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教士利瑪竇出版第一份中文世界地圖(組圖)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珍稀地圖糊了屏風

  這個話題要追溯到62年前。1949年2月,文物工作者們在瀋陽故宮西七間樓、西配宮清理清代舊物品時,驚喜地發現了一大批珍貴的明代史料:8大幅利瑪竇《兩儀玄覽圖》、12大幅明代《九邊圖》、「遼東巡按御史察院」暨「山東備倭都司」檔案。這些珍稀的文物史料,曾幾何時湮沒在屏風之上、布袋之中,多虧文物工作者們慧眼識珠,才使它們還原歷史原貌。且看這些瑰寶的身世及其坎坷經歷。

  利瑪竇與《兩儀玄覽圖》

  木刻板的8大幅利瑪竇《兩儀玄覽圖》,即當年的世界地圖,於明代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由李應試在北京刻制。

  利瑪竇是義大利傳教士,1552年10月6日出生。1583年9月,利瑪竇來到中國後,出版了第一份中文世界地圖。1601年,作為歐洲使節,利瑪竇被召進北京紫禁城。從1602到1605年,利瑪竇做出了很多偉大貢獻,出版了第三版中文世界地圖《兩儀玄覽圖》。1610年5月11日,利瑪竇因病卒於北京。

  有關史料記載,當年,利瑪竇繪製的地圖曾經刻制多次。主要版本有:明代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吳中明在南京刻制的《山海輿地全圖》;明代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馮應京在北京刻制的《輿地全圖》;明代萬曆三十年(1602年),李之藻在北京刻制的《坤輿萬國全圖》。當年的專家學者稱:利瑪竇繪製的世界地圖,在中國有3個版本,都是六條屏幅連起來,形成一個橢圓形的大地圖。其中的《坤輿萬國全圖》上,還繪有船、魚、禽獸等等,可謂當年的「世界物產地圖」。

  利瑪竇在其著作《入華記錄》中記載,李葆祿曾經刻制了8幅他繪製的大地圖。李葆祿原名「李應試」。當年的專家學者不無遺憾地慨嘆道:利瑪竇所說的8大幅地圖,可惜至今無人得見。然而,瀋陽故宮發現的八條屏幅《兩儀玄覽圖》,便是《入華記錄》中記載,明代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由李應試在北京刻制的那個8幅大地圖。

  《兩儀玄覽圖》的第一幅右上角,題有「兩儀玄覽圖」5個字。第五幅上有李應試的題記,起首一行為「刻兩儀玄覽圖」;題記最末一行為「萬曆癸卯秋分日……葆祿李應試識」等字樣;另外三行題字為「五羊鍾伯相、黃芳濟、遊文輝、倪一誠、丘良稟、徐必登鹹以與西泰先生(利瑪竇)遊……李應試因識於此。」此文足以證明刻此地圖的人是李應試,並又名李葆祿,與利瑪竇《入華記錄》記載吻合。

  刻制《兩儀玄覽圖》的年限,應為明代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第六幅上題字可作佐證:「萬曆三十一年癸卯仲秋……利瑪竇書」。該地圖為何取名《兩儀玄覽圖》?有專家學者認為,利瑪竇大概取自《易經》中「太極生兩儀」的理念,以及陸機《文賦》「貯中還以玄覽」含義,為這幅地圖取名。

  據介紹,《兩儀玄覽圖》為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孤本」。

  許論與《九邊圖》

  明代十二條屏幅《九邊圖》,是明代嘉靖十三年(1534年)許論繪製的。與此同時,許論還著有《九邊論》一卷。許論所說的「九邊」,為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偏關(附寧武、雁門二關)、榆林、寧夏、固原、甘肅。「九邊」各置總兵鎮守,以防禦西北、正北的蒙古族,以及東北的女真族入侵。

  許論是河南靈寶人,官至兵部尚書。許論早年喜歡談論軍事,他以抵抗女真族侵略為契機,先作《九邊論》,後繪製《九邊圖》,與《九邊論》相匹配,因此,該著作又被稱之為《九邊圖論》。明代世宗皇帝朱厚熜以為該著作甚好,遂下旨,將《九邊圖論》發給各個「邊」的守軍。後來,有人保舉許論作「順天巡撫」;世宗皇帝朱厚熜便說:「這是作《九邊圖論》的許論,自然官能做得好。」

  有關專家認為,在瀋陽故宮發現的十二條屏幅《九邊圖》為「摹繪本」,難免出現錯誤。例如第十一圖的《九邊圖》序,就有不少錯別字、丟落字。例如將「蒲河城」誤作「阿城」;將「虎皮城驛」誤為「虎坡驛」;將「三岔河堡」誤作「三盆河堡」等等。然而,「摹繪本」《九邊圖》有諸多強於「印本」之處,其上許多記載,「印本」均無。例如:「摹繪本」《九邊圖》第一幅,遼東鎮北面邊牆外(開原城北)注釋:「小王子部落駐牧」;又在東北角上注釋:「自此東北皆女真人等屬夷駐牧巢穴」;西北角上注釋道:「遼東邊外酋首小王子駐牧巢穴」。第二幅東北角的「邊牆外」注釋:「此遼陽舊城,今三岔河地也,亦朵顏三衛夷人駐牧巢穴」。這些詳細記載「印本」均沒有。再如「摹繪本」《九邊圖》第三幅「蘇州鎮外」注釋:「此大寧都司舊城朵顏泰寧富餘三衛駐牧」;還注釋道:「自此北去有兀良哈一部」。

  與「印本」相比較,「摹繪本」《九邊圖》還有一大長處:標明了各個重鎮的「四至」及裡數。僅以遼東鎮為例:瀋陽城至蒲河城五十裡,蒲河城至懿路城二十裡;懿路城至汎河城五十裡,汎河城至鐵嶺城三十裡;鐵嶺城至中固城五十裡,中固城至開原城三十裡。廣寧鎮城,東至盤山驛四十五裡,南至閭陽驛五十裡,西至義州九十裡,北至鎮寧堡六十裡。

  有關專家介紹說,當年,努爾哈赤佔領遼陽城之後,便得到了這個十二條屏幅的「摹繪本」《九邊圖》。遺憾的是,努爾哈赤不懂漢字。他便命手下人,將《九邊圖》上的重要地名注釋上滿文,以便他閒暇之餘閱覽。1625年,努爾哈赤遷都瀋陽之後,便將這個「摹繪本」《九邊圖》一併帶來瀋陽,安置在瀋陽新建宮殿之內。

  明代官員弔祭舒爾哈齊夫婦

  史料記載,明代將遼東地區歸屬於山東省,在遼東地區設立了35個「衛所」,由遼東「都指揮使司」統轄。與此同時,還設立了「自在州」、「安樂州」兩個州,專門安置外來的少數民族人口。明朝廷派遣一名監察御史,叫做「巡按」,長期駐紮遼陽,糾察遼東各個「衛所」及二州的政治,其治事衙門叫做「察院」。在山東省登州,明朝廷設立了「領差總督山東備倭都指揮使司」,統轄山東境內的各個「衛所」。

  瀋陽故宮發現的明代「遼東巡按御史察院」檔案,分為三大類、670餘件,內容包括題本、申、呈、諮、批、信牌(憲牌)、手本冊簿、報書、試卷等等;時間起於明代永樂年間,止於明代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在眾多的「發文官署」、「收文官署」中,有一件「手本」記載了憑弔努爾哈赤胞弟舒爾哈齊的史實。史料記載,明代,努爾哈赤與胞弟舒爾哈齊一道,掌管建州左衛政事。明朝稱努爾哈赤為「努酋」;稱舒爾哈齊為「舒酋」、「小酋」。明代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被努爾哈赤囚禁的舒爾哈齊病逝。該「手本」記載,鎮守遼東的文武官員,惟有舒爾哈齊最能聽從明朝廷的命令。於是,明朝廷便極力籠絡舒爾哈齊,設法離間努爾哈赤與舒爾哈齊的兄弟感情。

  該「手本」記載,明代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二月三十日,舒爾哈齊妻子病故,前任守備置辦了20桌酒席,差人弔祭。舒爾哈齊去世後,明朝官員以更加隆重的形式祭奠舒爾哈齊,藉此籠絡舒爾哈齊的兒子們。舒爾哈齊共有九子(二子被努爾哈赤殺害),勢力強大,明朝廷打算利用舒爾哈齊的兒子們與努爾哈赤對抗。努爾哈赤死後的四大貝勒中,二貝勒阿敏便是舒爾哈齊的兒子。該「手本」記載了明代邊將防禦外患的良苦用心。

  戚繼光曾任登州指揮僉事

  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民族氣節人人敬仰。「山東備倭都司」檔案中,便有記載戚繼光的相關史料。

  戚繼光是山東登州衛人,父親做過都指揮。戚繼光子襲父業,先作登州衛指揮僉事,繼為駐紮登州的備倭都指揮僉事。「山東備倭都司」檔案記載,明代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七月初七日,指揮使僉事中,戚繼光列第一名。「山東備倭都司」檔案為何流落到遼東,其中必有原委。明代崇禎初年,山東登州發生動亂,遼東總兵毛文龍被袁崇煥殺退後,毛文龍的部將孔有德、耿仲明等逃到登州做參將。後來,孔有德等人作亂,佔據登州,自稱「都元帥」,暗中與皇太極通氣。明朝兵馬攻打登州時,孔有德兵敗逃竄,渡過渤海向皇太極投降。這是明代崇禎六年(1633年)、後金天聰七年(1633年)發生的事兒。

  有關專家認為,「山東備倭都司」檔案,很有可能是孔有德攜帶到瀋陽的。

  地圖和檔案都糊了屏風

  利瑪竇的《兩儀玄覽圖》、「摹繪本」明代《九邊圖》、明代「遼東巡按御史察院」暨「山東備倭都司」檔案,這些珍稀的曠世瑰寶,竟一度明珠暗投,被遺棄在瀋陽故宮的庫房之中。

  有關資料記載,利瑪竇的《兩儀玄覽圖》、「摹繪本」明代《九邊圖》,是在瀋陽故宮前院西七間樓樓下發現的;明代「遼東巡按御史察院」暨「山東備倭都司」檔案,是在瀋陽故宮清寧宮的西配宮內發現的。當年,《兩儀玄覽圖》、《九邊圖》都被粘貼在一架木製屏風上,並且雜亂地堆積在一起,被灰塵掩埋。人們打掃西七間樓時,無意中發現了粘貼在屏風上的兩幅珍稀地圖。當年,在瀋陽故宮清寧宮的西配宮內,曾堆積著四五百個清太宗皇太極時代的「信牌」。「信牌」均用布袋盛裝。布袋破損之後,露出裡面墊「信牌」的舊紙。人們取出這些舊紙仔細查看,發現竟是明代「遼東巡按御史察院」檔案資料。當文物工作者們將屏風上的《兩儀玄覽圖》、《九邊圖》小心翼翼地揭裱後,發現兩幅地圖背面的襯紙均有文字。大家將兩幅地圖與其背面襯紙揭裱,得知這便是珍貴史料「山東備倭都司」檔案。

相關焦點

  • 傳教士利瑪竇繪製的世界各國地圖
    耶穌會傳教士來華後,憑藉自己掌握的技術,在明末清初長期主持西洋曆局和欽天監工作,參與了曆法改革、火炮製造、中俄談判和地圖測繪等活動,開啟了中國天文學、數學和地圖測繪等科學向近代科學的轉變。
  • 傳教士繪世界地圖,百姓認為中國乃天地中心,利瑪竇只好刪子午線
    利瑪竇來華傳教之地理知識教授傳教士的學術傳道活動中,地理學知識的成就相當突出,這些知識開拓了中國人的世界觀,顛覆了古人天圓地方的認知,讓國人進一步了解了世界,對世界有了初步的正確認知。在這些傳教士中,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成就最大。1582 年8月,利瑪竇來到澳門,之後先後在廣東、南昌、南京和北京等地進行傳教活動。
  • 第一份中文世界地圖 以亞洲為中心 竟然還是傳教士畫的!
    利瑪竇的《兩儀玄覽圖》是有史以來第一份中文世界地圖。《兩儀玄覽圖》原先裱在瀋陽故宮屏風上,後揭取下來,重新裝裱成為八幅掛屏。圖中山脈用寫景法表示,大都施以青綠彩。重要地名用墨筆添注有圈點滿文。此圖第五幅有《刻兩儀玄覽圖序》,序末署「萬曆癸卯(三十一年,1603年),秋八月耶穌教學子葆琭李應試識」;第六幅也附有一篇序文,末署「萬曆三十一年歲次癸卯仲秋旦耶穌會中人利瑪竇書」。據此,我們得知這就是明萬曆三十一年李應試(教名葆琭)刻的利瑪竇《兩儀玄覽圖》。據李應試的跋文,參與刊刻此圖的還有鍾伯相、黃芳濟、遊文輝、仉一誠(一名雅谷)、丘良稟、徐必登等人。
  • 天主教與中國地理繪製,傳教士與中國最早世界地圖和現代地理學
    在地理學方面,傳教士介紹西方地圓學說和世界輿圖的測繪,矯正了中國人天圓地方的觀念,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利瑪竇曾繪成名為《山海輿地圖》的世界地圖,向士大夫們展示,並把所攜《萬國圖志》作為貢品獻給朝廷。他在《天主實義》和《乾坤體義》等書中介紹了地圓說,並把西方經緯度線測繪技術介紹到中國,開中國以科學方法測繪地圖的先河。
  • 意傳教士利瑪竇400年前古地圖面世 中國曾是世界中心
    據美國《西雅圖時報》1月12日報導,義大利的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400多年前繪製的一幅地圖日前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展出,這幅珍貴地圖將當時的中國標示為世界中心,而將美國佛羅裡達州稱為「花卉之鄉」。利瑪竇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16世紀末第一位訪問中國北京的西方人。
  • 明代西方傳教士繪製的地圖為你揭秘
    主要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古代地圖學史、浙江歷史文化。主要著作有《求知集》《利瑪竇世界地圖研究》(與黃時鑑教授合著)等。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世界歷史》等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明朝末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公元1552—1610年),於公元1602年,在當時的北京繪製完成了《坤輿萬國全圖》,這幅地圖也被歷代史家認為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結晶。
  • 世界聞名的中國地圖,耗時長久精心修改,激起華夏兒女的民族自豪
    十六世紀中葉地理的新發現,逐漸使託勒密傳統的地理學遭到冷落,現代的地理學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而第一部現代地圖集應該是在安特衛普由奧特利烏斯編纂出版的《世界概觀》。這部現代地圖集最重要的表現就是較以往所有的地圖更為準確地介紹了亞洲,所以關於亞洲和中國的介紹成了當時西方地理學家極為熱衷的一項事業。《世界概觀》有很多版本,有二十七種是奧特利烏斯在世時就發行了。
  • 中國最早的世界地圖,傳播西方輿地知識,都是由一個外國人完成的
    西方天文學的知識,最早是通過來華傳教士利瑪竇傳到中國的,而中西天文學最重要的成果是《崇禎曆書》的編纂。利瑪竇初入中華時帶來了一幅《萬國輿圖》掛在臥室,這是中國境內出現的第一幅世界地圖,該圖由奧代理烏斯所製做,他的《地球大觀》標誌著歐洲地圖學進入了近代的階段。後來《萬國輿圖》被利瑪竇翻譯成中文。
  • 揭秘德送習近平「中國地圖」真實面目 或藏深意
    > 原圖基於1735年法國人杜赫德首次出版的中國地圖冊《中華帝國全志》。 利瑪竇 在明末之前,中國從未出現過世界地圖。雖說在元時,扎馬魯丁在製造地球儀時談到了海陸的分布,但沒有具體的世界各大洲和大洋的名稱。那時中國人只知道亞洲,部分歐洲、非洲的知識,而對其它幾乎一無所知。中國人對世界的完整認識,源自傳教士帶來的世界地圖。 在中國,第一張世界地圖是由利瑪竇傳入的。利氏來中國所攜帶的物品中,有一單張的世界地圖和成冊的西方世界的地圖集。這張世界地圖名《萬國輿圖》,他將之掛在肇慶住處的客廳內。
  • 1820年人類發現南極洲,為何提前兩百年畫在明朝第一張世界地圖上
    中國古代第一張官方完整的世界地圖是明朝萬曆時期的《坤輿萬國全圖》,由當時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主導繪製,被當時的大明官方所接受。明朝得到當時人類最前沿地理成果時,還是東亞第一份,然後被日本和朝鮮官員翻譯帶回其國內;當時的士大夫可沒清朝時的那麼無可救藥,很有一些睜眼看世界的人。利瑪竇為了來華順利傳教,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1584年抵達廣東肇慶後,向地方官繪製了《山海輿地全圖》,得到了當地官員和知識分子的興趣,有了後來的走紅。
  • 世界地圖誕生的奧秘
    地圖的繪製,其實是人類記錄自己對世界的認知過程。現在我們的地圖可以精確到每棟房子甚至每一棵樹,可是早期世界地圖描繪的範圍可不像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樣。那麼世界地圖是如何像拼圖一樣被拼湊起來的呢?請隨我們一起去探索其中的奧秘吧!巴比倫世界地圖您能猜得出來這畫滿奇妙圖案的石板是什麼嗎?沒錯,這就是古代巴比倫人製作的世界地圖。
  • 為400年前的「外教」利瑪竇點讚,他為中國培養了眾多科學牛人
    今天多藝堂為大家介紹一位400多年以前的義大利傳教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最早開拓者之一。他的中文名字叫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年5月11日),原名直譯為瑪提歐·利奇,今天是他離世409年的紀念日,向他致敬!利瑪竇不僅是一名傳教士,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
  • 宋黎明:利瑪竇研究資料匯釋梳理
    近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湯開建《利瑪竇明清中文文獻資料匯釋》(2017)則是德禮賢《利瑪竇資料》之後的一座新的裡程碑。湯開建現任澳門大學歷史系教授,長期致力於澳門史、中國天主教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成果卓越。
  • 葛劍雄;中國在地圖上的位置
    不過由於當時的地圖一般只畫中原王朝,或者是以中原王朝為主,所以首都總是能畫在比較中心的地方,而中原王朝的疆域更是地圖的主要部分,所以中國人「天下之中」的觀念絲毫沒有動搖。 明朝萬曆十年(1582年),利瑪竇(Matteo Ricci)來中國傳教,為了增加對官員和士人的吸引力,他就大力介紹西方的新知識,包括繪製世界地圖。
  • 科普丨世界地圖誕生的奧秘
    地圖的繪製,其實是人類記錄自己對世界的認知過程。現在我們的地圖可以精確到每棟房子甚至每一棵樹,可是早期世界地圖描繪的範圍可不像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樣。那麼世界地圖是如何像拼圖一樣被拼湊起來的呢?請隨我們一起去探索其中的奧秘吧!
  • 江蘇發現明代「世界地圖」,描繪了七大洲,古人早就到過南極洲?
    1583年,一個洋人來到了中國,他帶來的不只是天主教,不只是他自己的信仰,還有近現代西方的文明,這個洋人就是義大利籍天主教傳教士利瑪竇。利瑪竇帶著傳教的目的來到中國,剛到中國的時候,他對中國的一切感到好奇,而他的到來也收到了很多人的熱烈響應,這其中就有徐光啟,明朝官員李之藻等人。1601年,利瑪竇終於獲得了進入皇宮進獻貢品的機會,他的貢品有很多,除了天主教的一些東西,最令人眼界大開的,是一份名為《萬國圖志》的畫作。 明代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
  • 利瑪竇的兩次運河之旅
    前些時日,自己看到過一份奏摺,說是有個外國人從南方一路趕來京城,目的是給皇帝貢獻一個特別的禮物——一座自鳴鐘。萬曆皇帝問身邊的太監:這座鐘在哪兒呢?太監答道:陛下,那份奏摺您都沒批覆,外國人哪兒敢隨便進京,更別提鍾了。萬曆立刻指示,讓這個外國人趕快來北京,把禮物送來。
  • 我國現存最早的「世界地圖」
    《坤輿萬國全圖》是義大利耶穌會的傳教士利瑪竇在中國傳教時與李之藻合作刊刻的世界地圖,該圖於明萬曆三十年在北京付印後,刻本在國內已經失傳。南京博物院所藏《坤輿萬國全圖》為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宮廷中的彩色摹繪本,是國內現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幅據刻本摹繪的世界地圖。
  • 郝曉光:十年一覺地圖夢
    2013年9月,郝曉光博士主編的《豎版世界地勢圖》正式出版發行,在這之前的400多年裡,中文世界地圖都是以橫版的姿態一統天下。
  • 史上科學成就最高的3個在華外國人,沒有第3位,康熙不可能當皇帝
    第一位是利瑪竇。利瑪竇是義大利的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學者。公元1583年,明神宗萬曆十一年,利瑪竇來到了中國。據說他來到中國後,僱用了一個中國人為他打雜,並在晚餐之後請他教中文。就這樣,利瑪竇學會了中文。那麼,利瑪竇的中文到了什麼程度呢?這位勤奮好學的義大利傳教士只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掌握了二千多個中國的文字,這絕對是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