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時,世界其它國家在做什麼?清華教授:明亡本不可能發生

2020-12-01 秦皇漢武記

明朝滅亡這個話題,古今學者早已有太多論述,或歸結於經濟崩盤,又或者歸結於明朝官僚集團的腐朽、低能,再或者如清修《明史》蓋棺定論:「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上述種種,無外乎將視角都放在了明朝自身,似乎一個朝代的覆滅,一定是這個朝代自身的頑疾導致的必然結果。這就如同一個罹患癌症的病人突然離世,人們會理所當然的認為這個人死於癌症,而忽視了「癌症存在治癒的可能以及外因也會導致死亡」。

今天我們就換個視角看歷史,來梳理下明朝滅亡時,世界上的其它國家都在做什麼。

據《中國人口史》的統計,明朝滅亡當年(1644),全國總人口從崇禎三年(1630)的19251萬人銳減到了15247萬人,而隨著戰亂的延續,這一數字還在急速下降。

然而,明朝末年的慘烈動蕩並非個例。

亞洲的日本同樣因農業歉收爆發了島原大起義,造成數萬人傷亡。在歐洲,英國的國會和國王爆發長達9年的內戰,國王查理一世在1649年被送上了斷頭臺;義大利那不勒斯則爆發了馬薩尼埃洛起義;法國普羅旺斯在1635年到1660年的二十年時間裡發生了156次民眾叛亂。

除此此外,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德意志都因戰亂導致人口銳減,在明朝滅亡的前後,瑞典死於戰場的軍人有10萬之眾。在1640到1650年的十年裡,全球人口下降三分之一。

美國學者傑弗裡·帕克曾做過一項統計,在明朝滅亡前後的20年裡,全球共發生大規模叛亂49次,其中亞非15次,歐美34次,他將這一現象定義為「17世紀全球危機」。

在同樣一個時間維度裡,全球都爆發了如此相似的戰爭和動蕩,顯然已經不能用明朝自身的問題來解釋明朝的覆亡了。那麼當時的世界到底遭遇了什麼呢?

寒冷。

根據中國氣象研究顯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氣溫每變化1℃,將會導致農作物變化一個熟級,糧食畝產相應變化10%。而在動蕩的17世紀中葉,全球的冬季平均氣溫下降了2攝氏度。

以明朝為例,寒冷的氣候使得原本可以在長江兩岸種植的雙季稻南移至華南,由此導致的是大規模的糧食減產和頻繁的自然災害。同樣受惡劣氣候影響的後金政權將南下劫掠作為補給損失的最優選擇。

末代皇帝崇禎在位的17年裡,明朝有16年發生全國性的大旱,黃河在1640年甚至發生斷流。奉旨到陝西調查災情的禮部郎中馬懋才曾有過如下文字記載:「臣鄉延安府,自去歲一年無雨,草木枯焦……天降奇荒,所以資自成也。」

糧食減產的背後卻是人口壓力。

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朝全國人口7270萬,耕地850餘萬傾,每畝地供養的人口是0.085人,而到了明朝末年,全國人口已激增至1.9億,每畝地需要供養的人口增加到0.17人。在災荒面前,大明原本的人口優勢瞬間轉化為人口壓力。

正如禮部郎中馬懋才所言:「死於飢與死於盜等耳。與其坐而飢死,何若為盜而死,猶得為飽鬼也」,所以,農民的起義暴動,最根本的原因是耕地與人口的矛盾,而這一矛盾的激化,歸結於17世紀中葉的全球性氣候變冷,其影響因子遠遠大於土地兼併和官吏腐敗對農業減產所帶來的影響。

清軍和李自成缺糧缺餉,可以通過劫掠明朝來實現資源補給,但崇禎卻不能採取暴力手段搶掠自己治下的臣民百姓。

但在人地矛盾不可調和的背景下,明朝任何源自自身的改良式政權修復都是無法成功的(事實上明末並不乏勤政的皇帝、睿智的臣子和勇猛善戰的將軍),唯有依靠暴力手段,完成「優勝劣汰」。

總兵力不到二十萬人的清朝,正是在這一獨特的歷史時空當中,僅僅用了短短20年時間就完成了對擁有1.5億人口、廣袤的版圖和數百年豐富的統治經驗的明朝的徵服。

著名歷史學家、清華大學教授李伯重對此有非常精闢的評價,他說:「明清易代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發生的事,明亡五十年前的萬曆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的時期之一,緊隨這個繁榮時期而來的是明朝滅亡,這確實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相關焦點

  • 大明朝滅亡時,世界各國都在幹什麼?清華教授:明朝滅亡出乎意料
    明王朝滅亡的時候,世界發展的腳步正在加速。雖然我們還是在改朝換代,但是西方卻發生了劇變,一種社會性質,王權結構的徹底變化。今天我們一起來談談大明王朝的沒落,他沒落時,世界其餘國家正在幹什麼?清華教授李伯重曾經感嘆過,按照當時的情形,清軍入關替代明王朝似乎有點出乎歷史預料。
  • 網絡世界裡,明朝愛好者正在重建大明
    有的明粉甚至開始暢想,可否讓南明(明朝滅亡後,其宗室在南方建立的小朝廷)在澳洲建立流亡政府,避免明朝被滅亡的命運。  宣傳派,是比較常見的狹義明粉,其特徵就是在網際網路上大肆宣傳明朝的正面事跡,包括: 收復幽雲十六州、鄭和下西洋、在對外戰爭中勝利、擁有諸多具有民族氣節的王侯將相等等...... 而宣傳派最常用的口號,就是下面這句: 我大明朝立國276年,開疆拓土。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 明不亡於流寇,而亡於廠衛?明太祖泉下有知,只怕也不願意承認
    之後皇帝派來的人再審,這個木匠就說了實話:「巡捕營的人上了刑拘,嚴刑逼供,不如此說,當時就被他們夾死了,我就是一個山西人,在京城做木匠,就連遼東也沒有去過啊」袁崇煥入獄之後,李若璉因為秉公執法,仗義執言,被皇帝連降二級。但李若璉卻不以為意,他是這樣說的:「吾不以人命博一官也。」
  • [視頻]明亡清興六十年:崇禎登基
    他的一生在不斷的為了國家奮鬥,也在不斷的與文臣集團對抗掙扎。而這批文臣,也是歷史上最無恥的文臣。他們毫不介意飛快的投降。李自成或者滿清都可以是主人,也都見識了他們的醜態。   在用人方面,崇禎啟用了好談邊事的袁崇煥。這件事可以說為明朝滅亡敲響了不幸的鐘聲。然而崇禎沒有未卜先知的本領,不會知道袁崇煥會做出什麼事來。對於他來說,帝國留下太多渾身汙點的臣子,他只能扒拉著選用了。
  • 老外直言:要是明朝沒亡,我敢打賭我們現在說的不會是英語
    明朝的"祖制"是各朝各代中最多的,但凡有大事小事,後代的皇帝就會掏出一本厚厚的書,查他們老祖宗朱元璋是怎麼規定的。哪怕時代變了,他們依舊迂腐的遵循祖制,不能與時俱進。所以明朝本身的政治制度存在的嚴重的漏洞,整個王朝建立在危樓之上。 與此同時,宦官幹政、低餉製造成的貪汙腐敗不斷為國家滅亡添磚加瓦。
  • 老鼠亡了大明,這不是危言聳聽,真實的鼠疫有 多嚴重?
    關於明朝滅亡,歷來爭論頗多,有說吏治腐敗、宦官專權的,也有說分配不均、貧富差距的,更有說受小冰河期影響的。說法種種,不過現在越來越多人提及明末大鼠疫。鼠疫雖然不是大明滅亡的根本原因,但絕對是重要原因之一,甚至有人說,它是壓垮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 老鼠亡了大明?這不是危言聳聽,真實的鼠疫要嚴重得多
    上海交通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曹樹基、李玉尚等人提出了「老鼠亡明」的觀點,並被很多人認可。 那麼這場鼠疫究竟有多嚴重呢? 我們先從明朝滅亡這個點說起。大家知道明朝亡於1644年。在這關鍵的時間節點上出現了李自成。
  • 性格決定成敗——崇禎帝的性格缺陷導致明朝滅亡
    崇禎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在內憂外患中執政17年,最後在農民起義的威逼下,自縊於煤山。雖然即位時明朝內憂外患已呈衰敗跡象,大明的滅亡已成歷史的必然結局,僅靠他個人是不能扭轉歷史的發展趨勢。雖然自當政以來,他勤於政治,崇尚節儉,始終為挽救明朝而不懈努力。但明朝的滅亡也有著他不可推卸的責任,他的性格弱點加速了明王朝滅亡的腳步。
  • 歷史上的四次小冰河時期, 直接導致四個王朝的滅亡
    ,強大的明王朝開始由盛轉衰,雖然後面有個幾次中興,但是仍然無法徹底振興明朝昔日的強盛,特別到了萬曆十年後,萬曆皇帝竟30年不上朝,不理朝政,有人說,明之亡實亡於萬曆。明末朝政極為黑暗,在加上趕上小冰河時期,加速了明朝的滅亡。歷史上有四次小冰河時期,都是一個朝代滅亡的主要原因。    什麼叫小冰河時期?
  • 清朝早期埋下了什麼禍根?為什麼它註定滅亡?
    是什麼讓它滅亡的?明末,大多百姓對明帝國已經有了牴觸心,對於飽受農民起義和明軍軍閥勢力的普通人來說,國家興亡並不如一頓飽飯重要,長期的戰爭讓權貴和百姓都渴望和平,厭戰情緒導致對明王朝本來就沒有多少留戀的百姓,幾乎拱手把天命送給了清朝統治者,起義軍在內外反動敵人的聯動打擊下迅速消亡後,清朝此刻成為了唯一可以恢復秩序的力量,雖然沒有舉國歡慶那麼誇張,但百姓看到了和平的曙光,然後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 外國網友:假如明朝沒有滅亡,現在說的肯定不是英語
    明朝是一個神奇的朝代,因為即使明朝的奇葩皇帝出了那麼多,還是一直被人喜歡,甚至有很多人成為了明粉,不知道多少人是受了明朝那些事兒的影響。崇禎自縊的舉動,簡直就比當電視劇裡「社稷亡,葉蓁死。」還要感人。所以梨花對於明朝路轉粉,然而除了我們關註明史之外,很多外國人也同樣關註明史,畢竟泱泱五千年的文化,關注哪裡都是關注,不如關注比較好玩的朝代。
  • 別怪滿清和李自成,明朝滅亡難道是因為小冰河時期?
    明王朝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陷明朝都城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殉國,可以說是兩百餘年的大明朝就此結束。從這裡我們可以明顯看出明朝滅亡的原因在於李自成,因為是他,北京陷落。往往一個國家的首都攻佔和統治者身死,代表著這個國家滅亡了。
  • 明朝覆滅、康乾盛世的基礎不是什麼帝王將相,而是那不起眼的番薯
    讀過不少關於明朝的書,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無論是哪本書一講到明朝滅亡,都會大義凜然說:「明之亡,罪在政治黑暗與制度腐敗。」農民軍一聽有糧食吃了,便偃旗息鼓,招撫受降不鬧事了。可是陝北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張嘴,又怎麼可能真的賑濟得過來?原本賑濟就杯水車薪,再加上地方官員層層剋扣,「所救者不及十分之一」。最終陝北的農民軍捲土重來,瞬間席捲南北,天下也就跟著大亂了。
  • 明朝滅亡的時候有多慘?皇族幾乎被屠盡
    雖然說古代沒有不亡之國,但一個朝代或帝國滅亡時刻真正到來時,其畫面之慘烈所帶來的視覺衝擊,恐怕沒有幾人能承受。比如,立國近300年的明朝(包含南明),其滅亡時的場景便堪稱極度悲慘。
  • 難怪明朝要亡,都兵臨城下了南明皇帝朱由崧還不忘捉蛤蟆,做春藥
    在這裡倖存的文官武將擁立了一位幸運的皇家子孫,老福王的世子:朱由崧做了南明的皇帝。各懷心思的大小官員,此時,在這個最後的大明朝廷裡對著寶座上的朱由崧山呼萬歲,幻想著收拾殘局,重振大明。朱由崧和老爹老福王朱常洵在義軍佔領洛陽時倉皇出逃,躲進迎恩寺,結果又遇上義軍搜捕,這次,老爹朱常洵被捉,好運氣的朱由崧鑽空跑了,雖然聽說義軍後來將老爹朱常洵製成了福祿宴,也不妨礙身為世子的朱由崧繼續瘋狂逃命。
  • 明朝滅亡後,皇室成員有多慘?崇禎的小兒子75歲時被凌遲處死
    明朝滅亡時,只有12歲,和兩個哥哥在逃命途中被李自成軍抓獲。為了要挾山海關的吳三桂,在徵討關寧軍時李自成帶著三位皇子一起出發。但在山海關被吳三桂和多爾袞聯手擊敗,慌亂撤退的過程中顧不上看管他們。朱慈煥也和兩個哥哥走散,從此開始了亂世飄零。他到處遊走,以乞討為生,在走到一戶王鄉紳家時,鄉紳見他言談間氣度不凡,就細細打聽,毫無城府的朱慈煥也不加隱瞞,向對方表露了自己的身份。
  • 顏面、正統性與現實利益的衝突:明朝滅亡前錯失的四個機會與反思
    但正如事物有生必有死,王朝也不例外,「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明朝也是如此。到了明朝萬曆皇帝之後,受財政、邊患、土地兼併和黨爭等多種因素影響,明朝的頹勢盡顯,到了崇禎皇帝任內,持續十多年的旱災引發了西北農民起義,再加上遼東戰場後金政權日益強盛,內憂外患之下,明朝已經走到了滅亡的邊緣。
  • 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都說要以史為鑑,不由得就讓人深思,明朝為什麼會滅亡呢?在萬曆46年的這兩年時間內,還發生了嚴重的沙塵暴。因為人民對森林的大肆砍伐,這一年的3月份的北京發生了嚴重的沙塵暴。第二年,北京這樣的狀況再次上演,飛沙漫天。在不少人就有疑問,萬曆年間的自然災害這麼嚴重, 明朝為什麼沒有滅亡?這還要得益於當時的一位改革家張居正。
  • 我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災難:小冰河期,死傷過億,導致明朝滅亡?
    明朝滅亡距今已有近 400 年,然對其滅亡原因探究,各家依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歷史學家多政治、經濟、軍事等社會科學的角度出發,將其滅的原因歸結於政治腐敗、吏治黑暗、農民起義、軍事失利等,很少或幾乎不考慮自然環境變遷對其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