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代的王者:與宋朝、金朝的馬相比,蒙古馬有何過人之處?

2020-12-05 深夜聊齋

戰馬,堪稱是冷兵器時代的第一戰略資源。

比如,在宋朝與金朝、蒙古,以及蒙古與金朝的戰爭中,戰馬的數量與素質,曾經是決定戰爭成敗的關鍵因素。

宋朝騎兵在女真鐵騎面前不堪一擊,而女真鐵騎遇到蒙古騎兵又節節敗退,這是為什麼。

一、宋朝

與蒙古、金朝騎兵相比,宋朝的騎兵總顯的不值一提。戰馬來源問題,一直困擾著宋朝軍事力量發展。

由於沒有產馬地以及高質量的戰馬,宋朝在與遼、金、西夏、蒙的戰爭中,一直處於被動防守地位。

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即便沒有統治蒙古高原和東北地區,仍然擁有自己的產馬地,這就是今天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甘肅河西等地區。

憑藉這些產馬地,唐朝軍隊可以四處徵戰,軍威盛極一時。而在唐末五代,這些產馬地相繼落入契丹、党項人之手,如果再獲取優質產馬地,成為此後兩宋三百多年一直難以解決的問題。

在北宋初期,宋朝主要通過買賣的方式,在西北、西南邊境的榷場,從党項、回鶻、吐蕃等少數民族手中購買戰馬。

因此,在宋初與遼國的徵戰中,尚能幾次發動北伐,主動出擊。

但在西夏興起以後,宋朝的產馬地大量減少,等到西夏又攻取了涼州,致使宋朝在西北的軍馬貿易幾乎完全斷絕,只能改從四川地區購馬,或者通過海上,從遼東的女真族手中獲取戰馬,但其數量是十分有限的。

而且,與西北戰馬相比,四川地區的馬體型矮小,負重能力差,這使得北宋騎兵的戰鬥力大幅下降,很難於與北方遊牧民族野戰爭鋒。

靖康之變以後,南宋退保江南,產馬地再次縮小,只能從西南地區獲取戰馬。

兩宋時期,中原王朝以茶馬治邊,即用南方生產的茶葉來換取西南地區出產的戰馬,這條西南地區的國際商貿通道,也被稱為「茶馬古道」。它雖然不是起於宋朝,但卻在兩宋這一特殊歷史背景下,盛極一時。

可是,由於西南地區交通不便,運輸困難,茶馬貿易所得戰馬,亦無法應付與金、蒙的作戰需要。南宋的騎兵質量越來越差。

所以,南宋一百多年,幾乎都是在努力鞏固其在南方的統治,在軍事上以防守為主,雖然寥有北伐,也均以失敗而告終。

因此,終宋一朝,戰馬之殤,從未斷絕。

二、金朝

金朝的女真騎兵曾是歷史上令敵人聞風喪膽的軍事力量。

女真族起源於東北白山黑水之間。這裡的水草豐美之地,一樣盛產優質戰馬。

馬既是女真人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他們狩獵所必需。一般,女真富戶養馬,多達千百成群。即使是一般人家,也有馬十餘匹。

在女真族興起以前,曾經分別向遼、宋朝貢或者在邊境榷場買賣馬匹。

而在金國興起之後,他們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滅掉遼、宋兩大強國,與女真人擁有強大的騎兵部隊是分不開的。

在女真鐵騎中,有「鐵浮屠」和「拐子馬」兩種。鐵浮屠」由每三匹馬用皮索連接在一起,上面的騎士裝束得如同鐵塔一般,衝鋒起來堪稱冷兵器時代的「坦克」。

「拐子馬」則是輕型或中型騎兵,他們負責運用高度機動性對敵軍進行迂迴包抄,而後突擊。女真鐵騎在平原上十分強悍,所以,有「金兵不滿萬,滿萬不可敵」之稱。

不過,在入主中原以後,女真人逐步內遷到了農耕區,養馬數量大量減少,再加上戰爭的消耗,金國軍隊的騎兵數量大幅下降。

由於逐漸缺少戰馬,金軍後來在與蒙軍的戰爭中節節敗退,再也難以恢復往日的雄風。

三、蒙古

最後,我們談談蒙古馬。

蒙古人所在的蒙古高原地區,特產蒙古馬,它們與中原地區的馬匹大不相同。

首先,蒙古馬以野草為食,並不需要專門配置豆類和穀物等飼料,甚至可以在冰天雪地的冰原上自動刨雪覓食。

在特殊情況下,蒙古馬甚至能為騎士提供食物給養:

「設須急行,則急馳十日,不攜糧,不舉火,而吸馬血,破馬脈以口吸之,及飽則裹其創。」(《馬可波羅行紀》)

對蒙古歷史多有了解的歐洲旅行家馬可波羅說:在緊急情況下,蒙古騎兵甚至可以不帶任何補給急行軍10日,僅僅靠吸馬血來獲得給養

這種強大的生存和續航能力,恐怖如斯。

其次,蒙古馬一般成群放養,並不需要大量人員去看護,很大程度上節省了人力;而且,蒙古馬還具有性格溫順的特點,十分易於人類駕馭和馴服。

再者,蒙古馬平時在草原上擁有十分廣闊的活動空間,並能在不斷奔跑之中鍛鍊了體力。

所以,蒙古馬雖然體型不大,但卻可以吃苦耐勞,長時間奔跑,適合騎士們長途奔襲、急速行軍。

而且,因為蒙古高原盛產優質戰馬,當時蒙軍騎兵出徵時,可以一次帶好幾匹馬換騎,這更增強了其續航能力。

所以,在戰馬的對比中,蒙古已經完全佔據了上風,所以才能成為冷兵器時代的王者。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確定蒙古馬是哺乳動物中的耐力王者
    世界科學家們對蒙古馬的耐力感到驚訝。在北極嚴酷的冬季和東西伯利亞刺骨的寒風中泰然處之的駿馬儼然成為哺乳動物中的耐力王者,科學家對其成因的研究結果發現,其奧秘竟然來自久經考驗的蒙古馬。科學家們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上撰文作出了上述結論。
  • 冷兵器時代的戰馬,馱李元霸一柄錘能跑多遠?
    問:誰是古代力氣最大的馬?答:李元霸的馬。光兩柄錘就800斤了,再加上李元霸本人和盔甲、馬鞍的重量,負重1000斤還能衝鋒陷陣,這力氣也是沒誰了。以上的問答自然是玩笑,但看多了演義小說中牛逼人物動輒幾十斤上百斤的兵器,很多同學不免會追問:冷兵器時代的戰馬,究竟能負重多少斤?一、戰馬,不是開玩笑的。
  • 為什麼中國軍馬選擇蒙古馬 細數蒙古馬的幾大優勢
    蒙古馬,賽場上不行,奔跑速度不夠,然而它確實又是最優秀的軍馬,優勢主要有三方面。一、蒙古馬個子小,但耐力好,不畏寒冷,這是一大優勢。歐洲等國,面積小,戰馬活動不遠,因此對耐力沒有特別要求。然而中國面積太大,北方遊牧民族的活動範圍也非常大,匈奴時代就跨度很大,突厥時代,疆土更是世界第一的超級大國,這麼大的面積,軍隊不打仗,光從一方調動到另一方,長達萬裡,沒有耐力馬就死了,因此耐力是決定性因素。明朝北徵蒙古就發生過戰馬大批死亡的事例,出動多少騎兵忘了,但未見敵人,戰馬死了5000匹,對比GDP,這是一個很大的損失。
  • 中國三大名馬,蒙古馬都排不上?
    在上世紀中央媒體和官方話語中,與河曲馬、伊犁馬並稱為中國三大名馬的三河馬,其一度瀕臨滅絕的窘境,映照了新時代下中國本土馬出路之艱難。三河馬在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上擁有百年育種史,三河馬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初的俄國馬。
  • 白馬非馬?馬,真的不是馬
    有一次逛泗洪的明祖陵,在祖陵神道上,我看到了尾巴編成辮子狀的馬。帝王陵墓前的神道有石翁仲,有傳說中獅子大象獨角獸等瑞獸,不奇怪。好像很少看到馬雕塑而成的石像生。馬,自古就是戰場上的最重要的裝備,對馬的愛護超乎其它。印象中只有明代的帝王墓神道,才有戰馬的形象。
  • 蒙古馬是一種什麼馬?體形矮小其貌不揚,在戰場上卻能打勝仗
    這是今天的人們賦予蒙古馬的定義,但相比其它馬的品種,它們還有著以下優勢。不高大,好養活馬在古代戰爭中,是不可缺少的利器,形象地比喻它,如同後來才有的、快速的、機動性良好的坦克。因此,它是戰爭取勝的關鍵因素之一。因為馬喜高寒,所以,中國中原地區與長江中下遊地區是很少能夠出產能夠適應戰爭需要的名馬的。
  • 是時候了解蒙古馬的四大類群啦
    在這個屬於馬的夏天高度工業化的社會對馬這一古老的物種,會有新的認識在採訪了內蒙古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芒來後我們先帶大家認識一下中國優良畜禽遺傳資源——蒙古馬,它的四大類群內蒙古東、西部氣候、地貌的差異極大養成了蒙古馬抗嚴寒、耐粗飼、適應性強的特性蒙古馬四大類群從東到西依次是巴爾虎馬、烏珠穆沁馬、百岔鐵蹄馬、烏審馬
  • 戰馬如此重要,為什麼中原王朝難以根治養馬的難題?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註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騎兵是古代戰場上重要的兵種,決定軍隊的機動能力和追擊能力,特別是馬鐙和馬鞍登上歷史舞臺後,騎兵逐漸成為獨立兵種,成為冷兵器時代的王牌。建立精銳的騎兵,就必須要有優質的戰馬,可是養馬卻長期困擾著中原王朝,難以找到妥善的解決辦法。本文就從馬場、育種、成本等角度,分析中原王朝(元、清等不討論)馬政的難點。
  • 存欄不足百匹,蒙古怯薛軍已走進歷史,他們的鐵蹄馬也面臨滅絕?
    漢武帝在和匈奴的戰爭中曾多次帶回大量馬匹,並任用匈奴王子金日暺為漢朝馬監,民間養馬事業空前發達。西晉以後,塞外各部落相繼南下,帶來馬匹數以萬計。盛唐時期,北方各族都曾以良馬進貢,據《唐會要》中記載:「突厥馬技藝絕倫,筋骨適度,其能致遠,田獵之用無比。」同時期的突厥馬、延陀馬、同羅馬、僕固馬多為駱毛(兔褐毛)和驄毛(青毛)這些毛色與現今的蒙古馬相似,可以推測為蒙古馬的祖先。
  • 全球十大名馬排名:蒙古馬第九,這種馬僅中國才叫「汗血寶馬」!
    根據網上的一些文章和網友的評論和相關的資料,小編整理了一份世界十大名馬的名單。說出來不信,馬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像呂布的赤兔馬,劉備的盧馬,曹操的絕影馬等,這些馬在歷史上都是非常有名的,然而,在這個榜單上,只用中國的蒙古馬上榜了,三河馬、河曲馬、伊犁馬均沒上榜。
  • 2021寧夏省考申論熱點:弘揚「蒙古馬精神」,奮力「闖」出新天地!
    失落精神家園的民族,民族之魂就會像失去自然家園一樣飄無定所、無所寄託,更談不上形成內在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蒙古馬精神」,以深厚的積澱、豐富的內涵,既體現了各族人民共同鑄造的傳統美德,又體現了各族人民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的時代精神,對內蒙古各族人民具有很強的凝聚作用。
  • 一匹蒙古戰馬保衛了明朝許多年,失去戰馬明朝亡了,得馬者興,失馬者...
    在冷兵器時代,作戰工具對於戰爭的成敗也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比如我們在影視劇中常見的攻城利器雲梯,沒有它要爬上高大堅固的城牆,難度還真不小。再比如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它雖然是屬於後勤工具,負責為北伐大軍運輸糧食,但如果沒有它,軍隊後勤保障的壓力就會很大,因此,它也算是間接參與了戰爭。
  • 中國古代馬畫中的符號與訴說
    宋朝美學以及李公麟之馬畫   直至宋朝建國一百年後,韓幹的風格依然主導著馬畫藝術。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的評論證實了這一狀況:「近代方古多不及,而過亦有之。若論佛道、人物、士女、牛馬,則近不及古。」文中還提及一位名為卑顯的畫家,稱其「工畫馬,有韓幹之風,而筆力勁健」,卑顯被列在三位馬畫家之首。
  • 揭開解放軍軍馬之謎:太高大的不適合作為軍馬
    面對槍炮的轟鳴,軍馬不會受到驚嚇、失去控制嗎?這些威風凜凜的軍馬究竟有何過馬之處呢?  軍馬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是一個比較陌生,離生活比較遙遠的話題。很少有人知道,在高科技主宰武器裝備的今天,還有這樣一個軍馬場,默默地發揮著它不容小覷的力量。
  • 壹度丨你知道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之王」是什麼嗎?
    說起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之王」,弓箭是當之無愧的。由於古代的弓箭是由竹、木、筋、角等材料製成,完整保存至今的寥寥無幾,能遺存下來最多的便是箭鏃了。一枚小小的箭鏃,有怎樣的威力,怎樣的故事?在銀川,王濤先生就收藏了一些箭鏃,讓我們隨著他的介紹,進入一個刀光箭影的時空。
  • 冷兵器時代的王者,現代戰場上的「奇兵」,二戰蘇聯的騎兵部隊
    騎兵,一個從春秋時期就已經有記載的兵種。在兩千多年的發展中,幾乎全世界所有的帝王悍將都是依靠它來奪取天下,無論是橫掃匈奴的大漢騎兵,踏平滿蒙朝鮮的遼東鐵騎,還是徵戰歐亞大陸的蒙古戰騎,亞歷山大的馬其頓重騎兵,騎兵一直都是冷兵器時代最為重要的戰力之一。
  • 成吉思汗5年完成西徵,宋朝在幹什麼?戰爭、女人和姦臣諸事繁忙
    宋朝與蒙古的5年對比,宋朝忙於宮廷內鬥,成吉思汗完成西徵蒙古在漠北草原崛起時,金朝正處於強盛時期,南宋也偏居南方,經濟文化高度發達,但兩個王朝誰也沒有預感到這個漠北部族會在一夜之間崛起。當成吉思汗實力強大時,開始徵伐,而金朝首當其衝,是成吉思汗主要徵伐力量。金朝也因與蒙古作戰,而實力大減。
  • 蒙古帝國為何迅速衰落?鼠疫被帶回草原,城市一個接一個消失
    導語:縱觀世界歷史,蒙古帝國可謂是僅屈於大英帝國之下,是統治範圍排行第二的帝國。從太平洋到黑海、自北冰洋至南海,蒙古國的鐵騎狂風驟雨般踏遍了亞歐大陸的大部分地區。蒙古國以昂揚的姿態盤踞於世界舞臺中央數百年之久,其餘韻也影響至今。能讓如此強悍的蒙古帝國從輝煌到衰落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呢?
  • 三峰山之戰——蒙古滅金的最關鍵戰役
    當時,金朝的兩支主力部隊,完顏合達與移剌蒲阿,他們都駐紮在陝西。那麼要不要調他們分別去迎擊蒙古三路大軍呢?大家莫衷一是,議論紛紛,完顏合達和移剌蒲阿兩位主帥也沒有了主見。最後,他們兩個人總算達成了一致:派一萬人去增援河中府,而金軍主力繼續留在陝西,準備迎擊蒙古右路軍。  拖雷的右路軍進展十分迅速。九月,他攻破寶雞,進入大散關,侵入到宋朝的境內。
  • 「弘揚蒙古馬精神」《千古馬頌》久別重逢
    該劇以民族馬術、馬背雜技、舞馬表演、蒙古族歌舞樂等藝術元素為主要表現形式,融合聲光電、裸眼3D等技術,再現了蒙古民族守望相助、砥礪奮進、追求文明進步的歷程,展示了人與馬、人與草原和諧共處、詩意棲息的大美境界。全劇由序《遷徙》、上篇《馬背家園》、下篇《馬背傳奇》、尾聲《千古馬頌》四部分組成,演繹了蒙古民族與馬相遇、相識、相伴、不離不棄、生死與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