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覆滅、康乾盛世的基礎不是什麼帝王將相,而是那不起眼的番薯

2020-12-05 像素說

讀過不少關於明朝的書,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無論是哪本書一講到明朝滅亡,都會大義凜然說:「明之亡,罪在政治黑暗與制度腐敗。」

崇禎皇帝劇照

但,我們細細琢磨,明朝真的「政治黑暗、制度腐敗」麼?其實也不然,如果明朝真的那麼黑暗又何以享國276年,且其政治與制度屬於「帝國行政史」,以此來論,大而無當

眾所周知,明朝是由李自成與張獻忠兩股農民軍所滅。這些農民軍從哪來的?陝北延安。無論是李自成還是張獻忠他們都是陝北人,他們所帶領的農民起義軍骨幹也以陝北饑民為主。

為何陝北饑民這麼多,足以撼動明朝的根基?或者是陝北為何鬧饑荒?是因為地主兼併土地,搞得民不聊生?都不對!陝北本就土地貧瘠,以小農為主,地主並不多不多。地主們雖然比普通農民多那麼幾畝地,但真的鬧起饑荒,這些地主們也只能跟著一起餓肚子。

其實,原因很簡單,明朝末年人口已逼近 2 億,而糧食增長的空間已經耗盡,難以負荷,各方面都出現崩潰的徵兆。加之,西北 ( 特別是陝北 ) 的軍人很多,可以說是明朝的兵庫。要知道,軍人是必須安撫的,哪怕到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在招公務員都優先考慮美軍退伍軍人。而,那個時候的西北明軍活得卻很慘,這也為後面明朝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農民軍起義之初,朝廷曾計劃招撫,出糧賑濟饑民。農民軍一聽有糧食吃了,便偃旗息鼓,招撫受降不鬧事了。可是陝北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張嘴,又怎麼可能真的賑濟得過來?原本賑濟就杯水車薪,再加上地方官員層層剋扣,「所救者不及十分之一」。最終陝北的農民軍捲土重來,瞬間席捲南北,天下也就跟著大亂了。

當然了,如果農民軍是普通農民,朝廷可以動用軍隊便可以輕鬆擊潰,但如果農民軍的骨幹也同為職業軍人,明軍還能打得贏麼?試想一下,兩方都同為職業軍人,而一方是有飯吃的官軍,另一方則是一群快餓死的叛軍,誰的鬥志更強呢?而且,官軍一方也在鬧糧荒,不少原本去平定叛亂的官軍跟農民軍打著,發現自己沒飯吃了,也就跟著一起造反了,隨著造反的人越來越多,星星之火也就變成了燎原之火。

這一問題,我們管它叫「馬爾薩斯問題」。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認為:「人口增長必定高於糧食供應,最終導致人類大危機。」而且這個問題他認為無法根本解決,因為就算糧食增長了,人口也會跟著增長,而糧食又不可能一直增長,因為土地和產量必然有限。

那應該怎麼辦?第一種辦法是節育,但在避孕藥與保險套還未發明的明朝,這一辦法不切實際;第二種辦法就是戰爭,彼此互相殺戮,到最後人死得差不多了,倖存下來的人又可以繼續生活。

很不幸,當時的明朝能走的只有第二條路!

當人口增長高於糧食供應引發饑荒帶來叛亂,叛亂破壞秩序,秩序一亂,種植糧食的人又隨著減少。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亂則沒人種植糧食,沒人種植糧食則亂。那麼除了打仗,真的沒有一點辦法解救明朝了麼?

其實當時的明朝也沒有到非滅亡不可的地步,因為如花生、玉米、番薯、土豆等美洲高產作物,正在世界範圍內引導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業革命。

1492 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印第安人的作物如番薯、玉米、馬鈴薯、菸草、辣椒等迅速傳遍了全世界,當然這其中也包括當時的明朝,而這將徹底改變整個世界。

對歐洲而言,最重要的是1588年傳入的馬鈴薯也就是土豆,土豆最先傳開是在愛爾蘭。愛爾蘭這個地方很特殊並不適宜穀類生長,所以糧食問題一直十分嚴重。加上英國人的殖民,將愛爾蘭好的耕地都給搶走了,愛爾蘭人只能在貧瘠土地上種點東西餬口,所以時不時鬧饑荒。而土豆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愛爾蘭人發現,在貧瘠的土地種植土豆不僅足夠養活家人還有富餘的可以養活牲畜,最重要的是照料起來不費什麼力氣。於是短短100年時間,愛爾蘭人口從300萬飆升到了800萬!而後德國、俄國和法國也大力種植土豆,從而結束了歐洲北部一直一來的營養不良症和時常鬧饑荒的問題。甚至將原先處於南方的歐洲政治中心轉移到了北方,因為南方的小麥長得好,而土豆的出現導致了歐洲政治力量的北移,且這種影響持續到今天。

對中國而言,最重要的則是花生、番薯與玉米等。或許這些作物,在我們今天看來沒什麼特別,但在當時卻可以相當幾個「超級袁隆平」。如番薯具有超耐寒、耐澇、耐鹼,能適應各種土壤和環境,抗蟲性強,且產量極高,「上地一畝約收萬餘斤,中地約收七八千斤,下地約收五六千斤。」且一年可種數季。要知道明代較好的水田也不過畝產720斤左右,均產不過240斤。這意味著土地養活的人可增加好幾倍!這多出來的田又可改種其他作物,又能養活更多的豬狗牛羊。糧食和肉類將大大增加,人口膨脹所帶來的壓力也就大大減輕了。

花生1530年到達中國,玉米1531年,番薯則是1593年。這個時間明朝的動亂還未開始。如果崇禎能有點眼力勁,發現這些作物的價值,並引種至西北,那麼極度緊張的糧食問題或許可以避免,也不至於發生1644年的悲劇。

真正發現這些作物價值的是清朝,清朝統治者的大力推廣,無論是番薯、花生還是土豆迅速遍植中國,自西漢末到明末從未超過2億人口的中國,,在乾隆六十年更是達到前所未有的 2.9 億!明朝覆亡、康乾盛世,它們的基礎哪裡是什麼帝王將相,而是玉米、番薯、花生,這便是「糧食政治學」!

相關焦點

  • 看了明朝人畫的世界地圖,才明白,清朝統治者愚昧到了什麼地步
    了解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清王朝雖然有過「康乾盛世」的鼎盛時刻,但最終還是在帝國殖民主義的欺壓下,融入歷史的滾滾紅塵中。 在我們的歷史課本中,詳盡地闡述了清朝滅亡的原因,統治者的無知無疑佔據了首要地位,空口無憑,我們僅需要看看明朝人畫的世界地圖,就會明白當時清朝統治者愚昧到了何種地步。
  • 量化分析:康乾盛世多暴力,乾隆晚期才歌舞昇平?
    「康乾盛世」時期(約1661-1813年),人們的收入和社會流動性大幅增長;而從1814年至19世紀末,清朝經濟陷入了停滯、衰落,並伴隨著戰爭(兩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等)。這種傳統觀點一般由GDP、生活水準和人口增幅等指標支撐。Maddison指出,18世紀中國的經濟增長幅度遠超19世紀。然而,標準的經濟衡量尺度只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指標之一,並不能反映完整的社會圖景。
  • 統治者描繪的康乾盛世,卻被一群外國人預言道:不出百年必將滅亡
    康熙乾隆年間,出現了中國古代最後一次盛世局面,可這個盛世以極其短的時間存在過後就迅速的衰落了。《飢餓的盛世》這本書中,真實地記錄了那個年代。書中記載的並不是關於百姓生活水平是多麼的高,社會是多麼的安定穩固。而是即將打破盛世局面的危機和挑戰。百姓被過重的稅負壓的直不起來腰,朝廷百官表面上看起來清明廉潔,實則行賄勾結。階級衝突也變得越來越尖銳。
  • 我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災難:小冰河期,死傷過億,導致明朝滅亡?
    明朝滅亡距今已有近 400 年,然對其滅亡原因探究,各家依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歷史學家多政治、經濟、軍事等社會科學的角度出發,將其滅的原因歸結於政治腐敗、吏治黑暗、農民起義、軍事失利等,很少或幾乎不考慮自然環境變遷對其造成的影響。
  • 看過明朝人繪製的世界地圖,才發現,清朝的統治者究竟有多愚昧
    有學者認為,明朝的國號正是出自這句話。「大明」象徵著元、明之間的交替。明朝由朱元璋平定天下,而建立起來的,也是我國第一個由漢族人建立的朝代。據悉,當年明太祖曾定都於南京,之後,明成祖又將國都遷到北京。 明朝的國力鼎盛,並且曾和外界交流,在當時創造了一系列地輝煌。當時,明朝工業和商品經濟十分繁榮,並且開始有了資本主義萌芽。
  • 明朝滅亡是天數?還是崇禎皇帝操作不當?崇禎的兒女都去哪了呢?
    1644年,對於世界史來說,沒什麼稀奇,但對於中國歷史來講,對朱家來講,卻是一個災年,因為這一年一位姓李的將軍率領起義軍打進了北京城,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明朝滅亡,但是明朝滅亡,那些大臣、皇親國戚以及崇禎皇帝的家屬們都去哪了呢?
  • 清朝早期埋下了什麼禍根?為什麼它註定滅亡?
    是什麼讓它滅亡的?本已經安心當順民的百姓聽到了剃髮易服這一充滿民族歧視和侮辱的政策後,一片譁然,到這時他們才意識到亡的不是國,而是整個種族,於是漢民族空前團結,無論是個人還是權貴都發起了反抗,寧可血流成河,也也不願意接受這份莫大的屈辱和清軍的種族大滅殺,只是面對已經入關的清軍,這份團結來得太晚了。
  • 朱元璋刁難劉伯溫,明朝國運多少年,劉伯溫回答萬曆
    明朝也是歷史上的盛世年代,雖然比不上唐朝時期,可明太祖開闢的大明也讓百姓們過上了富足的生活。每一個朝代開闢的帝王都是英雄能辦事的,但是毀滅王朝的偏偏就是他們的後人自己作的。歷史上奪權的事情多,可是造成朝代的覆滅的大部分不是起義之人他們的野心,就是這些帝王暴政之下產生的必然結果。
  • 40歲左右的男星,最帥的不是靳東,不是鍾漢良,而是最不起眼的他
    40歲左右的男星,最帥的不是靳東,不是鍾漢良,而是最不起眼的他劉燁,1978年出生於吉林省長春市,是一名中國內地的男演員。李晨總是能夠緊扣人物角色,而且對各個角色的把握張弛有度,經歷過那麼多部戲的紮實積累,他的演技有著驚人的進步,李晨不僅擁有帥氣的肌肉線條與爆表的顏值,而且他總是溫柔不失霸道。鍾漢良,1974年出生於中國香港,鍾漢良不僅是演員還是一名歌手和舞者。在1993年的時候,鍾漢良在香港無線電臺出道。如今已經43歲的鐘漢良,依舊是非常的帥氣。
  • 以前隨處可見的三眼恐龍蝦,見證了恐龍的盛世時代
    以前在水稻田中,經常能看到一種這樣的水下生物,還一直被說是還沒有成型的蜻蜓,其實這並不是蜻蜓的幼態,而是一種遠古的生物,比恐龍更久遠的生物
  • 明朝三眼火銃的威力怎麼樣?
    三眼誕生於16世紀末,明末被廣泛使用,但要論威力,簡直不敢恭維。在那個時代的中國和東亞,真正具備一定威力和射擊精度的火槍應該是,日本稱其為鐵炮,二者統稱火繩槍。之所以會出現三眼這種火槍,主要還是考慮到火銃沒啥射擊精度,更沒法瞄準,那就乾脆提升一下火力密度,總比一根槍管強啊。至於三眼銃的威力,《天工開物》有記載,說三十步打鳥沒問題,五十步打鳥打不透,一百步打鳥打不著。
  • 明朝繪製的第一幅世界地圖,不愧是海洋強國 : 那時南海全是中國的...
    原標題:明朝繪製的第一幅世界地圖,不愧是海洋強國 : 那時南海全是中國的 連菲律賓都是附屬國 白令海峽,右邊是阿拉斯加,左邊有個狗國,這是什麼國家!
  • 往往不起眼的行業最有潛力,3大行業學精了賺錢小意思
    往往不起眼的行業最有潛力,3大行業學精了賺錢小意思如今網際網路有很多行業,往往不起眼的行業,其實都很賺錢。你往往覺得這些不起眼的東西,或者不起眼的行業也好,其實就是暴利所在,因為你根本不懂它們!網際網路賺錢的路子也不是普通人就能明白的,有時候不是一下子就能看透的,網際網路的流量你永遠估計,所以這正是你要去挖掘資源去賺錢,去尋找不起眼的路子。
  • 魚缸硝化細菌三大天敵,一個不起眼,一個很刺眼,還有一個很霸道
    歡迎大家再一次回到這個有點不一樣的譁仔說魚專欄。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硝化細菌。   硝化細菌應該是新手遭遇的第一個比較難以理解的概念。   下面我們先來複習一下硝化細菌的基礎知識,否則新手看不懂後面的內容。
  • 為何帝王將相都是鳳眼?原來眼睛也有這麼多講究!學習了
    我們在很多古代的帝王畫像中可能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帝王的眉眼都有些相似,都是臥蠶眉,丹鳳眼,這有什麼講究嗎?值得一提的是,飾演秋水的張一山恰恰有一雙吊梢三角眼,顯得心機深沉。為何帝王將相都是鳳眼?為何帝王將相都是鳳眼?
  • 酒精最怕的「3解藥」,牛奶不算啥,不起眼的「它」,讓人不可思議
    其實,喝酒不醉的人,應該是自有妙招哦,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普及一下:酒精最怕的「3解藥」,牛奶不算啥,不起眼的「它」,讓人不可思議 饅頭 饅頭可以說是我們北方人們每日必食的一道主食,但你一定不知道這個不起眼的食物也是「酒精剋星」吧!
  • 明朝內官權力的擴張進程,越過皇帝,到達權力的頂峰
    明朝經歷了,靖難之役、永樂盛世、弘治中興等這些盛世,然而明朝最終還是從繁榮、穩定走向了衰敗的土木堡之變。內裡其實都與皇帝身邊的人有關,比如內閣、錦衣衛、宦官等等,明朝設置這些職位,最初是為了官員們彼此制衡,而自己也可以更輕鬆的管理國家,處理朝政。然而也是因為這些職位的存在,使得宦官能夠專政,導致了明朝後期的頹敗。
  • 嫦娥五號暴露真正實力,一個不起眼動作令美擔心,全新彈道或出現
    我們知道,近段時間我國航天領域發生了一件令國人可喜可賀的大事,那就是從最終的結果來看,預訂降落點與實際落點只相差506米,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動作,起到了自動修復降落軌跡的重要作用。也正是因為這個不起眼的小動作,讓美軍很是擔心。這和射靶不一樣,射靶可能還摻雜一些運氣在裡面,但像這種返回艙末端修正就不是碰運氣了。
  • 火影中不起眼的四種暗器,一種是鉛筆,一種差點要了卡卡西的命!
    從開播到完結不知道大家追了多久。反正小編是追了15年。儘管現在火影忍者已經完結了很久,但火影的人氣卻絲毫沒有減少。至今為止火影忍者都是大家愛討論的話題,而今天我們要討論的話題是,火影忍者中最不起眼的四種「暗器」。都知道忍者們的打鬥除了忍術還離不開武器,當然有武器就一定會有暗器,而暗器可不是你們想的什麼手裏劍、苦無。那些都是正規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