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戰爭中,有不少使用動物參戰取勝的案例;同樣在古代戰爭中,也有不少以弱勝強的案例。但要說參戰雙方都使用動物參戰,而且還是戰鬥力較弱的物種取得了勝利,是不是聽著就比較新鮮了?
或許有的朋友會質疑,大自然遵循的都是弱肉強食的規律,哪裡會有這種事?其實在明朝永樂年間,就出現過這樣的情況。明成祖朱棣派出大軍徵討越南,主將張輔在攻打多邦城的時候,便用戰馬編隊,擊敗了對方的大象編隊。不論是個頭還是戰鬥力,戰馬和大象都不是同一個級別的,那麼張輔是怎麼做到「以弱勝強」的呢?請您準備好瓜子和小板凳,咱們今天把這個故事從頭道來。
一、讓人不省心的安南國
現在的越南,古時候被稱為安南(也被稱為交趾),自秦朝以後一直到隋唐,現在越南國境內相當大的一部分國土,都是由中央王朝直屬管轄的區域,隋唐之時,越南北部還是中國的交趾郡。
可到了五代,中原地區自己就打得暗無天日,哪還有精力顧及到那麼偏遠的地區,所以安南便藉機獨立成國,但鑑於實力,安南依然是中國的藩屬國,要經常向朝廷朝拜納貢,並且安南的國王也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認可,才算合法。這樣的狀態一直相安無事地持續到了明朝,卻被一件突發的「怪事」打破了原有的平靜。
永樂元年,安南國循例朝奉,明成祖朱棣和禮部的官員們,卻發現遞交的國書落款換了名號。安南國王居然由原來的陳姓變成了胡姓。正當明朝皇帝和大臣們莫名其妙之際,安南使者適時稟奏,做出了解釋。
使臣稱:陳姓國王亡故,且無繼承人。因已故國王的外甥德行出眾,被百姓擁戴為新王,新王姓胡。這次朝奉,除了納貢遞交國書外,也特為通報此事,希望得到中央政府對新王的冊封。
即便貴為王胄,也依然會有生老病死,安南使臣所奏也合情合理。於是朱棣就按程序派遣了明使,前往安南國弔唁,並順便核查實際情況。不久使臣傳回奏報:情況屬實。於是,朱棣也就沒再多想,對胡姓安南新王進行了冊封。
按說事情到這裡,完全可以告一段落了。可是沒過多久,安南又出了怪事:一個號稱已故陳姓安南國王弟弟的人,出現在了京城,並且上書,狀告現任的安南國王謀反篡位,希望藩主國為故去的國王主持公道。
可是朝廷對胡姓國王已經給予冊封,也就是已經認可其合法性,現在又冒出了一個原國王的合法繼承人:原國王的弟弟陳天平。這還真的給朱棣出了難題!估計那個時刻,萬歲爺朱棣的心中能被劃上一萬個問號。唉,這個偏遠的安南,真是太不讓人省心了。
二、辨別真假繼承人
其實讓朱棣感到最為困惑的,還不是現任的安南國王是否是個冒牌貨,而是如何證明眼前這個自稱陳天平的人,是否真是原國王的血親,也就是真正的王位繼承人,真假難辨!
不過朱棣能幹上這個皇帝,也不是個吃乾飯的,他很快就有個一個絕佳的主意:他讓陳天平先在京城住下,等到年底各國使臣前來朝奉的時候,再來定奪。
年底時分,安南使團果然帶著貢奉如約而至,當使臣來到大殿,正準備朝拜大明皇帝的時候,朱棣指著坐在自己下手的陳天平,突然說道:「你們看看這個人,還認不認識他?」
使臣們見到陳天平,全都大驚失色,有的低頭不語,有的默然垂淚,有的甚至倒頭便拜。這啥都別說了,事情的真相看來是明擺著了。
原來這個姓胡的國王,是前朝宰相的兒子,前朝宰相發動政變,刺殺了陳姓國王,並把自己的兒子推上王位。然後編造謊言,騙取了明朝皇帝的冊封。
朱棣這個氣,要是自己只是受了一個偏遠藩屬國丞相的欺騙倒也罷了,敢情連自己派去的那個明使楊渤,也跟著篡位的國王一同糊弄自己,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既然確認了事實真相,朱棣覺得絕對不能縱容現在這個胡姓國王的卑劣行徑。他決定為陳天平撐腰,幫助他回國復位。於是,他下詔書去斥責了胡姓國王,讓他痛改前非,立刻讓位。
胡國王雖然卑鄙,但也知道自己與大明在實力上的差距,既然藩主有令,表面上自然不敢違抗,於是回信認錯,表示願意退位,並迎陳天平回國繼位。事情到了這裡,似乎一切都還圓滿。
為了穩妥起見,朱棣特地安排廣西將軍黃中,護送陳天平回國繼位,並為此事專門派遣了使臣,隨同護衛大軍一起出使安南。
不過胡國王深知,一旦陳天平復位,自己還有參與政變的一干人等,絕對不會有好果子吃!既然如此,怎麼能輕易交出手中權力?既然無法與大明朝廷和軍隊硬碰,那麼就「智取」吧。
於是胡國王在明軍必經的道路上設下埋伏,對明朝使團進行了伏擊。要說那個廣西將軍黃中恐怕也是太大意了,居然讓伏兵得逞,不僅刺殺了陳天平,還讓朱棣派去的特使丟了性命。安南人還切斷並封鎖了道路,讓明軍無法前進。
消息傳到京城,朱棣勃然大怒。如此行徑與謀反何異!如果大明聽之任之,讓這個胡國王繼續為所欲為,大明這個藩主,豈不是名存實亡?
事已至此,別無他法。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就是:打!
三、戰馬和大象成為作戰主力的安南平定戰
這回,討伐安南的軍隊是三十萬人,主帥名叫張輔,並且對外放出的口風是大軍八十萬!胡國王聽到這個數字的時候,確實肝膽都在顫抖。不過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事已至此,唯有頑抗到底了。
但以安南的兵力抵抗明軍,就是以卵擊石,明軍攻入安南境內後,攻城掠地如入無人之境,以極快的速度向安南的腹地推進,沒過多久就攻打到了重鎮多邦城。多邦城是通往安南首府的重要門戶,一旦有失,胡國王對戰局便幾乎沒有了翻盤的可能。
但明軍強大,安南軍隊相差甚遠,僅憑兵力肯定不行。於是安南人便訓練了一支由大象組成的戰隊,布防在多邦城,打算以此來對付明軍。
大象雖然性情溫順,但是一旦被激發出野性,攻擊力是相當驚人的。況且大象體型巨大,力量驚人,遠在人力之上。在以冷兵器為主的明朝,如果真的讓大象與人來對抗,人力顯然在下風。
不過,明軍主將張輔,也早已收到多邦城內有大象戰隊的情報。剛得知這個消息時,張輔確實吃驚不小,看來強攻多邦城,不是上策,只能暫時圍而不攻。於是雙方大軍僵持在多邦城,這個局面要如何破解呢?
有人給張輔出主意:獅子是百獸之王,大象天性害怕獅群,不如我們明軍搞一群獅子組成戰隊……這主意好奢侈,要知道獅子可不是中國的本土動物,就算有那麼幾隻,也是從外國進貢來的,還找一群組成戰隊,白日做夢呢?這可行嗎?
沒過多久,明軍就向多邦城發起了總攻,城中守軍果然放出大象應對。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明軍那邊真的放出了「獅群」前來應戰。這是怎麼回事?
再仔細看看,場面還真有點搞笑。原來那些狂奔的動物哪裡是獅子,竟是一群披著「獅皮」,蒙著眼睛的戰馬。那些「獅皮」,其實就是畫上了獅子圖案的畫布,套在戰馬身上,遠遠望去,還挺逼真,不到近前,還真的以為是獅群奔襲呢。
那位說了,就算是戰馬披著畫好的「獅皮」,被蒙著雙眼可以衝向象群,但馬畢竟是馬,沒有食肉動物的攻擊性,跑到象群前面又能怎樣?搞不好還不是去送死。
這個張輔早有準備,在偽裝成獅子的戰馬跑向敵陣的同時,明軍拿著火器(也就是火銃、火槍、還有火弩),緊跟其後不斷向象群進行射擊。
這些火器本身的殺傷力就很大,而且動物對火有本能的懼怕,再加上無數火槍同時射擊的巨大聲響,再看到成群結隊的天敵奔襲而來,很多同伴被火器打中倒地不起。大象雖勇猛,畢竟沒有人的軍紀,看到這樣的情形,象群受到了驚嚇,驚慌失措地轉身往回跑。
這下跟在象群後面的安南兵可遭了殃,措不及防被踩踏至死的人不計其數,只能也轉身逃竄,明軍乘勝追擊一舉奪下多邦城,大獲全勝。此戰後,安南軍隊徹底喪失了戰鬥意志,明軍一路高歌猛進,攻克安南全境,活捉了胡國王,安南就此平定。
由於陳天平已死,陳國王這邊真的絕了後,於是朱棣決定將安南納入中央直屬管轄區,改名交趾,為明朝的一個郡,又一次成為了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朱棣去世後,交趾再次叛亂,當時的明宣宗覺得交趾太過遙遠,不願花費力氣去平亂,越南再次獨立,但依然臣服中國,是中國的藩屬國。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滿清後期,中法戰爭中中國不敗而敗,導致越南成為了法國的殖民地,再到後來擺脫法國的統治,成為一個徹底獨立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