騎士便只能拔劍作戰[與東方的穆斯林騎兵長期看重騎射不同,歐洲的騎士蔑視弓弩,認為這是懦夫的武器。1139年第二次拉特蘭宗教會議上,教皇宣布禁止在與基督徒作戰時使用弓弩,違者將被革出教門。因此歐洲騎士一般不會接受弓術訓練,也不裝備弓弩。](偶爾也下馬作戰),因此其劍術也很重要。中世紀的歐洲劍士大部分劍盾並用,少部分才雙手持劍。
  • 阿聯:阿拉伯純種馬選美大賽[組圖]
    2014阿拉伯純種馬「選美」國際錦標賽於2月11日至15日在阿布達比賽馬俱樂部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417匹阿拉伯純種馬參加比賽。生長進化於中東沙漠氣候下的阿拉伯馬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馬種之一,被沙漠遊牧民族貝都因人視若珍寶。阿拉伯馬頭型獨特,全身光滑無雜毛,脖子長,尾巴高聳,耐力強,性情溫順,在世界上分布地區極廣。
  • 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馬,身高達3米6,可輕鬆拉起70個成年人
    力拔山兮氣蓋世,西楚項羽可謂是自古以來最厲害最勇猛的霸王了,他的主要裝備是烏騅馬和霸王槍。關於烏騅馬:乃一黑龍所化,從頭至尾,長一丈(2米3);從蹄至項,高八尺(1米8),通體黑亮,唯有四蹄雪白賽雪,世間無人能馴之。但本土的純種中國馬一般沒有超過一米五的,只有歐洲的重型挽馬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