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明朝人畫的世界地圖,才明白,清朝統治者愚昧到了什麼地步

2021-01-19 騰訊網

清朝作為中國古代最後一個王朝,因為距離近現代相對來說比較近,所以史料記載比較豐富,故此也是文人墨客筆下偏愛的題材,大家也因此對這段時期比較關注。了解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清王朝雖然有過「康乾盛世」的鼎盛時刻,但最終還是在帝國殖民主義的欺壓下,融入歷史的滾滾紅塵中。

在我們的歷史課本中,詳盡地闡述了清朝滅亡的原因,統治者的無知無疑佔據了首要地位,空口無憑,我們僅需要看看明朝人畫的世界地圖,就會明白當時清朝統治者愚昧到了何種地步。

1583年,一個名叫利瑪竇的外籍傳教士來到中國,他拜見了當時的明朝皇帝明神宗,並帶了很多貢品,其中有一份特殊的貢品,就是一冊《萬國圖志》,這是一份當時的世界地圖。

皇帝被冊上奇異的圖案所吸引,他命人按照圖冊上的圖案樣式,織成絲帛地圖,萬曆三十年,利瑪竇又與官員李之藻合作,這幅地圖以《坤輿萬國全圖》為名在北京刊行,這極大地衝擊了當時中國人的地理觀,讓人們睜開眼睛看世界。

可是萬萬沒想到,到了清朝,這些流傳下來的地圖冊仿若那些外國使臣覲供的手槍大炮,被束之高閣,落滿灰塵。清朝時期,統治者認為中國為天朝盛國,地大物博,實行閉關鎖國政策,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清廷被英國打的無力招架,當時的統治者道光帝聞訊竟然問道:「英國在哪兒?有多大?和俄羅斯是否接壤?中國新疆是否有旱路可通?」

我不知道當時是否有人回答他,回答的內容是否正確,只是如今看這幾個問題真是讓人令人怒氣衝天,英國的攻打已經都到家門口了,我們的統治者竟然連英國在哪兒都不知道,清王朝的覆滅只能說是命中注定。

當時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繪製地圖異常艱難,都是靠各個國家的地圖資料拼湊整合而成,肯定不及現代地圖這麼精準,但是已大致相似,而那本明朝時期就已經存在的《坤輿萬國全圖》,不僅包含各個國家地理位置,還有豐富的地理信息,利瑪竇在地圖上以注釋的方式介紹了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大致都很準確。

但是,時代的發展總是讓人出其不意,到了清朝,知識分子們竟然認為西洋各國都在印度洋附近,各國地理位置、人文制度全都模糊混亂,這些精英們在地理上的無知真是令人神傷。其實,當時清朝統治者手中肯定是有明朝時期刊行的《坤輿萬國全圖》,至於看沒看,有沒有重視就另當別論了,如果當時的統治者能重視這份地圖冊,我想在面對外敵入侵的時候,皇帝是絕不會問出那接二連三令人啼笑皆非的問題。

古語有言:「知己知彼,方能不怠」,清王朝統治者的愚昧,無疑將整個國家變得落後,落後必定會被挨打,清政府一味自詡「天朝上國」,甚至推行「閉關鎖國」政策,這封鎖的不僅僅是一個國家,還封鎖了中國人民的世界觀,封鎖了與世界的溝通。看看明朝時期繪製的地圖,我們可以明白清朝統治者的愚昧和狹隘,看看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我們能更深刻體會到清朝統治者愚昧到了何種地步。

相關焦點

  • 看過明朝人繪製的世界地圖,才發現,清朝的統治者究竟有多愚昧
    此外,也曾經有傳教士來到明朝,隨後明朝人繪製了一幅中國版的地圖,看到這張地圖時,才發現清朝的統治者有多愚昧。 清王朝距離我們的年代很近,因此有較多的史料存在,有利於我們研究這個朝代。了解清王朝的人都知道,清朝有「康乾盛世」,這時的國力強盛,可此後清朝卻由於不與外界交流,慢慢開始走了下坡路,直到最終被西方人打開了國門,一步步受制於人。
  • 江蘇發現明代「世界地圖」,描繪了七大洲,古人早就到過南極洲?
    很多人將清朝的這種現象歸於閉關鎖國政策,確實,閉關鎖國將清朝人民關在一座圍牆裡,外面的人虎視眈眈,而牆內的人以為這就是世界,並沾沾自喜。可早在明朝時期,就已經有西方先進的知識傳進中國,甚至已經有了較為完整的世界地圖。後人根據史料上記載的,明朝時期的世界地圖傳播範圍還是挺廣泛的,影響也很大,在明末的不少著作中,作者都展現出自己看過世界地圖,且還知道葡萄牙、荷蘭等地。然時間不過過去了幾百年的時間,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反而倒退了,若是有哪怕一點的了解,我國也不會陷入差點亡國的境地。
  • 明代的「世界地圖」,記載的7大洲完全正確,古人到過南極洲?
    眾所周知,鴉片戰爭之前,我國在明朝時期開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一直延續到了清朝,清朝時期的大多數人都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無法自拔,都認為自己的國家無所不能,物資富饒,完全不用跟外界聯繫就能自給自足,完全不關心世界的局勢,甚至到了鴉片戰爭後,我國的大門已經被西方列強硬打開了,當時的在位皇帝道光帝和滿朝的文武百官都不知道有英國這個國家
  • 明朝統治者打爛了一副好牌,即使擁有世界上最好的火槍也無濟於事
    後世總是把明朝的衰弱與近代科技的變革和統治者的無能掛鈎在一起,只是真的如此嗎。至於之後的皇帝,要不就是少不更事,要不就是無心政治,即使最後的崇禎皇帝想要憑自己的一己之力改造中國也才會發現無濟於事,這些皇帝也並非像之前朝代中出現的兒皇帝、傻子皇帝或者一些大臣勢力下的皇帝,只是當時的統治中央的認知問題,絲毫沒有認清世界局勢的變化。之後我們再看一下明朝的軍事實力以及科技實力。
  • 明朝世界地圖,原版全部流落海外,中國在世界地圖的中心
    說到最早的世界地圖,我們不得不提到明朝的《坤輿萬國全圖》。這張地圖已經非常接近我們今天的世界地圖,中國第一次被放在世界地圖的中心。《坤輿萬國全圖》是明朝太僕寺少卿李之藻繪製的。它是以當時的西方世界地圖為基礎,改變了歐洲在地圖中心而東亞在世界地圖中,為中國繪製世界地圖開創了先例。清代,出於閉關鎖國政策的需要,甘龍皇帝親自下令燒毀《坤輿萬國全圖》。所以在鴉片戰爭期間,許多清朝官員甚至不知道英國在哪裡,離大清帝國不遠。《坤輿萬國全圖》包含豐富的地理信息,反映在四大洲和五大海洋中。
  • 1820年人類發現南極洲,為何提前兩百年畫在明朝第一張世界地圖上
    中國古代第一張官方完整的世界地圖是明朝萬曆時期的《坤輿萬國全圖》,由當時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主導繪製,被當時的大明官方所接受。以現在的眼光看,明朝晚期這張世界地圖是有很多比例失調和缺陷的,不過除了澳洲外,世界地理格局已經非常清晰了;然而很有趣的是這份當時世界通行的地圖南端出現了一個廣袤白色大陸,而南極大陸卻直到兩百多年後的1820年才被發現,這提前兩百多年畫上去的大洲,到底是咱中國古人、西方學者哪一邊的預言?
  • 明朝《坤輿萬國全圖》,為何繪製有200多年後才發現的南極洲
    雖然愚昧的清朝人奉行"閉關鎖國"政策,最終釀成苦果,但是在清朝以前的朝代,都是積極向全世界開放交流;例如漢朝與隋朝,都有關於與世界各國緊密交流的記載史料,盛唐時期更是成為全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心,這一盛況一直延續到了明朝;在此前提下,1601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遠渡重洋來到大明
  • 幾幅英文版的中國歷史地圖,看看和中國人畫的區別在哪裡
    英文版的中國歷史地圖有很多,各個版本之間的差異還是比較大的。由於西方人對中國的歷史、地理情況不是那麼熟悉,在製作地圖方面也會出現較大的誤差。另外,由於觀念不同,中國人和西方人在畫歷史地圖方面也會出現偏差。
  • 通常說明朝國土是「兩京十三省」,可為何明朝地圖卻有十六塊?
    省,現在聽到這個名詞大家都會認為是行政區劃名稱,那「省」是什麼時候正式作為行政區劃的呢?這個可能很多人都會答錯——是在民國時期!有些人可能會驚訝,「行省制度」不是從元朝開始的嗎?沒錯,但元朝那是叫「行省」,「行省」是「行中書省」的簡稱,這「省」一開始其實是機構名,和現在某某部,某某司是一樣的;元朝在「省」前面加個「行」字,表示這是中央往地方的派出機構。
  • 清朝抗擊天花三百年,已經取得重大成果,為何同治還是死於此病?
    由於在史料中記載同治的死因簡單到只有五個字「崩於養心殿」,更加激發了民眾的八卦熱情,認為是清政府有意隱瞞。其實,只要稍微懂點清史都會明白,在清朝這樣一個宮廷禮儀森嚴的朝代,皇帝連人身自由都保障不了,還何談去嫖娼?
  • 在沒有衛星的古代,人們靠什麼畫地圖?
    卡西尼模式的地圖在軍事和政府事務上的價值很快被其他歐洲統治者認識到,18世紀後期在奧地利和英國率先產生反響。現代地圖的主體面貌在18、19世紀之交基本確立,截至此時以及自此而往,無論技術發展還是內容擴充(尤其是世界地圖的內容)都是由西方人主導。歐洲人把中國填入世界地圖從技術層面講,豎版地圖比橫版地圖是有重大突破。
  • 日語版的清朝擴張版圖:你能看出日本人的別有用心嗎?
    中國現代的版圖奠定於清朝。不過,由於一般過去所學的中學歷史課本很少講到清朝前期的開疆拓土,使得許多人對這一段歷史的了解是很少的。不過最新的教材已經明確講到了清朝前期的歷史貢獻,這一點是很大的進步。在網絡上,也有許多暫時清朝擴展的地圖,但是大多數製作不太精美。
  • 明清理學的發展比較:清朝取代了明朝,應為華夏的退步
    清朝取代明朝,是不是阻礙了中國發展,進步還是退步,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從明清理學發展來看,卻可以管中窺豹。所謂理學,中心觀念是「理」,是產生世界萬物的精神的東西。南宋時期,理學開始出現,明清蔚然大觀,但明朝與清朝的理學發展卻大不一樣,通過比較明清理學的發展,可以看到清朝取代明朝,實乃華夏的不幸。
  • 第一次看世界地圖,萬曆皇帝嫌棄明朝小,日本卻啟動了明治維新
    明朝萬曆年間,約公元1601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到達北京,請求覲見皇帝。在給萬曆皇帝的貢品裡,除過西琴、自鳴鐘等「奇技淫巧」的玩意外,還附帶一本《萬國圖冊》——也就是世界地圖。可惜在這幅世界地圖裡,大明帝國顯得體量太小,萬曆皇帝心中不悅,利瑪竇也因此喪失了覲見萬曆皇帝的機會。但「皇恩浩蕩」,這個不遠萬裡前來傳教的外國人被獲準留居中國。
  • 清朝取代明朝,進步還是退步?明清理學發展對比揭開謎團
    清朝取代明朝,是不是阻礙了中國發展,進步還是退步,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從明清理學發展來看,卻可以管中窺豹。所謂理學,中心觀念是「理」,是產生世界萬物的精神的東西。南宋時期,理學開始出現,明清蔚然大觀,但明朝與清朝的理學發展卻大不一樣,通過比較明清理學的發展,可以看到清朝取代明朝,實乃華夏的不幸。
  • 如果沒有清朝,明朝遇見列強入侵會怎樣?大清簡直渣渣!
    沒有如果,明朝時是列強已經入侵了明末,彼時世界第一強國荷蘭多次尋釁海戰,被腐敗無能的明朝給打回去了萬曆年間,後來明治維新的伊藤博文等諸位大佬的偶像與精神導師——太閤豐臣秀吉——入侵朝鮮覬覦明朝,被腐敗無能的明軍給打回去了
  • 當年滿清用了什麼方法,成功鳩佔鵲巢?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明朝是中國最後一個由漢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滿清統治下的清朝有一個十分奇怪的現象,滿清作為統治者,在剛入關時算上男女老少,總人口不超過三百萬,然而就這幾百萬人,卻統治了幾千萬的漢人。
  • 明朝的一些冷知識:明朝就有詳細的世界地圖
    明朝冷知識,你知道多少?1、年齡最大的太子明朝年齡最大的太子是朱高熾,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第五次北徵蒙古的途中病逝,按照遺旨,由太子朱高熾繼位,而這時的他已經46歲了。2、繼位年齡最小的皇帝明朝繼位年齡最小的皇帝是明英宗朱祁鎮,就是那個「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的皇帝,他繼位時才9歲。3、在位最長的皇帝明朝在位最長的皇帝是萬曆皇帝,在位時間共48年,然後就是嘉靖皇帝的45年。明朝國運共276年,而他們兩個加起來就佔了三分之一還要多。
  • 而明朝士紳投清的較多?
    是保證江山穩固的很重要的標準一個朝代的江山穩固與否,老百姓的態度很重要,但在古代,上層統治者,即皇族和門閥、士大夫的關係是否融洽,是更重要的衡量標準,南宋和明朝時期,門閥已經消失,因此,主要看皇族和士大夫(宋朝和明朝中晚期,武勳階層都被壓制)的配合是否正常。
  • 貝加爾湖是不是清朝弄丟的?看完這段歷史,你就明白了!
    提到貝加爾湖,很多人會想到那裡曾經是中國的土地,被清朝給弄丟了。那麼,貝加爾湖是不是清朝弄丟的?看完這段歷史,你就明白了! 應該說,整個元朝時期,貝加爾湖都是中國的領土,但是到了元朝末年的時候,就發生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