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揭秘德送習近平「中國地圖」真實面目 或藏深意
默克爾版「中國地圖」的前世今生
出訪歐洲的習近平收到了德國總理默克爾的禮物:「這是1735年德國繪製的第一幅精確的中國地圖。」
這份特殊的禮物是默克爾在總理官邸私人宴請習近平夫婦時送出的。 |
這份特殊的禮物引發網友極大的好奇心,有網友搜羅出一張地圖,圖中的中國版圖比現在要大得多,不僅外蒙屬華,連外興安嶺和巴爾喀什湖附近都是中國的領土。
不少網友依據這幅地圖展開聯想,猜測默克爾是在用地圖暗示中國,在領土問題上要更加謹慎。
但默克爾送的地圖卻並非這張幅員廣闊的「中國和日本全圖」。
「中國和日本全圖」 |
大公網刊登的一篇評論文章稱,默克爾贈送的地圖,是一張18世紀德國著名地理學家霍曼及其家族成員哈斯「接力」製作並保留的地圖。
有媒體貼出了這份地圖的圖樣,內容是康熙初年的漢地15省:地圖只繪製了承襲明代的漢地,不含邊疆滿蒙藏青疆等軍轄區和盟旗,因此不能稱做中國地圖,而只能稱中國漢地十五省圖,那時的湖南、湖北還只是湖廣;江蘇、安徽還是江南省;陝西、甘肅還是陝西。
媒體貼出的默克爾贈送的「真正地圖」 |
原圖基於1735年法國人杜赫德首次出版的中國地圖冊《中華帝國全志》。據悉,法國地圖學家德•安維爾在1734年作出了這幅地圖。 而德•安維爾的地圖又源自於清朝康熙皇帝的《康熙皇輿全覽圖》。1708年由康熙帝下令編繪,以天文觀測與星象三角測量方式進行,採用梯形投影法繪製,比例為四十萬分之一。地圖描繪範圍東北至庫頁島,東南至臺灣,西至伊犁河,北至北海(貝加爾湖),南至崖州(今海南島)。繪圖人士有耶穌會的歐洲人士和部分中國學者、喇嘛等十餘人。
《皇輿全覽圖》 |
這種說法也得到了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測繪科學》編輯部主任牛汝辰的認可。
那麼,既然這份默克爾版的中國地圖最終還是來自中國人的測繪成果,不少網友可能更加好奇:在科技手段尚不發達的清朝,康熙帝為何萌發製作中國地圖的念頭?泱泱中華大地該怎麼測量?如此大手筆的測繪工程又是如何完成呢?
利瑪竇:第一個將西方測繪技術介紹到中國的外國人
利瑪竇 |
在明末之前,中國從未出現過世界地圖。雖說在元時,扎馬魯丁在製造地球儀時談到了海陸的分布,但沒有具體的世界各大洲和大洋的名稱。那時中國人只知道亞洲,部分歐洲、非洲的知識,而對其它幾乎一無所知。中國人對世界的完整認識,源自傳教士帶來的世界地圖。
在中國,第一張世界地圖是由利瑪竇傳入的。利氏來中國所攜帶的物品中,有一單張的世界地圖和成冊的西方世界的地圖集。這張世界地圖名《萬國輿圖》,他將之掛在肇慶住處的客廳內。這可認為是中國人最早看到的世界地圖。
當時的肇州知府王泮在利瑪竇住處看到了這張地圖,極為震驚,要求將之譯成中文,以便刊印。利瑪竇將原圖放大,在1584年完成了中文標註,遂即出版,地圖取名《山海輿地全圖》。可認為這是在中國仿製的第一張世界地圖。
在原圖上,地圖的中心經過非洲的好望角,中國被擠到了圖右邊一不顯眼的位置。王泮看後不滿意。利瑪竇根據他的意思,將中國置於圖的中央。原圖上中國部分還畫的很簡略,而《山海輿地全圖》於中國海岸線、城市山脈和水系則畫的比較翔實。這是因為利瑪竇在標註過程中,參閱了大量中國圖籍。雖說有不少標註欠精確甚至錯誤,但限於當時的條件,已是再好不過的了。他在一條注釋中說:「中國的附屬地區非常多,我僅指出了一些山脈、江河、省劃及其他行政單位。有關其他情況,請參閱中國各斷代史的各地方志。」
利瑪竇將西方世界地圖傳入我國的同時,也將西方先進的地理學知識和測繪技術介紹進來,為我國近代地理學、製圖學的發展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他介紹的地理學知識主要是大地球形說、地球海陸分布五大洲、四大洋說、地球氣象結構五帶說。其次,利瑪竇的地圖首創了一些地理學名詞和國外地名的漢譯法。有些譯名一直沿用至今,如地球、南北極、北極圈、赤道、地中海、尼羅河、羅馬尼亞、羅馬、古巴、牙買加、加拿大等。
利瑪竇又是第一個將西方測繪技術介紹到中國的外國人。他說的「西式繪製」即投影作圖法。投影測繪要測量經緯度,以經緯度確定某地的地理方位,這要比中國古代人傳統用的「計裡西方」定位法精確。利瑪竇在來中國途中沿途測量經緯度。他在中國境內旅行,每到一地也都測量它的經緯度,是他教會中國人使用經緯度定位法。
前無古人的浩大工程:康熙並非一時興起
康熙年間開展疆界地圖測繪的意圖,萌生於中俄《尼布楚條約》籤定過程中。愛新覺羅•玄燁發現他雖然曾派人到黑龍江入海口地區勘查過,但地圖上所繪過於簡略、粗糙,不利於邊界談判,加之外國傳教士趁勢建議,引起康熙對疆界以至全國地圖測繪的重視,將其作為防止外敵的侵略,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一項重要措施,親自主持進行。
為確保這次測繪工作取得成功,清廷作了充分準備。康熙帝親自向傳教士學習數學和測量知識,派專人去廣州購買儀器,在他親徵噶爾丹及巡遊各地時,讓人隨地測量各地經緯度。康熙預先為這次測繪確定了測量方法,統一了固定的測量尺度——以工部營造尺為計量單位,以營造尺18丈為一繩,十繩為一裡,即一裡合180丈和1800尺。有了這個統一的規定,裡的長度單位才固定下來,而某地至某地的距離裡數才具有一定長度的意義。
《皇輿全覽圖》自1702年開始測試,到1718年將完圖進呈皇帝,歷時十餘年。測繪範圍超過1000萬平方公裡,就規模和廣度而言是中外歷史上所未有的,也為清末民國所不及。繪成的《皇輿全覽圖》是經實地勘測,並用天文、大地三角測量等先進科學技術完成的全國性的、內容詳盡的、也最精確的地圖。正如李約瑟所讚譽的那樣——「它不只是亞洲當時所有地圖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當時的所有歐洲地圖都更好、更精確」。
傳教士測繪方法:引發中國傳統繪圖法變革
在這次全國大地測量前,我國繪製地圖傳統畫法有兩種,一是以平面地圖為基礎,採用矩形網格坐標,計裡面方的作圖法,二是採用形象「對景圖」畫法(即把山形象地繪在圖上,具有方位意義的地物按其特徵形象繪)。這樣繪成的地圖因沒有統一的標示和精確的比例,圖上顯示的各地點之間距離和位置精度不高,且位置的標示偏於文字說明,使地圖容量縮小,查詢起來也不方便。這次傳教士開始使用三角經緯度定位法,是西方測量方法在中國的第一次運用,這是中國繪製地圖及掌握地理方面的基礎性工作,直到民國初年,中國繪製地圖—直是以康熙、乾隆朝傳教士繪製的《皇輿全覽圖》、《乾隆內府輿圖》為依據。即便是解放後我國繪製的中國地圖,不少地區的內容仍未超出其範圍。
傳教士傳進的西方繪圖法——所謂三角測量法,即在地圖上按一定條件選定一系列點,構成許多相互連接的三角形,然後在已知的點用望遠鏡觀察各方向間的水平角,並精確地確定起始邊長,以此邊長作基準線,推算其它各點的經緯度坐標。在實測時,由於採用三角測量是返回複測,遞推互較,所以在地圖上所繪的各地位置,凡離中經線較近者,其比例及方向距離都極精確,只有離中經線遠的地區因用梯形投影,致使方位和距離有些差誤。
三角測量法需和天文觀察相合,其實施步驟是:先用天文觀察方法測得一部分地點的經緯度。傳教士們使用的天文觀測方法有四種:一是用太陽觀察,確定各點的經緯度;二是用月食觀測確定;三是用木星遮掩某恆星觀測測定;四是用木星第一衛星觀察確定。這四種方法中常用的是後邊三種。以天文觀察確定若干個基本點後,教士們再採用三角測量方法推算出其它各點的經緯度。他們用這種方法測繪的全國經緯度點有630個,這,630處中,只有少部分是用天文方法直測,絕大多數點的經緯度是用三角測量法推算出來的。
當《皇輿全覽圖》被藏於內府,只有少數人能看時,傳教士卻把它寄送到歐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歐洲出版中國地圖的參照本,圖上的630處地點的經緯度數經常被國外地理學家在其著作中轉載附錄,圖也被大量改編、翻印。法國地理學家就在1735年將《皇輿全覽圖》編成《中國全圖》,載於杜赫德的《中華帝國全志》,1737年又重新編印出版,題名為《中國新圖》。
(本文內容參考《地圖測繪與中國疆域變遷》,牛汝辰著,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
文章來源:蝌蚪五線譜獨家供稿,轉載請註明原出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