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世界地圖,萬曆皇帝嫌棄明朝小,日本卻啟動了明治維新

2020-12-03 觀點與視角

中國人第一次「放眼看世界」,卻難以撼動根深蒂固的莫名自信

學習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無知。越是淵博,就越覺得世界廣大、知識無邊,所以內心就越是謙卑和謹慎。所以,《易經》的謙卦就說:「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從秦始皇派遣徐福帶領船隊和童男童女去海上尋求不老仙方開始,中國人其實就已經開啟了放眼看世界的步伐。可惜,徐福只是東渡,且自此以後杳無音訊;西漢的張騫出使西域,中國人對西面世界的視野由此擴大了許多倍;明成祖、明宣宗時代的鄭和七次下西洋,算是揭開了東南沿海諸國的神秘面紗。

儘管這些向外邁步的步伐在當時的中國的確是一番番壯舉,在世界範圍內也不容小覷,但直至十五世紀中葉,中國人仍然沒有實現過一次從全球視野看世界的航行或者旅程。繪製於明洪武年間的《大明混一圖》,算是中國最早的「世界地圖」,但這張地圖僅僅局限於對周邊國家毗鄰情況的標註,對更遠的國家只是模糊的猜測,乃至地球的「球形」概念更是毫無關聯。

1522年9月,葡萄牙人麥哲倫的環球旅行船隊環遊地球一圈之後,回到出發點歐洲,人類第一次實現了真正意義的放眼看世界。這次航行成功之後,那些具有實際觀測依據的「世界地圖」逐漸出現。

儘管中國人在親自放眼看世界這件事上喪失了先機,但有人曾經給了間接的機會。明朝萬曆年間,約公元1601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到達北京,請求覲見皇帝。在給萬曆皇帝的貢品裡,除過西琴、自鳴鐘等「奇技淫巧」的玩意外,還附帶一本《萬國圖冊》——也就是世界地圖。可惜在這幅世界地圖裡,大明帝國顯得體量太小,萬曆皇帝心中不悅,利瑪竇也因此喪失了覲見萬曆皇帝的機會。但「皇恩浩蕩」,這個不遠萬裡前來傳教的外國人被獲準留居中國。

其實為了討萬曆皇帝的歡心,利瑪竇還是費了一番心思的。利瑪竇非常熟悉中國文化,也深諳當時的中國官僚乃至帝王「天朝大國」、「天下居中」的心態,在送給萬曆皇帝的《萬國圖冊》裡,他還特意將大明帝國「調整」到了地圖的中心位置。但畢竟在一幅世界地圖裡,明帝國的疆域還不至於絕對而霸氣。

萬曆皇帝不接見利瑪竇,一方面是地圖裡的大明帝國格局沒有符合皇帝由來已久的自信和高傲,另一方面則是中國傳統文化裡根深蒂固的「華夏之外皆蠻夷」的理念。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人從來沒有正眼看過那些膚色、頭髮、語言文字與自己不同的人。利瑪竇曾經傷感地說:「他們(中國人)不僅把所有別的民族都看作野蠻人,而且是沒有理性的動物」。

長期的大內陸國的地理環境,讓中國人對自己的疆域、人種、文化、科技產生了一種莫名其妙的的自信。世界究竟有多大?中國人知曉非常晚。直至十七世紀中葉的明末清初,順治皇帝選用了一大批當時「最有學問」的人編修《明史》,在《外國列傳》裡依然用「佛郎機(西班牙)在爪哇附近」「和蘭(荷蘭)又名紅毛番,地近佛郎機」的語言描述歐洲諸國。

康熙年間,比利時人南懷仁神父為康熙皇帝繪製了《坤輿全圖》,但並沒有因此給此後的清朝皇帝真正建立起「世界」的概念,沒有培養出「放眼看世界」的視角和思維。鄭成功與荷蘭殖民者殊死搏鬥,鴉片戰爭慘敗、損失慘重,等等與「洋人」屢屢打交道的經歷,也沒有警醒清朝皇帝們的莫名自信。道光皇帝弄不清楚英吉利國在什麼地方,當聽到別人的介紹裡含有「七萬裡外」等字眼時,竟然質疑「世界真有這麼大?」「世界上真有這麼多國家?」直斥「捏造」。

放眼看世界,建立對世界格局和自身水平的客觀認識,中國有過很多機會,但均被錯失。這種因為封閉和落後產生的莫名自信,在當時的西方人眼裡卻變成了「不識相」。公元1847年,荷蘭國派遣特使給日本送去了一批科技書和一張世界地圖,其目的就是希望以此給日本傳遞一個信號:世界很大,不要孤芳自賞。

第一次「放眼看世界」的日本人經過一番思量,感受到了荷蘭國王的苦心,認識到世界很大,若不自強便會落後,落後就要遭受欺凌。而日本人可怕之處在於,他們不僅僅認識到「落後就要挨打」,還由此建立起了「落後就不能欺凌別人」的信念。可以說一張世界地圖開啟了日本明治維新的帷幕。

此時的中國,卻依然沉浸在「天朝物產豐饒,無可不有,原不籍外夷以通有無」的自信中,放棄了許多「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學習機會,放棄了很多變法圖強、奮起直追的革新機會。

謙受益,滿招損。那些從來不被中國人瞧得起的「奇技淫巧」,終於變成了轟破國門的堅船利炮,那些「黎軒眩人」「紅毛鬼」、「赤發怪」「碧眼蠻」一次次逼迫晚清皇帝在那些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上簽字,盲目自信、莫名高傲產生的種種惡果,變成了近代中國歷史的一次次夢魘。

回首再看那些被錯過的「放眼看世界」的機會,不得不讓人想起冰心的那首小詩裡的話語:「牆角的花,當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世界地圖」難繪製,但更難的是改變人心裡的盲目和痴迷。

(觀點與視角原創作品,歡迎關注本自媒體號並參與互動;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敬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明朝的一些冷知識:明朝就有詳細的世界地圖
    明朝冷知識,你知道多少?1、年齡最大的太子明朝年齡最大的太子是朱高熾,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第五次北徵蒙古的途中病逝,按照遺旨,由太子朱高熾繼位,而這時的他已經46歲了。2、繼位年齡最小的皇帝明朝繼位年齡最小的皇帝是明英宗朱祁鎮,就是那個「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的皇帝,他繼位時才9歲。3、在位最長的皇帝明朝在位最長的皇帝是萬曆皇帝,在位時間共48年,然後就是嘉靖皇帝的45年。明朝國運共276年,而他們兩個加起來就佔了三分之一還要多。
  • 看了明朝人畫的世界地圖,才明白,清朝統治者愚昧到了什麼地步
    在我們的歷史課本中,詳盡地闡述了清朝滅亡的原因,統治者的無知無疑佔據了首要地位,空口無憑,我們僅需要看看明朝人畫的世界地圖,就會明白當時清朝統治者愚昧到了何種地步。
  • 明朝繪製的第一幅世界地圖,不愧是海洋強國 : 那時南海全是中國的...
    原標題:明朝繪製的第一幅世界地圖,不愧是海洋強國 : 那時南海全是中國的 連菲律賓都是附屬國 這個圖是地圖,叫《坤輿萬國全圖》,這是中國最早的世界地圖。1608年,明神宗下詔摹繪12份,以傳於後世。 鴉片戰爭爆發後,滿清朝廷沒有一個人知道英國在哪裡。更可悲的是,明朝已經繪製出較為準確的世界全圖,卻被乾隆下令銷毀、導致在中國失傳。 坤輿萬國全圖,傳教士利瑪竇主編,明朝官員李之藻發行。
  • 明朝世界地圖,原版全部流落海外,中國在世界地圖的中心
    說到最早的世界地圖,我們不得不提到明朝的《坤輿萬國全圖》。這張地圖已經非常接近我們今天的世界地圖,中國第一次被放在世界地圖的中心。《坤輿萬國全圖》是明朝太僕寺少卿李之藻繪製的。它是以當時的西方世界地圖為基礎,改變了歐洲在地圖中心而東亞在世界地圖中,為中國繪製世界地圖開創了先例。清代,出於閉關鎖國政策的需要,甘龍皇帝親自下令燒毀《坤輿萬國全圖》。所以在鴉片戰爭期間,許多清朝官員甚至不知道英國在哪裡,離大清帝國不遠。《坤輿萬國全圖》包含豐富的地理信息,反映在四大洲和五大海洋中。
  • 萬曆皇帝剛登基時很勤勉 為什麼後來20年不上朝
    萬曆皇帝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很多人覺得他是最幸福的皇帝,二十多年不用上朝。其實筆者認為萬曆皇帝是最可悲的一個皇帝。他為何二十多年不上朝呢?文官集團(東林黨)的掣肘都說文官安邦,武官定國。而事實上萬曆年間的東林黨實在是禍國殃民之流。他們大大的掣肘了皇帝。真正的權利都把握在他們的身上,而皇帝年幼。
  • 定陵被挖開後,萬曆皇帝屍骨姿勢藏玄機
    1956年5月17日,新中國歷史上首次有計劃的對帝王陵墓進行的考古發掘破土動工,挖掘的對象是明朝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定陵。整個挖掘工作可謂是一波三折,最終持續了兩年多時間才完成。定陵地宮距地面27米,總面積為1195平米,由前、中、後、左、右五個高大寬敞的殿堂聯結而成。
  • 明萬曆皇帝「北鬥七星」葬式揭秘(組圖)
    明定陵1956年5月開始挖掘,1957年打開地下玄宮,至今已過了半個世紀,但是萬曆皇帝的葬式為何採用「仰面朝天,右手扶著自己的面頰」的怪異姿勢,一直是個未解之謎。後殿(玄堂)的正面棺床上停放著三口棺槨,中間的特別大,是萬曆皇帝朱翊鈞的棺槨。另兩口分別是皇后孝端和孝靖的棺槨。 據王秀玲介紹,當時定陵發掘時,最引人注目的是墓主人的屍體保存情況。萬曆皇帝屍體放置在一條錦被上,錦被兩邊上折,蓋住屍體。屍體頭西腳東仰臥,肌肉已經腐爛,僅剩骨架。
  • 明朝這位太監權傾天下,還是皇帝的大伴,盟友死後就被皇帝抄了家
    明朝這位太監權傾天下,還是皇帝的大伴,盟友死後就被皇帝抄了家文│小先生提到太監,我們心目當中大多會浮出一個奸佞或者權臣的形象,因為諸如魏忠賢,王振,劉瑾,十常侍這樣權勢滔天的大太監實在是太多了,他們的惡劣影響一直流傳到了今天,以至於人們提起太監這個詞語的時候,腦海裡往往都是一些不好的印象
  • 朱元璋刁難劉伯溫,明朝國運多少年,劉伯溫回答萬曆
    明朝也是歷史上的盛世年代,雖然比不上唐朝時期,可明太祖開闢的大明也讓百姓們過上了富足的生活。每一個朝代開闢的帝王都是英雄能辦事的,但是毀滅王朝的偏偏就是他們的後人自己作的。歷史上奪權的事情多,可是造成朝代的覆滅的大部分不是起義之人他們的野心,就是這些帝王暴政之下產生的必然結果。
  • 專家打開萬曆墓葬,檢測萬曆屍骨後,揭露萬曆三十年不上朝的真相
    公元1572年,明穆宗駕崩,年僅10歲的朱翊鈞即位,是為明神宗,年號萬曆,因此被稱為萬曆皇帝。史料記載,萬曆一共在位48年,為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期間為明朝帶來了繁榮,但也加快了明朝的滅亡。這是怎麼回事呢?萬曆除了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也是明朝最不可思議的皇帝。
  • 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在世界上處於什麼水平
    文/寂寞的紅酒日本,位於太平洋的西部邊緣,和朝鮮半島、中國大陸隔海相望。由於日本地瘠民貧,又孤懸海外,所以在世界上長期沒有什麼存在感。直到19世紀中後期,日本經過明治維新,一躍成為世界一流強國,才真正找到了存在感。那麼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在世界上處於什麼水平?
  • 問吧精選 | 古代王朝那麼多,為何明朝的皇帝多"奇葩"?
    但說他是文盲,一是比較其他皇帝他的文化水平不高,二是形象的比喻。實際上,天啟皇帝是接受的教育,因為是皇子、後來當了皇帝,經筵和日講教學還是比較系統的,從傳世文獻看,他的文化水平還是可以的。只不過,由於早年的經歷對他影響太大,而且明朝到了末年,國家局勢如此,尤其是魏忠賢當權,他的能力又極其有限,很難有大的作為,這也是事實。
  • 意傳教士利瑪竇400年前古地圖面世 中國曾是世界中心
    除了傳播天主教教義外,他還將西方科學引入中國,並且遵照中國當時明朝萬曆皇帝的吩咐,於1602年繪製了一張大地圖。中國由此第一次出現在美洲地圖上,而且成了世界的中心。這是這張地圖第一次在北美洲公開展出。地圖尺寸366釐米×152釐米,它是用六卷米紙印刷的。這幅地圖由描述世界不同地區的圖形和註解組成。
  • 坤輿萬國全圖:中國最早的彩繪世界地圖
    《坤輿萬國全圖》原圖由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和明朝官員李之藻共同繪製,是中國最早的彩繪世界地圖,它以當時的西方世界地圖為藍本,改變了當時通行的將歐洲居於地圖中央的格局,而是將亞洲東部居於世界地圖的中央,此舉開創了中國繪製世界地圖的先例。明代最詳細的中文版世界地圖義大利人利瑪竇是最早進入中國的耶穌會傳教士,他於公元1581年來到廣東肇慶傳教。
  • 明清理學的發展比較:清朝取代了明朝,應為華夏的退步
    清朝取代明朝,是不是阻礙了中國發展,進步還是退步,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從明清理學發展來看,卻可以管中窺豹。所謂理學,中心觀念是「理」,是產生世界萬物的精神的東西。南宋時期,理學開始出現,明清蔚然大觀,但明朝與清朝的理學發展卻大不一樣,通過比較明清理學的發展,可以看到清朝取代明朝,實乃華夏的不幸。
  • 從地理方面,中國古代皇帝眼中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呢?
    古代華夏族將世界稱為天下,認為「天圓地方」,自己處在方形天下之中,所以自稱「中國」。自秦以後,由於中央統治力量的輻射力量有限,漢武帝再雄才大略也只能派張騫通西域,經歷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混亂時期,隋唐時期,中國版圖再次遼闊,唐代將領一度從吐蕃借兵徵服了北印度地區。
  • 清朝取代明朝,進步還是退步?明清理學發展對比揭開謎團
    清朝取代明朝,是不是阻礙了中國發展,進步還是退步,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從明清理學發展來看,卻可以管中窺豹。所謂理學,中心觀念是「理」,是產生世界萬物的精神的東西。南宋時期,理學開始出現,明清蔚然大觀,但明朝與清朝的理學發展卻大不一樣,通過比較明清理學的發展,可以看到清朝取代明朝,實乃華夏的不幸。
  • 明朝《坤輿萬國全圖》,為何繪製有200多年後才發現的南極洲
    ,向萬曆皇帝進獻了許多西洋新鮮玩意兒,其中還最讓萬曆皇帝感興趣的,乃是利瑪竇帶來的"世界地圖"。其中原因讓我們共同探索;其實在《坤輿萬國全圖》製成之後,衍生出了許多版本,最早的原圖已經遺失,現存有四個臨摹版本,其中有明朝李之藻刻本、《兩儀玄覽圖》刻本、以及明代宮廷與日本的臨摹本。
  • 傳教士利瑪竇出版第一份中文世界地圖(組圖)
    且看這些瑰寶的身世及其坎坷經歷。  利瑪竇與《兩儀玄覽圖》  木刻板的8大幅利瑪竇《兩儀玄覽圖》,即當年的世界地圖,於明代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由李應試在北京刻制。  利瑪竇是義大利傳教士,1552年10月6日出生。1583年9月,利瑪竇來到中國後,出版了第一份中文世界地圖。
  • 萬曆皇帝10歲即位,在位48年,卻有28年沒上朝,不是因為懶
    自從因為幫著自己寵愛的妃子和最喜歡的兒子爭國本之後,遭到大臣們迎頭暴擊的萬曆皇帝朱翊鈞,造成的心理陰影面積很大。從這件事情之後,萬曆皇帝越來越少出現在公開的場合。 作為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長達四十八年,即位的時間中有著二十八年不上班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