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冷兵器時代,作戰工具對於戰爭的成敗也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比如我們在影視劇中常見的攻城利器雲梯,沒有它要爬上高大堅固的城牆,難度還真不小。再比如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它雖然是屬於後勤工具,負責為北伐大軍運輸糧食,但如果沒有它,軍隊後勤保障的壓力就會很大,因此,它也算是間接參與了戰爭。
戰馬也一樣,理論上講也屬於作戰工具之一,並且它還有一點特殊,它是戰場上除了人之外,唯一有生命力的動物。作為一種活力四射的動物,再加上戰馬的用途不同於普通馬匹,這就決定了戰馬對周圍的生活環境有著一定的要求。
戰馬是如何煉成的?
早在戰國時代,騎兵即作為一個新兵種登上了戰爭的舞臺。騎兵,顧名思義,騎著馬的士兵,由此,人們對戰馬也開始重視起來。
在兵書經典《吳子》裡寫道,戰馬一定要養在合適的地方,適時的飲水吃草,節制其饑飽。冬天馬廄要保持溫暖,夏天要保持清潔涼爽。戰馬的鬃毛要勤剪勤刷,馬蹄上要釘馬掌。平時還要多加訓練戰馬的聽力和視力,鍛鍊它的鎮靜能力,以避免在戰場上因為聲音或顏色的幹擾而驚慌失措。
更重要的一點是,要訓練戰馬的奔馳追逐能力,並且要嫻熟的掌握主人的指令,比如何時前進與後退、停止等指令。人們常說,馬是通人性的,還要注重培養騎兵與戰馬、戰馬與戰馬之間的相互默契與感情,要讓他們之間形成一種親近感,這樣的戰馬才能在戰場上使用。
俗話說,好馬配好鞍,戰馬的裝備也很重要,比如馬鞍、籠頭、馬嚼子、韁繩等裝配也要嚴格要求,一定要保證其完整堅固。
此外,還要愛惜戰馬,對於戰馬的使用要合理,儘量不要過度使用,傷及戰馬。戰馬不能過於飢餓,也不能過飽,要節食。在作戰期間,戰馬常在戰爭的開始階段或者在戰爭的末期受傷,要麼用力過猛,要麼傷於過度疲勞。因此,騎馬與步行要交錯進行,寧可累人,也不能讓馬累壞,讓戰馬保持充足的體力,以防備敵人突襲時,戰馬可以發揮最大的作用。
由此可見,培養一支精稅的騎兵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單就戰馬的養成就要投入不少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從馬的生存環境特點來看,馬性耐寒而畏熱,繁衍生息均受氣候土壤的影響。因此,我國自古良馬均產於西北高寒草原地區。
綜上特點,再放眼我國境內,哪些地方適合養戰馬,已是不言而喻了。
北方的馬區主要集中在這些區域:
大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及古西域一帶。特別是河套平原,水草豐富,地勢平坦,自古就是良馬基地。
蒙古高原地區,也就是古人常路說的塞北,草原有著天然牧場之稱,不論從氣候還是飲食方面,都很適合養戰馬。少數遊牧民族在此相繼興起,比如匈奴、突厥、蒙古,遼、金、元,一直到清代,他們都是擅騎射的民族,擁有龐大的馬群。
西南地區的雲貴、滇藏高原地區。宋代由於受遼國的牽制,失去北方馬匹資源,為發展軍馬,轉而重視在西南地區養馬。從北宋到明末的茶馬貿易,主要以蜀馬和大理馬為代表。但西南馬與北方馬相比,在軍用上還是處於劣勢。
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明朝購買蒙古戰馬的一個重要原因,從馬種的角度來看,就是蒙古戰馬品種優良,戰鬥力強,在戰場上能發揮重大作用。
那麼明朝購買蒙古戰馬,是為了防禦還是作戰?如果是防禦,防誰?作戰又是要攻打誰?
明朝需要龐大的戰馬用途何在?
古代戰爭中,戰鬥力最強的隊伍就是騎兵。回首歷史會發現一個與戰馬有關的獨特現象,凡是馬匹充足的時代,比如漢唐,中國的武力最強,反之,一旦戰馬不足,戰鬥力就急劇下降,比如宋和明。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過程中,騎兵發揮出了巨大作用。當初的戰馬來源,一靠擄掠元朝在西南區的官辦馬場,二靠在戰爭中俘獲戰馬。因此,明朝才有實力與蒙古鐵騎硬碰硬,最終將元朝政權瓦解。
明初統治者意識到戰馬在戰爭中所發揮的重大作用。因此,明朝統一中國後,特別注重戰馬的徵集工作。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元朝的殘餘勢力退回蒙古後,雖然主要盤踞在大漠南北,但影響力仍然很強大,對明朝也是一個巨大威脅,並且雙方不斷發生戰爭。
另一方面西南、東北邊境地區的危險係數很高。在西南要削弱土司的勢力,在東北要安撫和招降受制於元朝殘餘勢力的女真各部。
在這樣的歷史境遇下,明朝隨時有可能要採取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抵禦外敵入侵。優良的戰馬就成為必不可少的作戰工具,亦是戰爭勝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明朝的統治者想在馬匹上獲取長遠的發展,大張旗鼓地從官方到民間都為養馬努力過,但是效果並不理想。我國歷代朝政都設有馬政,就是指政府專門為畜養戰馬頒布的管理制度。
那麼明朝也不例外,但是自明朝起,原本打算政府經營的馬政,最終還是落到了民間。民間百姓養馬成為明朝的重要義務,養馬戶不僅要保證馬的健壯,而且完成孳息之額,否則要如數賠償。這樣一來,馬政成為百姓身上一個沉重的負擔。
從飼養戰馬的難易程度來看,數量還是其次,更為嚴重的是質量問題。戰馬生下來如不能加強馴養工作,也不足以成為優良戰馬。
明朝的情況與宋朝不同,比如永樂年間的明朝,疆域遼闊,有著足夠的牧場。但是歷史遺留問題還是得不到解決,優良的牧場用於放養戰馬,那麼屯田政策就受到影響。也就是說養馬與農耕起了衝突,再加上對馬匹管理不力,馬匹生病得不到及時救治,最終導致戰馬的質量下絳。
這樣明朝政府要想獲得優質的戰馬,其中一個重要途徑就是通過邊境貿易換取馬匹。早在明初就制定了用茶葉與吐番換馬,「茶馬貿易」在明朝尤其突出。
明朝在北方的指定地點開設了馬市,與蒙古各部和女真進行以馬為主要商品的互市。每年開市一到兩次,按品種、等級定出馬匹價格,用銀、鈔或綢緞、布匹、鐵器、茶葉和其他生活用品折價換馬。
馬市作為官市,有明朝專職官員管理,有駐軍維持秩序。明朝將互市中得到了的騸馬送到邊關用於作戰,或者發往各都司衛所進行訓練,對於母馬、小馬駒和未調配的馬匹都送到苑馬寺飼養。
明前朝宋朝在茶馬貿易中也獲益匪淺,據記載公元1094~1098年,宋朝每年從西南邊疆購買的馬匹多達2萬匹,極大緩解了宋朝的戰馬壓力。
茶馬貿易是一個雙贏的政策,明朝從蒙古、女真、藏族等地區得到了大量優質的戰馬,這些邊境地區則從明朝獲得了重要的生活資料,如鹽、茶葉、鐵器等物資。這項舉措促進了內地與邊疆在農牧業、副業等領域的共同發展,對邊疆開發具有積極的意義。
但是明朝的茶馬政策有著明顯的政治目的,茶是邊疆少數民族的生活必需品必須品必需品,因此明通過控制茶葉的生產和運銷作為加強和控制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策略,並且嚴禁私茶。但是後來隨著內地與邊疆少數民族經濟交流的深入,私茶興起,官方對茶葉貿易漸漸失去控制,明朝的茶馬貿易制度也隨之日趨走向崩潰。
明朝失去馬匹的重要來源,再加之對外作戰對馬匹的損耗,導致作戰能力下絳,也是無力抵擋農民起義軍的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明朝從蒙古買馬有兩個原因,一是人家馬匹質量高,二是自己實在養不好馬。所謂的地域優勢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