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朝代的興亡,事實上都有軌跡可循,大明朝也是如此。本來大明朝經過幾代不負責任的皇帝的耽誤,已經是風雨飄搖,換了一個崇禎後又是志大才疏,疑心很大,而且不懂得體恤百姓,對大臣也是反覆無常,頻換內閣,甚至還沒等官員緩過神來做出成績就換掉,徹底葬送了大明朝的江山。
崇禎當政時期,陝西人李自成起兵造反,那時候經過連續數年的天災,老百姓都吃不上飯,當李自成宣布老百姓可以均田地,不納糧,有飯大家吃的時候,快要餓死的老百姓紛紛響應,起義隊伍發展得很快,大明大片的領土被義軍佔領。
當起義軍到了開封的時候,遇到了強敵。大明的守將高眀蘅堅守了五個月,李自成始終沒能拿下城池。後來高眀蘅看城中的糧食已經吃盡,甚至戰馬也要吃光,想了一個餿主意,炸開黃河大堤,用洪水來阻止李自成的部隊。洪水呼嘯而來,雖然淹死了很多李自成的兵馬,卻也讓很多無辜的百姓葬身於洪水之中。
崇禎在此刻沒有下令救助受災的百姓,反倒嘉獎開封府的守城官員,而此刻的李自成卻讓士兵奮力救護遭難的百姓,得到了更多百姓的擁護,此事過後,讓百姓寒心的大明朝也就離亡國更近了一步。
大明朝後來又遭到了從東北崛起的清軍侵犯,終於在內憂外患中滅亡後。明朝滅亡後很多士大夫不肯投降,不做外族官,我想他們堅守的只是民族氣節,因為那個時候在他們看來大清是外族,所以如此堅持,如果依舊是漢人的天下,還會有人如此堅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