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通工具還不發達的古代,人們日常出行基本靠走,而有錢人則是騎馬或者是馬車前進,總之是離不開馬的。
戰爭不斷的古代,馬就又被用作在了戰場上,最早時期也前線補給輜重的運輸工具,再進行發展之後,戰馬便出現了,它的出現不僅影響了常規的作戰方式和效果,並且還將騎兵帶到了歷史舞臺。
騎兵相較於普通兵種有著非常多的優點,例如靈活性,可以讓部隊來去自如,而且在戰馬之上的騎兵佔據高位,更有利於作戰時的先機。
那麼在古代,騎兵最必不可少的戰馬,到底有著哪些品種呢?我們通常在影視劇中看到的騎兵騎乘高頭大馬,其實是錯誤的,古代的戰馬都非常的矮,用矮作驢來形容也毫不為過,這是為什麼呢?
古代戰馬有什麼品種呢
比較著名的當屬於大宛馬,這種馬還有一個聞名世界的名字汗血寶馬。大宛馬原產自西域的大宛國,因此而得名,因為在奔跑的過程之中,肩膀逐漸鼓起來並且會流出紅色的汗水,有點像鮮血,所以也被人們稱為是汗血寶馬。
至於大宛馬的來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漢朝時期,張騫在出使西域之後,發現了這種強健的馬匹,於是就帶回了幾匹,漢武帝對於這種馬非常重視,就命令將大宛馬和蒙古馬雜交,在馬種的改良之後,漢朝當時的軍隊的戰鬥力提升了幾個檔次。
關於大宛馬,司馬遷在《史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其先天馬子也」,詩仙李白也在《天馬歌》中寫道「天馬出來月氏窟,背為虎紋龍翼骨,嘶青雲,振綠髮,蘭筋權奇走滅沒。」
在上文提到了蒙古馬,在遼宋金元時期,蒙古馬的作用非常的大,作為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比較古老的馬種之一,這種馬的個頭比一般見到的馬要矮小很多。
但是也是這種馬,在成吉思汗的手中卻利用到了極致,甚至一舉推進到了歐洲地區。蒙古馬最大的優先就是速度非常快,而且耐力驚人,可以在戰爭中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因此在各個朝代之中人們都喜歡蒙古馬與自有的一些馬種雜交培養。
還有一種比較著名的馬匹,就是烏孫馬,烏孫馬的名字和大宛馬是相同的,在西漢時期,烏孫國是位於七河流域,也就是我國現在新疆昭蘇縣。
張騫在出使西域之後,烏孫國王特意向漢武帝進獻了十匹烏孫馬,更有一首《西極天馬歌》為證,當時漢武帝非常高興,也稱這種馬為天馬。
這種馬的骨骼壯實,而且皮糙肉厚,在短距離奔跑的時候甚至要比蒙古馬更迅捷,即便長距離奔跑也與蒙古馬不逞多讓。
為什麼古代沒有「高頭大馬」
其實古代的戰馬除了以上幾種還有很多的品種,奇怪的是,這些戰馬之中並沒有高頭大馬,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其原因之一在於馬種之間的雜交造成的,在古代一旦發現有好的馬種,就會和本土的一些馬種進行雜交改良,像大宛馬在雜交之前其實可以算是高頭大馬的,但是在雜交之後就變得「面目全非」了。
因為古代的大宛馬數量少,而本土馬數量多,最初其實有著優良特性的,經過幾代的雜交之後,這種特性也逐漸消失不見。而且在當時為了能保持戰馬有優良的特性,一般的戰馬都會被閹割,這也讓大宛馬沒有了繁殖能力,結果當然也看到了。
當然,還有一種原因就是在古代一般養馬的任務都是在民眾手中,要知道民眾自身也吃不飽飯,更別提有什麼營養了,再加上沒有什麼科學依據可言,他們餵出來的馬可想而知了。
這幾點也就是在古代沒有高頭大馬的主要原因了,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