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馬,堪稱是冷兵器時代的第一戰略資源。
比如,在宋朝與金朝、蒙古,以及蒙古與金朝的戰爭中,戰馬的數量與素質,曾經是決定戰爭成敗的關鍵因素。
宋朝騎兵在女真鐵騎面前不堪一擊,而女真鐵騎遇到蒙古騎兵又節節敗退,這是為什麼。
一、宋朝
與蒙古、金朝騎兵相比,宋朝的騎兵總顯的不值一提。戰馬來源問題,一直困擾著宋朝軍事力量發展。
由於沒有產馬地以及高質量的戰馬,宋朝在與遼、金、西夏、蒙的戰爭中,一直處於被動防守地位。
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即便沒有統治蒙古高原和東北地區,仍然擁有自己的產馬地,這就是今天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甘肅河西等地區。
憑藉這些產馬地,唐朝軍隊可以四處徵戰,軍威盛極一時。而在唐末五代,這些產馬地相繼落入契丹、党項人之手,如果再獲取優質產馬地,成為此後兩宋三百多年一直難以解決的問題。
在北宋初期,宋朝主要通過買賣的方式,在西北、西南邊境的榷場,從党項、回鶻、吐蕃等少數民族手中購買戰馬。
因此,在宋初與遼國的徵戰中,尚能幾次發動北伐,主動出擊。
但在西夏興起以後,宋朝的產馬地大量減少,等到西夏又攻取了涼州,致使宋朝在西北的軍馬貿易幾乎完全斷絕,只能改從四川地區購馬,或者通過海上,從遼東的女真族手中獲取戰馬,但其數量是十分有限的。
而且,與西北戰馬相比,四川地區的馬體型矮小,負重能力差,這使得北宋騎兵的戰鬥力大幅下降,很難於與北方遊牧民族野戰爭鋒。
靖康之變以後,南宋退保江南,產馬地再次縮小,只能從西南地區獲取戰馬。
兩宋時期,中原王朝以茶馬治邊,即用南方生產的茶葉來換取西南地區出產的戰馬,這條西南地區的國際商貿通道,也被稱為「茶馬古道」。它雖然不是起於宋朝,但卻在兩宋這一特殊歷史背景下,盛極一時。
可是,由於西南地區交通不便,運輸困難,茶馬貿易所得戰馬,亦無法應付與金、蒙的作戰需要。南宋的騎兵質量越來越差。
所以,南宋一百多年,幾乎都是在努力鞏固其在南方的統治,在軍事上以防守為主,雖然寥有北伐,也均以失敗而告終。
因此,終宋一朝,戰馬之殤,從未斷絕。
二、金朝
金朝的女真騎兵曾是歷史上令敵人聞風喪膽的軍事力量。
女真族起源於東北白山黑水之間。這裡的水草豐美之地,一樣盛產優質戰馬。
馬既是女真人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他們狩獵所必需。一般,女真富戶養馬,多達千百成群。即使是一般人家,也有馬十餘匹。
在女真族興起以前,曾經分別向遼、宋朝貢或者在邊境榷場買賣馬匹。
而在金國興起之後,他們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滅掉遼、宋兩大強國,與女真人擁有強大的騎兵部隊是分不開的。
在女真鐵騎中,有「鐵浮屠」和「拐子馬」兩種。「鐵浮屠」由每三匹馬用皮索連接在一起,上面的騎士裝束得如同鐵塔一般,衝鋒起來堪稱冷兵器時代的「坦克」。
而「拐子馬」則是輕型或中型騎兵,他們負責運用高度機動性對敵軍進行迂迴包抄,而後突擊。女真鐵騎在平原上十分強悍,所以,有「金兵不滿萬,滿萬不可敵」之稱。
不過,在入主中原以後,女真人逐步內遷到了農耕區,養馬數量大量減少,再加上戰爭的消耗,金國軍隊的騎兵數量大幅下降。
由於逐漸缺少戰馬,金軍後來在與蒙軍的戰爭中節節敗退,再也難以恢復往日的雄風。
三、蒙古
最後,我們談談蒙古馬。
蒙古人所在的蒙古高原地區,特產蒙古馬,它們與中原地區的馬匹大不相同。
首先,蒙古馬以野草為食,並不需要專門配置豆類和穀物等飼料,甚至可以在冰天雪地的冰原上自動刨雪覓食。
在特殊情況下,蒙古馬甚至能為騎士提供食物給養:
「設須急行,則急馳十日,不攜糧,不舉火,而吸馬血,破馬脈以口吸之,及飽則裹其創。」(《馬可波羅行紀》)
對蒙古歷史多有了解的歐洲旅行家馬可波羅說:在緊急情況下,蒙古騎兵甚至可以不帶任何補給急行軍10日,僅僅靠吸馬血來獲得給養。
這種強大的生存和續航能力,恐怖如斯。
其次,蒙古馬一般成群放養,並不需要大量人員去看護,很大程度上節省了人力;而且,蒙古馬還具有性格溫順的特點,十分易於人類駕馭和馴服。
再者,蒙古馬平時在草原上擁有十分廣闊的活動空間,並能在不斷奔跑之中鍛鍊了體力。
所以,蒙古馬雖然體型不大,但卻可以吃苦耐勞,長時間奔跑,適合騎士們長途奔襲、急速行軍。
而且,因為蒙古高原盛產優質戰馬,當時蒙軍騎兵出徵時,可以一次帶好幾匹馬換騎,這更增強了其續航能力。
所以,在戰馬的對比中,蒙古已經完全佔據了上風,所以才能成為冷兵器時代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